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书籍形态设计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632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籍形态设计是由书籍外在形象来表现的,一本书的制作需要凝聚作者、设计师、出版者、编辑、印刷等多人的智慧。将书籍的内容情感与主题思想通过书籍设计中的细节来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是书籍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所以书籍设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恰当的书籍形态来体现书籍的精神内涵。在现代消费观念的促进下中国的书籍形态也开始把握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强化书籍的实用功能,更加注重书籍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书籍的形态、造型、版式、图文构成、纸张工艺等方面都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书籍形态设计;书籍版面;整体设计
  书籍形态设计主要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书籍形态设计的范围包括书籍的外部设计:开本、材料、厚度、重量等;以及书籍的内部设计:图片、色彩、字体、字号等。书籍形态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当读者阅读时,能够通过书籍精美的外观、独特的材料以及优良的制作工艺获得最愉悦的阅读体验。因此,书籍形态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和阅读兴趣。书籍形态设计是由书籍外在形象来表现的,一本书的制作需要凝聚作者、设计师、出版者、编辑、印刷等多人的智慧。将书籍的内容情感与主题思想通过书籍设计中的细节来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是书籍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所以书籍设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以恰当的书籍形态来体现书籍的精神内涵。中国的书籍设计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其设计形态因不同历史时期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1 中国书籍形态的历史和演变
  河南殷代都城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态,从商代后期出现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初形态。中国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竹简再以革绳相连成“册”,称为“简策”,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要求。略晚于简策的是用丝织品“帛”做为书写文字材料,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书籍装帧形态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一般书籍使用较少。东汉末年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从此纸张便成为了书籍的主要材料,促进了书籍装帧形态的发展,纸质书籍的形态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经折装起源南北朝,其书籍装帧形态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正反连续折叠,最后裱以前后护封。由于这些以纸为主要材料的书籍主要手抄书,但由于手抄书制作周期较长,抄写中错误率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所以后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是书籍形态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印刷术“雕版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印刷术的发明更加促进了,通过书籍作为载体的文化传承方式的发展。雕版印刷后来经过北宋时期毕升不断的改进完善后产生了活字印刷,这种印刷工艺大大缩短了书籍制作的周期,并打破了少数人垄断文化的历史,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承,同时也催生出大量经典书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材料,开本以及工艺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新的书籍设计形态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包背装以及明清时期牢固耐用的线装书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初,该阶段的书籍装帧形态已趋向现代书籍设计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推进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形态的诞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书籍设计的变革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书籍阅读方式的改变,新的书籍品种也随之出现。随着铅印技术的引进,产生了以工业为基础的装订工艺,书籍的形态设计更趋于多元并逐渐走向成熟。
  2 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在信息高速发达、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消费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独特性并崇尚富于个性化的商品。在现代消费观念的促进下中国的书籍形态也开始把握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强化书籍的实用功能,更加注重书籍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书籍的形态、造型、版式、图文构成、纸张工艺等方面都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整体设计,提高书籍附加价值。 设计师在书籍设计与策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书籍的外部形态、内容版式、印刷装订以及销售与阅读方式进行整体策划;其次,要探索新的材料与新的设计风格来提高书籍的附加价值。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依据现代审美水平来调整书籍装帧的设计形式,将传统书籍形态与现代印刷手段巧妙结合,使书籍的设计不再是表面的简单美化,而是要将书籍作为艺术作品进行整体的装帧设计,并将商品的概念融合其中,使读者在购买书籍进行阅读时能够获得视觉美感、阅读顺畅的心理体验。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朱熹榜书千字文》,函套是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全函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合,构成了造型别致的书籍形态;封面的设计元素使用了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划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设计符号,统一之中又有变化;内文中,天头与地脚部分都使用了黑色的粗线稳定了书法张扬的视觉感受,在动态与静态中取得了平衡,将中国传统的文武线作为为框架加以强化,并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左右的细线与书法字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了造型别致的书籍整体形态设计。
  (2)考虑细节,理性设计书籍版面。书籍的版面是由书籍的封面版面和内芯版面中的图形、文字、色彩以及材料做为基本元素共同构筑的页面,这些元素是书籍设计的核心,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于内容的获取以及审美的感知。由于书籍都是具有逻辑性的信息内容,所以设计师需要能够理性的整理这些内容并加以美化,而形式美就是一种偏于秩序性的美学法则,如对称、平衡、比例、分割、节奏、韵律等,这些法则可以体现在书籍的内容编排,阅读流程,插图版式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在书籍的版面设计中首先需要确定开本大小,书籍的开本通常用787毫米×1092毫米正度纸或850×1168毫米大度纸进行比例分割。如16开、32开、64开等,其次,根据不同的开本确定版心的大小和天头、地脚、书口及订口的位置。然后再进行文字的编辑、插图安排和色彩的配置,文字的编辑可以按照内容的多少进行设计,常见的有通栏、两栏、三栏、多栏等;插图的选择和内容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在版面规划中可以使用骨骼比例或网格法对插图的大小、方向和位置进行编排;书籍设计中的色彩选择必须符合书籍内容及读者群的喜好,如儿童类书籍可以选择活泼鲜艳高纯度的色彩,工具书及教科书可以选择沉静、低纯度的冷色系,文学类书籍需要根据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来选择色彩,喜剧选择令人快乐的暖色系,悲剧使用暗淡深沉的冷色系等等。
  综上所述,中国书籍的形态设计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学习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从整体出发,细节入手,将书籍的内容美与形态美同时展现在书籍之中,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艺问道[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波尔斯顿.非凡的设计 案例与版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高菲.中国书装艺术的演变[M].时代文学,2007.
  [4] 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岩林美术出版社,2004.
  [5] 龚莹莹.我国书籍装帧中的民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4.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