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传圣,江西永新县人,1967年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著有小说集《拐鸽子》《洗手兰》,长篇小说《裸地》《飞升的诱惑》《布谷梦》《严嵩》及长篇纪实文学《贺子珍》等多部,其中《裸地》获江西省政府颁发的第二届优秀文艺成果奖,《飞升的诱惑》获江西省长篇小说专项奖,《布谷梦》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长篇小说。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文人画家。其花鸟画《山花》入选《2018·中国作家首届书画·手稿·手札展》并被收藏。
我的母亲在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过世了,因而与父亲相伴的日子较久远,岁月酿出的亲情酒水也就更多更浓一些。如今,我已活过了父亲别世的年龄,对他的思念更强烈了。
一、父亲与伯父
老家永新是老苏区,我们村子里有不少人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之后,他们都随红六军团参加了长征。我们村是全县北乡最大的山村,当红军的有上百人,全国解放后回乡探亲的老红军只剩下四个人。他们都被尊称为长征家。每一个长征家回乡探亲的时候,县里会派几名挑夫并配有几匹马接送他们及其家眷。他们抵家的那天,家门口会被围得水泄不通,闻讯而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这种独有的荣耀散发出的光晕像久雨之后的阳光,绚烂得让人眼花缭乱。
村里第二个长征家回来的那天,父亲正在后垅自家的田里耙田,因此,他白天没有去看热闹。但是,晚上,他应该去,却也没有去。接连许多天,他一直没去,村里的人都去了。半个来月后的一天,哥哥忽然对我说,父亲跟那位长征家结老年。结老年,也叫结老庚,就是两个同一年出生的人结为兄弟。他们相互之间称“老年”,儿女则称他们为“同年爹”。我几乎不相信,回家问父亲,他说是真的。我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看他?”他这才把他的心结解了开来。他说,他跟他结老年是小时候的事。那时,家里都穷,两小无猜,一同上山打柴,一同下水捉鱼,一同去地里拔猪草,有时还一同跟邻村的孩子打架。父亲身强体壮,同年爹矮小瘦弱,父亲经常为同年爹而挺身出手。父亲感叹说:“那时候,两个人就差没有同穿一条裤子;现在,他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当时,我只知道他的话里透着一种自卑。现在看来,他心里还隐隐横着一种自尊与自重。因为,父亲是个相当倨傲的人。父亲告诉我们说,那天,他肩扛一把锹去后垅田里放水,在经过后山垭口时,同年爹和他年轻的妻子正拿着一个望远镜在观看多年不见的家乡风景。父亲在走近他们的时候,同年爹忽然仔细打量父亲并用猜疑的口吻问:“你是不是寒俚呀?”父亲惊诧间回应了。同年爹便喜滋滋地赶上前去紧握住父亲的手责怪说:“我向好多人打听你,你怎么也不来看我呀!”父亲傻憨憨地哑然而笑。父亲与同年爹虽然是同宗同姓,但是相隔了十几代。同年爹五服之内的叔伯兄弟有二十几个,但他特别亲近我父亲。同年爹袭沿亲情的同时,又很讲政治立场,他在历数他的堂兄弟在旧社会的种种劣迹的同时,称颂父亲老实厚道,恪守农家人的本分。从那以后,父亲与同年爹在结义的长桥上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两家几十年来来往往之间,自然是同年爹关照我们的多。