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凤田
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中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总设计师,现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辽宁通航研究院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层面不断发出利好消息,大量资本纷纷流向通航领域,各类通航企业、机场、产业园更是遍地开花,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但如果对此行业稍作研究,便会发现:形势不容乐观!如果我们现在不认清形势,盲目投资,争相攀比,那么日后一定会留下“后遗症”——产能过剩和普遍亏损。为了冷静认识当前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形势,本刊特别专访了通航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院长杨凤田先生。
BGA:据您判断,中国通航当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杨凤田:我国通用航空起步并不晚,1912年我们就有了第一架通用飞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诸多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通用航空却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今虽有所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规模依旧弱小,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通用航空产业就会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按照这个理论,2012年年末,中国的人均GDP已达6100美元,显然具备了通航大发展的经济条件,再加上国家为促进通航发展而实行的一系列破冰行动,按照常规,中国的通航产业应该进入“井喷”的状态,但现实是,我国通航产业不但远远没有达到井喷的状态,反而发展趋势有变缓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2012年及2013年的飞行小时数增长速度下滑,以及通用机场的建设停滞,包括空域开放进程的几乎停顿。没有开放的环境,没有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需求,行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趋缓的。
BGA:我国通航为何迟迟难以发展?
杨凤田:很多人把问题想得很简单,甚至把通航等同于民航、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系统,认为只要空域一开放,飞机一买来,民营企业家一投资,就可以把通航“玩”起来了。其实不然。铁路交通完全是由政府主导,国家投资(国家修路,客货车等装备由国家制造,运营完全由国有企业进行),所以发展速度惊人;公路交通在车辆装备上则选择了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发展路径,基本上是以外企进入为主,国家只是主导把路修好,引导民资在全国建立了无数的汽车驾校,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驾驶员,从而使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对民航运输航空来讲,客货运输机装备由国家出面签单,从国外大批引进,大型民航机场完全由国家主导建设且建设速度快,运输航空驾驶员有统一完善的培训结构,培养数量已基本满足增长的需求。但通航呢?软件、硬件条件都无法与其他运输系统相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足。提到通用航空,估计很多人连它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更别说对通用航空重要性的认识。如今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纷纷投资通航产业园的建设,但大多关心的只是是否有助于地方GDP的增长,能否拉来民营企业家投资,对究竟如何发展通航,如何合理规划并没有过多关注。
其次是管理主体多。国家空管委、空军、民航局、发改委、工信部、工商、公安,这些部委都能够管理到通航企业,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组织,整个行业的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企业办“事”的行政成本也非常高。
再次是空域开放“难到位”。虽然自2010年开始,国家部委再三出台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低空空域并未真正开放。我国空域的管理职能主要在民航局和空军,其中低空空域由空军负责管辖。但是飞行的主体责任空军却不能承担,因为其没有执法权,发现“黑飞”,并不能执法,最后只能找到公安部。但公安部也没有相应法规限制“黑飞”,所以干脆限制飞行,不敢把低空空域完全放开。
最后是基础设施不健全。我国通用飞机数量少,大部分核心部件均依赖进口:通用机场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国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共有399个,且起降点多为建国初期的农用机场;通用航空专业人员匮乏,飞行员培训未形成规模,这些硬件因素都是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主要障碍。
BGA:我国通航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杨凤田:虽然我国通用航空被民航,公路、铁路三面夹击,生存空间极小,但总的来说,这个产业依然是一个朝阳产业,至于究竟如何发展通航,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大通航”的发展理念。通航涉及的产业链极其广泛,包括上游的制造业、中游的运营业和下游的服务业,三位一体,不可偏颇,坚决摒弃只注重通用飞机制造等第二产业或只注重通用航空运营等第三产业的片面性思维。通用飞机可用于多种领域,比如救援救护、勘察测绘、农林喷洒等,但在我看来要引起通航的大发展必须走以运动、娱乐和观光为主的路线。这样才能带动上中下游产业发展。因此,发展通航,必须先“玩”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优先发展航空驾校和航空俱乐部。20年前谁也想不到中国的汽车产业会有今天的辉煌,汽车产业的辉煌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是不可能的,这其中汽车驾驶员培训功不可没。同样,通用航空产业要发展,首先要具备的也是飞行员,特别是教练,没有飞行员和教练的通航产业是不会有任何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建立飞行员培训学校,让这些驾驶员不用买飞机就可以飞或者买了飞机可以有机构委托代管,而不必费心地自己建机库,自己去保养和维护,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通用航空中来。此外,即将修订完成的CCAR61部明确提出了颁发航空运动飞行员执照,这为优先发展航空驾校和航空俱乐部提供了保障。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通用航空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对国家政策高度依赖的产业,是一个没有政府统一协调就无法健康快速发展的产业,美国通用航空的兴衰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突破仅靠民营企业即可发展通用航空的观念。
