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之际,我军中擅长思想政治工作的佼佼者,如谭政、杜义德、杜平、余秋里等,以政委身份迎来开国曙光。
谭政:古田会议决议的起草者
解放战争时期某日,毛泽东便宴招待谭政。毛问:“谭政(繁体)两字多少画?”谭于手心暗写,答:“二十八画。”毛又问:“我毛泽东(繁体)三字多少画?”谭亦暗写,答:“也是二十八画。”毛曰:“这二十八画不平常啊!你看,共产党、共产主义的‘共’字,不就是二十八吗?我们都姓共嘛!”
谭政是湖南湘乡人,湘乡东山学堂毕业后,就职小学教员。乡人呼“小秀才”“白面先生”。谭政之父谭润区与陈赓之父陈绍纯为同乡至交。谭政幼时曾寄宿陈赓家,读乡间私塾三年,其间与陈赓四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结为夫妻。
1914年,谭政就读的七星桥私塾改成了初级小学。同年,毛泽东来七星桥小学当教员,谭政对毛澤东十分仰慕。俗话云“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谭政阅读《新青年》《湘江评论》这些进步刊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中外大事,使谭政隐隐觉得惟有革命才能拯救国家于危亡。
1927年国民政府发表了《北伐宣言》,谭政参加北伐,奔赴武汉,初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文书;继而投奔卢德铭之武昌警卫团,亦任文书。9月,武昌警卫团与秋收起义队伍合编后,谭政随部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开赴井冈山后的10月,谭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任宣传员、宣传队长。
谭政参加红军后,某领导问:“给你十发子弹,能否命中十人?”谭政摇头。又问:“五人呢?”谭政亦摇头。又问:“三人呢?”仍摇头。谭政见该领导不悦,急补充:“可能吧。”该领导摇头叹道:“那你就别拿枪了,好好地用你的笔,古人说,笔扫千军嘛!”
1928年2月,谭政调红四军前委,任毛泽东首位秘书。谭政于井冈山砻市与毛泽东同住一屋,毛居里间,谭居外间,形影不离,无话不谈。
谭政初上任即帮毛泽东誊抄名篇《井冈山的斗争》,抄了改,改了抄,反复多次方定稿。后以复写纸复写两套,送毛泽东过目。当时毛泽东点头称好,说:“两套文稿,上面写上:一套由湖南省委转中央;一套由江西省委转中央。”
自谭政随毛泽东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以来,红四军虽然取得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城、攻占上杭的卓著战绩,但也打过一些败仗,暴露出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问题。谭政向毛泽东汇报了军队内部的一些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注意,认为要把红军建设成为一支战斗过硬、作风过硬的钢铁队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促成了“古田会议”的召开。
古田会议,即为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嘱谭政与罗荣桓助其一臂之力,起草会议决议草案。谭政与罗荣桓白天调查研究,晚上秉烛疾书,连续奋战一月,为决议准备材料。大会通过的决议草案,史称《古田会议决议》。是时,谭政任红四军秘书长,并担任会议记录。
1942年1月23日,毛泽东致信莫文骅与谭政:“将四军九次大会决议多印数千份,发至留守部队及晋西北部队,发至连长为止,每人一本,并发一通知,叫他们当作课本加以熟读(各级干部均须熟读)。”
毛泽东喜与谭政聊天,常召至其窑洞,围炉长谈,不觉日落天晚。谭政回忆,其时军队一系列重要决策均在与毛聊天中决定,如恢复军队政治委员制度、开展拥军爱民工作和反对部队军阀主义作风等。其时谭政虽为政治部副主任,由于主任王稼祥负伤养病,总政的具体工作,包括文件的起草、电文的拟定等,均由谭政具体负责。
抗战时期,谭政著文《敌人在华北的现行政策》《华北已进入艰苦斗争的阶段》《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等发表。毛泽东阅后甚喜,与人赞道:“谭政者,谈政也!”
抗战胜利后,谭政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协助政委罗荣桓领导部队政治工作。
1948年8月14日,东北军区与东北野战军正式分开,谭政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时值辽沈战役前夕,谭政着重抓了以诉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经过充分的政治动员,各部队战斗情绪空前高涨,为辽沈战役和解放全东北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谭政为人谦谨,顾全大局。辽沈战役期间,初时东总电报署名均为“林(林彪)罗(罗荣桓)谭(谭政)刘(亚楼)”,后改为“林罗刘谭”,后又改为“林罗刘”。有人向谭政质疑道:“政治部主任放在参谋长后面说得通,但也不能没有政治部主任啊!”谭政笑笑,答道:“可知将相和故事吗?”
