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底在京揭晓的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湖北日报》的文字消息《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喜获一等奖。
从2003年6月1日9时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当日,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自这天始,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要知道,有了135米,三峡工程才能实现通航和发电,三峡工程的效益才开始显现。无疑,2003年6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是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湖北日报的8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通力合作,巧用简讯挑大梁,以独特的组合方式,将历史“镜头”定格;整个报道形式新颖、精巧,文字简洁,现场感强,每个段落都有读者关注的信息,不愧为一篇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现场、主题重大的精品力作。
可贵的“蒙太奇”意识
何谓“蒙太奇”呢?夏衍同志解释说:“蒙太奇就是摄影机摄录下来的一个个镜头,按照生活逻辑和美学原则,把它们连接起来,继续下去的意思。”文字记者也要有“画面感”,即应用蒙太奇思维,去观察新闻事件现场发生的一切。
获奖消息由9条简讯构成,其中最短的58字,最长的也只有130字。但无论长短,每一条简讯都似一幅画面,定格了每一瞬间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情景。
高峡出平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闸门落下的一刹那,中华民族完全有理由骄傲地宣布:三峡梦,圆了!蓄水是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从建设期转向效益期。这是国家昌盛的一个标志。从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消减洪水之忧,三峡电站也将为祖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采写成的,不论从现实发展需要的角度,还是从国际影响角度,三峡大坝的下闸蓄水都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消息通过借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段,言简意赅,一气呵成,形象化、立体化地将“奔泻千年的滔滔江水被揽入大坝与群山的怀抱”,这一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在1000字左右的篇幅内传播给广大读者。“文约而事丰”,乃这条消息新闻价值的核心之所在。
滚动报道:时效性大增
广播、电视、通讯社等,由于电子媒介的独特优势,在新闻时效性上具有无可挑战的地位,而对于时效性的追求,又发展出一些全新的报道形式,比如现场直播、滚动报道,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纸质媒介所未有的。报纸由于其不可避免的编排、印刷、发行程序,无法在时效性上和电子媒介硬拼,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不能借鉴电子媒介的成功经验。比如滚动报道,其最大优点就是动态性强:通过连续的报道,不断补充、更新信息,最后给人以比较完整的事件发展全过程或事物全貌。
由9条简讯组成的《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同样具备滚动报道的这一优点,即具有较强的动态感。消息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本消息摒弃报纸常用的“本报讯”字样,将其大胆地变革成记者××、发布新闻的地点、发布新闻的时间(精确到了分钟数),并一反常态地冠之以“电”的形式,时效性大为增强。
全方位·多地点·多角度
该获奖消息属主题性、宣传性较强的报道,以核心新闻事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多地点、多角度的直播,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是一则策划与创意交相辉映而颇具创新意味的成功佳作。
按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一说法,记者也理应是历史的见证人。《湖北日报》编辑部在核心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三峡梯调中心、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安排了3名记者,同时,在整个三峡库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安排了5名记者,共同见证这一对于整个三峡工程意义重大的新闻事件。
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后,相关新闻事件也像一条河流,活脱脱地充满着生命力地向前奔涌。如何使这条满负荷的信息之流,自然流畅地向前推进,核心现场与各个有代表性的地点的衔接至关重要。因消息采用的是多电头的形式,故点与点的衔接非常到位。
另外,在记者笔下,不光有“景”的变化,有细节描写,更有人的活动。优秀的记者需要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去寻找精彩的引语,更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细节。
