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体育新闻用语中一些生动的隐喻实例,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探讨了隐喻的可译性。隐喻在传递相关信息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是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统一。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目的语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或该隐喻是否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关键词:语言功能隐喻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300年的亚里士多德到昆提良(Quintillian)及20世纪30年代的理查兹(Richard·I·A)、雅各布逊(Jacobson·R)和20 世纪70年代的莱考夫与约翰逊(Lakoff,G &Johnson·M)等,对隐喻的研究从未间断。尽管隐喻是普遍性的,但由于选择使用的文化差异性,如人类共享的普遍知识,价值观取向和民族、社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隐喻在翻译的过程出现了隐喻的可译或不可译、以及隐喻如何翻译等问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界开始关注隐喻的可译性。关于隐喻是否可译,可译派(“universal” school)认为(如Kloepfer的“全人类共有的隐喻场”的概述中所假定的)所有隐喻都是可译的,与之相反的观点是隐喻的绝对“不可译性”(比如诗歌中的隐喻)(转引自Snell-Hornby,2001:61)。Dagut 于1976年发表了“Can‘Metaphor’be translated?”一文,嚴厉批评了Kloepfer的观点和Reiss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尤其是其新颖的隐喻应该直译的观点。Dagut比较了上述两种观点,在分析了一些希伯来文及其英译本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结论:源语中任何特定的隐喻的可译性取决于:该隐喻所利用的特定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以及目的语当中被正常地再现的程度,这取决于具体情况下“重叠”的程度(转引自Snell-Hornby, 2001:55-58)。Snell-Hornby认为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该隐喻在原文中的结构和功能(Snell-Hornby, 2001:58)。本文试图结合体育新闻用语中的一些生动的隐喻的实例,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探讨隐喻的可译性。
二体育新闻中隐喻的语言功能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语言具有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格功能、美学功能、交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体育新闻语言也不例外。从体育新闻的传播性质来看,它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鲜明的激励性、凝聚性、竞争性、连续性和欣赏性等特性决定了体育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准确性和生动性。体育比赛又是一项充满竞争、富于刺激、展现和体验美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和表达这种运动的实质,就必须注重语言的运用(李强,2000)。为了让体育新闻报道充满活力,生动感人,使人们了解赛事并感受之中的惊心动魄,体育新闻语篇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概念,形象生动地描述赛事进程及结果。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在向读者传达相关信息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具有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
“长期以来,隐喻作为英语文学和新闻写作中的常见修辞手段,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简明扼要并极富魅力,达到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统一”。
(一)隐喻的信息功能
“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部的情况、某一话题的事实、语言之外的现实,包括报导的观点和理论”。不可否认的是,隐喻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例如:
(1)香港奥运马术赛场将上演“世纪之战”。
(2)劳尔梅开二度救主皇马战平西班牙人。
(3)奥沙利文一箭双雕惊四座,远台一击打入两颗红球。
以上各句中都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各句中的隐喻都向人们传达了特定的信息,具有信息功能。例(1)中的“世纪之战”向读者传达了这是一场重要比赛的信息;例(2)中的“梅开二度”向读者传达了劳尔一场比赛打进两球的信息;例(3)中的“一箭双雕”向读者传达了奥沙利文一杆打进两球的信息。
(二)隐喻的美学功能
“语言的美学功能是指语言用于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首先通过真实的或者想象中的声音,其次通过它的隐喻”。语言的美学功能的第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声音表现出的美)在诗歌中通过韵律很容易被人们领略到。这里让我们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一下语言的美学功能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既通过隐喻表现出的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和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Lakoff &Johnson,1980)。隐喻语是从其他文化领域映射而来的,负载着相关的文化信息,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够使读者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具有美学功能。例如:
(4)阿泰三分上瘾难比菜鸟爆扣,多西终现大本第二风范。
(5)Chinese dark horse boxer Zhang Xiaoping beats world silver medalist.
(6)Mueller hat trick lifts Coyotes 5-1.
