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效的集约化模式初探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界定
   “集约化”原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果的经营方式。
   提高农村远程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集约化模式研究是以(县)市为区域,通过建立全面的教师素质观,集团化的管理观、精细化的过程观和内涵式的质效观,充分利用、开发和整合国家、省、市和本区域内的教师学习资源,综合运用网络、集中和校本等基本培训形式,依托国家、省级和本市网络平台,对农村中小学(部分的包括县城城郊学校)教师开展混合式分层分级的培训。本研究以提高培训针对性作为突破口,以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为着力点,以提高培训质量、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核心,以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和归宿,探索构建一个组织高效、实效显著、评价科学、受训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县(市)区域性、集团化教师远程培训模式——集约化模式。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现行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分析,探索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教学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弄清学习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基本要求;探索运用集约化思想,建立(县)市区域农村教师综合运用网络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混合式理念,构建一种集团化、精细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即能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的集约化模式,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远程培训模式研究。通过访谈、问卷和测量等方式了解研究区域构建培训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弄清研究区域教师学习资源开发、整合和配置的情况;弄清研究区域培训组织管理网络系统,以及职能机构职责规范和运行绩效;弄清研究区域培训管理、导学和互动的方式及流程;了解教学、管理和个体等评价方式,着力弄清评价操作流程和评价结果的运用情况;了解研究区域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和中小学校设施、环境建设情况,以及个体学习能力情况。
   (二)基于现代网络环境的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研究。本研究主要探索基于现代网络时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特征、模型及成长规律。
   (三)集约化农村教师远程培训学习资源研究。本研究一方面探索国家、省市资源怎样与本地教育改革相结合,另一方面探索怎样依据教育改革需要开发本地教师学习资源。
   (四)集约化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辅导模式研究。本研究是探索怎样聚焦农村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引发教师高度关注,从而激发教师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教师主动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新途径,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五)集约化农村远程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1)探索(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农村学校三者统一协调问题。使他们做到积极主动配合,形成集约化管理方式。(2)探索怎样充分发掘参加教师培训的动力因素,综合构建教育行政门部、教师所在学校和教师内在需要的教师培训动力机制。(3)探索培训的保障机制,综合构建经费支持、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集团化运作模式。
   (六)集约化农村远程培训内涵式质效评价模式研究。本研究主要探索怎样实现评价由数量外延性向质量内涵型转变,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个体评价与组织评价方式,构建评价主体多元,信息全程、结果全面的评价模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集约化远程培训基本观点
   集约化教师远程培训就是运用现代集团化管理思想,对区域内教师学习资源,管理要素与方式,进行统一、精细化的运作与协调,从而实现培训由数量外延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具体来说:
   ⒈全面的教师素质观。全面的教师素质观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教师个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二是作为教师队伍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认为教师个体素质由师德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为师之魂,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则是为师之本,教育实践能力则是为师之能。从结构特点和形成规律来看,教师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需要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有效的教师培训就在于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与条件。