《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一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细节描写会极大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给读者一种现场感。生动的细节、鲜活的引语,依靠的是新闻敏感和敏锐的观察力。但是,敏锐的观察力并不要求你比别人聪明,只不过是走到哪里都要保持灵敏的新闻嗅觉。
附原文:
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
(记者剑文三峡梯调中心1日9时电)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刚刚在这里下达了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命令。从这一刻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
中心多媒体屏显示,此刻三峡坝前水位106.11米,上游来水量1.2万立方米/秒。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1日9时20分电)此刻,大坝第20号导流底孔弧形闸门在强力液压启闭机作用下紧紧闭合了,刚才还巨流喷涌的20号闸室外已波平浪静。
三峡大坝22个导流底孔只保留3个宣泄江流,流量控制在3500~4000立方米/秒,以保证葛洲坝电厂发电和下游通航。
(记者忠贤葛洲坝1日11时电)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两小时后,葛洲坝二江电厂中控室电脑屏幕显示:入库流量3713米/秒,葛洲坝坝上水位66米,坝下水位39.4米。值班员赵阳说,现在流量刚好达到发电最低要求,葛洲坝21台机组中有10台在运转发电。
1小时前,二号船闸送走了驶向下游的3条机驳拖船。
(记者周芳秭归港1日11时电)温驯的江水已经漫过港口的6级台阶,比上午9时涨了约1米。
“我亲眼看到江水一点一点爬上台阶。”茅坪居民熊宇平兴奋不已。她5岁的女儿却不高兴:小蚂蚁跑得太慢,淹死了好多。长江5号飞船经理张宏斌盼望水早点蓄到位:“到那时,风平浪静的江面会让旅客感觉更舒适、更安全。”
(记者志兵归州1日14时电)归州水位较上午9时上涨了1.5米。当靠江最近的副食店老板郑家运卖出今天第4包香烟时,江水终于淹没了原秭归县实验小学校址。
老归州城边的鸭子潭已与长江完全融为一体。江边看水的彭树淼老人有些惋惜:“再也看不到人们成群结队到潭中舀桃花鱼的景象了。”
(记者月波巴东港1日15时电)尽管江水在迅速上涨,但巴东港并未受多大影响,西上东下的客船不时停靠。巴东旧城遗址已淹没大半,江面宽了70多米。
对岸神农溪口已展宽至400多米,江水倒灌约10公里。约1小时前,县旅游部门成功炸除了溪中涨水后碍航的“神农石”。
(记者剑军巫山1日17时30分电)
由宜昌开往重庆的“江山1号”客轮在长长的汽笛声中驶离巫山港时,港口通往县城的“人”字形路分叉部分已全部没入水底,巫山水位较上午涨了近两米。
(记者立新奉节1日19时电)瞿塘江水已失去了往日的汹涌,只在江风吹拂下泛起涟漪。据航道部门测定,夔门水位已升至108米。
落日余晖下,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夔门摩崖题刻,风箱峡段也有不少游客在参观、留影。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1日24时电)
此时大坝中央控制室电脑屏幕显示:坝前水位108.89米,过去15个小时蓄水2.78米。值班人员说,首日蓄水达到预期。
截至记者发稿时,蓄水仍在进行中。
(原载《湖北日报》2003年6月2日)
从2003年6月1日9时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当日,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自这天始,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要知道,有了135米,三峡工程才能实现通航和发电,三峡工程的效益才开始显现。无疑,2003年6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是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湖北日报的8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通力合作,巧用简讯挑大梁,以独特的组合方式,将历史“镜头”定格;整个报道形式新颖、精巧,文字简洁,现场感强,每个段落都有读者关注的信息,不愧为一篇把读者带到新闻发生现场、主题重大的精品力作。
可贵的“蒙太奇”意识
何谓“蒙太奇”呢?夏衍同志解释说:“蒙太奇就是摄影机摄录下来的一个个镜头,按照生活逻辑和美学原则,把它们连接起来,继续下去的意思。”文字记者也要有“画面感”,即应用蒙太奇思维,去观察新闻事件现场发生的一切。
获奖消息由9条简讯构成,其中最短的58字,最长的也只有130字。但无论长短,每一条简讯都似一幅画面,定格了每一瞬间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情景。
高峡出平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闸门落下的一刹那,中华民族完全有理由骄傲地宣布:三峡梦,圆了!蓄水是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从建设期转向效益期。这是国家昌盛的一个标志。从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消减洪水之忧,三峡电站也将为祖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采写成的,不论从现实发展需要的角度,还是从国际影响角度,三峡大坝的下闸蓄水都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消息通过借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段,言简意赅,一气呵成,形象化、立体化地将“奔泻千年的滔滔江水被揽入大坝与群山的怀抱”,这一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在1000字左右的篇幅内传播给广大读者。“文约而事丰”,乃这条消息新闻价值的核心之所在。
滚动报道:时效性大增