谭政驭军尤重视群众纪律。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某部一连长与当地一地主小老婆私通,并枪杀村长马玉。“马玉事件”上报东野政治部,谭政立置军纪,命当地政府为马玉举行追悼会,枪决犯事连长,并向东北全军发出通告:“在经过广泛的土改教育之后,如仍有包庇地主、干涉群众斗争等类行为者,不论其出身和历史如何,均须给予批评与处分,严重者开除党籍,犯罪者法办。”
经谭政精心策划组织,东北军区政治部于1948年2月2日至3月7日,召开了东北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会议安排精心妥善,白天开会,晚上看电影看戏。电影有《水泊梁山》《柏林大战》《保卫斯大林格勒》等,京戏有《吕布与貂蝉》《玉堂春》《霸王别姬》《借东风》等。
1948年冬,北平和平解放后,谭政主持制定《入城须知》和《约法八章》,嘱政治部将市内各大学、图书馆、公园及故宫博物院、西山、香山、中南海、北海等名胜绘图立标,人手一份,全力保护之。 建国后,谭政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顾问等。
杜义德:“王克勤运动”的倡导者
杜义德,湖北黄陂人。作战狠且准,勇且猛,攻如锥,守如钉,尤善夜战,人称“夜老虎”,又称“尖黄陂”。凡受领作战任务,“坚决”不离口,或曰“坚决执行命令”,或曰“坚决完成任务”,或曰“坚决克服困难”,或曰“坚决消灭敌人”,故有“杜坚决”之绰号。
解放战争中,杜义德出任刘邓麾下六纵政委,王近山为司令员。杜脸黑如炭,圆眼怒睁;王面白如玉,笑口常开。故不识者常将司令员误为政委,将政委误为司令员。杜义德与王近山彼此尊重,密切合作,率六纵突破黄河天险,一战定陶,二战六营集,三战羊山集,捷报频传,将新组建部队打成了主力部队,威名大震。
杜义德回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的汝河之战,为他一生中最紧急、最严峻、最激烈之战。其时,前面有国民党两个军堵,后面有四个师追,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机关率部夹在中间,情况万分危急。时任六纵政委兼司令员的杜义德果断指挥肖永银十八旅打头,攻击前进;尤太忠十六旅断后,掩护全军渡河。激战一整天,部队终于突出重围,安全移驻彭店。杜义德言,这一仗,我们两个旅打得坚决!肖永银旅排成四路纵队,枪上刺刀,手榴弹揭盖,遇上敌人就打,打下一个村庄,再扑下一个村庄,硬是用鲜血蹚开了一条通道。尤太忠旅坚守大小雷岗,血战一天,一直到最后一个人过桥,阵地多次易手,多次被他们拼命夺回,全旅伤亡了二千多人。战后,向来少言寡语的刘伯承,连连拍着杜义德的肩膀,曰:“这一仗打得好!这一仗打得好!”
杜义德回忆言,挺进大别山时,天天行军打仗,又困难又危险。起初,刘邓和指挥机关跟某部走。某日,杜义德接李达参谋长通知:“刘邓首长不跟某部走了,跟你们纵走。”杜义德问:“为什么?”李达告之,小平曰:“跟六纵走,放心。”杜义德自豪曰:“为什么跟我们六纵走放心?就因为我们六纵打仗坚决!”国民党军队有电报云:“要找刘邓,先找六纵。”
解放战争某日,杜义德至十八旅,偶闻该旅领导反映,有一俘虏兵,名王克勤,当班长不到一年消灭敌人二百多名,荣立战功九次。杜义德立即在纵队党委会上建议授予王克勤“一级杀敌英雄”“模范互助党员”等称号,决定在部队开展学习王克勤运动,并当面向刘邓首长汇报其事。
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亦发出学习王克勤班的指示。1946年1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杜义德言,王克勤虽为开展“三大互助”运动而闻名全军,其典型意义并不是作战勇敢,而在于他是俘虏兵而成为英雄。其时,各部队俘虏兵越来越多,有许多部队甚至占一半以上。如何改造俘虏兵为当时巩固部队战斗力一重大课题。王克勤这个典型一抓,效果特别好。
解放战争中某日,邓小平与杜义德言:“你打仗很勇敢,是一员战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勇敢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和要求,但打仗光勇敢还不行,还要讲究战术。”杜义德言,小平此话既是批评,也是希望,我受用一辈子。
杜义德言,小平同志喜欢打扑克,挺进大别山后,小平一直跟我们六纵走。一到休息时,他就问:有什么事?没有事就来几盘。小平打牌精明,很少输。他常与我打对家,边打边聊,言语幽默,给人以启迪。如“打牌是艺术,打仗也是艺术”;“打牌要把左邻右舍的牌摸透,打仗也要摸透左邻右舍的情况”;“打仗要沉住气,打牌也要沉住气”等。
1949年12月,杜義德率部参加解放成都战役。城克后,邓小平急召杜义德谈话,指示曰:“二野部队一律不准进城,让开大路让兄弟部队进城,因为二野打的仗多,缴获也多,而他们打仗少,缴获少。要让他们进成都装备装备。”杜义德言此赞曰:“小平同志大局观念强。”
杜义德言,邓小平同志水平高,敢拍板;讲话言简意赅,实在干脆,就像射出的一颗颗子弹。
