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一些家长为了芝麻绿豆大的事情,用杀伤力极强的字眼训斥孩子,无所顾忌,随心所欲。
邻居家一个小女孩,想在妈妈面前表现一下,便主动帮妈妈浇花。结果,她将水洒到花盆外面。妈妈虽然并不是很生气,但还是忍不住责备她:“你怎么这样笨啊!做不好一点点小事。你都这样大了,穿袜子会穿反,背书包会背倒,刷牙能把牙膏泡泡顶到脑门上。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简直就是小笨蛋,这样下去,长大以后怎么得了?”
这个妈妈那么轻易地把一个“笨蛋”的标签贴在女儿的身上,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承受能力。
小女孩听了,低着头,眼睛瞅着脚前尖,可怜巴巴的样子。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悄悄生出自尊心。妈妈责备她的时候,她会伤心。而且妈妈越责备她、越批评她,小女孩越会容易犯错。
晚上,小女孩洗澡之后便睡觉了。她刚要进入梦乡,却被妈妈叫醒了。妈妈严肃地问她:“抽屉里有一张20元的纸币,是不是被你拿去了?”小女孩瞪着睡眼惺忪的眼睛,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个劲地说:“没有,没有,我真的没有拿。”妈妈恼怒起来:“不是你拿的还能有谁?难道咱家出了贼不成?”说着,她把小女孩的衣服拿过来,翻了一遍口袋,结果找到了那20元。妈妈拿着那张纸币在她眼前晃:“看看,这是什么?还敢说你没偷?不缺你吃,不缺你穿,我就不明白了,你为什么偷钱?”小女孩哭了,哽咽着说:“我就是想买一个风筝,别的小朋友都有,就我没有……”
这个妈妈那么轻易地把一个“小偷”的标签贴在了女儿的身上,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
小女孩哭了,她对“偷”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也不会硬生生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她只是单纯地想拥有一个风筝。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非常简单的一个愿望,只要妈妈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就行了。可是,妈妈偏偏给孩子冠上“小偷”的称号。
四五岁的孩子,刚开始认知社会、人生,刚开始形成道德底线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也是建立自尊、自爱、自信的关键时期。父母批评孩子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用词的尺度,别轻易呵斥孩子,别轻易把信手拈来的标签贴到孩子身上,像“笨蛋”“小偷”“懒虫”“小骗子”等等。
孩子在幼年时期都很好奇,随手摸了一下电脑,随手摸了一下别人的玩具,一些家长就认定孩子有多动症。孩子偶尔说了一次谎,父母就认定孩子有心理疾病。一些批评的字眼非常具有杀伤力,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让孩子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误以为打上这样的标签就是坏人。岂不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犯错,然后不停地改正。他们像小树苗那样,经过修剪,沐浴阳光雨露,才会节节拔高。父母能因为偶尔辟出一个树杈,就把整棵树砍掉吗?
亲爱的父母,别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别把孩子局限在某一个框框内。花草尚且需要锄草、施肥、浇水,才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更何况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耐心爱护,需要家长温情的关爱,才会长成一棵大树。
俗语说:“良言一句暖三春,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不会恶语相向,但是那些杀伤力极强的话,不经过思考,顺口溜出,无意中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甚至给孩子的童年生活留下阴影。
邻居家一个小女孩,想在妈妈面前表现一下,便主动帮妈妈浇花。结果,她将水洒到花盆外面。妈妈虽然并不是很生气,但还是忍不住责备她:“你怎么这样笨啊!做不好一点点小事。你都这样大了,穿袜子会穿反,背书包会背倒,刷牙能把牙膏泡泡顶到脑门上。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简直就是小笨蛋,这样下去,长大以后怎么得了?”
这个妈妈那么轻易地把一个“笨蛋”的标签贴在女儿的身上,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承受能力。
小女孩听了,低着头,眼睛瞅着脚前尖,可怜巴巴的样子。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悄悄生出自尊心。妈妈责备她的时候,她会伤心。而且妈妈越责备她、越批评她,小女孩越会容易犯错。
晚上,小女孩洗澡之后便睡觉了。她刚要进入梦乡,却被妈妈叫醒了。妈妈严肃地问她:“抽屉里有一张20元的纸币,是不是被你拿去了?”小女孩瞪着睡眼惺忪的眼睛,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个劲地说:“没有,没有,我真的没有拿。”妈妈恼怒起来:“不是你拿的还能有谁?难道咱家出了贼不成?”说着,她把小女孩的衣服拿过来,翻了一遍口袋,结果找到了那20元。妈妈拿着那张纸币在她眼前晃:“看看,这是什么?还敢说你没偷?不缺你吃,不缺你穿,我就不明白了,你为什么偷钱?”小女孩哭了,哽咽着说:“我就是想买一个风筝,别的小朋友都有,就我没有……”
这个妈妈那么轻易地把一个“小偷”的标签贴在了女儿的身上,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
小女孩哭了,她对“偷”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也不会硬生生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她只是单纯地想拥有一个风筝。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非常简单的一个愿望,只要妈妈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就行了。可是,妈妈偏偏给孩子冠上“小偷”的称号。
四五岁的孩子,刚开始认知社会、人生,刚开始形成道德底线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也是建立自尊、自爱、自信的关键时期。父母批评孩子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用词的尺度,别轻易呵斥孩子,别轻易把信手拈来的标签贴到孩子身上,像“笨蛋”“小偷”“懒虫”“小骗子”等等。
孩子在幼年时期都很好奇,随手摸了一下电脑,随手摸了一下别人的玩具,一些家长就认定孩子有多动症。孩子偶尔说了一次谎,父母就认定孩子有心理疾病。一些批评的字眼非常具有杀伤力,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让孩子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误以为打上这样的标签就是坏人。岂不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犯错,然后不停地改正。他们像小树苗那样,经过修剪,沐浴阳光雨露,才会节节拔高。父母能因为偶尔辟出一个树杈,就把整棵树砍掉吗?
亲爱的父母,别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别把孩子局限在某一个框框内。花草尚且需要锄草、施肥、浇水,才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更何况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耐心爱护,需要家长温情的关爱,才会长成一棵大树。
俗语说:“良言一句暖三春,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不会恶语相向,但是那些杀伤力极强的话,不经过思考,顺口溜出,无意中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甚至给孩子的童年生活留下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