第三,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器,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通用航空的发展是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一战之后的飞机和过剩的飞行员,而我国通航的大发展需要走与之相反的“逆向”之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先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航空器,然后发展通用航空器。谈到航空器的研究,航空汽油是绝大多数通用航空器所使用的能源,但在我国,航空汽油十分短缺,购买困难,特别是中小型的通航公司,经常因航油问题导致无法飞行,并且还有污染,因此我们必须搞环境友好型飞机。新能源的种类很多,但受汽车业影响,我们现在主打电动飞机。这样一来,我们的飞机不但符合国家的新能源动力发展战略,而且造价及运行成本低廉(算上国家的能源补贴,大约是60~70万元一架)。 第四,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示范很重要,不示范就“玩”不起来。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刚刚起步,国家管理机构对通航在国内的发展规律及所需政策掌握较少,很多企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没有适合国情的经营模式,致使有些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这也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家既热心通航事业又持币观望,不敢轻易投资,所以要在国内进行通用航空的示范发展,建立标杆式的通用航空制造类和运营类企业。以通用航空产业园为基础,建立国家、地方性质的通用航空发展示范基地,探索通用航空发展的模式、验证各种政策的实施效果、推广通用航空发展经验,以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就像我们建在法库的沈阳航空基地的通用航空驾驶员培训学校和俱乐部,就是一个示范基地。
第五,建立通用航空科学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由于目前中国航空产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中航工业离散的几个研究所中,全国与航空相关的高校各自独立地开展着相应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体系,所以建立以通用航空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参与,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通用航空科学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迫在眉睫。比如,辽宁省正式批准我们成立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并进一步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培育组建了辽宁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
第六,重视人才战略。人才是通用航空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要发挥人才在通用航空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通航里面的人才短缺体现在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飞行员、技师,运营和管理人才,设计人员、维修人才等等,培养人才要打破传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BGA:您在探索通航发展方面有哪些实践经验?
杨凤田:这几年,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一直在进行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的试探性建设。目的就是打造一个通用航空运营企业发展样板,促进辽宁通航先“玩”起来。为此我们成立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挂靠沈航。它目前已成为一个集设计、制造、试验、试飞于一体的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成立了两个子公司,一个是主攻制造的辽宁锐翔通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一个是主攻飞行员培训、航空俱乐部等运营领域的辽宁锐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其中俱乐部的客户既有“白领”,也有大学生。目前我们已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实体,三个基地”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个中心”就是辽宁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实体”一个是通用航空研究院,一个是创新学院:“三个基地”是“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实践基地”、“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研发基地”和“通用飞机飞行实践基地”。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必须以“政产学研用”为发展模式。我认为既然是在学校,研发只是一个抓手,主要在于人才、学科、科研三者为一体。我们通航研究院目前的制造设计人才基本都是沈航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我们的飞机上午出现的故障,下午就能排除。
总的来说,我们的宗旨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当然也不排除与外界进行合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理念。我们于2012年5月、7月先后研制并成功试飞了全复合材料“沈鹰”1号(SY-1)电动无人机和“雷鸟”60(LN-60)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自主研制了全复合材料双座电动轻型飞机“锐翔”(RXIE),它已于2013年6月7日成功首飞,目前取证正在进行中,估计明年下半年会投入使用。与同类飞机相比,它不仅具有运动型飞机所追求的舒适和低噪声性能,而且由于飞机翼展大,滑翔比高,飞机飞起来姿态相当优雅。
我们未来的计划是,从2013年到2015年以发展“锐翔”电动双座轻型飞机为主,争取2015年把这个“小样本”先转起来,然后以“锐翔”为龙头,力图建立一个示范点,将来实现准入制。如果这个示范做得好,我们完全可以复制成多家“连锁店”,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民资。此外,我们计划先在辽宁推广,争取做到每个县都有一个通用机场,之后重点沿环渤海、辽河、内蒙建几条线,形成一个整体。
BGA:您对通航企业及通航投资者有何建议?
杨凤田:我认为要搞通航,光有理念和机制不行,要有实质机构来推进;光有制造业也不行,还需涉及运营和服务产业。对通航企业来说,现在难的依旧是处理生产关系的问题,取证难,运营起来更难,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通用航空是高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未来它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总而言之,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和人才是关键,谁在这两方面走在前面,谁就领先了行业!
