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青春期;同一性;高中生
一、案例呈现
小S,男,高中一年级学生,成绩在班里10~20名之间。和班里的一个女生初中三年是同学,又是很好的“兄弟”。到高中又在同一个班,经过一个学期的交往接触,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很喜欢她,越来越觉得这种喜欢的感觉憋在心里很难受,于是写信给她,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思念。事后得知,该女生将信撕毁。因此心里很纠结,总是想她,挥之不去,学习受到影响,很痛苦,希望自己不要想她。
二、理论分析
这则案例是比较典型的高中生“早恋”的案例,如果还可以呈现更多的,依然可以发现,所有的“早恋”问题最后落脚点一定是“影响了学习”。从经验来看,如果一个学生“早恋”了,那么一般会表现出明显的成绩下滑,所以家长老师都比较担心,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甚至给他们贴上道德的标签。
高中生的“早恋”同于成人世界的爱情吗?两个异性学生之间拥抱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两个恋爱中的成人。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迅速觉醒,容易错把身份当角色,出现身份和角色的分离。按照艾利克森发展阶段的观点:12~19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个体知道了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一阶段是对前阶段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是“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及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任务,他们将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这种自我同一性的感受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高中生慢慢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探寻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个世界,思考人生应该怎样过。在他们的价值链中,他们需要界定自己相对于同性的身份、相对于异性的身份及相对于同伴的身份。在界定自己相对于同性的身份的过程中,女孩子之间比漂亮、比成绩;男孩子之间比谁更会打球,更会打架,更具男子气,成绩更好。而在界定自己相对于异性的身份的过程中,他们则是想要通过异性的载体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表面上看是异性交往过密的行为,实质上则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处在青春期的个体自己制造事件来满足自己的价值需求,所以,“早恋”其实是恋自己,青春期的爱是爱自己,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三、案例处理
在案例中,小S多次提到了“我希望自己不要想她。”“真痛苦啊,我考试的时候都想她,挥之不去。”“看书也看不进去,脑子里全是她。”
于是,我问:“你想起她的时候会想到什么?感受是什么?”
小S:“我想起她的时候会想到她的脸还有她平时的一些动作神情,然后我就拼命告诉自己不要想她。内心觉得很沉重,很郁闷,很痛苦。”
“那么,现在我给你10分钟的时间想她,在这10分钟内你只准想她而不准想别的人和别的事情。现在是下午2:50,你想她想到3点。”
2:51,小S说:“老师,恐怕10分钟不够吧。”
2:52,小S说:“我想得有点重复了。”并开始无意识地用手捂住头,给旁人的感觉是他需要用手捂住头才能集中注意力,事后我问过他,他承认是这样的。
2:53,小S说:“老师,我出来没和班主任说,他会不会找我啊?”我给他的班主任打电话请假,让他继续想。
2:56,小S说:“我开始不想她了,开始想别的事情了。”我让他继续想,直到我说时间到为止。
在接下来的4分钟内,小S表现得很烦躁,用手捂住头,似乎很难以集中注意力。
后来我们就这10分钟的思想过程进行了讨论。小S说到在想她的时候想到的是和她一起做值日一起倒垃圾以及一起吃饭共用饭卡的场景,不过想到她把信撕掉就觉得心里很沉重。这里的心情沉重可以认为是在寻求异性的价值认同时受到挫折了,如果信不被撕毁,而是被接纳了,小S就获得了异性的价值认同,但是他依然会担心,因为如果发展成男女朋友会影响学习,所以,我们着重讨论了这种价值认同达到一种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在讨论中小S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1.我想她其实没那么久,不过就一两分钟,其实没那么影响学习。所以,我不用控制自己不要想她;
2.其实如果她看了我的信后接纳了我的感受,我也会难过的,因为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我想要的只是我们之间一起成长、彼此认同的这种温暖的友谊。所以,我不必为她撕毁信这件事情难过到不能自拔;
3.短暂的难过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遭到拒绝都会难过,但是我难过之后会找她好好聊聊,也许说清楚了我们还可以回到从前;
4.与其在一个人身上寻找价值感,不如在群体中寻找价值认同感,我们班也有很多女孩子喜欢和我说话、和我玩。
认知明确后,我告诉他在决定和女孩子谈清楚之前可以再找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谈的方式、方法。他比较满意地离开了心理辅导室。
四、拓展延伸
小S遇到的问题在高一年级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于是我又开设了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展开讨论:
一位男生,上高中以后,感到自己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他特别喜欢班里的一个女生,每天见到她或听到这位女生的说笑声,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要告诉她心里的感觉吗?
