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学因素有关。提高聋生学习的有效性,要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学习的影响巨大。有效环境是指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利于其学习习惯养成的外在的综合性环境。创设有效的环境,对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大促进作用。
1. 学习环境的创设
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重要的,也是可操作的。 “硬环境”方面,要求聋生家长的工作尽可能的稳定一些,为子女营造一个长久的好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家庭学习环境,给子女一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并在空间内给子女创设舒心的内部环境,如童真化的室内格局、名人格言的悬挂、荣誉的摆放等。“软环境”方面,家长要和子女经常沟通,尽量平等对话,教育子女要讲究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能简单粗暴,要让子女心理上感到轻松、温暖和安全。
2. 学习氛围的创设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还在于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聋生家长虽囿于条件,但应尽可能给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是尽早建立全家人共同遵守学习制度。如孩子学习时,家中一定要保持安静,家长说话、做事最好不要弄出太大的声音,更不能随便中断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感到学习与家长做事一样的重要,是严肃的。二是聋生家长应尽量挤时间自学,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两代人共同提升家庭学习氛围。
二、教育行为的转化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的、连续性的、活动性的,这是所有教育的共性。依据这些特征,才能把握好教育行为的转化。
1. 关注“言传”转为“身教”
“言传身教”,指用言行影响、教导别人。受社会环境影响,聋生对空洞的“言传”有抵触,产生了“抗体”,致使教育效果不再明显。这时候作为家庭教育主导的家长和作为学校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联起手来,重在“身教”“身教”是有形的教育,“身教”润物细无声,是感染力最强的教育,也是最符合聋生特点的教育方式。
2. 关注“集体”转为“个别”
聋哑学校的学生都是聋生。教师既应该关注这个群体,也应该关注群体里的个体。但当前教师为方便管理习惯,只喜欢集体“圈养”,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保障了学生安全,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整体性的学习氛围,但这种做法因噎废食,并不可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显明的个性和特点,每个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情况千差万别,单纯“一刀切”的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大脑,已经成为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羁绊。要发展好每名学生的全面素质,就必须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手段,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关注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只有关注了每一个“个别”,才是真正意义上关注了一个“集体”。
3. 关注“结果”转为“过程”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教师在培养聋生学习习惯养成上,要少质问“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思考“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教师要从关注“结果”转为“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过程是量的积累,结果是质的飞跃,只有充分的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扑下身子,下大气力,对每一名学生都要综合分析,及时记录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因生制宜,做好过程性的跟踪和指导,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好的学习习惯。
4. 关注“标准”转为“个性”
习惯是动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统一的总体性“标准”,教师不能设立这一“标准”,更不能“量化”所谓的“标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所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独一无二的,极具“个性”特点的。教师要从关注“标准”转为关注“个性”,要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制订方案,采取措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育过程润物细无声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1. 教育无痕
对教育无痕的阐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受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教育无痕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随意的动作都能体现出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里陈杨和张子涵家庭情况差不多,他俩又是同桌,陈杨已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张子涵差一些。一次我“无意”地对陈杨说,完成作业后,再巩固一下,但别太晚,九点半就睡,要保证第二天的精力。这话其实是说给张子涵听的。这一段,我发现张子涵上课呵欠连天,非常疲倦,和他妈妈沟通后得知这孩子要强,每晚学到十二点,非常用功,但这样白天的精力难以保证,成绩还略有下降。张子涵性格执拗,直接说,他肯定不听,这种侧面的无痕迹的“无意”提醒,却对他很有帮助,几天后我就发现他的注意力集中了,课上有精神了,可以说教育无痕的效果显著。
2. 细水长流
教育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爱,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心灵成长的力量,如尽可能多的一些坚定的信任与期待,持之以恒的小小的鼓励,一贯的一视同仁的平等与公正的关爱等。这里“坚定”“持之以恒”“一贯”,体现了教育细水长流的特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小步递进”的原则,抓好“初养”“持续”“防范”“巩固”等系列过程。
班里曾有一名学生,受不良学习习惯影响,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较差,考试时几乎满卷面是“X”。我对他说,你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已经少计算错了一道题,老师希望你下一次比这一次再少计算错一个题,就又是大进步,希望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虽然有波折,但还是渐渐改掉了不良计算习惯,计算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黄正平. 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一、有效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学习的影响巨大。有效环境是指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利于其学习习惯养成的外在的综合性环境。创设有效的环境,对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大促进作用。