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中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总设计师,现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辽宁通航研究院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层面不断发出利好消息,大量资本纷纷流向通航领域,各类通航企业、机场、产业园更是遍地开花,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但如果对此行业稍作研究,便会发现:形势不容乐观!如果我们现在不认清形势,盲目投资,争相攀比,那么日后一定会留下“后遗症”——产能过剩和普遍亏损。为了冷静认识当前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形势,本刊特别专访了通航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院长杨凤田先生。
BGA:据您判断,中国通航当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杨凤田:我国通用航空起步并不晚,1912年我们就有了第一架通用飞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诸多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通用航空却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今虽有所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规模依旧弱小,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通用航空产业就会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按照这个理论,2012年年末,中国的人均GDP已达6100美元,显然具备了通航大发展的经济条件,再加上国家为促进通航发展而实行的一系列破冰行动,按照常规,中国的通航产业应该进入“井喷”的状态,但现实是,我国通航产业不但远远没有达到井喷的状态,反而发展趋势有变缓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2012年及2013年的飞行小时数增长速度下滑,以及通用机场的建设停滞,包括空域开放进程的几乎停顿。没有开放的环境,没有最基本的设施,没有足够的需求,行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趋缓的。
BGA:我国通航为何迟迟难以发展?
杨凤田:很多人把问题想得很简单,甚至把通航等同于民航、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系统,认为只要空域一开放,飞机一买来,民营企业家一投资,就可以把通航“玩”起来了。其实不然。铁路交通完全是由政府主导,国家投资(国家修路,客货车等装备由国家制造,运营完全由国有企业进行),所以发展速度惊人;公路交通在车辆装备上则选择了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发展路径,基本上是以外企进入为主,国家只是主导把路修好,引导民资在全国建立了无数的汽车驾校,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驾驶员,从而使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对民航运输航空来讲,客货运输机装备由国家出面签单,从国外大批引进,大型民航机场完全由国家主导建设且建设速度快,运输航空驾驶员有统一完善的培训结构,培养数量已基本满足增长的需求。但通航呢?软件、硬件条件都无法与其他运输系统相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足。提到通用航空,估计很多人连它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更别说对通用航空重要性的认识。如今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纷纷投资通航产业园的建设,但大多关心的只是是否有助于地方GDP的增长,能否拉来民营企业家投资,对究竟如何发展通航,如何合理规划并没有过多关注。
其次是管理主体多。国家空管委、空军、民航局、发改委、工信部、工商、公安,这些部委都能够管理到通航企业,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组织,整个行业的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企业办“事”的行政成本也非常高。
再次是空域开放“难到位”。虽然自2010年开始,国家部委再三出台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低空空域并未真正开放。我国空域的管理职能主要在民航局和空军,其中低空空域由空军负责管辖。但是飞行的主体责任空军却不能承担,因为其没有执法权,发现“黑飞”,并不能执法,最后只能找到公安部。但公安部也没有相应法规限制“黑飞”,所以干脆限制飞行,不敢把低空空域完全放开。
最后是基础设施不健全。我国通用飞机数量少,大部分核心部件均依赖进口:通用机场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目前全国通用机场、临时起降点共有399个,且起降点多为建国初期的农用机场;通用航空专业人员匮乏,飞行员培训未形成规模,这些硬件因素都是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主要障碍。
BGA:我国通航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杨凤田:虽然我国通用航空被民航,公路、铁路三面夹击,生存空间极小,但总的来说,这个产业依然是一个朝阳产业,至于究竟如何发展通航,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大通航”的发展理念。通航涉及的产业链极其广泛,包括上游的制造业、中游的运营业和下游的服务业,三位一体,不可偏颇,坚决摒弃只注重通用飞机制造等第二产业或只注重通用航空运营等第三产业的片面性思维。通用飞机可用于多种领域,比如救援救护、勘察测绘、农林喷洒等,但在我看来要引起通航的大发展必须走以运动、娱乐和观光为主的路线。这样才能带动上中下游产业发展。因此,发展通航,必须先“玩”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优先发展航空驾校和航空俱乐部。20年前谁也想不到中国的汽车产业会有今天的辉煌,汽车产业的辉煌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是不可能的,这其中汽车驾驶员培训功不可没。同样,通用航空产业要发展,首先要具备的也是飞行员,特别是教练,没有飞行员和教练的通航产业是不会有任何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建立飞行员培训学校,让这些驾驶员不用买飞机就可以飞或者买了飞机可以有机构委托代管,而不必费心地自己建机库,自己去保养和维护,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通用航空中来。此外,即将修订完成的CCAR61部明确提出了颁发航空运动飞行员执照,这为优先发展航空驾校和航空俱乐部提供了保障。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通用航空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对国家政策高度依赖的产业,是一个没有政府统一协调就无法健康快速发展的产业,美国通用航空的兴衰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突破仅靠民营企业即可发展通用航空的观念。