学生们对此话题都很感兴趣,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截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告诉她:
分享1:告诉对方,她可能会想,有男生喜欢就代表自己并不差劲。也许,女生也喜欢那个男生;如果女生并不喜欢那个男生,就明确地告诉男生,但要婉转,不能伤别人自尊。大家都还小,可以做朋友,不用成为仇人。
分享2:男生告诉了女生。女生回答:谢谢你喜欢我,我很开心。但这只是我的某些特质符合你喜欢的类型,或许你一点也不了解我。不如做朋友吧!这样你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我,知道我是否适合你。毕竟我们还小,面临的选择还有很多,别因为这未知的结果而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听了女生的话,男生如释重负,没有了之前因为怕女生无情地拒绝而紧张的心情,他露出了微笑,因为他收获了一个朋友。
分享3:就算遭拒绝不能成为恋人,也因为尴尬不能成为朋友,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种异样的感觉只是男生对女生一时的好感,这是他处于青春期中必须遭遇的,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那种好感只是一种欣赏或纯粹的同学之间的喜欢,而且告诉了对方之后,心里会觉得很舒畅,没有那种暗恋的痛苦了。
不告诉她:
分享1:如果告诉她,即使她也很喜欢他,也不见得能维持多久,谁能保证三年以后,大学以后他们还会有当时的心动?这只不过是青春期的冲动,要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好难。喜欢不一定要说出来,如果真的喜欢,不如让时间来磨砺彼此之间的坚定。在列车上,车窗外的风景尽管很美,但请不要下车,等到达目的地后再回首,如果那道风景还在的话!
分享2:不告诉对方,仍会在心底保留那份悄悄的、很甜蜜、美好的感觉。可以每天看着她的笑,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和她像亲密朋友一样嬉戏欢笑,关心她,没有负担,可以永远保留对她的美好记忆。
现实往往很残酷,美好的感情最终能有结果的实在太少。即使告诉她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埋在心里,等再成熟一些后,另觅真爱。生活总是不断变化着的,遗忘和继续都在同时进行!
也许当初有想见她的冲动,而见到她时心如小鹿地乱撞的感觉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悸会被遗忘,会被其他事填补,当我们成熟以后,也许真爱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五、辅导反思
青春期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中专门的过渡时期,对青少年成长为一个文明的人、幸福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心理老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引导,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行为来判断,而应该去研究现象背后的理论。德育的实践需要回归到理论,按照理论来操作,这样才能轻松有效。
学生是在群体中成长的个体,同伴团体的价值观与行为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资源来帮助个体的成长,所以班会课、心理活动课及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引导都可以为个别辅导服务。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湖州,313100)
编辑/于 洪 终校/李益倩
一、案例呈现
小S,男,高中一年级学生,成绩在班里10~20名之间。和班里的一个女生初中三年是同学,又是很好的“兄弟”。到高中又在同一个班,经过一个学期的交往接触,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很喜欢她,越来越觉得这种喜欢的感觉憋在心里很难受,于是写信给她,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思念。事后得知,该女生将信撕毁。因此心里很纠结,总是想她,挥之不去,学习受到影响,很痛苦,希望自己不要想她。
二、理论分析
这则案例是比较典型的高中生“早恋”的案例,如果还可以呈现更多的,依然可以发现,所有的“早恋”问题最后落脚点一定是“影响了学习”。从经验来看,如果一个学生“早恋”了,那么一般会表现出明显的成绩下滑,所以家长老师都比较担心,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甚至给他们贴上道德的标签。
高中生的“早恋”同于成人世界的爱情吗?两个异性学生之间拥抱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于两个恋爱中的成人。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迅速觉醒,容易错把身份当角色,出现身份和角色的分离。按照艾利克森发展阶段的观点:12~19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个体知道了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一阶段是对前阶段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是“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及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任务,他们将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这种自我同一性的感受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高中生慢慢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探寻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个世界,思考人生应该怎样过。在他们的价值链中,他们需要界定自己相对于同性的身份、相对于异性的身份及相对于同伴的身份。在界定自己相对于同性的身份的过程中,女孩子之间比漂亮、比成绩;男孩子之间比谁更会打球,更会打架,更具男子气,成绩更好。而在界定自己相对于异性的身份的过程中,他们则是想要通过异性的载体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表面上看是异性交往过密的行为,实质上则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处在青春期的个体自己制造事件来满足自己的价值需求,所以,“早恋”其实是恋自己,青春期的爱是爱自己,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三、案例处理
在案例中,小S多次提到了“我希望自己不要想她。”“真痛苦啊,我考试的时候都想她,挥之不去。”“看书也看不进去,脑子里全是她。”
于是,我问:“你想起她的时候会想到什么?感受是什么?”
