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古代的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说对古代设计的影响、五色的运用等论述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五色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影响十分深远的社会思想,它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上,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息息相关。阴阳五行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易经》和《尚书·洪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的朴素世界观和方法论。 《左传》中提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阳作为六气中的两种与四时季节相关,必定影响着人体,故而阴阳逐渐被引用到医学中来,阴阳的作用也逐渐被凸显出来。最早的五行观出现于西周,至秦汉时则演化为解释宇宙、人类社会起源、结构、变化的庞大理论体系。 “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古代思想家力求以“五行”的模式来观照世间的事物,解释世界物质性及各种事物的联系变化。阴阳五行说是在秦汉时期流行起来。董仲舒总结前人思想,把自然、社会、人伦都纳入到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中加以诠释,从而形成了一套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着巨大影响的“天人合一”思想。顾颉刚先生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
由于汉代儒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谶纬神学、厚葬之风极为流行,反映在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以汉代的画像石为例,汉人认为石头在五行之中属金,与神仙相联系,所以被用来做棺材或者石墓,有利于升仙。另一方面,“羽化生仙”之说在情感上也给已逝人的亲属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人们将传统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祥瑞的象征刻在墓室的周围,目的就是防止凶神恶煞的侵入,起着守护神的作用,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不仅被应用在墓室中,而且在漆器、铜镜、石刻、砖瓦等工艺品的装饰上也被广泛应用。
董仲舒喜用善恶别阴阳,认为“天之亲阳疏阴”“阳尊阴卑”,以善为美。在传统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造型都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心理、道德层面。汉代的大文学家许慎在其书《说文解字》对玉石有这样的描述:“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怯,洁之方也。”意思是将玉的色泽、纹理,质地与人的品德行对应,由此可见,传统的设计通过器物传达出人们的美学价值观。这是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在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
董仲舒阴阳五行中和论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的内涵,强调事物的发展要以最佳的方式在最佳的环境,最佳的状态下完成。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四季养生法”一样,人们的养生必须在最佳电热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极为注重自然美,山水、植物、建筑均作为基本的设计因素,以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的空间。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把“中和”的思想发挥的淋淋尽致,达到“虽为人做,宛若天开”之效。
我国古代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与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东方木,在色为苍;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黑。”于是人们将五行与五色配置起来,后又进一步总结出五时、五方等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色彩也就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例如从西周到明清时期的舆服制度,从帝王到大臣的服饰的色彩机器纹样都是有等级之分的。《周礼》中记载:“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 五色学说在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敦煌壁画主要颜色为黄色、蓝色、青色、土红、黑、白等明亮绚丽的色彩,运用阴阳之道的理想化色彩,对比中不乏和谐,使壁画取得了富丽堂皇,绚丽灿烂的视觉效果。
阴阳五行学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复古热”的浪潮中,阴阳五行思想又被重新捡起来加以研究,思想家们认为,在我们对它“扬弃”之后,它必定能古为今用,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上问题起到重要作用。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设计中的渗透体现出中国古典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符号、太极图、八卦,园林的设计理念、民俗服饰的搭配等都是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物。阴阳五行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毕将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新的启示。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
关键词: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五色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影响十分深远的社会思想,它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上,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息息相关。阴阳五行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易经》和《尚书·洪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的朴素世界观和方法论。 《左传》中提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阳作为六气中的两种与四时季节相关,必定影响着人体,故而阴阳逐渐被引用到医学中来,阴阳的作用也逐渐被凸显出来。最早的五行观出现于西周,至秦汉时则演化为解释宇宙、人类社会起源、结构、变化的庞大理论体系。 “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古代思想家力求以“五行”的模式来观照世间的事物,解释世界物质性及各种事物的联系变化。阴阳五行说是在秦汉时期流行起来。董仲舒总结前人思想,把自然、社会、人伦都纳入到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中加以诠释,从而形成了一套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着巨大影响的“天人合一”思想。顾颉刚先生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
由于汉代儒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谶纬神学、厚葬之风极为流行,反映在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以汉代的画像石为例,汉人认为石头在五行之中属金,与神仙相联系,所以被用来做棺材或者石墓,有利于升仙。另一方面,“羽化生仙”之说在情感上也给已逝人的亲属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人们将传统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祥瑞的象征刻在墓室的周围,目的就是防止凶神恶煞的侵入,起着守护神的作用,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不仅被应用在墓室中,而且在漆器、铜镜、石刻、砖瓦等工艺品的装饰上也被广泛应用。
董仲舒喜用善恶别阴阳,认为“天之亲阳疏阴”“阳尊阴卑”,以善为美。在传统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造型都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心理、道德层面。汉代的大文学家许慎在其书《说文解字》对玉石有这样的描述:“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怯,洁之方也。”意思是将玉的色泽、纹理,质地与人的品德行对应,由此可见,传统的设计通过器物传达出人们的美学价值观。这是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在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
董仲舒阴阳五行中和论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的内涵,强调事物的发展要以最佳的方式在最佳的环境,最佳的状态下完成。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四季养生法”一样,人们的养生必须在最佳电热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极为注重自然美,山水、植物、建筑均作为基本的设计因素,以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的空间。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把“中和”的思想发挥的淋淋尽致,达到“虽为人做,宛若天开”之效。
我国古代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与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东方木,在色为苍;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黑。”于是人们将五行与五色配置起来,后又进一步总结出五时、五方等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色彩也就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例如从西周到明清时期的舆服制度,从帝王到大臣的服饰的色彩机器纹样都是有等级之分的。《周礼》中记载:“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 五色学说在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敦煌壁画主要颜色为黄色、蓝色、青色、土红、黑、白等明亮绚丽的色彩,运用阴阳之道的理想化色彩,对比中不乏和谐,使壁画取得了富丽堂皇,绚丽灿烂的视觉效果。
阴阳五行学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复古热”的浪潮中,阴阳五行思想又被重新捡起来加以研究,思想家们认为,在我们对它“扬弃”之后,它必定能古为今用,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上问题起到重要作用。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设计中的渗透体现出中国古典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符号、太极图、八卦,园林的设计理念、民俗服饰的搭配等都是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物。阴阳五行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毕将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新的启示。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