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在学校和企业高度融合的情况下,在校企双方老师共同教育下,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的培养模式。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在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前提下,在2007年省内首试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校院双元“2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下,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逐步建构起在校院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新型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职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86-01
我校2007年在江苏省首创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汲取国外多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将护理职业教育与医院紧密联系、校院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近十年来,我校的校院合作不断探索与研究,将现代学徒制中重视“职业”、“技能”的特点融入其中,进一步深化了以真实的病人和真实的工作场景为核心要素的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立足行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基于校、院双方共同参与,根据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3.5+1+0.5”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3.5年,实习1年,实习后返校学习0.5年),根据医院实际,建构了我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21”人才培养模式(“2+2+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学习2年,实习1年)[1]。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后2年在医院学习专业课程,护生在医院期间所有专业教学和行为教育均有医院负责,学校仅为辅助管理者;最后1年进岗实习。
根据临床工作特点,学生上午在病房见习,校院双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由医院资深护理带教老师选择相应病例作为案例进行床边实践教学,下午进行理论教学。从2007年至今,我校先后与连云港市东方医院等5家三级以上医院合作,成立合作班9个年级11个班。
二、依据岗位,重建人才培养方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校院合作班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将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构建了“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和“考证模块”四大模块[2]。实现课堂与病房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
(二)重建学习载体
(1)真实的案例情境:学生在病区见习时,跟着护士,深入学习各项临床护理技能,老师将真实的案例与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真实的工作对象:学生从问病史到观察病情、再到各项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等,理论联系实际,和病人零距离接触。将学到的知识用到真实的工作对象身上,才能做到真正的移情。(3)真实的工作环境:皮亚杰认为,人们通过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相互理解和体验构建知识[3]。在病房中,每天接触真实工作,感受护士责任的重大。学习微笑服务,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亲情的可贵。
(三)建立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管理和效果评价,建立学校、医院、学生三方立体的评管圈系统。每年召开研讨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证调整;每学期对日常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每一届校院合作班,学生都是由双方共同选拔。每学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开学初、期中、期末学校到医院进行检查,定期反馈教学效果;考试均与校内一致进行教考分离。
三、不断实践,模式创新见成效
五年制高职护理招收的是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尽管有年龄偏小、心智尚未成熟、文化基础薄弱,但有五年的专业塑造和技能培养过程,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五年一贯制长学制、强技能的优势。
(一)對比研究,校院合作显优势
对我校两种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下培养的两类班级(五年制高职护理在校班和校院合作班)[4],以我校11级校内班和11级第一人民医院班为研究对象,从护理人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记分。根据对条目的达成程度分“不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用1、2、3、4表示。两类班级的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二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下的学生,很多调查项目中有显著差异。
(二)优势互补,双师队伍结硕果
医院提供学习场所和专业师资,减轻了学校在实训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的培训压力;校院教师配对科研、讨论教学和管理,学校的科研骨干深入临床,和临床护理人员共同开发教材,“双师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很大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三)共同培育优势人才受好评
现代学徒制教育,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早接触医院、早接触病人,加速了她们的社会化过程,对职业的认知度比普通在校学生要深。毕业后不需再培训,可直接上岗工作,用人单位也很受欢迎。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敏,冯维希,张海云,胡玉涛.校院合作中护生学习情境的建构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2]陈敏,顾娇,张玲.三真一融合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5(11).
[3]陈德清,刘安华,高仁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
[4]张渝成,雷宁,刘春江,王炎峰,吴正吉.高职护理专业“1+2”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职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86-01
我校2007年在江苏省首创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汲取国外多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将护理职业教育与医院紧密联系、校院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近十年来,我校的校院合作不断探索与研究,将现代学徒制中重视“职业”、“技能”的特点融入其中,进一步深化了以真实的病人和真实的工作场景为核心要素的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立足行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基于校、院双方共同参与,根据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3.5+1+0.5”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3.5年,实习1年,实习后返校学习0.5年),根据医院实际,建构了我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21”人才培养模式(“2+2+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学习2年,实习1年)[1]。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后2年在医院学习专业课程,护生在医院期间所有专业教学和行为教育均有医院负责,学校仅为辅助管理者;最后1年进岗实习。
根据临床工作特点,学生上午在病房见习,校院双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由医院资深护理带教老师选择相应病例作为案例进行床边实践教学,下午进行理论教学。从2007年至今,我校先后与连云港市东方医院等5家三级以上医院合作,成立合作班9个年级11个班。
二、依据岗位,重建人才培养方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校院合作班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将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构建了“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和“考证模块”四大模块[2]。实现课堂与病房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
(二)重建学习载体
(1)真实的案例情境:学生在病区见习时,跟着护士,深入学习各项临床护理技能,老师将真实的案例与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真实的工作对象:学生从问病史到观察病情、再到各项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等,理论联系实际,和病人零距离接触。将学到的知识用到真实的工作对象身上,才能做到真正的移情。(3)真实的工作环境:皮亚杰认为,人们通过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相互理解和体验构建知识[3]。在病房中,每天接触真实工作,感受护士责任的重大。学习微笑服务,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亲情的可贵。
(三)建立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管理和效果评价,建立学校、医院、学生三方立体的评管圈系统。每年召开研讨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证调整;每学期对日常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每一届校院合作班,学生都是由双方共同选拔。每学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开学初、期中、期末学校到医院进行检查,定期反馈教学效果;考试均与校内一致进行教考分离。
三、不断实践,模式创新见成效
五年制高职护理招收的是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尽管有年龄偏小、心智尚未成熟、文化基础薄弱,但有五年的专业塑造和技能培养过程,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五年一贯制长学制、强技能的优势。
(一)對比研究,校院合作显优势
对我校两种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下培养的两类班级(五年制高职护理在校班和校院合作班)[4],以我校11级校内班和11级第一人民医院班为研究对象,从护理人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记分。根据对条目的达成程度分“不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用1、2、3、4表示。两类班级的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二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下的学生,很多调查项目中有显著差异。
(二)优势互补,双师队伍结硕果
医院提供学习场所和专业师资,减轻了学校在实训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的培训压力;校院教师配对科研、讨论教学和管理,学校的科研骨干深入临床,和临床护理人员共同开发教材,“双师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很大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三)共同培育优势人才受好评
现代学徒制教育,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早接触医院、早接触病人,加速了她们的社会化过程,对职业的认知度比普通在校学生要深。毕业后不需再培训,可直接上岗工作,用人单位也很受欢迎。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敏,冯维希,张海云,胡玉涛.校院合作中护生学习情境的建构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2]陈敏,顾娇,张玲.三真一融合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5(11).
[3]陈德清,刘安华,高仁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
[4]张渝成,雷宁,刘春江,王炎峰,吴正吉.高职护理专业“1+2”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