小S:“我想起她的时候会想到她的脸还有她平时的一些动作神情,然后我就拼命告诉自己不要想她。内心觉得很沉重,很郁闷,很痛苦。”
“那么,现在我给你10分钟的时间想她,在这10分钟内你只准想她而不准想别的人和别的事情。现在是下午2:50,你想她想到3点。”
2:51,小S说:“老师,恐怕10分钟不够吧。”
2:52,小S说:“我想得有点重复了。”并开始无意识地用手捂住头,给旁人的感觉是他需要用手捂住头才能集中注意力,事后我问过他,他承认是这样的。
2:53,小S说:“老师,我出来没和班主任说,他会不会找我啊?”我给他的班主任打电话请假,让他继续想。
2:56,小S说:“我开始不想她了,开始想别的事情了。”我让他继续想,直到我说时间到为止。
在接下来的4分钟内,小S表现得很烦躁,用手捂住头,似乎很难以集中注意力。
后来我们就这10分钟的思想过程进行了讨论。小S说到在想她的时候想到的是和她一起做值日一起倒垃圾以及一起吃饭共用饭卡的场景,不过想到她把信撕掉就觉得心里很沉重。这里的心情沉重可以认为是在寻求异性的价值认同时受到挫折了,如果信不被撕毁,而是被接纳了,小S就获得了异性的价值认同,但是他依然会担心,因为如果发展成男女朋友会影响学习,所以,我们着重讨论了这种价值认同达到一种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在讨论中小S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1.我想她其实没那么久,不过就一两分钟,其实没那么影响学习。所以,我不用控制自己不要想她;
2.其实如果她看了我的信后接纳了我的感受,我也会难过的,因为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我想要的只是我们之间一起成长、彼此认同的这种温暖的友谊。所以,我不必为她撕毁信这件事情难过到不能自拔;
3.短暂的难过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遭到拒绝都会难过,但是我难过之后会找她好好聊聊,也许说清楚了我们还可以回到从前;
4.与其在一个人身上寻找价值感,不如在群体中寻找价值认同感,我们班也有很多女孩子喜欢和我说话、和我玩。
认知明确后,我告诉他在决定和女孩子谈清楚之前可以再找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谈的方式、方法。他比较满意地离开了心理辅导室。
四、拓展延伸
小S遇到的问题在高一年级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于是我又开设了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展开讨论:
一位男生,上高中以后,感到自己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他特别喜欢班里的一个女生,每天见到她或听到这位女生的说笑声,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要告诉她心里的感觉吗?
学生们对此话题都很感兴趣,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截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告诉她:
分享1:告诉对方,她可能会想,有男生喜欢就代表自己并不差劲。也许,女生也喜欢那个男生;如果女生并不喜欢那个男生,就明确地告诉男生,但要婉转,不能伤别人自尊。大家都还小,可以做朋友,不用成为仇人。
分享2:男生告诉了女生。女生回答:谢谢你喜欢我,我很开心。但这只是我的某些特质符合你喜欢的类型,或许你一点也不了解我。不如做朋友吧!这样你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我,知道我是否适合你。毕竟我们还小,面临的选择还有很多,别因为这未知的结果而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听了女生的话,男生如释重负,没有了之前因为怕女生无情地拒绝而紧张的心情,他露出了微笑,因为他收获了一个朋友。
分享3:就算遭拒绝不能成为恋人,也因为尴尬不能成为朋友,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种异样的感觉只是男生对女生一时的好感,这是他处于青春期中必须遭遇的,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那种好感只是一种欣赏或纯粹的同学之间的喜欢,而且告诉了对方之后,心里会觉得很舒畅,没有那种暗恋的痛苦了。
不告诉她:
分享1:如果告诉她,即使她也很喜欢他,也不见得能维持多久,谁能保证三年以后,大学以后他们还会有当时的心动?这只不过是青春期的冲动,要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好难。喜欢不一定要说出来,如果真的喜欢,不如让时间来磨砺彼此之间的坚定。在列车上,车窗外的风景尽管很美,但请不要下车,等到达目的地后再回首,如果那道风景还在的话!
分享2:不告诉对方,仍会在心底保留那份悄悄的、很甜蜜、美好的感觉。可以每天看着她的笑,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和她像亲密朋友一样嬉戏欢笑,关心她,没有负担,可以永远保留对她的美好记忆。
现实往往很残酷,美好的感情最终能有结果的实在太少。即使告诉她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埋在心里,等再成熟一些后,另觅真爱。生活总是不断变化着的,遗忘和继续都在同时进行!
也许当初有想见她的冲动,而见到她时心如小鹿地乱撞的感觉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悸会被遗忘,会被其他事填补,当我们成熟以后,也许真爱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五、辅导反思
青春期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中专门的过渡时期,对青少年成长为一个文明的人、幸福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心理老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引导,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行为来判断,而应该去研究现象背后的理论。德育的实践需要回归到理论,按照理论来操作,这样才能轻松有效。
学生是在群体中成长的个体,同伴团体的价值观与行为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资源来帮助个体的成长,所以班会课、心理活动课及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引导都可以为个别辅导服务。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中学,湖州,313100)
编辑/于 洪 终校/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