我母亲别逝的那年,同年爹闻讯寄来了五十元钱。那时的五十元钱对农家人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啊。1963年,哥哥要结婚,嫂嫂家别无他求,只要我们家过两套衣料。这点聘礼虽说很少,但那时,全国人民刚刚从连续几年的饥馑中挺过身来,我又刚刚上大学。父亲没办法,向同年爹诉苦。同年爹毫不犹豫帮父亲买了两套锦纶衣料。那时的锦纶衣料虽然不要布票,但比棉布更结实也更金贵。同年爹关顾我们的实在太多,我不好一一赘述。
我在南昌上大学的时候,几乎每星期都到同年爹家去。在此之前,我一直称他为同年爹,后来,不知是同年爹还是同年娘的意思,说同年爹同年娘外人不懂。还是叫他们伯父、伯母好。从此,我便称他们为伯父伯母。
父亲与伯父是同一年生,同一年死的,都是在1983年别世。好奇怪。
二、父亲的鸟铳
鸟铳,顾名思义,是用来打鸟的,但是,也能打野猪、老虎等凶猛的大野兽;打鸟的时候装的是小散弹,打猛兽的时候装的是一寸来长的铅条。我们村虽是个大村子,但只有四五个人有鸟铳,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乡下人是很难吃到荤腥菜的,而我们家的餐桌上却时有斑鸠、野雉、野兔等野味。因为,我的父亲有一支鸟铳。父亲不仅打过飞禽,还打过猛兽,而且是凶猛的野兽——豹子。我们村背靠大山,1958年以前,后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需要几个人合围的数百上千年的古松就有好几百棵。到了晚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哇!——哇!——”的叫声。有人说,那是鬼叫。因为刚解放时,在后山的一块坪地里,处决了几个在旧社会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恶霸。因此,我每次听到这哇哇的叫声,就毛骨悚然。其实,那是鹿子叫,这叫声,多是为了寻找伴侣的。这该死的东西,为什么不发出悦耳的叫声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了晚上,如果全村的狗都惊恐不安地狂吠,那一定是有老虎或豹子进了村。1956年的一个暮春之夜,一只豹子闯进了村子。我们村的轮廓像一只大象,村名也叫象形。那只豹子从象背进村直窜溜到前脚地带,才捕到一只狗。它就地吃完那只狗以后,在旁边的茅房里呼呼大睡。村里人说,虎豹吃狗像人喝酒一样,过量了会醉。叫我说那其实是它们吃得过饱撑得难受才睡下的。老家的茅房,常常是前面搭两块条板让人蹲便,后面或旁侧留一块空地放茅柴或便桶。第二天上午,我一个在乡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堂兄,进那茅房解大便。刚蹲下,那只豹子便发出一声低吼,它不知是睡醒了还是受了惊吓。它这一吼吓得我那堂兄直挽着裤子连滚带爬地从茅房里逃了出来。后来他说,他确确实实地看到那豹子对他龇牙咧嘴。也许是双方都受了惊吓,那豹子随着堂兄的逃出,也从茅房里溜了出来。不过,他没有奔逃,而是大摇大摆地顺着一条卵石路进了村里的祖祠——贺氏总祠。村里的祖祠很大,有三扇大门,但大门平时都关了,只开了左边的侧门。那时,乡粮管所就设在祠堂里。楼下有七八个房间装满了稻谷。装稻谷的房间为了防潮,用木板架了地台。那豹子便从房门的地洞里钻了进去。那天,父亲正在家里,我的另一个堂哥也在家,他家临近街上。他得到这消息,立即跑到我家,邀父亲去打那只豹子。父亲拿起鸟铳,掏出原先装进去的散弹,填入一颗铅弹,就跟着堂哥去了大祠堂。