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快餐业,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滑稽古怪的麦当劳大叔或者笑容可掬的肯德基上校。同样的问题,如果对象是菲律宾人,答案一定是“快乐蜂”。以调皮可爱的卡通小蜜蜂为标志的“快乐蜂”在菲律宾可谓妇孺皆知,这家快餐企业在当地不仅让世界快餐巨头望尘莫及,就连总统阿罗约也骄傲地称自己是“快乐蜂”的“忠实拥戴者”。毫不夸张地说,有很多当地人是吃着“快乐蜂”长大的,这只快乐的小蜜蜂几乎成为了菲律宾的一面旗帜,即使是飘洋过海而来的外乡客也会忍不住闻“蜂”而动。
偷师学艺,因地制宜
1975年,菲律宾华人陈觉中靠经营冰淇淋店起家,之后转行做起快餐生意。1981年,世界快餐业龙头麦当劳进军菲律宾时,陈觉中卖汉堡刚满3年。那时,菲本土的快餐业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人们普遍认为:“全球最大的麦当劳来了,我们死定了。”朋友劝陈觉中趁早改行,否则难逃倒闭的厄运,然而他却坚信麦当劳再强大也不可能通吃本土市场,决心积极改善快乐蜂的店面管理,为菲律宾人量身定制品质上乘、价格合理的快餐食品。
此后,陈觉中把“麦当劳大叔”当作最好的老师,他几乎每天光顾麦当劳,仔细观察麦当劳的厨房工作、前台服务,甚至员工如何打扫卫生。回到自己的店面,陈觉中将学到的流程亲自实践一遍,并找出其中的不足,慢慢摸索出一套可以与麦当劳相比拟的工作流程,其高度机械化和精确量化的加工工艺丝毫不亚于麦当劳。
与此同时,陈觉中还展开了一系列的顾客问卷调查,他发现,快乐蜂最受消费者关注的项目就是地道的“口味”。回想起当过厨师的父亲曾不止一次地对他说:“餐饮业最看重的就是口味,其它都免谈!”陈觉中在心中暗暗规划了一场与麦当劳的“口感大战”。
“快乐蜂的价格本来就比麦当劳便宜二成,若在口味上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陈觉中信心十足。如何研发出符合菲律宾消费者口味的餐点?陈觉中开始了尝鲜之旅,从路边小摊,到街头店面,他带领员工共同寻找大众美味,奠定了快乐蜂食品创新的基础。
一位台湾快乐蜂食品原料供货商深有体会地说,陈觉中的成功是充分掌握了菲律宾顾客对吃的需求。有一次,陈觉中到台中第五市场品尝有名的蚵仔面线,觉得味道很可口,立刻要求快乐蜂的高级主管从菲律宾飞往台湾。这位主管试吃后也有同样的感觉,于是将蚵仔面线从台中带回菲律宾,交由食品研发人员再次品尝。最后,所有吃过蚵仔面线的员工共同开会,讨论这道菜好吃的原因,找出吸引人味蕾的“源头”,再想办法融入快乐蜂的新产品里。
陈觉中认为,餐饮业的成功关键,百分百靠“好吃”的配方,因为管理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慢慢改进,但是配方却是千金难买的看家之宝。为了适应菲律宾人不断变化的口味,快乐蜂并没有完全采取传统的美国模式的标准化食品策略,而是不断加入了本土风味的调味品,以至于人们经常把快乐蜂汉堡与家庭制作的汉堡相提并论。这种对消费者口味的深刻理解远远拉开了快乐蜂和竞争者的距离,赢得了本土化口味的胜利。
销售快乐,酿造甜蜜
笔者曾在菲律宾生活了2年多,也不由自主地成为了快乐蜂的忠实“粉丝”。不少菲律宾当地人如此指出快乐蜂与麦当劳的不同:快乐蜂的炸鸡味道鲜而脆,没有麦当劳的辣;快乐蜂的意大利面条比麦当劳更符合当地人偏好酸甜的口味;快乐蜂还提供各种当地水果饮料、菲律宾米粉以及蜜汁牛排等独特美食。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快乐蜂为消费者特别调制了辅以香浓肉汁的米饭,此举逼得麦当劳和肯德基也不得不放弃“老大”的尊严,乖乖效仿。
