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了目前城市绿地群落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词:城市绿地、稳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构建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如绿地树种单一、结构单调、植物群落不稳定、易退化,养护成本过高,病虫害猖獗,生态功能低等,未能很好的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绿化用地往往被城建用地挤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绿地最大的生态效益成为今后城市绿地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发展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花相结合的生态稳定性群落,建设功能良好的拟森林环境,再现自然植被,成为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植物的选择和配植
(1)根据功能选配
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兼顾,速生慢长共存,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之外,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即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植模式的多寡,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这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树种选择时,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观果树种的数量和挂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通过科学设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
(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
生态学中有“群落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然而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是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如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区形成一个稳定群落的所需要的物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光照、水分和土壤3个自然因素,城市的生境类型进行分类,将城市绿地归为喜光—耐旱—耐瘠薄型、喜光—耐旱—中性土型、喜光—耐旱—喜钙土型、喜光—中生—喜疏松土型、喜光—耐湿型、半日照—中生—喜肥沃型、半日照—喜湿润—喜酸性土型、耐阴—中生型、耐阴—喜湿型9个生境类型,运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将园林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再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植,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这对促进绿地系统天然更新,降低植物养护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
古树名木和乡土物种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与本地气候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古树名木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参考依据,大力利用乡土植物,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带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同样有助于营造具
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三.群落的构建
(1)人工群落
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受遗传、受粉及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物机制的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只有在群落的水平上才能得到很好地维持和保护。研究表明,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群落结构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也为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多数绿地系统所谓的乔、灌、草复层混交林模式往往只是三者的简单组合,物种单一,群落结构单调,难以实现群落正常的生态过程。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类型、生活型谱分析,确定城市树种规划中乔、灌、草的比例;依据群落树种的重要值高低,确定拟建人工群落中建群种、优势种和伴生种,使拟建人工群落中各树种的数量比例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地自然植被中群落类型的多寡,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构建的人工群落类型数量。
(2)自然群落
大泽雅彦根据人为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程度,把城市植被分为人工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和城市杂草群落3个类型人工栽培群落是指人为引入城市区域的群落类型,主要有市区的花坛、绿地以及郊区的农田和人工防护林等。残存自然群落指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生或次生的自然群落,如寺庙周围的风水林。城市杂草群落是城市化后,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出现的植物群落,主要包括归化植物和当地的乡土植物。其中,后两者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多,但是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过去,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时被看作是视觉差、景观低劣的荒芜地,但它们常具有地带性群落特征,含有丰富的乡土植物,与野生动物也有较好的生态关系,生物多样性潜力很大。
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应更多考虑如何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在确保景观美学需要的前提下,使它们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丰富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自然绿化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发达国家,“近自然”群落建设的理念和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和推广,以草坪为例,人工草坪不仅维护费用高,而且农药化肥的投入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即便是在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草坪建设经验的欧美发达国家,最终放弃了人工草坪建设,重新选择低养护成本的野草作为自然绿化。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吸引昆虫、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来栖息,能很好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方便市民在草地上休闲娱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埃姆舍公园”规划项目之一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野生植被,让其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进行自然生态演替,营造出林木繁茂,野草丛生的自然生境,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形成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恢复形式,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度称为工业区改造的典范。我国自然绿化早已用于荒山绿化造林、尾矿地的植被恢复、高速公路两侧绿带建设、海岸防护林、水源生态涵养林、农田林网等方面,
四.展望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营建城市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成为提高城市植被的数量和质量,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节约型城市绿地已经成为现在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近自然城市绿地构建的理论研究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实例很少,因此,在今后的城市綠地构建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实际的应用,做一些成功的模式,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城市现状植被恢复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2)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为了增加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应当在现有乡土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乡土植物资源,加强对他们的引种驯化工作;(3)增加种源———乡土树种苗圃基地:深挖乡土树种资源,开发以地带性乡土树种为核心的多样化绿化植物品种,培育乡土树种苗木产业;(4)引起领导和园林工作者的重视,强化领导和市民以及园林绿化工作者对节约型城市绿地的认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黎玉才.“近自然”群落-城市绿地建设新理念.城市园林,2005,1:9.
[2]欧阳育林.把森林引入城市-构建城市近自然生态植物群落.论坛,2007,1:44-45.
[3]和太平,李玉梅,文祥凤.城市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探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2):97-99.
[4]陈灵芝,马克平.生物多样科学: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郝日明,毛志滨.浅议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树种规划[J].中国园林, 2003(11): 69-72.
[6]周灿芳.植物群落动态研究进展[ J].生态科学, 2000, 19(2): 53-59.