住在大祠堂的粮管所工作人员,在豹子跑进去的时候,都吓得逃到楼上去了,见父亲扛鸟铳进来,几个年轻力壮的才拿着扁担下了楼,指着豹子钻进去的库房通风口,哇哇叫着告诉父亲和堂哥。堂哥有个外号叫木牛牯,意思是胆子很大。他弯下身子朝门洞里瞄了一眼,见里面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见,便向粮站的人借了一个手电筒,钻进洞口前还在门口抓了一把铲锹。他说,人一钻进去,进退很难,万一豹子扑上来,他可用锹挡住脸。那间库房是曲尺形,父亲与堂哥爬进去一转弯,便发现两团绿光,那是豹子的眼睛。堂哥用手电一扫,豹子便朝他们龇牙咧嘴。父亲后来说,那一刹那,心里好不害怕,如果这一枪没打中,豹子扑上来,想逃也来不及。幸好,他一扣扳机,豹子便应声倒下了,那颗铅弹正中豹子的眉心。木牛牯堂哥立即爬上前去将豹子拖出去了。當时在大祠堂的人一共有二十来个,其中几个是乡里的干部和县里下乡的干部。我们那里的习惯,在场的人,每人有份。这二十来人每人不仅分得一份豹子肉,还得了一份用豹子骨头熬的胶。老家的人称老虎为黄斑虎,叫豹子为豹虎。因此,这份胶也叫虎胶。虎胶有舒筋健脾治风寒的功效。那年,伯父的同父异母弟弟去北京,父亲托他将那份豹虎胶送给伯父,没想到他私下里偷吃了。 父亲在分豹肉时,将那个豹子胆割下带回了家。这豹子胆只能生吞,我不想吃,是母亲硬逼着我吞下肚的。说是吃了豹子胆会胆大。回想我这一生,有时还确实很胆大。
那时候,政府对捕杀虎豹一类的猛兽有奖励。木牛牯堂哥在乡政府开了证明,跑到县里领了三十元奖金,两家各分了十五元。那时,一个鸭蛋才两分钱,十五元钱可以买750个鸭蛋,得用两个箩筐才装得完呢。
三、父亲的捞罨
老家捕鱼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一种是捞罨。网的目眼较大,撒开来有好几个平米宽,主要是捕大鱼用。而捞罨的网眼则有大有小,用一根篾片撑起来,呈三角形,大的有半平米,小的只比簸箕大一点,那是女人和小孩用来在田头或水沟捕小鱼小虾用的。
父亲有两种捞罨,一种是用来捞大鱼的,一种是用来捕泥鳅的。这两种捞罨大小都差不多,只是网眼有大小疏密的区别。那时候,所有的田地、山林和水塘都是公产。但是,在我们村的池塘里,公家只投放鲢鱼和草鱼,鲤鱼算是野生的杂鱼。由公家投放的草鱼和鲢鱼是不能捕捞的,但是,有人如果捕到了鲤鱼,则可以拿回家去。父亲用他的大网眼捞罨捕捞了很多条鲤鱼。村里的鱼塘,往往要几年才放干或抽干水清理一次,那是为了积肥。因为村里的人一年四季在塘水里洗衣洗菜,淤积了一层厚厚的塘泥,这种塘泥是很肥沃滋养庄稼的。在塘水抽得快要干的时候,村干部组织人用网把放养的鲢鱼、草鱼捕捞上来。他们认为捕捞完了,村民才可以下去捕捞那些小鱼小虾。这时,成百上千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便哇哇叫着跳进污浊的塘水中,操着大大小小的捞罨在水里推来推去。那份欢快与热闹劲,是其他任何场合都看不到的。这,便是“干塘”。越是干大塘,便越有漏网的大鱼。父亲捕鱼的捞罨很大,网眼也很疏。有一年与我们象形村隔渠相邻的蛇形村干了一口大塘,父亲用他的大捞罨捞到一条八斤多重的大青鱼。其他人的捞罨网眼小,往前推时会涌起一层波浪,大鱼机灵,到了跟前会掉头逃脱。蛇形的村干部见父亲捞得一条如此大的青鱼,想阻止他不让拿走。父亲平声静气说:“你们是喊了可以下塘,大家都下了塘,我才捞到这条鱼的。你们得说话算数。”蛇形村的人理屈,只好眼睁睁地让父亲将那条大青鱼抱回了家。
