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eb服务是自包含、自描述的模块化应用,它提供了从简单请求到复杂商业处理的功能,一旦web服务被部署,其它的应用就能够发现并调用部署的服务,从技术角度来看,web服务描述了一系列操作的接口,它使用标准的XML消息传递技术封装信息,并可经由网络访问这些接口和操作,完成特写的任务。服务实现与服务接口的分离,促使基于web服务的应用成为松耦合,面向构件、跨技术的实现。
Web服务最初是由Ariba、IBM和Microsoft等共同提出的,旨在为Internet上跨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应用提供更强大的互操作能力。Web服务是一种软件系统,被设计用于实现机器之间通过网络的互操作。Web服务拥有极其可处理的接口描述,外部系统可依据这个描述,通过SOAP消息与其交互。
Web 服务主要依托一系列开放的协议和标准。下面图1展示了Web服务协议栈。

Web 服务使用标准的、规范的 XML进行描述,该描述包括消息格式(详细描述操作)、传输协议和位置,隐藏了实现服务的细节,这允许并支持基于 Web 服务的应用程序成为松散耦合、面向组件和跨技术实现。它能够快速地开发、发现、发布和动态地绑定应用服务正是由于web服务上述的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于当今商务应用的集成。然而一个单独的web服务很可能限制其所拥有的能力。所以工业界和学术界都希望能够通过合成现有的web服务来创造出新的服务功能。同时,B2B商务的发展也使得web服务合成获得了空前的关注,通过集成多个服务从而得到增值和新服务,这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商务。
为了向用户提供可理解的服务资源的描述形式,提高服务选取与推荐的准确性,需要一种更加精确的刻画手段,从语义层面对Web服务的能力和属性进行描述,进而提出了对服务的语义描述的需求。变无序数据为有序知识,让计算机理解Web信息,即语义Web。
语义Web是由WWW的创始人Tim Berners-Lee在2001年正式提出的,它是对万维网本质的变革,它的主要任务是使数据能被计算机自动的处理和理解,其最终目标是让计算机可以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找到人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从而将万维网中现存的信息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全球信息库、知识库。它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展当前的万维网,使得网络中的信息具有语义,能够被计算机理解,便于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与合作,其研究重点就是如何把信息表示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形式,即带有语义。Tim Berners-Lee给出了语义Web中的层次结构关系,它主要基于XML和RDF/RDFS,并在此之上构建本体和逻辑推理规则,以完成基于语义的知识表示和推理,从而能够为计算机所理解和处理。
语义Web服务的主要方法是利用Ontology来描述Web服务,然后通过这些带有语义信息的描述实现Web服务来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调用和组合。语义Web和Web 服务是语义Web服务的两大支撑技术。OWL-S是连接两大技术的桥梁,目前对语义Web服务标记语言研究最典型的组织就是DARPA组织,其研究组OWL Services Coalition提出了语义Web服务标记语言OWL-S。OWL(Web本体语言),它们是W3C规范的重要扩充和改进,都是建立在人工智能知识表示基础之上的本体语言,提供了一种自然方式来描述在Web词间的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类与类之间(或子类与子类之间)关系上的限制。它们比RDF模式添加了更多的用于描述属性和类的词汇,例如类之间的不相交性(Disjointness)、等价性、更丰富的属性类型、属性特征等。
当然,要实现语义Web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技术难题还在于要让电脑可以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推断”。为使语义Web工作,计算机必须能访问结构化的信息集合以及一套推理规则,据此进行自动推理。增加逻辑性——使用规则去推理,选择行动的方式以及回答问题的方法——是语义Web组织面临的一个任务。
有了大量富含语义信息的网页,就好像有了一个巨大的全球互联的数据库。有了语义信息的帮助,人们开发出的软件代理Agent程序的智能和自动化将大大提高,它们从不同的资源中收集网页内容,搜索和处理信息并和其他程序交换信息,真正发挥语义Web的力量。当出现更多的机器可处理的网页内容和服务(包括更多的代理)时,通过代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信息处理的效率将呈指数级增长,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Web服务最初是由Ariba、IBM和Microsoft等共同提出的,旨在为Internet上跨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应用提供更强大的互操作能力。Web服务是一种软件系统,被设计用于实现机器之间通过网络的互操作。Web服务拥有极其可处理的接口描述,外部系统可依据这个描述,通过SOAP消息与其交互。
Web 服务主要依托一系列开放的协议和标准。下面图1展示了Web服务协议栈。

Web 服务使用标准的、规范的 XML进行描述,该描述包括消息格式(详细描述操作)、传输协议和位置,隐藏了实现服务的细节,这允许并支持基于 Web 服务的应用程序成为松散耦合、面向组件和跨技术实现。它能够快速地开发、发现、发布和动态地绑定应用服务正是由于web服务上述的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于当今商务应用的集成。然而一个单独的web服务很可能限制其所拥有的能力。所以工业界和学术界都希望能够通过合成现有的web服务来创造出新的服务功能。同时,B2B商务的发展也使得web服务合成获得了空前的关注,通过集成多个服务从而得到增值和新服务,这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商务。
为了向用户提供可理解的服务资源的描述形式,提高服务选取与推荐的准确性,需要一种更加精确的刻画手段,从语义层面对Web服务的能力和属性进行描述,进而提出了对服务的语义描述的需求。变无序数据为有序知识,让计算机理解Web信息,即语义Web。
语义Web是由WWW的创始人Tim Berners-Lee在2001年正式提出的,它是对万维网本质的变革,它的主要任务是使数据能被计算机自动的处理和理解,其最终目标是让计算机可以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找到人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从而将万维网中现存的信息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全球信息库、知识库。它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展当前的万维网,使得网络中的信息具有语义,能够被计算机理解,便于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与合作,其研究重点就是如何把信息表示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形式,即带有语义。Tim Berners-Lee给出了语义Web中的层次结构关系,它主要基于XML和RDF/RDFS,并在此之上构建本体和逻辑推理规则,以完成基于语义的知识表示和推理,从而能够为计算机所理解和处理。
语义Web服务的主要方法是利用Ontology来描述Web服务,然后通过这些带有语义信息的描述实现Web服务来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调用和组合。语义Web和Web 服务是语义Web服务的两大支撑技术。OWL-S是连接两大技术的桥梁,目前对语义Web服务标记语言研究最典型的组织就是DARPA组织,其研究组OWL Services Coalition提出了语义Web服务标记语言OWL-S。OWL(Web本体语言),它们是W3C规范的重要扩充和改进,都是建立在人工智能知识表示基础之上的本体语言,提供了一种自然方式来描述在Web词间的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类与类之间(或子类与子类之间)关系上的限制。它们比RDF模式添加了更多的用于描述属性和类的词汇,例如类之间的不相交性(Disjointness)、等价性、更丰富的属性类型、属性特征等。
当然,要实现语义Web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技术难题还在于要让电脑可以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推断”。为使语义Web工作,计算机必须能访问结构化的信息集合以及一套推理规则,据此进行自动推理。增加逻辑性——使用规则去推理,选择行动的方式以及回答问题的方法——是语义Web组织面临的一个任务。
有了大量富含语义信息的网页,就好像有了一个巨大的全球互联的数据库。有了语义信息的帮助,人们开发出的软件代理Agent程序的智能和自动化将大大提高,它们从不同的资源中收集网页内容,搜索和处理信息并和其他程序交换信息,真正发挥语义Web的力量。当出现更多的机器可处理的网页内容和服务(包括更多的代理)时,通过代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信息处理的效率将呈指数级增长,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