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近搬了一次家。在新住处的附近,有两个菜场,一个是马路菜场,另一个是标准化室内菜场。
标准化室内菜场入口的外面,就是一条马路,那马路菜场,就沿着这马路向东西两侧展开,其气势之恢宏,为生平所仅见:从头至尾长达数百米,道路两侧的摊位挤挤挨挨连绵不断,而且争相向路中央发展。其结果,马路的功能已徒具形式:留下的道路空间,仅够行人下脚,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曾见一小汽车从旁边的一条支马路驶来,误入摊位的海洋之中,半天动弹不得。无辜的车主窝在车里,一任摊主和行人痛骂,茫然无措。
在这浩大的马路摊位的包围中,这家标准化室内菜场依然活得不错!整个室内菜场的所有摊位都租出去了;来这里买菜的居民虽然谈不上络绎不绝,但基本上人流不断;菜场的气氛是热闹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如其他的菜场。总而言之,未见萧瑟衰败的气象。
为什么在如此浩大的马路菜场的挤兑之下,这家室内菜场依然如此坚强?不错,放眼整个城市,几乎每家菜场的四周,都会有马路摊位如影随形,但一般而言,这些马路摊位往往是零星的,而且大抵出现在早晚高峰时段。数量少,时间短,不会对菜场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这里,马路菜场不仅规模庞大,远超室内菜场的面积,而且从早到晚,营业时间比室内菜场更长。毫无疑问,如此之大的马路菜场的存在,必然对室内菜场构成了实质性的竞争。
这实质性竞争的要点,是在价格上。相对于室内菜场,马路菜场的一个天然优势,是价格便宜。因为不用缴纳摊位租金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马路上的摊位可以开出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而这一点,对“马大嫂”们而言,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而对于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这样的日常食材,其质量的优劣,一个经常买菜之人是容易辨别的,并不像珠宝、古董之类存在很高的信息费用。这样看,室内菜场被马路菜场挤垮是早晚的事情。何以两者在这里能够共处?
一个通常的解释是错位竞争。也就是说,马路菜场与室内菜场“井水不犯河水”,蔬菜、水果、水产、肉类有不同的种类,你卖你的货,我卖我的货,彼此之间不形成直接的短兵相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场可见,马路菜场所卖的食材品类,与室内菜场大抵相同。虽然在室内菜场的同一个摊位上,可能聚集着更多的品类,但因为这个马路市场足够大,从整体上看,其供应的丰富程度其实反而超过室内菜场。因此,这竞争,室内菜场想“错”也错不开。
正确的答案,其实存在于室内菜场的摊贩不经意的反驳中。倘若与室内菜场的摊贩讨价还价,说马路菜场上同样的东西比他便宜许多,他照例会给你一个回答:“我这里不会短斤缺两。”这是实话。那分量的保证,不仅出于摊贩的良知,更在于有两种力量的约束。一是室内菜场里设有公平秤,顾客随时可以进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试了几次,信然。二是菜场经营方的监管。顾客认为有问题要投诉,可以找到菜场的工作人员,一般很快能够解决。
反观马路菜场,则大不然。为了验证,我曾经在马路菜场上买过三次东西,分别是蔬菜、水果和水产,结果无一例外地短斤缺两。而你要找他理论,则无一例外地矢口否认,并往往出言不逊。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马路菜场上顾客与摊贩“脸红脖子粗”的现象,远比室内菜场多。
是的,如果没有马路菜场,室内菜场会比现在活得更为滋润。但是,在马路菜场存在的前提下,保证分量以及容易解决纠纷,使室内菜场与马路菜场明显地区别开来,室内菜场因此找到自己的忠实顾客群。这是室内菜场生存之点。实际上,短斤缺两也是一种代价,纠纷难以解决也是代价,将这两种代价加上去,那马路菜场上的所谓“价格便宜”的优势,其实也已经所剩无几。因此,马路菜场对室内菜场的竞争压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巨大。也因此,马路菜场与室内菜场就这样微妙地共舞。