父亲捕得最多的是鳅鱼。我上中学和念大学,可以说是全靠了他捕泥鳅供的给养。父亲捕泥鳅用的捞罨也很大,但是网眼很小。捞罨是用一根八九尺长的篾片将锥形的网目撑开,篾片呈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面落地,两个捞罨并排着撑立在水里,然后用两个也有捞罨大的弓子伸进水里震颤,将泥鳅赶进张开口子的捞罨里,因为弓子上贴水面的一边装有十来个小竹筒,在水中震颤时发出一阵阵咕嘟咕嘟的声响。村头的池塘里很少有泥鳅,田垅里的水塘里泥鳅最多。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田里的水都干了,泥鳅都跑进了水塘。在水塘里捕鳅鱼得有耐心,在一口塘里来来去去要赶几十趟。赶一趟下来,网锥里少则几条,多的时候有好几两。一天下来,多的时候能从鱼篓里倒出二三十斤泥鳅。那时候,市场上很少能看到鱼鲜,泥鳅就成抢手菜肴了,一斤能卖一元钱。我上大学时,父亲还是生产队的壮劳力,没到除底分的年龄,每天都必须出工,不能自由行动。他有时是顶着烈日在午休的时候去捕鳅鱼的。我大学毕业后,捕的泥鳅主要是自己食用,多的也会卖。父亲卖鳅鱼时秤杆翘得很高,只多不少。有些爱占便宜的人仍不知足,往往在父亲放下秤杆后,还要抓几条进去,父亲也不阻拦。
四、父亲的扁担
父亲的身体很强健,个子虽然与我差不多,但长得很剽悍。妻子多次对我说,父亲的相貌很像西北一带少数民的后裔,看起来很威猛勇武。我查阅了有关族系资料,我的祖宗确是从西北汉化的少数民族迁徙而来。我们这一族的辈分排序是按一首五绝诗而定,第一句便是“日近长安远……”我们村靠近大山,山里的大活计要数斫木撑排。从山上砍下的杉木,大的有好几百斤重,通常要两个人扛。但出山的小路很难走,有些地段就只能一个人扛着走过。最强壮的男人才能干这种活计。村里能干这活的不多,其中最能干的一个是烺俚叔叔,一个是我父亲。烺俚叔身高有1.85米以上,身板很壮实,能扛起四五百斤的木头。
在我们村里,身体强壮的男人除了斫木撑排,还有另一项活计,这便是挑脚。这挑脚活有时是为别人送货,有时是从远处买点本地稀少的东西趸卖。父亲与烺俚叔就常常结伴去干这活。有一次,他们一同去莲花县贩卖茶油,在一条远离兵营的路口遇到四个国民党士兵。这四个兵痞见到两个挑着油篓的农民,知道是来买茶油的,立即起了贼心。他们将父亲和烺俚叔拦劫下来盘问。因为父亲他们讲的是永新话,四个兵痞便以清查嫌匪的名义,要将他们押往驻军营地。走了一程,又分成了两股,两支步枪押一条扁担。
押送父亲的两个兵痞走了一程后,看看四处没人,说话的口气渐渐变了调,他们连哄带吓,说只要把钱交出来,就让父亲走人,否则,到了驻军营地会如何如何。父亲这次带了二十几块银洋,他却一直不松口,说自己身上没钱。父亲心想,这每一块银元都是用血汗赚来的,家里有多少开销等着呢,怎能让你们这些欺压百姓的狗东西白白地拿去!莲花县是油茶之乡,山坡上到处长满了油茶林。两个兵痞一前一后押着父亲渐渐走上了一条两边密布着油茶林的缓坡地段,父亲立即计上心来。他将两只手伸展在扁担的两端,边走连用手指悄悄地捋松油篓绳子。绳子拴在扁担上的时候,使的是花箍,油篓里如果装了东西,花箍会越来越紧,如果是空的花箍则可以缓缓松开。等到三个人走到一个两边比较平缓而又茶树茂密的地方时,父亲突然将拴在扁担两头的油篓绳子扫开,双手抓住扁担的一头,猛一转身,将走在他身后的兵痞扫倒,没等前头的转过身子,父亲来了一个360度的转弯,将前面的兵痞也扫倒了。等到这俩兵痞哎哟哎哟地爬起时,父亲早就紧抓着扁担钻进油茶林跑得没影了。
父亲一条扁担打倒两支枪,除了与他的胆识和谋略有关,还跟那条扁担分不开。这条扁担并不厚,拿在手上却沉甸甸的。这是用一种又坚硬又有钢一样弹性的杂木做的,我们那里的人称这杂木为金子柴。这种木头最适合做扁担。父亲年少时学过武艺,平时赤手空拳也能对付几个人。这两个兵痞活该倒霉。但他们毕竟有枪呀。我问父亲:“你就不怕他们开枪吗?”他笑着说:“在兵营附近,他们是不敢乱开枪的。”可惜父亲没有去当兵,他要是当了兵,一定是个有勇有谋的好军人。父亲躲进一个山坳,等到天黑后,他还回到用扁担扫倒两个兵痞的地方捡回掉落的两个油簍。他说,两个油篓也好值钱呢。后来,他和烺俚叔会合了。烺俚叔哭丧着脸说,押他的两个兵痞不但搜光了他身上买茶油的钱,还痛打了他一顿。他诉完苦,问父亲:“寒俚,你呢?”父亲回道:“不是他们打我,是我打了他们。”
