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人类的繁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筑是与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相一致的,笔者通过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建筑史的研究,以及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作出一点有益借鉴。
关键词:建筑 产生 发展
汉语“建筑”是一个多义词。它既表示营造活动,又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建筑物,也是某个时期、某种风格建筑物及其所体现的技术和艺术的总称。建筑是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背景,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把各个时代的建筑当作自己文明的印迹。按照建筑学者的说法,那些有意义的、容纳了生活的空间似就是建筑。纵观世界建筑史,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被人们赋予了其象征意义,建筑它不仅体现着人类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而且它并不简单依赖于实体——建筑物本身,而是与人类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
一、建筑的产生
建筑其实产生于人类的实际需要, 它受自然物理限制,起初它并非强调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之分。古代原始社会的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都是在各自在的环境中产生的,建筑最早先而胚胎,然后粗具规模,继而不断发展,最终转增繁缛。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它所在环境的气候,建筑材料的供给;以及虽在环境的习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都有密切关系;更同它所处时代的文艺,技巧,知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建筑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是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状况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或这个民族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最早建筑产生什么时候,已经没有具体的资料可查。但在中国在古代的文献中也有一些记载。如,《易经•系辞》里对上古时代的建筑这么描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这里所说穴居,应该是没有异议的,直至今日,西北一带居民,仍然有住窑洞的习惯,这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建筑状况。
二、建筑的发展
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环境、政治、经济、习俗等的不同,在世界各地建筑的产生虽然是大同小异的,但在建筑的发展上并不相同。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
在中国建筑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上原始时期至秦朝。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例如,在我国根据现代对殷商废墟的发掘。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从阴虚遗址可以看出,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状况,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的布置。
2、两汉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的记载颇为丰富,建筑的结构形状有遗物可以考察其大略。
3、魏、晋、南北朝時期。虽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的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的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生动的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表现,这时的建筑则脱离汉代格调,创新了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4、隋、唐时期。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建筑发展的序幕。唐代为中国艺术的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殿寺观的建筑均为活跃。安史之乱乱后,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的赵州桥,唐末的木构佛殿,则为这一期间最可贵的遗物。唐代的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蔚然大观。
5、五代、宋、辽、金时期。五代宋朝以后,中国的艺术,开始出现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出现纤靡文弱的趋势。宋、辽、金都注重于宫殿的营建;其宫殿虽都已毁尽,但佛寺殿宇的现存者,目前还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最多。这时期的建筑,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即遵守以前的建筑途径,又增减嬗变。
6、元、明、清时期。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都市宫殿的规模,都是到现代所未有的。这期间建筑传统仍然按照古制。在明末清初,开始有西藏建筑样式输入内陆,这时也有西洋传教士,输入西洋样式。到清朝末年,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的样渗入到中国都市。于是在民居和城市市政建筑中,旧建筑开始衰弱。
7、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建筑活动比较沉滞。由于中国各通商口岸的不断增加,而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的作用,于欧式建筑之风开始盛行。
9、建国以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的建筑更与世界接轨,在总体上,即体现出现代化的特色,特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
(二)西方建筑的发展一
西方建筑的发展以般划为以下几个阶段
1、罗马式。是9世纪至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罗曼式建筑以教堂为主。主要特征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2、哥特式。11世纪起源于法国,13世纪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雄伟的外观和室内空阔的空间。
3、巴洛克式。17世纪到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外形自由,追求动态,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4、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
5、古典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6、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流行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特别在英国、德国流行较广。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总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也必然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深,未来,不管是东方、西方还是世界各地,建筑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在多极化发中,而又有民族特色。
关键词:建筑 产生 发展
汉语“建筑”是一个多义词。它既表示营造活动,又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建筑物,也是某个时期、某种风格建筑物及其所体现的技术和艺术的总称。建筑是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背景,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把各个时代的建筑当作自己文明的印迹。按照建筑学者的说法,那些有意义的、容纳了生活的空间似就是建筑。纵观世界建筑史,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被人们赋予了其象征意义,建筑它不仅体现着人类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而且它并不简单依赖于实体——建筑物本身,而是与人类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
一、建筑的产生
建筑其实产生于人类的实际需要, 它受自然物理限制,起初它并非强调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之分。古代原始社会的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都是在各自在的环境中产生的,建筑最早先而胚胎,然后粗具规模,继而不断发展,最终转增繁缛。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它所在环境的气候,建筑材料的供给;以及虽在环境的习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都有密切关系;更同它所处时代的文艺,技巧,知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建筑的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是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状况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或这个民族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最早建筑产生什么时候,已经没有具体的资料可查。但在中国在古代的文献中也有一些记载。如,《易经•系辞》里对上古时代的建筑这么描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这里所说穴居,应该是没有异议的,直至今日,西北一带居民,仍然有住窑洞的习惯,这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建筑状况。
二、建筑的发展
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环境、政治、经济、习俗等的不同,在世界各地建筑的产生虽然是大同小异的,但在建筑的发展上并不相同。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
在中国建筑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上原始时期至秦朝。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例如,在我国根据现代对殷商废墟的发掘。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从阴虚遗址可以看出,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状况,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的布置。
2、两汉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的记载颇为丰富,建筑的结构形状有遗物可以考察其大略。
3、魏、晋、南北朝時期。虽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的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的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生动的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表现,这时的建筑则脱离汉代格调,创新了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4、隋、唐时期。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建筑发展的序幕。唐代为中国艺术的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殿寺观的建筑均为活跃。安史之乱乱后,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的赵州桥,唐末的木构佛殿,则为这一期间最可贵的遗物。唐代的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蔚然大观。
5、五代、宋、辽、金时期。五代宋朝以后,中国的艺术,开始出现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出现纤靡文弱的趋势。宋、辽、金都注重于宫殿的营建;其宫殿虽都已毁尽,但佛寺殿宇的现存者,目前还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最多。这时期的建筑,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即遵守以前的建筑途径,又增减嬗变。
6、元、明、清时期。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都市宫殿的规模,都是到现代所未有的。这期间建筑传统仍然按照古制。在明末清初,开始有西藏建筑样式输入内陆,这时也有西洋传教士,输入西洋样式。到清朝末年,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的样渗入到中国都市。于是在民居和城市市政建筑中,旧建筑开始衰弱。
7、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建筑活动比较沉滞。由于中国各通商口岸的不断增加,而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的作用,于欧式建筑之风开始盛行。
9、建国以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的建筑更与世界接轨,在总体上,即体现出现代化的特色,特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
(二)西方建筑的发展一
西方建筑的发展以般划为以下几个阶段
1、罗马式。是9世纪至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罗曼式建筑以教堂为主。主要特征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2、哥特式。11世纪起源于法国,13世纪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雄伟的外观和室内空阔的空间。
3、巴洛克式。17世纪到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外形自由,追求动态,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4、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
5、古典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6、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流行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特别在英国、德国流行较广。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总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也必然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深,未来,不管是东方、西方还是世界各地,建筑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在多极化发中,而又有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