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金来简介:
郭金来,男,1972年8月出生,工学博士,中共党员。
现任中国研究生人才网CEO,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创始人。
武汉市青年联合会常委。
武汉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副会长(共青团武汉市委主管)。
湖北省人才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人事局主管)。
2002年,荣获第四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
获“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2004年,荣获“武汉首届工厂青年十大新锐”的荣誉称号。
获“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2001年9月17日,一个名为“研究生就业网”的求职网站悄然出世。这天,在7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领导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处长陈曦郑重宣布“研究生就业网”正式开通。
当时,它是全国第一家面向研究生就业的求职网站,规模却还很有限。
2002年,该网站年访问量有100万人次,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注册量10万人,用人单位注册量1万余家。转眼到了2006年12月底,网站年访问量已达到2000万人次,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注册量已突破40万人,用人单位注册量10万余家,先后提供了120多万个有效职位。
如今,“研究生就业网”已更名为“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在全球网络排行alexa中,最高访问量达1.6万位,平均在2万位左右,居全国同类毕业生服务网站访问量排名之首。
华山论剑,谁与争锋?
为何该网站影响力一路飙红?记者将探询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的创办人郭金来。
他,在读大学时就不同寻常
当年,几个跟着郭金来一起做暑假零工的同学,拍着他肩膀感慨:“如果不是你,我们肯定都是坐在教室里死读书的。” 成就大事的人,总有些与众不同。
郭金来读计算机本科时就是班里“活跃分子”,别的同学学习按部就班,而他却思维活跃、目光敏锐、与众不同。如何将计算机专业课学扎实,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他看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太强,因此,培养动手能力对学习这个专业的人来说就太重要了。于是,整整一个假期,他跑遍三镇街头,毛遂自荐,给电脑科技公司打零工。90年代初,还是286、386机型盛行的时期,没有奔腾系列,操作比较麻烦。
炎炎三伏,郭金来从一台台地推销显示器,到组装电脑、组网,常常是马不停蹄、大汗淋漓……闲暇时,他就去书店看编程书籍,废寝忘食。
硕士毕业后,郭金来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科研能力和过人的凝聚力和领导艺术,将一批重点大学的优秀研究生、本科生聚集起来,组建了一家IT高新技术企业武汉晶振电子有限公司,迈出了创业艰辛的第一步,并开始承担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你怎么这么喜欢折腾?”当过红军、晚年享福的老舅妈曾不止一次地问他,他笑而不答,相信舅妈总有一天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其实,学生时代的郭金来未曾谋划过“创业”,因为, 90年代的“天之骄子”、拥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找工作容易,压根儿感受不到就业的压力。身边同学要么选择做公务员,要么去做高级白领。而他,同样是与众不同——他决定练就过硬的本领,去最基层的职场打拼。
提及走上互联网创业这条路,他笑称,纯属“阴差阳错”,没有刻意追求,创建晶振电子有限公司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作。
郭金来说,互联网创业的冲动最初源自一个念头,一个不乏创意的瞬间“灵感”。
所谓“灵感”总是和长期的积累联系在一起的,积累无疑是他创业激情的发源地。
2000年,郭金来作为武汉市赴美代表团成员,前往美国硅谷访问。他第一次亲眼看到充溢着创业激情的硅谷是何等地富有挑战性,第一次领略到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是何等地时尚。硅谷的创业激情连同信息化的生活状态强烈地震撼了他。
此后,他不止一次地联想起一次在国内参加招聘会的经历。一名名研究生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地到处塞简历,为了工作,疲于奔命。用人单位更是应接不暇,供求双方毫无了解和沟通可言,结果是,相中的不多,签约的较少,最后成功率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人才的损失!”他评论说。
何不搭建一个信息化的桥梁?把求职需求和招聘信息对接起来,让毕业生们进入后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
一条改变人生命运之路展现在郭金来面前。
他,在起步时开拓出新路
“从商和做企业不一样,商人关注的是利润,比如一支铅笔,他进货是3角6分,卖出去是4角,赚的就是这个差价,天天都要赚;做企业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要有一种做事业的欲望,才能有开阔的眼界,要不为短期利益所影响,才能把企业做起来,继而往大、强发展。”
郭金来有着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那代人所特有的使命感,关注国家、民族的的命运,关心万千学子的前途,若非如此,他也不会选择在很多人“谈互联网色变”的2001年,在互联网陷入“严冬期”时,义无返顾地加入到“决战互联网”的大军之中。那时,互联网经济在全球经历了痛苦的泡沫破裂期,许多知名网站纷纷倒闭,不少人深信这时介入互联网无异于“烧钱”。
对此,郭金来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认识:在泡沫破裂期,破灭的是经济泡沫,优质而高效的服务却永远会有市场需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需要网络。同时,他敏锐地发现,此时在全国还没有一家高校研究生就业网,如果能创建这个网站,不仅仅能帮助高级人才寻找就业出路,也能帮助国家节约一大笔人力资源的开发费。这项有前途的事业,怎么会失败?