父亲去世已经三十余年了,如果人真的会有生死轮回的话,他应该早就转世——又是一条好汉。
我的母亲在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过世了,因而与父亲相伴的日子较久远,岁月酿出的亲情酒水也就更多更浓一些。如今,我已活过了父亲别世的年龄,对他的思念更强烈了。
一、父亲与伯父
老家永新是老苏区,我们村子里有不少人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之后,他们都随红六军团参加了长征。我们村是全县北乡最大的山村,当红军的有上百人,全国解放后回乡探亲的老红军只剩下四个人。他们都被尊称为长征家。每一个长征家回乡探亲的时候,县里会派几名挑夫并配有几匹马接送他们及其家眷。他们抵家的那天,家门口会被围得水泄不通,闻讯而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这种独有的荣耀散发出的光晕像久雨之后的阳光,绚烂得让人眼花缭乱。
村里第二个长征家回来的那天,父亲正在后垅自家的田里耙田,因此,他白天没有去看热闹。但是,晚上,他应该去,却也没有去。接连许多天,他一直没去,村里的人都去了。半个来月后的一天,哥哥忽然对我说,父亲跟那位长征家结老年。结老年,也叫结老庚,就是两个同一年出生的人结为兄弟。他们相互之间称“老年”,儿女则称他们为“同年爹”。我几乎不相信,回家问父亲,他说是真的。我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看他?”他这才把他的心结解了开来。他说,他跟他结老年是小时候的事。那时,家里都穷,两小无猜,一同上山打柴,一同下水捉鱼,一同去地里拔猪草,有时还一同跟邻村的孩子打架。父亲身强体壮,同年爹矮小瘦弱,父亲经常为同年爹而挺身出手。父亲感叹说:“那时候,两个人就差没有同穿一条裤子;现在,他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当时,我只知道他的话里透着一种自卑。现在看来,他心里还隐隐横着一种自尊与自重。因为,父亲是个相当倨傲的人。父亲告诉我们说,那天,他肩扛一把锹去后垅田里放水,在经过后山垭口时,同年爹和他年轻的妻子正拿着一个望远镜在观看多年不见的家乡风景。父亲在走近他们的时候,同年爹忽然仔细打量父亲并用猜疑的口吻问:“你是不是寒俚呀?”父亲惊诧间回应了。同年爹便喜滋滋地赶上前去紧握住父亲的手责怪说:“我向好多人打听你,你怎么也不来看我呀!”父亲傻憨憨地哑然而笑。父亲与同年爹虽然是同宗同姓,但是相隔了十几代。同年爹五服之内的叔伯兄弟有二十几个,但他特别亲近我父亲。同年爹袭沿亲情的同时,又很讲政治立场,他在历数他的堂兄弟在旧社会的种种劣迹的同时,称颂父亲老实厚道,恪守农家人的本分。从那以后,父亲与同年爹在结义的长桥上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两家几十年来来往往之间,自然是同年爹关照我们的多。我母亲别逝的那年,同年爹闻讯寄来了五十元钱。那时的五十元钱对农家人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啊。1963年,哥哥要结婚,嫂嫂家别无他求,只要我们家过两套衣料。这点聘礼虽说很少,但那时,全国人民刚刚从连续几年的饥馑中挺过身来,我又刚刚上大学。父亲没办法,向同年爹诉苦。同年爹毫不犹豫帮父亲买了两套锦纶衣料。那时的锦纶衣料虽然不要布票,但比棉布更结实也更金贵。同年爹关顾我们的实在太多,我不好一一赘述。