(摘自《乡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标准化室内菜场入口的外面,就是一条马路,那马路菜场,就沿着这马路向东西两侧展开,其气势之恢宏,为生平所仅见:从头至尾长达数百米,道路两侧的摊位挤挤挨挨连绵不断,而且争相向路中央发展。其结果,马路的功能已徒具形式:留下的道路空间,仅够行人下脚,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曾见一小汽车从旁边的一条支马路驶来,误入摊位的海洋之中,半天动弹不得。无辜的车主窝在车里,一任摊主和行人痛骂,茫然无措。
在这浩大的马路摊位的包围中,这家标准化室内菜场依然活得不错!整个室内菜场的所有摊位都租出去了;来这里买菜的居民虽然谈不上络绎不绝,但基本上人流不断;菜场的气氛是热闹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如其他的菜场。总而言之,未见萧瑟衰败的气象。
为什么在如此浩大的马路菜场的挤兑之下,这家室内菜场依然如此坚强?不错,放眼整个城市,几乎每家菜场的四周,都会有马路摊位如影随形,但一般而言,这些马路摊位往往是零星的,而且大抵出现在早晚高峰时段。数量少,时间短,不会对菜场构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这里,马路菜场不仅规模庞大,远超室内菜场的面积,而且从早到晚,营业时间比室内菜场更长。毫无疑问,如此之大的马路菜场的存在,必然对室内菜场构成了实质性的竞争。
这实质性竞争的要点,是在价格上。相对于室内菜场,马路菜场的一个天然优势,是价格便宜。因为不用缴纳摊位租金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马路上的摊位可以开出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而这一点,对“马大嫂”们而言,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而对于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这样的日常食材,其质量的优劣,一个经常买菜之人是容易辨别的,并不像珠宝、古董之类存在很高的信息费用。这样看,室内菜场被马路菜场挤垮是早晚的事情。何以两者在这里能够共处?
一个通常的解释是错位竞争。也就是说,马路菜场与室内菜场“井水不犯河水”,蔬菜、水果、水产、肉类有不同的种类,你卖你的货,我卖我的货,彼此之间不形成直接的短兵相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场可见,马路菜场所卖的食材品类,与室内菜场大抵相同。虽然在室内菜场的同一个摊位上,可能聚集着更多的品类,但因为这个马路市场足够大,从整体上看,其供应的丰富程度其实反而超过室内菜场。因此,这竞争,室内菜场想“错”也错不开。
正确的答案,其实存在于室内菜场的摊贩不经意的反驳中。倘若与室内菜场的摊贩讨价还价,说马路菜场上同样的东西比他便宜许多,他照例会给你一个回答:“我这里不会短斤缺两。”这是实话。那分量的保证,不仅出于摊贩的良知,更在于有两种力量的约束。一是室内菜场里设有公平秤,顾客随时可以进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试了几次,信然。二是菜场经营方的监管。顾客认为有问题要投诉,可以找到菜场的工作人员,一般很快能够解决。
反观马路菜场,则大不然。为了验证,我曾经在马路菜场上买过三次东西,分别是蔬菜、水果和水产,结果无一例外地短斤缺两。而你要找他理论,则无一例外地矢口否认,并往往出言不逊。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马路菜场上顾客与摊贩“脸红脖子粗”的现象,远比室内菜场多。
是的,如果没有马路菜场,室内菜场会比现在活得更为滋润。但是,在马路菜场存在的前提下,保证分量以及容易解决纠纷,使室内菜场与马路菜场明显地区别开来,室内菜场因此找到自己的忠实顾客群。这是室内菜场生存之点。实际上,短斤缺两也是一种代价,纠纷难以解决也是代价,将这两种代价加上去,那马路菜场上的所谓“价格便宜”的优势,其实也已经所剩无几。因此,马路菜场对室内菜场的竞争压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巨大。也因此,马路菜场与室内菜场就这样微妙地共舞。
(摘自《乡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