说来也巧,教育部2000年批准成立的“在汉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正好有意组建协作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且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当时,武汉一个较成熟的网站也在竞争这个合作项目,大有志在必得之势。然而,当郭金来把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有充分可行性的建设方案交到“协作组” 时,合作的天平明显偏向了郭金来。
郭金来最终与“协作组” 签订了合作建设协议。由此,高校协作就业信息化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个网站的建立,开创了一个在全国唯一没有高校经费投入、未依靠政府拔款的高校联合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先例。
不曾料想,困难接踵而来。高校联合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搭建完后开始调研,可郭金来及所带领团队越调研心里越紧张:难题不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而在于无法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当时上网求职的研究生并不多,加之互联网缺乏可靠的盈利模式,“烧钱”似乎无法避免!不过网站建立伊始,七位股东中的三个合伙人就不愿意继续“烧”下去了,他们提出撤资。当时,有人提出异议:投资人既然投资,就不能再撤资,因为,投资行为本身就应承担风险。
但是,郭金来力排众议,出人意料地同意了“撤资”请求,他决定把这笔投资划到自己名下,并把投资款改为借款。“我宁愿自己独自担当这个风险,也不愿让更多的人也来承担这个后果。”当时的网站资金紧缺,员工走了大半,他带着五六个员工吃住在办公室,还将自己的薪水从2800元降至1500元,可就这般标准的薪水,一年多都未兑现一分钱。
郭金来眼光独特,见解独到:自己是要做企业,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经商”,不能为短期效益的瓶颈所限制。他提出:“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对研究生人才永远免费”。
他,在发展中一切以人为本
一年以后,网站的影响力出来了,一些单位纷纷写来感谢信。宁波市委党校信中说:“02年通过中国研究生人才网,我们招到了3名教授、2名博士,实现了博士引进‘零’的突破”;外企上海汉略在信中说:“04年通过中国研究生人才网,我们在全国招聘到了300个研究生。中国研究生人才网人才信息覆盖面广,服务专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人事处长说:“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对毕业研究生确实有影响力”。
最初的困难期过去了,但要做好、做稳、做大、做强,依然任重道远。
2002年,在高校就业生源上报时,要求必须使用两套系统,这是典型的重复劳动。郭金来综合两套版本的优点,自行开发了《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一个系统,解决了两个系统上报中存在信息无法充分共享的问题。同时,他还把生源上报的信息与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的后台数据库进行对接,充分实现了联合高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网站的运营,网站已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普通网站。具有深厚计算机理论和实际开发能力的他很快注意到,信息管理、远程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是构建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平台不可缺少的要素。
郭金来秉承“一切以人为本”的宗旨,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开发团队,在技术开发上不断改进,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紧跟网络技术前沿发展的步伐。
2001年12月,研究生就业网开通了“在线招聘”平台,从此,每年都举行一次在线招聘会。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亲密接触”。
记者亲眼目睹了改进中的可视在线招聘系统,可视面板可以同时开五个视频窗口,一个应聘者可同时与四个主考官对话,登陆后台就像登陆博客一样方便快捷。
“在线招聘技术还在开发中,将来的目标是要做成一个集SP短信、互联网为一体的可视系统”,郭金来介绍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应聘者收到服务短信后,在一个时段集中上网,配合以短信服务实时跟踪,不受时空限制。”
“这个系统面临的问题就是有些网段不畅通,比如,我这辆大车开出去,碰到小路段就通不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速慢了”,郭金来信心十足地说:“不过,3G网络一旦铺开,就可提前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
同时,网站还开发了远程在线人才测评系统(91student TOS)以及人才信息智能匹配系统(91student HRIMS)。这些技术集网上信息发布、职位信息查询、网络招聘会、网上视频招聘、网上就业政策资讯、网上人才测评等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全程的毕业生就业与人才资源服务系统。真正的以人为本,就是围绕人做文章,紧盯最好的服务。
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国研究生人才网有个“项目资金”的栏目。“这个‘点子’,还是一个到这儿应聘的人提出的,也许是他启发了我,因为,这个点子太有创意了。”项目资金的服务真正启动将在年底。目前,已经有过一个成功的案例:2004年,有个做凉席的厂家找来网站,要求推介拥有科研成果的合作伙伴。该厂编制凉席需用聚乙烯做胶线,但聚乙烯成本高,厂家便改用聚丙烯,可它做出来的胶线,容易起毛,想看看有没有解决起毛问题的科研成果,顺便寻求合作伙伴。恰好武大化学系的一位教授已有此项成果。经网站介绍,他看到了厂家登出的信息,比较满意,通过接洽,达成了合作协议。
目前,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已经和多家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180所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个省市人事局、组织部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影响力辐射全国。
“我们创业时是全国第一家,以后也要继续做同类网站的第一。”这是郭金来的自信,也是全体中研网人的自信!