我在南昌上大学的时候,几乎每星期都到同年爹家去。在此之前,我一直称他为同年爹,后来,不知是同年爹还是同年娘的意思,说同年爹同年娘外人不懂。还是叫他们伯父、伯母好。从此,我便称他们为伯父伯母。
父亲与伯父是同一年生,同一年死的,都是在1983年别世。好奇怪。
二、父亲的鸟铳
鸟铳,顾名思义,是用来打鸟的,但是,也能打野猪、老虎等凶猛的大野兽;打鸟的时候装的是小散弹,打猛兽的时候装的是一寸来长的铅条。我们村虽是个大村子,但只有四五个人有鸟铳,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乡下人是很难吃到荤腥菜的,而我们家的餐桌上却时有斑鸠、野雉、野兔等野味。因为,我的父亲有一支鸟铳。父亲不仅打过飞禽,还打过猛兽,而且是凶猛的野兽——豹子。我们村背靠大山,1958年以前,后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需要几个人合围的数百上千年的古松就有好几百棵。到了晚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哇!——哇!——”的叫声。有人说,那是鬼叫。因为刚解放时,在后山的一块坪地里,处决了几个在旧社会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恶霸。因此,我每次听到这哇哇的叫声,就毛骨悚然。其实,那是鹿子叫,这叫声,多是为了寻找伴侣的。这该死的东西,为什么不发出悦耳的叫声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了晚上,如果全村的狗都惊恐不安地狂吠,那一定是有老虎或豹子进了村。1956年的一个暮春之夜,一只豹子闯进了村子。我们村的轮廓像一只大象,村名也叫象形。那只豹子从象背进村直窜溜到前脚地带,才捕到一只狗。它就地吃完那只狗以后,在旁边的茅房里呼呼大睡。村里人说,虎豹吃狗像人喝酒一样,过量了会醉。叫我说那其实是它们吃得过饱撑得难受才睡下的。老家的茅房,常常是前面搭两块条板让人蹲便,后面或旁侧留一块空地放茅柴或便桶。第二天上午,我一个在乡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堂兄,进那茅房解大便。刚蹲下,那只豹子便发出一声低吼,它不知是睡醒了还是受了惊吓。它这一吼吓得我那堂兄直挽着裤子连滚带爬地从茅房里逃了出来。后来他说,他确确实实地看到那豹子对他龇牙咧嘴。也许是双方都受了惊吓,那豹子随着堂兄的逃出,也从茅房里溜了出来。不过,他没有奔逃,而是大摇大摆地顺着一条卵石路进了村里的祖祠——贺氏总祠。村里的祖祠很大,有三扇大门,但大门平时都关了,只开了左边的侧门。那时,乡粮管所就设在祠堂里。楼下有七八个房间装满了稻谷。装稻谷的房间为了防潮,用木板架了地台。那豹子便从房门的地洞里钻了进去。那天,父亲正在家里,我的另一个堂哥也在家,他家临近街上。他得到这消息,立即跑到我家,邀父亲去打那只豹子。父亲拿起鸟铳,掏出原先装进去的散弹,填入一颗铅弹,就跟着堂哥去了大祠堂。住在大祠堂的粮管所工作人员,在豹子跑进去的时候,都吓得逃到楼上去了,见父亲扛鸟铳进来,几个年轻力壮的才拿着扁担下了楼,指着豹子钻进去的库房通风口,哇哇叫着告诉父亲和堂哥。堂哥有个外号叫木牛牯,意思是胆子很大。他弯下身子朝门洞里瞄了一眼,见里面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见,便向粮站的人借了一个手电筒,钻进洞口前还在门口抓了一把铲锹。他说,人一钻进去,进退很难,万一豹子扑上来,他可用锹挡住脸。