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发现更好的自己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是一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谈“阅读”这个话题应该是门外汉了。为什么还要谈呢?这是因为在多年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深深感受到,现在的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面之狭窄,阅读量之少,令人惊讶;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关注度,几乎为零;学校里开设的阅读课,形同虚设。缺乏阅读,其后果是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受限,大脑僵化,不会融通,这不仅影响语文、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学习,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二、情景描述
  下面,请看我亲身经历的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一:学校要求建立特色班级文化,每个班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班名。为了启发学生的智慧,我说:“比如,一班叫‘酬勤阁’,顾名思义取‘天道酬勤’之意。”
  “老师,什么是‘天道酬勤’?”问话的是班内学习成绩非常出色的一个女生。这可是初二的学生啊,我愕然。
  “你们现在经常读课外书吗?上初中后买过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呢?”我继续追问。
  “哪有时间看啊?!光作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偶尔有点空儿,家长也会催着去做辅导资料。”
  “上初中后买的最多的就是辅导书,一年也买不上一本课外书。”
  镜头二:家访中,与家长攀谈,问及是否经常给孩子买课外阅读书籍时,家长急切地说:“老师,孩子的学习咱可不敢耽误,他只要是买辅导书,不管多贵,我们没有打过哏。”呜呼,家长认为“教学辅导书=课外阅读书籍”!我进一步解释:“不是数理化之类的辅导书,而是小说、散文、史书之类的书籍。”“看那些书有啥用?!考试又不考这个。这些都是闲书,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哀哉,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书籍=闲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语文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写作水平太低,写作思路狭窄,文章干瘪,辞藻枯竭;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解释“绝知此事要躬行”时,学生把“躬行”解释成“鞠躬”;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做材料分析题时,学生总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一切的一切,因为他们读的书太少,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这样的学生,大多患有“贫血症”, 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融汇贯通能力、学以致用能力明显欠缺,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三、措施和效果
  怎么办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开始在我们班实施我的阅读计划:
  第一步:我让学生每个人列出自己非常喜欢的课外阅读书籍。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与古人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步:请语文教师帮助推荐一批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读书要有选择性,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建构之时,积极、健康、上进的课外书如同良师益友,能够奠定他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第三步:争取家长的支持。利用校讯通平台、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讲清楚读书的好处,厘正家长对课外书籍的态度,有了家长的支持,工作就有了坚强的后盾。
  第四步:多渠道搜索书籍,挖掘潜在的图书资源。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学生把家中的好书拿来,各任课老师积极捐助,等等,建立起“图书角”。
  第五步:规定每人每天读书半小时,以随笔的形式写下读书心得。读书时间从何而来呢?一是把两节作文课改为一节阅读课,一节作文课;二是把每天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定为自由阅读时间。
  第六步:每一个月组织一次课外阅读心得交流会,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
  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下来,通过持续不断、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章标题醒目、形式多样、视角独特、广征博引、大气磅礴,于无形之中陶冶情操、培养品德、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源泉。
  四、思考和启发
  为什么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长期以来,教育基本是围绕升学的指挥棒在转,一切与升学无关的课外阅读,名义上是提倡,但实际上却是限制、甚至禁止。不要说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使他们难得有空余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就是家长和很多教师也总是强调要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少看或者不看没用的课外书。这种对于读书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难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原因。那些流传甚广所谓名言,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对这种读书观的最佳诠释。
  人大代表朱永新在提案中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古人尚且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难道今人还不如古人?
其他文献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凌波仙》吊词);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
期刊
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依旧嬉戏打闹,当教师收上学生的作业本发现的是他们清一色纯粹复制粘贴的作业,当教师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学生跟自己互动他们的头都低耸耷拉着,这一切都是让教师觉得心痛的地方,教师会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做教师没有丝毫幸福感可言。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被尊重是一个基本点。学生对教师的敬畏要保持在七比三的合理比例,即七分敬重三分畏惧:七分敬重是因为教师育人于真,他们需要被尊敬礼重;
期刊
纵观近年的中考试题,选择题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不容忽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如果学生“粗心”,下笔就可能错,如果老师花点时间做些指导,学生在考场上能更沉着,更自信,那这些分便如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那么,怎样进行知识复习和方法指导呢?  一、夯实基础,练强内功。  对初中应掌握的字词读音、字形、词义,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先阅读记忆,再仔细排查,勾画出自己易错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叶圣陶老先生曾撰文疾呼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低微,期望这种现象能迅速加以改变。遗憾的是自叶老先生发出呼声至今已过多年,语文教学并未走出泥潭。  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怎样才能走出泥潭,才能迎来语文学科的春天呢?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今的语文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
期刊
自信是中考制胜的法宝!经过考前系统的复习,你对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系统的认识,你在校做过的习题已经足够应对中考的挑战。  考前复习你应注意:  (1)返璞归真。回归课本,回归笔记,回归做过的练习和试卷的错题。这是避免考试过程中基础知识出现遗忘的保证。中考试题,基础分达80%~85%,这部分分数是该得的分,考前的重温回炉非常重要。因此考前半个月,必须有计划地将考试科目再一次对照考纲和笔记进行复习
期刊
作文是作者思维、思想的外化,文章富蕴情趣,予人审美愉悦,令人回味无穷,亦显现出习作者良好的思维素质与活泼的个性特征。如何让文章富蕴情趣?  一、局长的书法:旁敲侧击法  司马笙的小小说《书法家》,说是某局长视察基层,适逢基层举行书法大赛,基层领导请局长题词,局长大笔一挥.写下龙飞风舞两个大字:同意。此两字与颜筋柳骨自成一家,颇具书法家风范,下属睹之,一片喝彩,忙请局长再献墨宝。局长摆手:“不写了,
期刊
材料分析题是中考思想品德的必考题型,也是体现试卷区分度、发挥其选拔功能的题型之一,但由于学生缺乏答题技巧,每年的中考学生解答此类题的失分率较高。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不同类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也有规律可循,若能掌握解题技巧,考生答题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具体步骤如下:  一、看问题,读材料  把握问题最重要,命题的意图、指向、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
期刊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扬起前进的风帆。  一、播下爱的种子,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信心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要多给他们
期刊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信奉杜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几度寻觅,几度追索,几多挣扎,结果总是几回伤心,几回流泪。不经意间,我忽然发现:读万卷书,有的人成了智者,有的人却成了呆子;行万里路,有的人成了忍者,有的人却成了浪子;积累多了,有的人,成了学者,有的人却成了袋子。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我不想搞什么题海战术,可是不这样学生不出成绩;我不想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可是不布置作业,学生就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