杜义德又言,小平同志的“猫论”,源于一二九师部队。原话为四川俗语:“不管黄猫黑猫,咬得到老鼠就是好猫。”刘伯承经常讲,邓小平经常讲,意为不管怎么样,能打胜仗就是好部队。后来才演变成“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杜平:“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发现者
杜平于我军高级将领中有“大学生”之雅称。他曾言其由来:建国后某日,罗荣桓向毛泽东介绍杜平:“杜平同志是我们红军中的大学生。”毛问什么大学,杜平答:“长沙群治大学。”毛戏言:“那是野鸡大学。”继曰:“野鸡大学也有好的嘛!”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毛泽东对许世友言:“你是个周勃。”又说:“我是师范生,杜平是大学生。”杜平惶惶答:“我算不了大学生。”杜平“大学生”之名由此遍传全军。
我军无线电事业自王诤将军始。红军初期,通信主要靠交通队,骑马或步行传递信息。1930年底,红军克张辉瓒部,缴获一批发报机、收报机、充电机、蓄电池等,但不识这等铁匣子为何物,均“乒乒乓乓”砸个稀烂。朱德、毛泽东闻之,发布命令:“今后凡缴获的一切不认识的战利品,一律妥为上交,不得损坏。”后,王诤参加红军,将损坏之电台修好,组建无线电队,红军无线电通信由此始。杜平时任红三军无线电队政委。
红军长征中,杜平任红一军团无线队政委兼直属队党总支副书记。杜平回忆,无线电队下辖报房、运输排、警卫排、管理排,共百余人。电台等装备笨重无比,收报机、发报机20余公斤,蓄电瓶30公斤,共6个,充电机45公斤,汽油10瓶、20瓶不等,及机器零件箱等,均由人力运输。杜平有诗记其事:“电波英雄怀红心,通宵达旦传军情,任凭天空多干扰,只字无差报长征。”
杜平喜摄影,虽业余爱好,有专业水平。1949年3月,党中央由西柏坡进京,于西郊机场检阅部队。时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的杜平,端着照相机,前后奔跑,拍下毛泽东站立敞篷汽车进京之珍贵历史照片。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发起,杜平起草“政治动员令”,送彭德怀审定,彭总阅后将落款“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改为“政治部主任杜平”。杜平曰:“彭总,您是司令兼政委,还是署您的名好。”彭总曰:“政治动员令嘛,政治部主任署名就行!”后定稿时杜平仍觉不妥,将“杜平”改署“志愿军政治部”,方心安。 1950年11月17日,彭德怀召杜平,提出释放部分美军战俘。杜平有疑虑:释放战俘可能会产生国际影响,将来交换战俘怎么办?考虑再三,主意难定,故向彭总建议:“这件事关系重大,要不要请示一下?”彭总略一沉思,指示曰:“你再想得细一点,写个电报向中央军委报一下。”杜平急办。次日,毛泽东回电曰:你们释放一批敌俘很好,应赶快放走,而后应随时分批放走,不要请示。
1951年冬,杜平参加志愿军代表团,赴开城谈判。杜平高瞻远瞩,组建碧潼战俘营。杜平向金日成建议分工管理战俘,即志愿军管美英等国战俘,人民军管李承晚军战俘。后人论此为高明之举。杜平分管战俘工作细致入微,条析缕清,为开城谈判争取了主动权。
某日,杜平至战俘队视察。俘管干部反映,曾组织俘管干部与美军俘虏赛球,败多胜少,拟于部队抽调队员与之决一死战,以振国威。杜平答曰:“不可,不可。此事大可不必。”
杜平做政治工作善抓典型,1960年秋,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带领工作组深入部队基层调查研究,在一次听汇报时了解到工程兵十团运输连四班战士雷锋,做了一个“节约箱”,并将节约出来的生活费向灾区捐款,被评为“节约标兵”。雷锋事迹,引起了杜平的极大关注。杜平在工作组上报的事迹材料上批示:“雷锋精神十分重要,值得学习。”
据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回忆,根据杜平的指示,沈阳军区《前进报》和新华社、《解放军报》驻站记者发了许多宣传雷锋精神的报道。1960年11月,嵇炳前将由新华社记者佟希文、李健羽采写的长篇通讯送杜平审阅,杜平认真看过后很高兴,挥笔写下了文章的标题“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从此,雷锋名字传遍了东北大地。不久,雷锋担任了班长,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杜平又指示《前进报》发表雷锋入党的消息和照片。