以上各例中“菜鸟”、“dark horse”、“hat-trick”等隐喻不仅向读者传递了“球员多西是NBA新人”、“我国拳击运动员张小平实力出人意料”、“一场比赛打进三球”等相关信息,具有信息功能,而且由于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够使读者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具有美学功能。隐喻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新颖而又简练,有助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在向读者传递相关信息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使相关信息易于为读者接受。
三隐喻的可译性
(一)隐喻的信息功能与可译性
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不管译者能否在目的语当中找到与源语中相对应的隐喻,源语中隐喻所蕴涵的信息是可以传达到目的语当中的。例如我们可以将上述例子中“世纪之战”、“梅开二度”、“一箭双雕”、“菜鸟”、“dark horse”、“hat-trick”等隐喻分别译为“the war of the century”,“scored two goals”,“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green hand”,“黑马” 和“帽子戏法”。尽管有些隐喻在目的语当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隐喻而不得不采取把隐喻译为非隐喻的译法,但目的语读者仍然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信息。
(二)隐喻的美学功能与可译性
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如果译者能够把源语中的隐喻译成易于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隐喻,使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相似或相同的语义联想,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 该隐喻就是可译的,否则就是不可译的。
1如果目的语中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那么该隐喻就是可译的。
例如:
(7)交易麦蒂如杀鸡取卵,火箭比何时都需稳定。
(8)中国队夺冠拦路虎仅剩巴西。
(9)锋线杀手格鲁斯塞维奇今抵济南,誓言比丹丘出色。
(10)大话高尔夫球世界大战:2004年十大热点新闻。
例(7)中把交易麦蒂的短视做法比喻成“杀鸡取卵”,“杀鸡取卵”在中文里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在英语中用“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该典故出自伊索寓言),因此译者可以把“杀鸡取卵”译为“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这样既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达到了语义对等的翻译效果,而且译文喻体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能够使目的语读者产生相似的语义联想,给目的语读者以基本相同的美的感受,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同样例(8)中的“拦路虎”可以译为目的语中与之对应的“a lion in the way” (在东方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在西方文化中,狮是百兽之王)。例(9)中把前锋队员比喻成“杀手”、例(10)中把一场重要比赛比喻成“世界大战”,这种把和暴力、战争有关的词语“映射”到体育用语中来的隐喻在中西方体育新闻报道中都备受青睐,在中西方读者中会产生大体相同的美的感受。对于上述隐喻,译者可以直译为“killer”和“the world war”,直译既不必担心译文的可接受性,又不会损害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
2如果目的语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但随着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隐喻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那么该隐喻也是可译的。
例(5)中把拳击运动员张小平比喻成“dark horse”(“dark horse”源于英国赛马场上的俚语,原指出人意料夺冠的马,后来被广泛用在体育赛事和政治竞选中,用来比喻那些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获胜者);例(6)中把穆勒一场比赛打进三球比喻成“hat-trick”(“hat-trick”源于英国的板球比赛,指击球手连击三次、次次击中目标,球员会因此被授予一顶帽子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的象征。“hat-trick”后来被引用到足球比赛中,指比赛者在同一场比赛中连续三次得分的佳绩),这些隐喻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汉语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隐喻的用法已融入汉语中,为广大中国读者所接受,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能够使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语义联想,给目的语读者以基本相同的美的感受。因此,对于这些已融入汉语中的隐喻,译者可以采取借译的方法译为“黑马”和“帽子戏法”。“借词和借译不仅可完整地保留源语的民族色彩,避免文化信息的流失,而且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词汇,增强语言的活力”(周方珠,2004:31)。
3如果目的语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且该隐喻尚未融入目的语、为广大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那么该隐喻是不可译的。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隐喻已经融入目的语,为广大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但仍然有一些隐喻仍未融入目的语之中。如:例(2)中把劳尔一场比赛进两球比喻成“梅开二度”;例(4)中把NBA新人多西比喻成“菜鸟”,这两个隐喻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梅开二度”源于唐代的传奇故事,比喻好的事情出现两次;“菜鸟”源于中国台湾的闽南语,本来指刚学飞行的小鸟,后来用来比喻那些新手。由于文化空缺的原因,这些隐喻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隐喻,而且这些隐喻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尚未融入西方文化,不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奈达认为,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当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喻义时,原文形式可以而且应当予以改变(谭载喜,1999:52)。对这类隐喻译者只能牺牲原文的美学功能,分别译为“scored two goals”和“green hand”。采取这种译法会导致原文的美学价值丧失、感染力削弱。当然,为了保证译文的信息可接受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译者也可以通过把原文中不是隐喻的部分译成负载目的语文化信息的隐喻来弥补此类损失。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知从语言功能来看,隐喻是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统一。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目的语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及该隐喻是否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Snell-Hornby,M (1988)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李強:《简论体育新闻的特征》,《现代传播》,2000年第2期。