那间库房是曲尺形,父亲与堂哥爬进去一转弯,便发现两团绿光,那是豹子的眼睛。堂哥用手电一扫,豹子便朝他们龇牙咧嘴。父亲后来说,那一刹那,心里好不害怕,如果这一枪没打中,豹子扑上来,想逃也来不及。幸好,他一扣扳机,豹子便应声倒下了,那颗铅弹正中豹子的眉心。木牛牯堂哥立即爬上前去将豹子拖出去了。當时在大祠堂的人一共有二十来个,其中几个是乡里的干部和县里下乡的干部。我们那里的习惯,在场的人,每人有份。这二十来人每人不仅分得一份豹子肉,还得了一份用豹子骨头熬的胶。老家的人称老虎为黄斑虎,叫豹子为豹虎。因此,这份胶也叫虎胶。虎胶有舒筋健脾治风寒的功效。那年,伯父的同父异母弟弟去北京,父亲托他将那份豹虎胶送给伯父,没想到他私下里偷吃了。 父亲在分豹肉时,将那个豹子胆割下带回了家。这豹子胆只能生吞,我不想吃,是母亲硬逼着我吞下肚的。说是吃了豹子胆会胆大。回想我这一生,有时还确实很胆大。
那时候,政府对捕杀虎豹一类的猛兽有奖励。木牛牯堂哥在乡政府开了证明,跑到县里领了三十元奖金,两家各分了十五元。那时,一个鸭蛋才两分钱,十五元钱可以买750个鸭蛋,得用两个箩筐才装得完呢。
三、父亲的捞罨
老家捕鱼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一种是捞罨。网的目眼较大,撒开来有好几个平米宽,主要是捕大鱼用。而捞罨的网眼则有大有小,用一根篾片撑起来,呈三角形,大的有半平米,小的只比簸箕大一点,那是女人和小孩用来在田头或水沟捕小鱼小虾用的。
父亲有两种捞罨,一种是用来捞大鱼的,一种是用来捕泥鳅的。这两种捞罨大小都差不多,只是网眼有大小疏密的区别。那时候,所有的田地、山林和水塘都是公产。但是,在我们村的池塘里,公家只投放鲢鱼和草鱼,鲤鱼算是野生的杂鱼。由公家投放的草鱼和鲢鱼是不能捕捞的,但是,有人如果捕到了鲤鱼,则可以拿回家去。父亲用他的大网眼捞罨捕捞了很多条鲤鱼。村里的鱼塘,往往要几年才放干或抽干水清理一次,那是为了积肥。因为村里的人一年四季在塘水里洗衣洗菜,淤积了一层厚厚的塘泥,这种塘泥是很肥沃滋养庄稼的。在塘水抽得快要干的时候,村干部组织人用网把放养的鲢鱼、草鱼捕捞上来。他们认为捕捞完了,村民才可以下去捕捞那些小鱼小虾。这时,成百上千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便哇哇叫着跳进污浊的塘水中,操着大大小小的捞罨在水里推来推去。那份欢快与热闹劲,是其他任何场合都看不到的。这,便是“干塘”。越是干大塘,便越有漏网的大鱼。父亲捕鱼的捞罨很大,网眼也很疏。有一年与我们象形村隔渠相邻的蛇形村干了一口大塘,父亲用他的大捞罨捞到一条八斤多重的大青鱼。其他人的捞罨网眼小,往前推时会涌起一层波浪,大鱼机灵,到了跟前会掉头逃脱。蛇形的村干部见父亲捞得一条如此大的青鱼,想阻止他不让拿走。父亲平声静气说:“你们是喊了可以下塘,大家都下了塘,我才捞到这条鱼的。你们得说话算数。”蛇形村的人理屈,只好眼睁睁地让父亲将那条大青鱼抱回了家。
父亲捕得最多的是鳅鱼。我上中学和念大学,可以说是全靠了他捕泥鳅供的给养。父亲捕泥鳅用的捞罨也很大,但是网眼很小。捞罨是用一根八九尺长的篾片将锥形的网目撑开,篾片呈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面落地,两个捞罨并排着撑立在水里,然后用两个也有捞罨大的弓子伸进水里震颤,将泥鳅赶进张开口子的捞罨里,因为弓子上贴水面的一边装有十来个小竹筒,在水中震颤时发出一阵阵咕嘟咕嘟的声响。村头的池塘里很少有泥鳅,田垅里的水塘里泥鳅最多。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田里的水都干了,泥鳅都跑进了水塘。在水塘里捕鳅鱼得有耐心,在一口塘里来来去去要赶几十趟。赶一趟下来,网锥里少则几条,多的时候有好几两。一天下来,多的时候能从鱼篓里倒出二三十斤泥鳅。那时候,市场上很少能看到鱼鲜,泥鳅就成抢手菜肴了,一斤能卖一元钱。我上大学时,父亲还是生产队的壮劳力,没到除底分的年龄,每天都必须出工,不能自由行动。他有时是顶着烈日在午休的时候去捕鳅鱼的。我大学毕业后,捕的泥鳅主要是自己食用,多的也会卖。父亲卖鳅鱼时秤杆翘得很高,只多不少。有些爱占便宜的人仍不知足,往往在父亲放下秤杆后,还要抓几条进去,父亲也不阻拦。
