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2ej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教学是把学习对象视为能动主体的学习活动,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主要是学习主体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积极思维活动。是把教学活动视为学习主体的知识创新活动。思维起于问题,发于疑难。问题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异常活跃,拉动学生思维张力。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意识
  朱熹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观察我们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有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学生变得不想问,不会问,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需要转变心态
  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阅读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传统的语文课堂那种以教师分析为主的学习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反省一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存在着几种阻碍“问题意识”形成的心态。
  其一,把自己看成是传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一方面“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居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难度、速度,形式与方法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中。
  其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教师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种以减少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实际上是削减了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最好的学生是答满分的学生。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复制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已,学生很难超过老师,因为从来没有对老师的书本产生过质疑,缺少问题意识,如何谈得上创新人才呢?
  正因为以上几种心理障碍,使得我们对于“问题”含义的理解定位不够准确,所以课堂上很少有不同的声音。而语文教学中,同一问题恰恰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释的。
  二、在语文问题教学中,需要拥有和培养的意识
  (一)教师问题意识的确立与端正
  首先,教师要有问。而大多数情况下课堂上的提问是怎样的呢?很多情况是如“同学们觉得老师这样说对吗?”“这样写好不好呢?”“是不是呢?”这样的问题,有问也等于无问。这种现象源自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结果导致了课堂发问的泛滥化,问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与填空问。而这种低效的课堂发问,恰好从另一面说明了真正的问题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乏。
  其次,教师要做到会问。如果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不是自己感同身受挖掘出来的,那么提问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教师首先做到自身拥有质疑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筛选,那么,学生的思考、回答也就不可能样板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觉得教师在语文课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问:
  1.注重情境设置
  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而鲜活的问题,有别于教师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伪问题”。情境由于具有现实感,还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在《故都的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时的季节特点,让学生概括一下自己此时的心境,并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有如此心境,郁达夫为什么当时是那种心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2.设梯降坡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由三个部分组成。起点:即已知条件;目标:即人们所期望得到的结果;障碍:阻断起点与目标之间的因素。其中障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面对非常隐蔽而曲折的障碍,教师就必须通过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渐通过起点状态一步一步地走向目标,最终解决问题。如在《囚绿记》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文章使用象征手法,所以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不能一下子把握。那么,首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接着解决关键句的梳理,最后通过词语的概括彰显主旨。这样一步步地进行,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而教师把自己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供学生观摩,其作用绝不限于传授一些具体的知识。
  3.鼓励求异思维
  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大火。
  在上《祝福》这一课时,有学生突然发问:“狼代表什么?如果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最后的遭遇也许不会那么惨。”这一问就属于创新之疑,这由求异思维导致的思想碰撞,终于使创新之火燃烧起来。这种创新火花,并非教师在课堂能预料到的,但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问题,调整原来的课堂设计,往往成为课堂的亮点所在。
  4.开发批判性思维
  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文章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例如,对人物的传统评价反思。对信陵君的评价,就可以从“不忠不义”这个角度进行重新思考。为个人的亲情和所谓的“信义”可以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岂非“不忠”?盗取兵符,杀害军队领袖,岂非“不义”?我们要爱护学生创新思维绽放出的花朵。
  当然,有问、会问,并不是最终目的,最后要达到的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个目的。
  (二)培养学生“敢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干脆示以沉默。这时,教师应该多一些耐心。教师要善于诱导,一开始,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用单一的逻辑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和答案,要么“是”,要么“非”,这种泾谓分明的界限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极其有限。学生的问题遭到否定后,积极性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便形成这种欲问不敢、陷于沉默的现状。
  教师鼓励学生敢问,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有和学生平等的意识。也许你的知识确实可以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评价,但是如果从提问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此时只能是你对话的另一方面,你必须尊重他,设身处地替他着想,这才是公平的。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精神是放松的,心态是平和的,他才敢于、乐于提出问题来,而且有利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
  (三)训练学生“会问”的方法
  鼓励学生敢问,并非不着边际地乱问。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经常会为无关紧要的细节哄堂大笑。在《琵琶行》中,甚至有学生对歌女无同情之心,却把关心的要点转到了那位商人身上,从而偏离了课堂设置的轨道,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是不会问的结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题。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出问题。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还可以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提出问题。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的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会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还可以从比较中质疑提问。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提出问题的途径很多,但我们也要知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们教师在其中也必须要做到先行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那么,一种平等的对话习惯将会形成,而课堂探讨之风也将逐渐兴盛起来,这样才能最终让我们的学生会问,会思,会答,会学。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后江苏渔业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加强科技服务、水产品安全、苗种、资源与环保、出口基地、市场服务等6个方面的体系建设,探讨了入世后江苏省渔
【摘 要】本文以材料作文“桥面桥墩”为例,略论审题立意角度与方法。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 思考角度 导写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桥面已不止一次听到桥墩的抱怨了。  “出头露面,风光无限,那是站在他人肩上。”“飞南走北,连接两岸,那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桥墩没完没了,且话越来越难听。而桥面总是默然不应。  经过十几年的碾压、风霜雨雪
本文提出了实行"海上预巡航检"、加强渔业安全的设想,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切实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势必反映到教育领域,教育是百年大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的重大使命。而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教育对学
<正>1.国外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禁运始末因农药残留及水产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我国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屡遭禁运。去年9月份,欧盟因氯霉素残留问题将我国出口到欧盟
本文分析了《再别康桥》中的典型意象,从文化对比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了解读。
本人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参加了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的亚洲干旱国家灌溉渔业持续发展专家研讨会.现就蒙古国渔业现状简要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