[5]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6] 翟艳艳:《英语隐喻汉译的原则和方法浅析》,《双语学习》,2007年第8期。
[7] 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作者简介:曹凤龙,男,1973—,安徽省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蚌埠医学院。
关键词:语言功能隐喻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300年的亚里士多德到昆提良(Quintillian)及20世纪30年代的理查兹(Richard·I·A)、雅各布逊(Jacobson·R)和20 世纪70年代的莱考夫与约翰逊(Lakoff,G &Johnson·M)等,对隐喻的研究从未间断。尽管隐喻是普遍性的,但由于选择使用的文化差异性,如人类共享的普遍知识,价值观取向和民族、社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隐喻在翻译的过程出现了隐喻的可译或不可译、以及隐喻如何翻译等问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界开始关注隐喻的可译性。关于隐喻是否可译,可译派(“universal” school)认为(如Kloepfer的“全人类共有的隐喻场”的概述中所假定的)所有隐喻都是可译的,与之相反的观点是隐喻的绝对“不可译性”(比如诗歌中的隐喻)(转引自Snell-Hornby,2001:61)。Dagut 于1976年发表了“Can‘Metaphor’be translated?”一文,嚴厉批评了Kloepfer的观点和Reiss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尤其是其新颖的隐喻应该直译的观点。Dagut比较了上述两种观点,在分析了一些希伯来文及其英译本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结论:源语中任何特定的隐喻的可译性取决于:该隐喻所利用的特定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以及目的语当中被正常地再现的程度,这取决于具体情况下“重叠”的程度(转引自Snell-Hornby, 2001:55-58)。Snell-Hornby认为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该隐喻在原文中的结构和功能(Snell-Hornby, 2001:58)。本文试图结合体育新闻用语中的一些生动的隐喻的实例,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探讨隐喻的可译性。
二体育新闻中隐喻的语言功能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语言具有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格功能、美学功能、交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体育新闻语言也不例外。从体育新闻的传播性质来看,它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鲜明的激励性、凝聚性、竞争性、连续性和欣赏性等特性决定了体育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准确性和生动性。体育比赛又是一项充满竞争、富于刺激、展现和体验美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和表达这种运动的实质,就必须注重语言的运用(李强,2000)。为了让体育新闻报道充满活力,生动感人,使人们了解赛事并感受之中的惊心动魄,体育新闻语篇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概念,形象生动地描述赛事进程及结果。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在向读者传达相关信息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具有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
“长期以来,隐喻作为英语文学和新闻写作中的常见修辞手段,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简明扼要并极富魅力,达到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统一”。
(一)隐喻的信息功能
“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部的情况、某一话题的事实、语言之外的现实,包括报导的观点和理论”。不可否认的是,隐喻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例如:
(1)香港奥运马术赛场将上演“世纪之战”。
(2)劳尔梅开二度救主皇马战平西班牙人。
(3)奥沙利文一箭双雕惊四座,远台一击打入两颗红球。
以上各句中都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各句中的隐喻都向人们传达了特定的信息,具有信息功能。例(1)中的“世纪之战”向读者传达了这是一场重要比赛的信息;例(2)中的“梅开二度”向读者传达了劳尔一场比赛打进两球的信息;例(3)中的“一箭双雕”向读者传达了奥沙利文一杆打进两球的信息。
(二)隐喻的美学功能
“语言的美学功能是指语言用于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首先通过真实的或者想象中的声音,其次通过它的隐喻”。语言的美学功能的第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声音表现出的美)在诗歌中通过韵律很容易被人们领略到。这里让我们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一下语言的美学功能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既通过隐喻表现出的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和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Lakoff &Johnson,1980)。隐喻语是从其他文化领域映射而来的,负载着相关的文化信息,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够使读者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具有美学功能。例如:
(4)阿泰三分上瘾难比菜鸟爆扣,多西终现大本第二风范。
(5)Chinese dark horse boxer Zhang Xiaoping beats world silver medalist.
(6)Mueller hat trick lifts Coyotes 5-1.