采访手记:采访郭总不易,记者从预约中就感到了这一点。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实在太忙了。
刚刚从北京开会回来,郭总路上还带着我们传真过去的采访提纲细看。他做任何事都那么认真。单看外貌,别人也许会认为他不到三十岁——他一脸的阳光和朝气,并且风趣健谈。
外在环境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追求。天蓝色为基调的办公室,简洁明亮,那些线条和色块让人联想到高效。
“激情·创造·分享”——研网人的价值观。这一条最吸引来访者的视线,一个有激情的团体,一个有创造力的队伍,一个注重分享的企业,它们预示着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
“ monster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怪吧?但人家是全球最强的人才网站。我们的 ‘91student’,乍看上去也怪,也可以说是‘就要学生’,或者‘就业学生’,或者‘教育学生’,不过名字的具体阐释也并不重要,我们看重的是做事。”
这话看似平常,但足以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激情火种撒满了创业之道!
这话听似平常,但完全能诠释一个创业的CEO的成功之道!
郭金来,男,1972年8月出生,工学博士,中共党员。
现任中国研究生人才网CEO,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创始人。
武汉市青年联合会常委。
武汉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副会长(共青团武汉市委主管)。
湖北省人才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人事局主管)。
2002年,荣获第四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
获“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2004年,荣获“武汉首届工厂青年十大新锐”的荣誉称号。
获“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2001年9月17日,一个名为“研究生就业网”的求职网站悄然出世。这天,在7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领导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处长陈曦郑重宣布“研究生就业网”正式开通。
当时,它是全国第一家面向研究生就业的求职网站,规模却还很有限。
2002年,该网站年访问量有100万人次,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注册量10万人,用人单位注册量1万余家。转眼到了2006年12月底,网站年访问量已达到2000万人次,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注册量已突破40万人,用人单位注册量10万余家,先后提供了120多万个有效职位。
如今,“研究生就业网”已更名为“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在全球网络排行alexa中,最高访问量达1.6万位,平均在2万位左右,居全国同类毕业生服务网站访问量排名之首。
华山论剑,谁与争锋?
为何该网站影响力一路飙红?记者将探询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的创办人郭金来。
他,在读大学时就不同寻常
当年,几个跟着郭金来一起做暑假零工的同学,拍着他肩膀感慨:“如果不是你,我们肯定都是坐在教室里死读书的。” 成就大事的人,总有些与众不同。
郭金来读计算机本科时就是班里“活跃分子”,别的同学学习按部就班,而他却思维活跃、目光敏锐、与众不同。如何将计算机专业课学扎实,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他看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太强,因此,培养动手能力对学习这个专业的人来说就太重要了。于是,整整一个假期,他跑遍三镇街头,毛遂自荐,给电脑科技公司打零工。90年代初,还是286、386机型盛行的时期,没有奔腾系列,操作比较麻烦。
炎炎三伏,郭金来从一台台地推销显示器,到组装电脑、组网,常常是马不停蹄、大汗淋漓……闲暇时,他就去书店看编程书籍,废寝忘食。
硕士毕业后,郭金来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科研能力和过人的凝聚力和领导艺术,将一批重点大学的优秀研究生、本科生聚集起来,组建了一家IT高新技术企业武汉晶振电子有限公司,迈出了创业艰辛的第一步,并开始承担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你怎么这么喜欢折腾?”当过红军、晚年享福的老舅妈曾不止一次地问他,他笑而不答,相信舅妈总有一天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其实,学生时代的郭金来未曾谋划过“创业”,因为, 90年代的“天之骄子”、拥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找工作容易,压根儿感受不到就业的压力。身边同学要么选择做公务员,要么去做高级白领。而他,同样是与众不同——他决定练就过硬的本领,去最基层的职场打拼。
提及走上互联网创业这条路,他笑称,纯属“阴差阳错”,没有刻意追求,创建晶振电子有限公司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作。
郭金来说,互联网创业的冲动最初源自一个念头,一个不乏创意的瞬间“灵感”。
所谓“灵感”总是和长期的积累联系在一起的,积累无疑是他创业激情的发源地。
2000年,郭金来作为武汉市赴美代表团成员,前往美国硅谷访问。他第一次亲眼看到充溢着创业激情的硅谷是何等地富有挑战性,第一次领略到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是何等地时尚。硅谷的创业激情连同信息化的生活状态强烈地震撼了他。
