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谈1979年“星星美展”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a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79年“星星美展”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大事件,它的出现掀起了理论批评界的一阵热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艺术家自身环境的局限性,对其艺术评价缺乏一定的整体性。文章从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出发,充分考虑艺术作品本体和社会的关系,求其真,并进一步对其做较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方面以期给出较为客观的解读。
  关键词:星星美展;内容;形式;觉醒;和谐
  在文艺创作中,内容与形式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互相渗透,互为表里。文艺作品的内容是,“指文学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能动地再现现实生活,以及作者渗透、体现在其中的意图、感觉,它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事件等要素”;文艺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方式与表现手段,也即怎样与以什么方式、手段来体现、表达内容;它包括着作品的语言、结构、体裁、线条、色彩、韵律等因素”。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体。参加“星星美展”的23个人,尽管他们的作品技法各异,类别多样,但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直抒胸臆地用形式语言表达,在已经压抑了很久的艺术氛围中,他们的这种展示,可以说是当代美术的觉醒。
  一、“星星美展”的内容与形式引起的讨论
  1979年的“星星美展”,艺术家们的作品明确表达了对表现形式的兴趣。如王克平、马德升等人的作品把许多西方现代艺术的手法直接挪为己用,以陌生新奇的语言让众多艺术家惊愕不已。但是面对这一现象,批评界和理论界的最初反应是沉默。艺术家吴冠中以及其他对现实敏感的艺术家们在全国当时唯一一家艺术杂志《美术》上发表文章,发表关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问题的看法,如吴冠中在《绘画的形式美》里反对创作内容对表现形式的钳制,要求作者对形式的处理有一种更为自由的方式,以此为始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和批评的潮流。栗宪庭在《关于“星星”美展》一文中,以记者的身份对星星美展的艺术家进行提问,表露出了“一般群众能否看的懂和喜欢看”这个群众观点。署名为子泉的作者在《致星星美展作者们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几点批评意见:一是作品看不懂;二是作品重形式轻内容;三是作品缺少人民基础,在这方面下功夫较少。“星星画会”画家曲磊磊的说过一句话:“自我表现”就是要把“生活中感受的欢乐和痛苦表现出来”。这也引起了以千禾为代表的一些人的关注,千禾在《“自我表现”不应该视为绘画的本质》中明确提出了“在绘画中强调自我表现是没有与观赏者产生共鸣”这一缺陷。对于这一提法,史速建在《对〈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本质〉的不同看法》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详细说明了“主观内心自我表现”与“内心自我表现”的区别等。从这些批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這样一个现象:以往的批评理论家,习惯了用实用主义的观点看待“星星美展”的艺术品,认为其中大多数都让人看不懂或者只是单纯的形式表现,作者们玩弄形式,求新立异,一些作品什么都不像,却被作者标明特殊的含义。其实正是这些质疑和批评,才让我们能真正认识到星星美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星星美展”的内容与形式之真的分析
  “星星美展”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艺术家介入社会,二是要用新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社会。它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真”的追求,这个“真”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事件的实然,没有形而上的意味,对现实的批判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直观性,用艺术作品真实地表达艺术思想。
  (一)本体之思与实践
  “星星美展”中的本体之思,这个本体是相对于创作主体而言的。由于“文革”美术整体被造神文化淹没,显示出了轻视美术自身形态的超美术趋势,所以这既是反思“文革美术”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美术本体的重新思考。“星星美展”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大致主要有这么几类:第一是对“四人帮”造成的政治现实的批判。如王克平的《沉默》,头像的嘴被木头塞住,嘴唇极度扩张,右眼缺少眼珠,左眼用纱布包扎,给人一种恐怖和窒息的感觉。曲磊磊觉得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所以他的钢笔画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四人帮”的愤怒,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渴望。第二类作品是对民族性的反思和批判,薄云的《啊!长城》,画面中长城周围乌云密布,只有些许阳光穿透,整体色调阴沉灰暗,象征当时国内备受压迫的艺术氛围。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追求自我的艺术原则,其作品抒情而宁静,充满形式性的艺术探索,用作品表达对生活的、对世界的非常个人的观察和感受。第三类作品是振兴民族、发扬阳刚精神的期望和呼唤。如在黄锐的作品《新生》里,残损的圆明园里面的石头柱子变成了人一般的形体,颜色鲜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二)形式之美与和谐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在《小逻辑》中讲到:“‘内容’可以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容具有形式于自身内’,这种“形式”是‘反思自身’( ‘返回自身’)的,即和 ‘内容’一致的,是作为‘现象的规律’意义下的‘形式’,也是现象界中诸实存事物互为根据的联结、关系和统一;另一种 ‘形式’是‘不反思自身’(‘不返回到自身’)的,是‘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是‘无独立性的和变化不定的东西’,它不能说明现象或内容的本质和真实意义,是‘现象的否定面’。”对于“星星美术”作品的内容,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在前文已经做了一定的梳理。这里,我们将子泉先生的原话列举出来,看一看当时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作品“新形式”的看法,他说:“我们反对把美术仅仅变成图解和标语口号式的作品。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美术作品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应该把美术作品作为教育人民的一种手段,使人看了作品,潜移默化,从而提高共产主义道德、品格的修养。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内容。这又牵涉到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使人看懂,光是在形式上玩弄,是搞不出名堂来的。……一种什么也不像的石雕,能给人以什么样的美的享受?又有何教益呢?”从这句话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于形式的理解或许只停留在黑格尔所讲的“外在的形式”方面。   对于“星星美展”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我们已经明确,艺术家介入社会,在他们内容的主题上已经充分体现到了,“星星美展”作为一种“呼声”,其教育性、启发性的作用显而易见。当时也有人讲,这次展览完全照搬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没有思想内涵,才会导致很多人看不懂。这个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不可否认,很多艺术家的表现形式均有所借鉴,如李爽的《拼贴画》与毕加索的《吉他》都是运用拼贴的手法构造画面,但是在主题的表现上却大不相同,李爽通过画面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而毕加索完全没有使用颜料,他想表现的是立体主义的真实原则。“星星美展”的众多艺术家只是学习了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但是并没有完全挪用,而是结合本土情感。当时的艺术家们在乌云笼罩的情况下,被压抑得太久,被“标准”勒住了喉咙,他们要“喊”出来,而表现主义是最合适的表现手法,所以他们并不是单纯地玩弄形式。当“星星美展”的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时候,展现了艺术家情感的诉求,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并不突兀。