1962年8月15日,雷锋从驻地营区到抚顺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因汽车事故殉职。其时,有人对是否继续宣传雷锋提出异议,杜平则力排众议,主张继续宣传,他坚定地说:“事故是一回事,事迹又是另一回事,决不能把两者看成是一个问题,必须分开。”他还说:“雷锋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典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了坚定继续宣传雷锋,1962年10月,杜平在《前进报》上发表了“雷锋同志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文章,并以上述文章的题目,再次为雷锋精神挥毫题词。
余秋里:“诉苦三查”经验的总结者
1936年3月,云南乌蒙山,余秋里率红二方面军十八团截击国民党万耀煌部队。激战中余秋里两次中弹负伤,均创左臂,骨折肉绽,筋露其外,微微颤动。余秋里以断臂之躯,强忍疼痛,涉滔滔江河,登皑皑雪山,过莽莽草地,行程两万余里。9月方实施截肢手术,从此断左臂。
抗战时期,余秋里任一二○师三支队政委,贺炳炎抗大毕业后调任司令员。贺长征途中断右臂而余断左臂。贺上任时,余疾步相迎,伸其右手与贺之左手相握,一对空袖管随风飘飘,见此俩人“哈哈”大笑,旁观者亦忍俊不禁。故时人称三支队为“一把手”部队,称余秋里为“一把手”政委。贺龙曾对吕正操言:“贺炳炎和余秋里都是一只胳臂,初到冀中没几个人,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
余秋里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没有教条主义,尤好抓典型、树标杆,故属下工作别开生面,龙腾虎跃。“硬骨头六连”和刺杀英雄刘四虎,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均为余秋里发现并推广之典型。相传余秋里抓典型之认识源于牧羊:“手里拿着小石头,专门打头羊,头羊往哪儿走,羊群就往哪儿走。典型就是头羊,就是领头羊。”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补充大批国民党俘虏兵。三五八旅七一四团二营为了教育俘虏兵,开展国共两军对比教育。团里及时推广这一方法,收到明显效果。时任三五八旅旅长的余秋里闻之,立即拍板:冬季整训,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为主要内容。
1948年1月某日,毛泽东于米脂县杨家沟召见余秋里,了解三五八旅开展“诉苦三查”情况。余秋里话语滔滔,娓娓道来,收放自如三小时。话毕,毛泽东击掌而曰:“很好!很好!我们从中央苏区,就想找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你们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后,毛泽东在《评西北大捷兼论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高度赞扬“诉苦三查”运动。
成都解放后,十余万入川西部队严重缺粮。贺龙命余秋里赴新都县开展征粮试点,以解燃眉之急。其时,川西匪患猖獗。贺龙问:“带一个连够不够?”余秋里答:“我一个班也不带,只要一辆吉普车,两个警卫员。”余秋里轻车简从至新都,专选大地主家住,并晓之利害:“我们就住你家,如出问题,惟你是问。”地主甚恐惧,既要捐粮,又不敢报匪,余秋里虽居虎穴,毫发未损,一月征粮数百万斤。贺龙闻之大喜,命余于成都人民代表大会上介绍征粮经验。据云,王愿坚著名小说《粮食的故事》原型盖源于此。
1958年2月,余秋里领缨出征,接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史称:“从1958年2月到1965年1月余秋里同志担任石油部部长的七年间,就一举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而且为以后原油产量上一亿吨,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4月10日,余秋里组织石油会战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即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1963年某日,余秋里向毛泽东汇报大庆石油会战情况:“大慶石油会战是靠‘两论’起家的。”毛泽东不解:“是哪‘两论’?”余秋里答:“就是你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微微笑,曰:“我那两本小书有这么大的作用啊!”
大庆油田创建初期,困难重重,余秋里提出口号:“只许上,不许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石油部副部长孙敬文闻之曰:“此口号有点夸大主观因素。”余秋里点头称善,遂改其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后,此口号遍传全国,老少皆知。
(作者系文史学者、军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