   我们认为教师队伍应是一个宝塔结构。教师培训就是要让宝塔顶尖的名优教师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领头雁,通过他们的成长引其他教师的成长;让宝塔中层的骨干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流砥柱,通过他们的成长来展示教育教师队伍生命活力;让宝塔底层的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基石,通过他们的成长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实现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和全面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⒉集约化的教师学习资源观。即是立足县(市)区对国家、省级和本市教师学习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使国家、省级资源溶入地方特色,以接“地气”,使地方教改资源通过锤炼、提升,以赋“底气”,实现教师学习资源的全面优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需要。在集约化教师学习资源构建和运用中,我们做了如下工作:(1)组织课题成员积极开发本地教师学习资源。其一,开发了教师职业道德学习资源。树立教书育人模范吕尚霞、邓宇翔。吕尚霞扎根山村小学,十几年如一日“用爱心播种,用智慧耕耘”。洋泉中心校初中教师邓宇翔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成为家长、学生和学校最信任的好老师。他们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成为全市教师学习效仿典范。我们通过巡回报告和网络介绍等方式让全市教师接受教育。其二,开发了教育改革成功经验资源。开发了本市优秀课堂教学实录46节,班级管理案例15个。其三,开发了教师成长学习资源。我们从全市优秀教师中选出了12个教师成长经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网络、会议和学习资料等形式让教师学习。其三,通过网络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教师自由地宣讲自己的教育信念,憧憬教育未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叙述对教育生活的感悟。(2)我们组织题课组成员积极运用这些学习资源。具体来说,我们一是通过国培、省培辅导教师将发贴、作业、讨论内容赋予地方特色,使之“接地气”,溶入我市的教育改革之中。三年多来,我们在国培与省培中,先后共发贴联系本地教育改革贴2600条,布置联系本地教育改革的作业题20题,组织讨论10余次。二是通过“专题培训”运用这些教学资源。三年来,我们开展了“重塑教师形象”和“返朴归真的课改课堂”等专题培训,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师培训受到了全市教师的喜爱。
   ⒊精细化的组织管理观。即运用集约化思想对县(市)区域远程培训的各管理要素和方式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学术支持系统和非学术支持系统,以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加远程培训,充分调动培训者和管理者工作积极性,实现农村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构建了集约化“345”方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的“345”就是“三级协调、四轮驱动、五种保证”。
   (1)“三级协调 ”也就是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农村校三级协调和分工负责的问题。为了确保培训有序进行,市教育局成立了以胡鑫为组长的农村远程集约化培训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经费筹备、制定计划和落实培训政策;市教师进修学校成立远程教育中心,其主要职责组建助学管理队伍,具体组织各类培训;农村校主要职责是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并组织校本培训。
   (2)“四轮驱动”。“四轮”分别是:其一,行政推动。主要运用教育管理行政力量、学校行政力量、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等形成的合力,引导积极参加教师远程培训以及组织实施各类培训。其二,训教联动。主要是教师将培训中学习的先进理念、方法、课例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以训导教,以教促训,学以致用,教训相长,促使培训学员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真正取得实效。其三,校本促动。农村校促动是确保培训有序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工作落脚点。其四,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参加培训原动力,是最具增殖空间的动力,是动力运用的最高境界。我们通过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增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五个保障”。 ①组织保障。我们通过建立集约化远程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培训中心等组织机构,并赋序相应的职能,从而实现培训有序运行。②经费保障。为了确保正常开展,市教育局每年都安排相应培训经费,各农村校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远程培训。③技术保障。一是远程教师培训中心配备了懂网络会电脑的技术人才;二是通过组织全市农村校的教师进行网络员培训,确保技术力量到位。④设备保障。通过三年的努力,市教师进修学校远程教育中心基本配齐了教学所需的设备,农村校教师也基本保证了学习所需的电脑。⑤制度保障。市教育局下发了远程培训的相关文件,从经费、到运作方式都得到政策上支持,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农村校也根据自身的责任和特点制订了相应制度。
   ⒋质效化内涵评价观。即运用集约化思想将教师远程培训评价由数量粗放型的评价方式转向以注重质量内涵式评价型的评价方式。我们在培训中探索形成了一种 “评价三对象,注重质与量,结果三运用”的内涵式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将评价对象分为参训者、培训者、教师所在校三类,评价过程实行质量与数量并重,评价结果实行“三挂钩”。
   (1)参训者评价。对参训者评价内容主要有三类:一看上网时间、发贴讨论、作业、日志心得、上传资源等数量;二看作业、日志、心得、上传资源质量。是否是原创;是否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否有创新思维火花。三看岗位研修成果。教育教学案例与评析、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情况调查报告、课例研究报告、课堂实录等。对参训教师评价结果实现“三挂钩”,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与晋级晋升挂钩;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