正如快乐蜂集团事务部的一位经理所说,美国人可以把文化和价值观传到菲律宾,甚至把当地官方语言都变成了英语,却无法改变菲律宾人的饮食习惯。掌握了菲律宾人的胃,“漫山遍野”的快乐蜂分店不仅螫得麦当劳大叔无处躲藏,还荣膺菲律宾最值得尊敬的企业。
回想1981年,人们纷纷预言麦当劳将很快把它的金色“M”布满菲律宾的大街小巷时,谁又能想到,被认为走上穷途末路的快乐蜂能有一天发展成为菲本土最大的快餐连锁集团,拥有上万名员工,成为菲首家上市的餐饮企业。陈觉中本人更跻身2004年《福布斯》东南亚富豪榜前40位。如今,快乐蜂集团拥有快乐蜂(Jollibee,西式快餐)、超群(Chowking,中式快餐)、格林威治(Greenwich,经营匹萨及各种意大利面食)、德意法兰西(Delifrance,法式面包和咖啡)、永和大王(Yonghe King,中式快餐)等诸多餐饮品牌、在全球有近2000家餐厅。
说到快乐蜂的成功,除了口味,还与其愿景和经营理念息息相关。陈觉中希望利用店面坐落地点交通便利及满负荷运转经营,实现在每个快乐蜂经营地区的食品服务行业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快乐蜂确立了提供高质量食品、创造清洁舒适的环境、实现迅速有效服务的理念,所有员工共同协作,为顾客提供愉快的就餐体验。
笔者了解到,快乐蜂非常注重品牌形象,每年都会花费巨资进行各种广告和形象宣传。其实在很多当地孩子眼中,这只大眼睛、调皮可爱的小蜜蜂远比麦当劳的小丑叔叔更具亲和力,想忍不住抱抱它。
用陈觉中自己的话说:“蜜蜂飞来飞去,为生活制造甜蜜,尽管忙碌却很快乐。”之所以选择快乐蜂作为店名和标志,就是觉得它象征着菲律宾人乐观的天性。在快乐蜂里,受过良好训练的员工会热情地用各种表示快乐的手势或装扮成滑稽人物向顾客打招呼。快乐蜂要做的不仅是销售食品,更要酿造甜蜜和快乐。
借壳入市,展翅高飞
如今,在千岛之国辛勤采蜜的快乐蜂早已煽动着成熟的翅膀,飞向了海外市场,在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多家分号。不过相比菲律宾本土市场,快乐蜂在海外飞得异常艰难,甚至也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将食品配方按照当地口味进行改良,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如果将菲律宾风格坚持到底,又难逃被迫出局的下场。于是,快乐蜂在印尼推出了椰奶和米饭混合的套餐;在香港则推出了中式的香菇鸡饭。
在快乐蜂所有的海外分店中,在美国的成绩可以说是最好的,因为那里有超过200万美籍菲裔以及数十万菲籍海外劳工,这些人时不时会呼朋唤友,到快乐蜂满足一下吃家乡饭的小小愿望,为快乐蜂招揽了不少生计。
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餐业发展势头日渐强劲,快乐蜂又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从沿海伸向了内地,然而看似香甜的花蜜却并非唾手可得。20世纪90年代后期,快乐蜂匆匆地在厦门开设了一家分店。有人说,这是快乐蜂在中国大陆开辟的第一块试验田。然而,新店开张不久,就因门庭冷落而 草草收场。业内专家指出,快乐蜂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其过于浓厚的菲律宾风味。菲律宾人喜爱油炸食物,对甜品更是趋之若鹜,对此,中国人的胃口并不买账。此外,洋快餐早已在厦门站稳了脚跟,与快乐蜂价格相当,品牌知名度方面又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这只小蜜蜂在厦门折翅也就并不令人意外了。
不过,快乐蜂既然盯上了中国餐饮市场,就不会轻易放弃。2004年2月6日,快乐蜂卷土重来,不过这一次它改用豆浆油条打头阵,并斥资2250万美元通过收购总部设在上海的永和大王“借壳入市”。