[7]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城市绿地、稳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构建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如绿地树种单一、结构单调、植物群落不稳定、易退化,养护成本过高,病虫害猖獗,生态功能低等,未能很好的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绿化用地往往被城建用地挤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绿地最大的生态效益成为今后城市绿地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发展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花相结合的生态稳定性群落,建设功能良好的拟森林环境,再现自然植被,成为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植物的选择和配植
(1)根据功能选配
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兼顾,速生慢长共存,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之外,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即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植模式的多寡,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这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树种选择时,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观果树种的数量和挂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通过科学设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
(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
生态学中有“群落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然而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是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如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区形成一个稳定群落的所需要的物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光照、水分和土壤3个自然因素,城市的生境类型进行分类,将城市绿地归为喜光—耐旱—耐瘠薄型、喜光—耐旱—中性土型、喜光—耐旱—喜钙土型、喜光—中生—喜疏松土型、喜光—耐湿型、半日照—中生—喜肥沃型、半日照—喜湿润—喜酸性土型、耐阴—中生型、耐阴—喜湿型9个生境类型,运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将园林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再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植,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这对促进绿地系统天然更新,降低植物养护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
古树名木和乡土物种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与本地气候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地带性植物。古树名木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参考依据,大力利用乡土植物,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带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同样有助于营造具
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三.群落的构建
(1)人工群落
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受遗传、受粉及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物机制的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只有在群落的水平上才能得到很好地维持和保护。研究表明,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群落结构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也为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多数绿地系统所谓的乔、灌、草复层混交林模式往往只是三者的简单组合,物种单一,群落结构单调,难以实现群落正常的生态过程。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类型、生活型谱分析,确定城市树种规划中乔、灌、草的比例;依据群落树种的重要值高低,确定拟建人工群落中建群种、优势种和伴生种,使拟建人工群落中各树种的数量比例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地自然植被中群落类型的多寡,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构建的人工群落类型数量。
(2)自然群落
大泽雅彦根据人为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程度,把城市植被分为人工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和城市杂草群落3个类型人工栽培群落是指人为引入城市区域的群落类型,主要有市区的花坛、绿地以及郊区的农田和人工防护林等。残存自然群落指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生或次生的自然群落,如寺庙周围的风水林。城市杂草群落是城市化后,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出现的植物群落,主要包括归化植物和当地的乡土植物。其中,后两者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多,但是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过去,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时被看作是视觉差、景观低劣的荒芜地,但它们常具有地带性群落特征,含有丰富的乡土植物,与野生动物也有较好的生态关系,生物多样性潜力很大。
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应更多考虑如何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在确保景观美学需要的前提下,使它们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丰富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自然绿化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发达国家,“近自然”群落建设的理念和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和推广,以草坪为例,人工草坪不仅维护费用高,而且农药化肥的投入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即便是在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草坪建设经验的欧美发达国家,最终放弃了人工草坪建设,重新选择低养护成本的野草作为自然绿化。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吸引昆虫、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来栖息,能很好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方便市民在草地上休闲娱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埃姆舍公园”规划项目之一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野生植被,让其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进行自然生态演替,营造出林木繁茂,野草丛生的自然生境,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形成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恢复形式,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度称为工业区改造的典范。我国自然绿化早已用于荒山绿化造林、尾矿地的植被恢复、高速公路两侧绿带建设、海岸防护林、水源生态涵养林、农田林网等方面,
四.展望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营建城市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成为提高城市植被的数量和质量,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节约型城市绿地已经成为现在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近自然城市绿地构建的理论研究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实例很少,因此,在今后的城市綠地构建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实际的应用,做一些成功的模式,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城市现状植被恢复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2)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为了增加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应当在现有乡土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乡土植物资源,加强对他们的引种驯化工作;(3)增加种源———乡土树种苗圃基地:深挖乡土树种资源,开发以地带性乡土树种为核心的多样化绿化植物品种,培育乡土树种苗木产业;(4)引起领导和园林工作者的重视,强化领导和市民以及园林绿化工作者对节约型城市绿地的认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黎玉才.“近自然”群落-城市绿地建设新理念.城市园林,2005,1:9.
[2]欧阳育林.把森林引入城市-构建城市近自然生态植物群落.论坛,2007,1:44-45.
[3]和太平,李玉梅,文祥凤.城市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探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2):97-99.
[4]陈灵芝,马克平.生物多样科学: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郝日明,毛志滨.浅议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树种规划[J].中国园林, 2003(11): 69-72.
[6]周灿芳.植物群落动态研究进展[ J].生态科学, 2000, 19(2): 53-59.
[7]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