广播、电视、通讯社等,由于电子媒介的独特优势,在新闻时效性上具有无可挑战的地位,而对于时效性的追求,又发展出一些全新的报道形式,比如现场直播、滚动报道,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纸质媒介所未有的。报纸由于其不可避免的编排、印刷、发行程序,无法在时效性上和电子媒介硬拼,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不能借鉴电子媒介的成功经验。比如滚动报道,其最大优点就是动态性强:通过连续的报道,不断补充、更新信息,最后给人以比较完整的事件发展全过程或事物全貌。
由9条简讯组成的《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同样具备滚动报道的这一优点,即具有较强的动态感。消息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本消息摒弃报纸常用的“本报讯”字样,将其大胆地变革成记者××、发布新闻的地点、发布新闻的时间(精确到了分钟数),并一反常态地冠之以“电”的形式,时效性大为增强。
全方位·多地点·多角度
该获奖消息属主题性、宣传性较强的报道,以核心新闻事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多地点、多角度的直播,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是一则策划与创意交相辉映而颇具创新意味的成功佳作。
按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一说法,记者也理应是历史的见证人。《湖北日报》编辑部在核心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三峡梯调中心、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安排了3名记者,同时,在整个三峡库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安排了5名记者,共同见证这一对于整个三峡工程意义重大的新闻事件。
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后,相关新闻事件也像一条河流,活脱脱地充满着生命力地向前奔涌。如何使这条满负荷的信息之流,自然流畅地向前推进,核心现场与各个有代表性的地点的衔接至关重要。因消息采用的是多电头的形式,故点与点的衔接非常到位。
另外,在记者笔下,不光有“景”的变化,有细节描写,更有人的活动。优秀的记者需要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去寻找精彩的引语,更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细节。
《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一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细节描写会极大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给读者一种现场感。生动的细节、鲜活的引语,依靠的是新闻敏感和敏锐的观察力。但是,敏锐的观察力并不要求你比别人聪明,只不过是走到哪里都要保持灵敏的新闻嗅觉。
附原文:
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
(记者剑文三峡梯调中心1日9时电)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刚刚在这里下达了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命令。从这一刻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
中心多媒体屏显示,此刻三峡坝前水位106.11米,上游来水量1.2万立方米/秒。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1日9时20分电)此刻,大坝第20号导流底孔弧形闸门在强力液压启闭机作用下紧紧闭合了,刚才还巨流喷涌的20号闸室外已波平浪静。
三峡大坝22个导流底孔只保留3个宣泄江流,流量控制在3500~4000立方米/秒,以保证葛洲坝电厂发电和下游通航。
(记者忠贤葛洲坝1日11时电)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两小时后,葛洲坝二江电厂中控室电脑屏幕显示:入库流量3713米/秒,葛洲坝坝上水位66米,坝下水位39.4米。值班员赵阳说,现在流量刚好达到发电最低要求,葛洲坝21台机组中有10台在运转发电。
1小时前,二号船闸送走了驶向下游的3条机驳拖船。
(记者周芳秭归港1日11时电)温驯的江水已经漫过港口的6级台阶,比上午9时涨了约1米。
“我亲眼看到江水一点一点爬上台阶。”茅坪居民熊宇平兴奋不已。她5岁的女儿却不高兴:小蚂蚁跑得太慢,淹死了好多。长江5号飞船经理张宏斌盼望水早点蓄到位:“到那时,风平浪静的江面会让旅客感觉更舒适、更安全。”
(记者志兵归州1日14时电)归州水位较上午9时上涨了1.5米。当靠江最近的副食店老板郑家运卖出今天第4包香烟时,江水终于淹没了原秭归县实验小学校址。
老归州城边的鸭子潭已与长江完全融为一体。江边看水的彭树淼老人有些惋惜:“再也看不到人们成群结队到潭中舀桃花鱼的景象了。”
(记者月波巴东港1日15时电)尽管江水在迅速上涨,但巴东港并未受多大影响,西上东下的客船不时停靠。巴东旧城遗址已淹没大半,江面宽了70多米。
对岸神农溪口已展宽至400多米,江水倒灌约10公里。约1小时前,县旅游部门成功炸除了溪中涨水后碍航的“神农石”。
(记者剑军巫山1日17时30分电)
由宜昌开往重庆的“江山1号”客轮在长长的汽笛声中驶离巫山港时,港口通往县城的“人”字形路分叉部分已全部没入水底,巫山水位较上午涨了近两米。
(记者立新奉节1日19时电)瞿塘江水已失去了往日的汹涌,只在江风吹拂下泛起涟漪。据航道部门测定,夔门水位已升至108米。
落日余晖下,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夔门摩崖题刻,风箱峡段也有不少游客在参观、留影。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1日24时电)
此时大坝中央控制室电脑屏幕显示:坝前水位108.89米,过去15个小时蓄水2.78米。值班人员说,首日蓄水达到预期。
截至记者发稿时,蓄水仍在进行中。
(原载《湖北日报》200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