永和大王总裁林猷澳说:“快乐蜂的总裁是一位菲籍华人,发展中国市场是他最大的夙愿,与永和大王有文化认同。”这句话似乎可为陈觉中的用心作一个注解。正因为陈觉中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他很清楚其旗下的超群店里那些面条、包子和春卷徒有中餐之形,其实从配料到烹饪方法,早已根据马来人的口味改得面目全非。与其拿这些到“娘家”来现丑,不如老老实实用已经深入人心的豆浆、油条来撬开中国消费者的钱包。
按照陈觉中的承诺,2004年至今,快乐蜂不仅没有更改“永和大王”现有名称以及菜品的风味,还加大了对该品牌的宣传力度。2007年6月,快乐蜂又以600万美元完成了100%收购永和大王,跨出了它在中国版图的第一步。
此后,快乐蜂对外宣布欲开价5050万美元将北京快餐粥连锁店——宏状元纳入麾下。宏状元创始人高春雨表示,由于股权等问题尚未谈妥,收购的谈判仍在进行。目前,宏状元在北京有30多家直营店,这对意欲快速抢占中国餐饮市场的快乐蜂来说,无疑是条捷径。
3月28日,快乐蜂正式登陆深圳佳宁娜广场。在菲律宾横扫麦当劳的快乐蜂在中国能再现奇迹吗?至少从现在麦当劳与肯德基在中国的地位来看,这个目标还有些遥远,不过陈觉中本人却很有抱负:麦当劳适合美国人的口味,快乐蜂更适合亚洲人的口味,我们一定能在中国市场站住脚。
我突然想到一位曾经誓言将麦当劳的“M”颠覆成“W”的兄弟,其结果也是中道夭折,不由有些心酸。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为古老和优秀的餐饮文化,却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叔”和“上校”们的疯狂扩张;我们宁愿冒着“垃圾”食品长胖、致癌的危险,却不愿尝试那些或许味道相当不错却稍显陌生的品牌。
有人说,洋快餐本来就是西方人的专利,这并不是我们的优势。那么我也只能期盼着有一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餐店能像快乐蜂一样,在别人的“家门口”依旧能勇敢地展翅高飞。
偷师学艺,因地制宜
1975年,菲律宾华人陈觉中靠经营冰淇淋店起家,之后转行做起快餐生意。1981年,世界快餐业龙头麦当劳进军菲律宾时,陈觉中卖汉堡刚满3年。那时,菲本土的快餐业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人们普遍认为:“全球最大的麦当劳来了,我们死定了。”朋友劝陈觉中趁早改行,否则难逃倒闭的厄运,然而他却坚信麦当劳再强大也不可能通吃本土市场,决心积极改善快乐蜂的店面管理,为菲律宾人量身定制品质上乘、价格合理的快餐食品。
此后,陈觉中把“麦当劳大叔”当作最好的老师,他几乎每天光顾麦当劳,仔细观察麦当劳的厨房工作、前台服务,甚至员工如何打扫卫生。回到自己的店面,陈觉中将学到的流程亲自实践一遍,并找出其中的不足,慢慢摸索出一套可以与麦当劳相比拟的工作流程,其高度机械化和精确量化的加工工艺丝毫不亚于麦当劳。
与此同时,陈觉中还展开了一系列的顾客问卷调查,他发现,快乐蜂最受消费者关注的项目就是地道的“口味”。回想起当过厨师的父亲曾不止一次地对他说:“餐饮业最看重的就是口味,其它都免谈!”陈觉中在心中暗暗规划了一场与麦当劳的“口感大战”。
“快乐蜂的价格本来就比麦当劳便宜二成,若在口味上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陈觉中信心十足。如何研发出符合菲律宾消费者口味的餐点?陈觉中开始了尝鲜之旅,从路边小摊,到街头店面,他带领员工共同寻找大众美味,奠定了快乐蜂食品创新的基础。