四、父亲的扁担
父亲的身体很强健,个子虽然与我差不多,但长得很剽悍。妻子多次对我说,父亲的相貌很像西北一带少数民的后裔,看起来很威猛勇武。我查阅了有关族系资料,我的祖宗确是从西北汉化的少数民族迁徙而来。我们这一族的辈分排序是按一首五绝诗而定,第一句便是“日近长安远……”我们村靠近大山,山里的大活计要数斫木撑排。从山上砍下的杉木,大的有好几百斤重,通常要两个人扛。但出山的小路很难走,有些地段就只能一个人扛着走过。最强壮的男人才能干这种活计。村里能干这活的不多,其中最能干的一个是烺俚叔叔,一个是我父亲。烺俚叔身高有1.85米以上,身板很壮实,能扛起四五百斤的木头。
在我们村里,身体强壮的男人除了斫木撑排,还有另一项活计,这便是挑脚。这挑脚活有时是为别人送货,有时是从远处买点本地稀少的东西趸卖。父亲与烺俚叔就常常结伴去干这活。有一次,他们一同去莲花县贩卖茶油,在一条远离兵营的路口遇到四个国民党士兵。这四个兵痞见到两个挑着油篓的农民,知道是来买茶油的,立即起了贼心。他们将父亲和烺俚叔拦劫下来盘问。因为父亲他们讲的是永新话,四个兵痞便以清查嫌匪的名义,要将他们押往驻军营地。走了一程,又分成了两股,两支步枪押一条扁担。
押送父亲的两个兵痞走了一程后,看看四处没人,说话的口气渐渐变了调,他们连哄带吓,说只要把钱交出来,就让父亲走人,否则,到了驻军营地会如何如何。父亲这次带了二十几块银洋,他却一直不松口,说自己身上没钱。父亲心想,这每一块银元都是用血汗赚来的,家里有多少开销等着呢,怎能让你们这些欺压百姓的狗东西白白地拿去!莲花县是油茶之乡,山坡上到处长满了油茶林。两个兵痞一前一后押着父亲渐渐走上了一条两边密布着油茶林的缓坡地段,父亲立即计上心来。他将两只手伸展在扁担的两端,边走连用手指悄悄地捋松油篓绳子。绳子拴在扁担上的时候,使的是花箍,油篓里如果装了东西,花箍会越来越紧,如果是空的花箍则可以缓缓松开。等到三个人走到一个两边比较平缓而又茶树茂密的地方时,父亲突然将拴在扁担两头的油篓绳子扫开,双手抓住扁担的一头,猛一转身,将走在他身后的兵痞扫倒,没等前头的转过身子,父亲来了一个360度的转弯,将前面的兵痞也扫倒了。等到这俩兵痞哎哟哎哟地爬起时,父亲早就紧抓着扁担钻进油茶林跑得没影了。
父亲一条扁担打倒两支枪,除了与他的胆识和谋略有关,还跟那条扁担分不开。这条扁担并不厚,拿在手上却沉甸甸的。这是用一种又坚硬又有钢一样弹性的杂木做的,我们那里的人称这杂木为金子柴。这种木头最适合做扁担。父亲年少时学过武艺,平时赤手空拳也能对付几个人。这两个兵痞活该倒霉。但他们毕竟有枪呀。我问父亲:“你就不怕他们开枪吗?”他笑着说:“在兵营附近,他们是不敢乱开枪的。”可惜父亲没有去当兵,他要是当了兵,一定是个有勇有谋的好军人。父亲躲进一个山坳,等到天黑后,他还回到用扁担扫倒两个兵痞的地方捡回掉落的两个油簍。他说,两个油篓也好值钱呢。后来,他和烺俚叔会合了。烺俚叔哭丧着脸说,押他的两个兵痞不但搜光了他身上买茶油的钱,还痛打了他一顿。他诉完苦,问父亲:“寒俚,你呢?”父亲回道:“不是他们打我,是我打了他们。”
父亲去世已经三十余年了,如果人真的会有生死轮回的话,他应该早就转世——又是一条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