  三、“星星美展”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思考
  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所以,“星星美展”的出现与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视野的开阔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很多的理论家仅仅依赖于国内的艺术“标准”,在认识上便会有很大局限性。“星星美展”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和谐统一的,也是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强调艺术家要介入社会,融于社会。这些艺术家们在“星星美展”中进行了第一次尝试,虽然在展出的时候因“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秩序”被迫调整了展出位置,但这样反而增加了它的艺术影响力。这次阻力也可以视为“新形式”与“后文革美术形式”的一场博弈,而“新形式”取得了胜利,得到了官方承认,并且之后成立了“星星画会”。随后的各种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之后的85美术新潮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形式上,“星星美术”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来构造作品,进行情感诉说,进一步强化艺术家主体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沉默的艺术理论界,推动了中国艺术思潮的发展。
  艺术中并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两者的和谐统一。一种内容可以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而“单纯”的“形式”构成作品,也可以视为一种艺术。所以对于“星星美展”,不能从单一的“内容”或者“形式”角度来评价,而是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它是社会主义美术,被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影响,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星星美展”的成员以现代派语言模式关注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并真正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星星”艺术家们“要言论自由,要艺术自由”的口号是“现代主义”艺术观在中国开始建立的标志。展出的作品虽明显带有对西方早期现代派艺术借鉴的痕迹,但它却为今后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种表现方式,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增楷,刘彦钊.艺术辩证法枝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孔令伟,吕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李衍柱,李戎.毛澤东文艺思想概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5]吕鹏.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张世英.黑格尔《小逻辑》译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的写意山水画主要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伴随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与发展,写意山水画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在继承传统山水画色彩运用的同时,将时代特点彰显出来,让山水画拥有时代特点。因此,文章在分析写意山水画色彩面貌的基础上,对写意山水画色彩的创新进行分析。  关键词:写意山水画;色彩;创新  对于当代的写意山水画而言,其色彩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吸收与借鉴。现阶段我
摘 要:众所皆知,中国水彩画是外来传入画种,与同为外来画种的油画相比也较为年轻,但在各代艺术家的率领下,无论是绘画技法,还是形式构成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使水彩画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小品画”。近年来,中国当代水彩画的艺术价值也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相较于同为西方舶来品的油画来说还是相对落后。面对纵向进步与横向成长相对缓慢的局面,中国水彩艺术要继续成长该如何冲破困囿并继续前行?  关键词:中国水彩画;
转换农业经营技术条件对发展现代农业尤其重要。诱致性技术变迁强调,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内在因素是变迁主要力量。改革以来,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营技术条件变迁,主要是一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始建于1928年,1984年12月重建,是我国最早的管理学院之一,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及其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第一批
摘 要:意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写意”一词在中国画中是和“工笔”相对的概念,强调了其用书法用笔和意象造型的特征。中国画的内核是由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塑造出来的。在水墨人物画中,“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上善若水,“水”是水墨人物画的灵魂,所有的“笔法”“墨法”“渍法”都不能离开“水”的存在而独立,作画无“水”,如舟搁浅滩,划不得一桨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道德遭遇了经济学理性的解构,走向世俗化,又在职业伦理和商业伦理的规则替代中走向衰亡。自利心和同情心是人的两种最基本的情感功能,二者分别回应生命过程
介绍了电荷探针法液滴粒度及其分布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此系统适用于测量气液两相流中液滴粒度及其分布。
摘 要:中国画与西洋画是现阶段世界上存在的两个主要画种,中国画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西洋画源自欧洲,在世界广为流传,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画和西洋画在构图上存在不同,所以,要想更好地鉴赏和分析西洋画和中国画,就需要了解其在构图上的差异,并且明确形成差异的原因。文章针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构图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构图差异  欣赏名画和古典音乐都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网的安全性和加强对企业网的管理,迫切需要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认证系统。本文通过对目前网络办公环境中认证系统发展状况的分析,阐述了建立统一认证系统的重要性,并以测绘院用户认证系统为例提出了一套安全、可靠、高效的统一认证解决方案。
本文针对Windows系统运行速度较慢的原因给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对Windows操作系统由表及里进行有效的优化设置,达到对Windows系统资源的最佳利用、稳定系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