一位台湾快乐蜂食品原料供货商深有体会地说,陈觉中的成功是充分掌握了菲律宾顾客对吃的需求。有一次,陈觉中到台中第五市场品尝有名的蚵仔面线,觉得味道很可口,立刻要求快乐蜂的高级主管从菲律宾飞往台湾。这位主管试吃后也有同样的感觉,于是将蚵仔面线从台中带回菲律宾,交由食品研发人员再次品尝。最后,所有吃过蚵仔面线的员工共同开会,讨论这道菜好吃的原因,找出吸引人味蕾的“源头”,再想办法融入快乐蜂的新产品里。
陈觉中认为,餐饮业的成功关键,百分百靠“好吃”的配方,因为管理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慢慢改进,但是配方却是千金难买的看家之宝。为了适应菲律宾人不断变化的口味,快乐蜂并没有完全采取传统的美国模式的标准化食品策略,而是不断加入了本土风味的调味品,以至于人们经常把快乐蜂汉堡与家庭制作的汉堡相提并论。这种对消费者口味的深刻理解远远拉开了快乐蜂和竞争者的距离,赢得了本土化口味的胜利。
销售快乐,酿造甜蜜
笔者曾在菲律宾生活了2年多,也不由自主地成为了快乐蜂的忠实“粉丝”。不少菲律宾当地人如此指出快乐蜂与麦当劳的不同:快乐蜂的炸鸡味道鲜而脆,没有麦当劳的辣;快乐蜂的意大利面条比麦当劳更符合当地人偏好酸甜的口味;快乐蜂还提供各种当地水果饮料、菲律宾米粉以及蜜汁牛排等独特美食。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快乐蜂为消费者特别调制了辅以香浓肉汁的米饭,此举逼得麦当劳和肯德基也不得不放弃“老大”的尊严,乖乖效仿。
正如快乐蜂集团事务部的一位经理所说,美国人可以把文化和价值观传到菲律宾,甚至把当地官方语言都变成了英语,却无法改变菲律宾人的饮食习惯。掌握了菲律宾人的胃,“漫山遍野”的快乐蜂分店不仅螫得麦当劳大叔无处躲藏,还荣膺菲律宾最值得尊敬的企业。
回想1981年,人们纷纷预言麦当劳将很快把它的金色“M”布满菲律宾的大街小巷时,谁又能想到,被认为走上穷途末路的快乐蜂能有一天发展成为菲本土最大的快餐连锁集团,拥有上万名员工,成为菲首家上市的餐饮企业。陈觉中本人更跻身2004年《福布斯》东南亚富豪榜前40位。如今,快乐蜂集团拥有快乐蜂(Jollibee,西式快餐)、超群(Chowking,中式快餐)、格林威治(Greenwich,经营匹萨及各种意大利面食)、德意法兰西(Delifrance,法式面包和咖啡)、永和大王(Yonghe King,中式快餐)等诸多餐饮品牌、在全球有近2000家餐厅。
说到快乐蜂的成功,除了口味,还与其愿景和经营理念息息相关。陈觉中希望利用店面坐落地点交通便利及满负荷运转经营,实现在每个快乐蜂经营地区的食品服务行业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快乐蜂确立了提供高质量食品、创造清洁舒适的环境、实现迅速有效服务的理念,所有员工共同协作,为顾客提供愉快的就餐体验。
笔者了解到,快乐蜂非常注重品牌形象,每年都会花费巨资进行各种广告和形象宣传。其实在很多当地孩子眼中,这只大眼睛、调皮可爱的小蜜蜂远比麦当劳的小丑叔叔更具亲和力,想忍不住抱抱它。
用陈觉中自己的话说:“蜜蜂飞来飞去,为生活制造甜蜜,尽管忙碌却很快乐。”之所以选择快乐蜂作为店名和标志,就是觉得它象征着菲律宾人乐观的天性。在快乐蜂里,受过良好训练的员工会热情地用各种表示快乐的手势或装扮成滑稽人物向顾客打招呼。快乐蜂要做的不仅是销售食品,更要酿造甜蜜和快乐。
借壳入市,展翅高飞
如今,在千岛之国辛勤采蜜的快乐蜂早已煽动着成熟的翅膀,飞向了海外市场,在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多家分号。不过相比菲律宾本土市场,快乐蜂在海外飞得异常艰难,甚至也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将食品配方按照当地口味进行改良,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如果将菲律宾风格坚持到底,又难逃被迫出局的下场。于是,快乐蜂在印尼推出了椰奶和米饭混合的套餐;在香港则推出了中式的香菇鸡饭。
