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领域。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倡导自由表达,真情写作的教学理念。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先让学生学会审题,自由畅想;其次让学生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形成个性情趣;再次教师善于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审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28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领域。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倡导自由表达,真情写作的教学理念。然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综合性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根据当代中学生具有的心理智力特点,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因材施教,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深入贯彻以人文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主动转变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以下几点尝试或许能给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考。
一、学会审题,自由畅想
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励学生多想象和幻想,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多年中考的作文出题走向来看,中学已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如2015年南宁市中考作文试题:“‘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这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酌情扣分。”
这道题目比较明确,清晰明了,比较平实,并给出一段描述性的导语,引导写作的方向,开拓思路。对考生来说,虽然在审题和选材方面不会有太大困难,比较容易入手,但作文的导语和题目《日成一事》之间,不能完全对应。比如“日成一事”,按字面理解,就是“每天完成一件事”,而导语提到的读书、交友、游览风景、经受挫折等,都不一定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事,命题作文又必须按照题目的规定意思作文。考生如果不领会题目(包括导语)包含的做事要踏实,要投入,要忠实于内心的精神,机械地按“每天完成一件事”去写作,就无法在立意上取胜。
尽管这道题目要求文体不限,可以写比较有个性的作文,但“日成一事,‘成’字其实暗含做成了、有意义等意思,作文题倡导的是做事要有恒心,要踏实而为,要有始有终。其中,导语提到的读书、交友、游览风景、经历挫折,都要尽心尽力,踏实作为,体现胸怀,坦然面对。这无疑是正能量,体现了引导考生做事做人不虚飘,不忽悠,踏实恳切,全力以赴的正向引导。考生应该挖掘身边真实鲜活的素材,围绕有意义的‘一事’来写。”考生如果使用太常见的素材,容易出现“撞车”、千篇一律的情况,选材要尽量贴近自己,以生活中发现的鲜活事例为素材,抒发真实情感,描写细致生动,文笔优美,更容易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
总之一句话,尝试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自由畅想,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自由而又有创意的丰富的表达,是进行写作的创新教学法。
二、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学生的个性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大都是知道学生怎样写,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去向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个性情趣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生活化写作。
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自然、认识社会、亲近生活的机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在雪地捕鸟的情节中,作者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用词准确性的妙处,同时引导学生也用一组动词“拿、拍、传、跑、跳、投” 来描写打篮球的投篮动作,学生很快就能下笔成文了,再引申到学校里开展的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喜爱的活动。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深切体验,将活动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
三、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中学生尚处于逻辑思维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活动中往往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智力特点,巧妙创设与之个性相符的教学情境,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到作文课程教学中,触动学生兴奋点,使作文学习逐渐从单纯的知识认知向好奇转变,营造相对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父爱”作文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将作文写出深度存在一定难度,容易泛泛而谈,为了有效防范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导入教学部分巧妙引入了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投影朱自清的《背影》,文中父亲一路上对“我”关心照顾,特别是爬过铁路帮儿子买橘子的相关片段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父爱。教师再把搜集整理的关于一组外出务工的父亲和另一组在家务农的父亲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进行投影,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紧抓时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你真的了解父亲的工作吗?”“你有多久没跟父亲贴心交流了?”“父亲节时你给父亲问候了吗?给父亲送了什么礼物?”在这一情境下,部分学生默不作声,甚至有的学生还暗自流泪,陷入了回忆之中。教师适时抛出作文题:“父爱”“爸爸,我想对您说——”“我最佩服的一个人”,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写。
学生很快动笔写,文如泉涌。教师能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了真实的素材和情感为依托,文章就犹如有了灵魂,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的创新,还要抓住一个环节,就是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自身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每一堂作文课,从课题导入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情景布置、作文思路的設计等,全力围绕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构建,让学生常常置身于一种跃跃欲试的亢奋之中,一种“我要学”的冲动之中,一种创造的欲望之中。