以上各例中“菜鸟”、“dark horse”、“hat-trick”等隐喻不仅向读者传递了“球员多西是NBA新人”、“我国拳击运动员张小平实力出人意料”、“一场比赛打进三球”等相关信息,具有信息功能,而且由于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够使读者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具有美学功能。隐喻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新颖而又简练,有助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在向读者传递相关信息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使相关信息易于为读者接受。
三隐喻的可译性
(一)隐喻的信息功能与可译性
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不管译者能否在目的语当中找到与源语中相对应的隐喻,源语中隐喻所蕴涵的信息是可以传达到目的语当中的。例如我们可以将上述例子中“世纪之战”、“梅开二度”、“一箭双雕”、“菜鸟”、“dark horse”、“hat-trick”等隐喻分别译为“the war of the century”,“scored two goals”,“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green hand”,“黑马” 和“帽子戏法”。尽管有些隐喻在目的语当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隐喻而不得不采取把隐喻译为非隐喻的译法,但目的语读者仍然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信息。
(二)隐喻的美学功能与可译性
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如果译者能够把源语中的隐喻译成易于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隐喻,使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相似或相同的语义联想,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 该隐喻就是可译的,否则就是不可译的。
1如果目的语中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那么该隐喻就是可译的。
例如:
(7)交易麦蒂如杀鸡取卵,火箭比何时都需稳定。
(8)中国队夺冠拦路虎仅剩巴西。
(9)锋线杀手格鲁斯塞维奇今抵济南,誓言比丹丘出色。
(10)大话高尔夫球世界大战:2004年十大热点新闻。
例(7)中把交易麦蒂的短视做法比喻成“杀鸡取卵”,“杀鸡取卵”在中文里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在英语中用“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该典故出自伊索寓言),因此译者可以把“杀鸡取卵”译为“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这样既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达到了语义对等的翻译效果,而且译文喻体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能够使目的语读者产生相似的语义联想,给目的语读者以基本相同的美的感受,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同样例(8)中的“拦路虎”可以译为目的语中与之对应的“a lion in the way” (在东方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在西方文化中,狮是百兽之王)。例(9)中把前锋队员比喻成“杀手”、例(10)中把一场重要比赛比喻成“世界大战”,这种把和暴力、战争有关的词语“映射”到体育用语中来的隐喻在中西方体育新闻报道中都备受青睐,在中西方读者中会产生大体相同的美的感受。对于上述隐喻,译者可以直译为“killer”和“the world war”,直译既不必担心译文的可接受性,又不会损害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
2如果目的语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但随着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隐喻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那么该隐喻也是可译的。
例(5)中把拳击运动员张小平比喻成“dark horse”(“dark horse”源于英国赛马场上的俚语,原指出人意料夺冠的马,后来被广泛用在体育赛事和政治竞选中,用来比喻那些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获胜者);例(6)中把穆勒一场比赛打进三球比喻成“hat-trick”(“hat-trick”源于英国的板球比赛,指击球手连击三次、次次击中目标,球员会因此被授予一顶帽子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的象征。“hat-trick”后来被引用到足球比赛中,指比赛者在同一场比赛中连续三次得分的佳绩),这些隐喻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汉语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隐喻的用法已融入汉语中,为广大中国读者所接受,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能够使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语义联想,给目的语读者以基本相同的美的感受。因此,对于这些已融入汉语中的隐喻,译者可以采取借译的方法译为“黑马”和“帽子戏法”。“借词和借译不仅可完整地保留源语的民族色彩,避免文化信息的流失,而且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词汇,增强语言的活力”(周方珠,2004:31)。
3如果目的语中不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且该隐喻尚未融入目的语、为广大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那么该隐喻是不可译的。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隐喻已经融入目的语,为广大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但仍然有一些隐喻仍未融入目的语之中。如:例(2)中把劳尔一场比赛进两球比喻成“梅开二度”;例(4)中把NBA新人多西比喻成“菜鸟”,这两个隐喻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梅开二度”源于唐代的传奇故事,比喻好的事情出现两次;“菜鸟”源于中国台湾的闽南语,本来指刚学飞行的小鸟,后来用来比喻那些新手。由于文化空缺的原因,这些隐喻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隐喻,而且这些隐喻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尚未融入西方文化,不为西方读者所熟知。奈达认为,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当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喻义时,原文形式可以而且应当予以改变(谭载喜,1999:52)。对这类隐喻译者只能牺牲原文的美学功能,分别译为“scored two goals”和“green hand”。采取这种译法会导致原文的美学价值丧失、感染力削弱。当然,为了保证译文的信息可接受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译者也可以通过把原文中不是隐喻的部分译成负载目的语文化信息的隐喻来弥补此类损失。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知从语言功能来看,隐喻是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统一。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目的语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及该隐喻是否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Snell-Hornby,M (1988)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李強:《简论体育新闻的特征》,《现代传播》,2000年第2期。
[5]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6] 翟艳艳:《英语隐喻汉译的原则和方法浅析》,《双语学习》,2007年第8期。
[7] 周方珠:《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作者简介:曹凤龙,男,1973—,安徽省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