1. 学习环境的创设
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重要的,也是可操作的。 “硬环境”方面,要求聋生家长的工作尽可能的稳定一些,为子女营造一个长久的好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家庭学习环境,给子女一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并在空间内给子女创设舒心的内部环境,如童真化的室内格局、名人格言的悬挂、荣誉的摆放等。“软环境”方面,家长要和子女经常沟通,尽量平等对话,教育子女要讲究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能简单粗暴,要让子女心理上感到轻松、温暖和安全。
2. 学习氛围的创设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还在于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聋生家长虽囿于条件,但应尽可能给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是尽早建立全家人共同遵守学习制度。如孩子学习时,家中一定要保持安静,家长说话、做事最好不要弄出太大的声音,更不能随便中断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感到学习与家长做事一样的重要,是严肃的。二是聋生家长应尽量挤时间自学,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两代人共同提升家庭学习氛围。
二、教育行为的转化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的、连续性的、活动性的,这是所有教育的共性。依据这些特征,才能把握好教育行为的转化。
1. 关注“言传”转为“身教”
“言传身教”,指用言行影响、教导别人。受社会环境影响,聋生对空洞的“言传”有抵触,产生了“抗体”,致使教育效果不再明显。这时候作为家庭教育主导的家长和作为学校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联起手来,重在“身教”“身教”是有形的教育,“身教”润物细无声,是感染力最强的教育,也是最符合聋生特点的教育方式。
2. 关注“集体”转为“个别”
聋哑学校的学生都是聋生。教师既应该关注这个群体,也应该关注群体里的个体。但当前教师为方便管理习惯,只喜欢集体“圈养”,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保障了学生安全,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整体性的学习氛围,但这种做法因噎废食,并不可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显明的个性和特点,每个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情况千差万别,单纯“一刀切”的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大脑,已经成为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羁绊。要发展好每名学生的全面素质,就必须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手段,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关注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只有关注了每一个“个别”,才是真正意义上关注了一个“集体”。
3. 关注“结果”转为“过程”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教师在培养聋生学习习惯养成上,要少质问“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思考“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教师要从关注“结果”转为“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重要,过程是量的积累,结果是质的飞跃,只有充分的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扑下身子,下大气力,对每一名学生都要综合分析,及时记录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因生制宜,做好过程性的跟踪和指导,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好的学习习惯。
4. 关注“标准”转为“个性”
习惯是动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统一的总体性“标准”,教师不能设立这一“标准”,更不能“量化”所谓的“标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所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独一无二的,极具“个性”特点的。教师要从关注“标准”转为关注“个性”,要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制订方案,采取措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育过程润物细无声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1. 教育无痕
对教育无痕的阐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受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教育无痕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随意的动作都能体现出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里陈杨和张子涵家庭情况差不多,他俩又是同桌,陈杨已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张子涵差一些。一次我“无意”地对陈杨说,完成作业后,再巩固一下,但别太晚,九点半就睡,要保证第二天的精力。这话其实是说给张子涵听的。这一段,我发现张子涵上课呵欠连天,非常疲倦,和他妈妈沟通后得知这孩子要强,每晚学到十二点,非常用功,但这样白天的精力难以保证,成绩还略有下降。张子涵性格执拗,直接说,他肯定不听,这种侧面的无痕迹的“无意”提醒,却对他很有帮助,几天后我就发现他的注意力集中了,课上有精神了,可以说教育无痕的效果显著。
2. 细水长流
教育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爱,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心灵成长的力量,如尽可能多的一些坚定的信任与期待,持之以恒的小小的鼓励,一贯的一视同仁的平等与公正的关爱等。这里“坚定”“持之以恒”“一贯”,体现了教育细水长流的特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小步递进”的原则,抓好“初养”“持续”“防范”“巩固”等系列过程。
班里曾有一名学生,受不良学习习惯影响,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较差,考试时几乎满卷面是“X”。我对他说,你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已经少计算错了一道题,老师希望你下一次比这一次再少计算错一个题,就又是大进步,希望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虽然有波折,但还是渐渐改掉了不良计算习惯,计算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黄正平. 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