总之,教师对作文教学绝对不能放松或听之任之,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特有的体验,创设写作的情境,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作文审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28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领域。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倡导自由表达,真情写作的教学理念。然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综合性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根据当代中学生具有的心理智力特点,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因材施教,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深入贯彻以人文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主动转变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以下几点尝试或许能给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考。
一、学会审题,自由畅想
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励学生多想象和幻想,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多年中考的作文出题走向来看,中学已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如2015年南宁市中考作文试题:“‘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这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以上。(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酌情扣分。”
这道题目比较明确,清晰明了,比较平实,并给出一段描述性的导语,引导写作的方向,开拓思路。对考生来说,虽然在审题和选材方面不会有太大困难,比较容易入手,但作文的导语和题目《日成一事》之间,不能完全对应。比如“日成一事”,按字面理解,就是“每天完成一件事”,而导语提到的读书、交友、游览风景、经受挫折等,都不一定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事,命题作文又必须按照题目的规定意思作文。考生如果不领会题目(包括导语)包含的做事要踏实,要投入,要忠实于内心的精神,机械地按“每天完成一件事”去写作,就无法在立意上取胜。
尽管这道题目要求文体不限,可以写比较有个性的作文,但“日成一事,‘成’字其实暗含做成了、有意义等意思,作文题倡导的是做事要有恒心,要踏实而为,要有始有终。其中,导语提到的读书、交友、游览风景、经历挫折,都要尽心尽力,踏实作为,体现胸怀,坦然面对。这无疑是正能量,体现了引导考生做事做人不虚飘,不忽悠,踏实恳切,全力以赴的正向引导。考生应该挖掘身边真实鲜活的素材,围绕有意义的‘一事’来写。”考生如果使用太常见的素材,容易出现“撞车”、千篇一律的情况,选材要尽量贴近自己,以生活中发现的鲜活事例为素材,抒发真实情感,描写细致生动,文笔优美,更容易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
总之一句话,尝试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自由畅想,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自由而又有创意的丰富的表达,是进行写作的创新教学法。
二、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学生的个性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大都是知道学生怎样写,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去向生活探究写作的源泉”。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个性情趣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生活化写作。
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自然、认识社会、亲近生活的机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在雪地捕鸟的情节中,作者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用词准确性的妙处,同时引导学生也用一组动词“拿、拍、传、跑、跳、投” 来描写打篮球的投篮动作,学生很快就能下笔成文了,再引申到学校里开展的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喜爱的活动。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深切体验,将活动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
三、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中学生尚处于逻辑思维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活动中往往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智力特点,巧妙创设与之个性相符的教学情境,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到作文课程教学中,触动学生兴奋点,使作文学习逐渐从单纯的知识认知向好奇转变,营造相对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父爱”作文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将作文写出深度存在一定难度,容易泛泛而谈,为了有效防范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导入教学部分巧妙引入了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投影朱自清的《背影》,文中父亲一路上对“我”关心照顾,特别是爬过铁路帮儿子买橘子的相关片段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父爱。教师再把搜集整理的关于一组外出务工的父亲和另一组在家务农的父亲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进行投影,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紧抓时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你真的了解父亲的工作吗?”“你有多久没跟父亲贴心交流了?”“父亲节时你给父亲问候了吗?给父亲送了什么礼物?”在这一情境下,部分学生默不作声,甚至有的学生还暗自流泪,陷入了回忆之中。教师适时抛出作文题:“父爱”“爸爸,我想对您说——”“我最佩服的一个人”,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写。
学生很快动笔写,文如泉涌。教师能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了真实的素材和情感为依托,文章就犹如有了灵魂,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的创新,还要抓住一个环节,就是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自身必须对每一堂课倾注最大的热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精心设计每一堂作文课,从课题导入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情景布置、作文思路的設计等,全力围绕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构建,让学生常常置身于一种跃跃欲试的亢奋之中,一种“我要学”的冲动之中,一种创造的欲望之中。
总之,教师对作文教学绝对不能放松或听之任之,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特有的体验,创设写作的情境,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