   (2)培训者评价。对培训者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四类:一看学习导引,看作业布置,看组织讨论;二看学习跟踪,看学情通报是否及时、看讨论是否全体参与;三看学习评价,看作业批阅与导引发贴是否注重质量,看班级作业、资源、帖子与简报的被推优次数;四看学习结果,看学员参训率、合格率与优秀率。对辅导教师的评价结果实现“三挂钩”,评价结果与辅导教师的再聘用挂钩;评价结果与辅导教师的报酬挂钩;评价结果与辅导教师评优评先挂钩。
   (3)对教师所在校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四类:一看远程培训是否有位子,看学校是否有计划,是否有管理方案;二看技术设备,看教师是否有上网的办公电脑,是否有网络管理员;三看送培,看是否按规定选送,相关费用是否报销;四看校本培训,看专培过程原始资料,看教师的听课、评课。评价结果实现“三挂钩”,评价结果与教育局目标管理挂钩;评价的结果与校长提拔挂钩;评价结果与送培指标挂钩。
   质效内涵式评价方式的建立,对远程教师培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创造远程省培、国培的佳绩。2009年我们组织的省级班主任培训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18%,综合指标居衡阳市第一,跻身全省前列。同年我们组织的省级“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培训,合格率达100%。2010年,我们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30%。(2)形成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风气。双蹲小学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三年共投资25万元用于校园网和配置教师办公电脑,选送参加国培、省培的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明珠学校以抓教师培训推进素质教育,促教育公平,他们以抓专培来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以抓送培来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构建了集约化远程培训模式
   本模式由三部分组成:导学、管理和评价。其结构和运行方式如下:
   ⒈集团化的导学。也称“1234”操作方式。即“每年一中心、推动两主线、培训三依托、教学四步棋”。(1)“每年一中心”即就是根据我市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每年都确定一个农村教育中要解决的中心议题。(2)“推动两主线”,就是通过“选培”和“专培”两条主线进行培训。(3)“培训三依托”,即依托网络培训、依托集中培训、依托校本培训构建的混合式培训。(4)“教学四步棋”,即培训通常通过“问题入手——炒热聚焦——专家引领——反思导行”等四步完成。
   ⒉构建了一种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也称“345”机制,即“三级协调、四轮驱动、五个保障”。(1)“三级协调 ”也就是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农村校三级协调和分工负责的问题。(2)“四轮驱动”,这“四轮”分别是:行政推动、训教联动,校本促动、发展带动。(3)“五个保障”。也就是,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设备保障、制度保障。
   ⒊质效内涵式评价方式。简略说就“评价三对象,注重质与量,结果三运用。”(1)评价三对象。即将评价对象分为参训者、培训者(包括辅导教师、班主任、技术员)、教师所在校三类。(2)注重质与量。即评价不仅关注参训者学习时间、作业、日志、心得和上传资源的数量,还关注这些项目的质量和在职成长;不仅关注培训者的学习导引、学习跟踪、学习评价和技术支持的过程,还关注学员学习结果;不仅关注中小学送培数量和校本培训过程,还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结果运用。即参训者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与晋级晋升挂钩;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对辅导教师的评价结果与辅导教师的再聘用挂钩;评价结果与辅导教师的报酬挂钩;评价结果与辅导教师评优评先挂钩。对中小学的评价结果与教育局目标管理挂钩;评价的结果与校长提拔挂钩;评价结果与送培指标挂钩。
   (三)拓宽了全市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了职业境界,促进了专业发展
   三年多来,我们运用集约化远程培训模式,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分层分类的全员培训,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职业境界,全面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涌现了许多教书育人先进事例。
   1.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扎根山区的青年教师。塔山中心学校青年教师肖敏听过吕尚霞、邓宇翔的先进事迹后,在博客留言,“吕尚霞、邓宇翔用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幸福不是物欲满足、经济成功,是乐在孩子中,乐在课堂中。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人生三乐之一大概源于此吧!我们山里的孩子这样纯朴怎么不叫我其乐无穷呢?”双蹲小学为了充实教学力量,想把肖敏调到该校。肖敏老师说“城里的孩子已有了那么多的好老师,调我去只是锦上添花,我在这里倒是给山里孩子雪中送炭。”现在肖敏老师所在的中心校没有一个向领导提出要进城的。
   2.涌现一批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立志成为名师的教师。国培学员蒋水娥在结业典礼上说:“人们说,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我要在不懈的探索与创造中,让我的学生更爱我,更爱我教的学科。”“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学员李晓明在博客上说,“教师职业让我在‘三更有梦书作枕,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淡静,让我在与大师心灵的交往中找到灵魂的栖息地,让我在与学生交往中感受到青春永驻,让我在追求教学真善美中获取幸福的感觉。”学员汤钊在网上讨论说,“培训使我深深感到自己读书不够,一桶水已经远远适应不了现代教育形势,新时代呼唤教师有一眼活泉,提供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会以本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把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在集约化教师远程培训引领下,我市许多中小学教师正在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立志成为名师。