第三,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器,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通用航空的发展是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一战之后的飞机和过剩的飞行员,而我国通航的大发展需要走与之相反的“逆向”之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先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航空器,然后发展通用航空器。谈到航空器的研究,航空汽油是绝大多数通用航空器所使用的能源,但在我国,航空汽油十分短缺,购买困难,特别是中小型的通航公司,经常因航油问题导致无法飞行,并且还有污染,因此我们必须搞环境友好型飞机。新能源的种类很多,但受汽车业影响,我们现在主打电动飞机。这样一来,我们的飞机不但符合国家的新能源动力发展战略,而且造价及运行成本低廉(算上国家的能源补贴,大约是60~70万元一架)。 第四,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示范很重要,不示范就“玩”不起来。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刚刚起步,国家管理机构对通航在国内的发展规律及所需政策掌握较少,很多企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没有适合国情的经营模式,致使有些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这也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家既热心通航事业又持币观望,不敢轻易投资,所以要在国内进行通用航空的示范发展,建立标杆式的通用航空制造类和运营类企业。以通用航空产业园为基础,建立国家、地方性质的通用航空发展示范基地,探索通用航空发展的模式、验证各种政策的实施效果、推广通用航空发展经验,以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就像我们建在法库的沈阳航空基地的通用航空驾驶员培训学校和俱乐部,就是一个示范基地。
第五,建立通用航空科学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由于目前中国航空产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中航工业离散的几个研究所中,全国与航空相关的高校各自独立地开展着相应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体系,所以建立以通用航空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参与,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通用航空科学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迫在眉睫。比如,辽宁省正式批准我们成立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并进一步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培育组建了辽宁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
第六,重视人才战略。人才是通用航空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要发挥人才在通用航空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通航里面的人才短缺体现在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飞行员、技师,运营和管理人才,设计人员、维修人才等等,培养人才要打破传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BGA:您在探索通航发展方面有哪些实践经验?
杨凤田:这几年,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一直在进行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的试探性建设。目的就是打造一个通用航空运营企业发展样板,促进辽宁通航先“玩”起来。为此我们成立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挂靠沈航。它目前已成为一个集设计、制造、试验、试飞于一体的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成立了两个子公司,一个是主攻制造的辽宁锐翔通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一个是主攻飞行员培训、航空俱乐部等运营领域的辽宁锐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其中俱乐部的客户既有“白领”,也有大学生。目前我们已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实体,三个基地”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个中心”就是辽宁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实体”一个是通用航空研究院,一个是创新学院:“三个基地”是“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实践基地”、“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研发基地”和“通用飞机飞行实践基地”。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必须以“政产学研用”为发展模式。我认为既然是在学校,研发只是一个抓手,主要在于人才、学科、科研三者为一体。我们通航研究院目前的制造设计人才基本都是沈航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我们的飞机上午出现的故障,下午就能排除。
总的来说,我们的宗旨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当然也不排除与外界进行合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理念。我们于2012年5月、7月先后研制并成功试飞了全复合材料“沈鹰”1号(SY-1)电动无人机和“雷鸟”60(LN-60)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自主研制了全复合材料双座电动轻型飞机“锐翔”(RXIE),它已于2013年6月7日成功首飞,目前取证正在进行中,估计明年下半年会投入使用。与同类飞机相比,它不仅具有运动型飞机所追求的舒适和低噪声性能,而且由于飞机翼展大,滑翔比高,飞机飞起来姿态相当优雅。
我们未来的计划是,从2013年到2015年以发展“锐翔”电动双座轻型飞机为主,争取2015年把这个“小样本”先转起来,然后以“锐翔”为龙头,力图建立一个示范点,将来实现准入制。如果这个示范做得好,我们完全可以复制成多家“连锁店”,这样才能真正吸引民资。此外,我们计划先在辽宁推广,争取做到每个县都有一个通用机场,之后重点沿环渤海、辽河、内蒙建几条线,形成一个整体。
BGA:您对通航企业及通航投资者有何建议?
杨凤田:我认为要搞通航,光有理念和机制不行,要有实质机构来推进;光有制造业也不行,还需涉及运营和服务产业。对通航企业来说,现在难的依旧是处理生产关系的问题,取证难,运营起来更难,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通用航空是高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未来它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总而言之,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和人才是关键,谁在这两方面走在前面,谁就领先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