在快乐蜂所有的海外分店中,在美国的成绩可以说是最好的,因为那里有超过200万美籍菲裔以及数十万菲籍海外劳工,这些人时不时会呼朋唤友,到快乐蜂满足一下吃家乡饭的小小愿望,为快乐蜂招揽了不少生计。
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餐业发展势头日渐强劲,快乐蜂又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从沿海伸向了内地,然而看似香甜的花蜜却并非唾手可得。20世纪90年代后期,快乐蜂匆匆地在厦门开设了一家分店。有人说,这是快乐蜂在中国大陆开辟的第一块试验田。然而,新店开张不久,就因门庭冷落而 草草收场。业内专家指出,快乐蜂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其过于浓厚的菲律宾风味。菲律宾人喜爱油炸食物,对甜品更是趋之若鹜,对此,中国人的胃口并不买账。此外,洋快餐早已在厦门站稳了脚跟,与快乐蜂价格相当,品牌知名度方面又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这只小蜜蜂在厦门折翅也就并不令人意外了。
不过,快乐蜂既然盯上了中国餐饮市场,就不会轻易放弃。2004年2月6日,快乐蜂卷土重来,不过这一次它改用豆浆油条打头阵,并斥资2250万美元通过收购总部设在上海的永和大王“借壳入市”。
永和大王总裁林猷澳说:“快乐蜂的总裁是一位菲籍华人,发展中国市场是他最大的夙愿,与永和大王有文化认同。”这句话似乎可为陈觉中的用心作一个注解。正因为陈觉中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他很清楚其旗下的超群店里那些面条、包子和春卷徒有中餐之形,其实从配料到烹饪方法,早已根据马来人的口味改得面目全非。与其拿这些到“娘家”来现丑,不如老老实实用已经深入人心的豆浆、油条来撬开中国消费者的钱包。
按照陈觉中的承诺,2004年至今,快乐蜂不仅没有更改“永和大王”现有名称以及菜品的风味,还加大了对该品牌的宣传力度。2007年6月,快乐蜂又以600万美元完成了100%收购永和大王,跨出了它在中国版图的第一步。
此后,快乐蜂对外宣布欲开价5050万美元将北京快餐粥连锁店——宏状元纳入麾下。宏状元创始人高春雨表示,由于股权等问题尚未谈妥,收购的谈判仍在进行。目前,宏状元在北京有30多家直营店,这对意欲快速抢占中国餐饮市场的快乐蜂来说,无疑是条捷径。
3月28日,快乐蜂正式登陆深圳佳宁娜广场。在菲律宾横扫麦当劳的快乐蜂在中国能再现奇迹吗?至少从现在麦当劳与肯德基在中国的地位来看,这个目标还有些遥远,不过陈觉中本人却很有抱负:麦当劳适合美国人的口味,快乐蜂更适合亚洲人的口味,我们一定能在中国市场站住脚。
我突然想到一位曾经誓言将麦当劳的“M”颠覆成“W”的兄弟,其结果也是中道夭折,不由有些心酸。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为古老和优秀的餐饮文化,却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叔”和“上校”们的疯狂扩张;我们宁愿冒着“垃圾”食品长胖、致癌的危险,却不愿尝试那些或许味道相当不错却稍显陌生的品牌。
有人说,洋快餐本来就是西方人的专利,这并不是我们的优势。那么我也只能期盼着有一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餐店能像快乐蜂一样,在别人的“家门口”依旧能勇敢地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