   (四)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与实践研究基础上,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一年来,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核心期刊上5篇。
   ⒈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有:①唐永红、郝绍华的《中国远程教育及其区域与学科均衡性分析》,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上发表。②胡小军的《构建教师远程学习科学评价机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8期上发表。③唐永红、郝绍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调查研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11期上发表。④伍艺凭、郝绍华、胡彦新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新思维——集约化》,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12期上发表。⑤伍艺凭、郝绍华、胡彦新《集约化思想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中的运用》将在全国核心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发表。
   ⒉普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①唐永红、伍艺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访谈调查设计》,在《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7期发表。②唐永红、郝绍华的《试论通过加强远程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9月刊上发表。③胡彦新、伍艺凭的《集约化:农村远程教师培训的新思路》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上发表。④伍艺凭、郝绍华、胡彦新的《农村远程教师培训的聚焦导行法》,在《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10期)上发表。⑤胡小军的《简论教师远程培训中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规范与评价》,在《教师》杂志2011年第12期上发表。
   四、研究反响
   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做好自身研究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兄弟学校单位、学术团体、教研部门、高校以及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我们既介绍我们的做法与经验,也谈及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寻找专家和同行指导。
   我们运用集约化模式培训在我市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一是培训模式得到了全市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认可,他们都积极参与了培训和管理。无论是国家、省级选培,还是全员的专培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二是集约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运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由以往“小数人餐”,变成了“大众营养餐”。也正如老师贺国俊说“过去谈培训总是青年人的事,我们老教师心里想去也不好说。现在这个培训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让我们这些老教师也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有时心里都好象还有年轻了些的感觉。”三是教师得到全面的成长。以往的教师培训不是讲新理论、新知识,就是讲新方式、新模式,教师形象、教师职业道德谁也不管。集约化培训是在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身边的教书育人模范教育、感化全市中小学教师。贺国俊说,“我原以为现在没有几个教师在老老实实教书,通过这次巡回报告和网络交流,让我感觉得多数的教师还是 默默无闻地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们构建和运用的集约化培训模式得了省内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先后有衡东、资兴、攸县、耒阳等地的教师进修学校慕名来我校参观学习。耒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小卫同志称赞,“集约化模式是教师远程培训发展的方向,将会成为我国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的主流模式。因为它用连续三年100%合格的奇迹展示着它的魅力,是用全体教师得到发展的事实说明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资兴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欧亚南说,“常宁集约化模式的构建体现了研究者公平、和谐的教育思想,其不凡的教育智慧丰富了教师培训经验,集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于一体。”
   我们构建的模式得了省内外媒体和主管领导的关注。2009年2月《教师》以《以人为本,求实创新,构建“四化”教师教育新模式》为题对我校教师远程培训及校本培训等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8月18日《衡阳日报》以《探讨集约化培训新模式》对我们利用集约化模式进行教师远程培训与科研进行了报道。2011年常宁网对我市运用的集约化培训模式进行了全面报道。2010年10月,在教育部开展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国培计划”)辅导者培训开班仪式上,我校成为经验推介单位;2011年4月,我们作为国培组织单位,在湖南省组织的“国培”总结表彰会(张家界)上,作了《“国培”春雨润常宁》的典型发言。我们的培训模式与经验做法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2010、2011年,我校连续被评为全省远程培训工作先进教师培训机构。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