此后,他不止一次地联想起一次在国内参加招聘会的经历。一名名研究生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地到处塞简历,为了工作,疲于奔命。用人单位更是应接不暇,供求双方毫无了解和沟通可言,结果是,相中的不多,签约的较少,最后成功率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人才的损失!”他评论说。
何不搭建一个信息化的桥梁?把求职需求和招聘信息对接起来,让毕业生们进入后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
一条改变人生命运之路展现在郭金来面前。
他,在起步时开拓出新路
“从商和做企业不一样,商人关注的是利润,比如一支铅笔,他进货是3角6分,卖出去是4角,赚的就是这个差价,天天都要赚;做企业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要有一种做事业的欲望,才能有开阔的眼界,要不为短期利益所影响,才能把企业做起来,继而往大、强发展。”
郭金来有着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那代人所特有的使命感,关注国家、民族的的命运,关心万千学子的前途,若非如此,他也不会选择在很多人“谈互联网色变”的2001年,在互联网陷入“严冬期”时,义无返顾地加入到“决战互联网”的大军之中。那时,互联网经济在全球经历了痛苦的泡沫破裂期,许多知名网站纷纷倒闭,不少人深信这时介入互联网无异于“烧钱”。
对此,郭金来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认识:在泡沫破裂期,破灭的是经济泡沫,优质而高效的服务却永远会有市场需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需要网络。同时,他敏锐地发现,此时在全国还没有一家高校研究生就业网,如果能创建这个网站,不仅仅能帮助高级人才寻找就业出路,也能帮助国家节约一大笔人力资源的开发费。这项有前途的事业,怎么会失败?
说来也巧,教育部2000年批准成立的“在汉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正好有意组建协作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且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当时,武汉一个较成熟的网站也在竞争这个合作项目,大有志在必得之势。然而,当郭金来把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有充分可行性的建设方案交到“协作组” 时,合作的天平明显偏向了郭金来。
郭金来最终与“协作组” 签订了合作建设协议。由此,高校协作就业信息化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个网站的建立,开创了一个在全国唯一没有高校经费投入、未依靠政府拔款的高校联合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先例。
不曾料想,困难接踵而来。高校联合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搭建完后开始调研,可郭金来及所带领团队越调研心里越紧张:难题不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而在于无法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当时上网求职的研究生并不多,加之互联网缺乏可靠的盈利模式,“烧钱”似乎无法避免!不过网站建立伊始,七位股东中的三个合伙人就不愿意继续“烧”下去了,他们提出撤资。当时,有人提出异议:投资人既然投资,就不能再撤资,因为,投资行为本身就应承担风险。
但是,郭金来力排众议,出人意料地同意了“撤资”请求,他决定把这笔投资划到自己名下,并把投资款改为借款。“我宁愿自己独自担当这个风险,也不愿让更多的人也来承担这个后果。”当时的网站资金紧缺,员工走了大半,他带着五六个员工吃住在办公室,还将自己的薪水从2800元降至1500元,可就这般标准的薪水,一年多都未兑现一分钱。
郭金来眼光独特,见解独到:自己是要做企业,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经商”,不能为短期效益的瓶颈所限制。他提出:“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对研究生人才永远免费”。
他,在发展中一切以人为本
一年以后,网站的影响力出来了,一些单位纷纷写来感谢信。宁波市委党校信中说:“02年通过中国研究生人才网,我们招到了3名教授、2名博士,实现了博士引进‘零’的突破”;外企上海汉略在信中说:“04年通过中国研究生人才网,我们在全国招聘到了300个研究生。中国研究生人才网人才信息覆盖面广,服务专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人事处长说:“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对毕业研究生确实有影响力”。
最初的困难期过去了,但要做好、做稳、做大、做强,依然任重道远。
2002年,在高校就业生源上报时,要求必须使用两套系统,这是典型的重复劳动。郭金来综合两套版本的优点,自行开发了《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一个系统,解决了两个系统上报中存在信息无法充分共享的问题。同时,他还把生源上报的信息与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的后台数据库进行对接,充分实现了联合高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网站的运营,网站已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普通网站。具有深厚计算机理论和实际开发能力的他很快注意到,信息管理、远程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是构建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平台不可缺少的要素。
郭金来秉承“一切以人为本”的宗旨,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开发团队,在技术开发上不断改进,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紧跟网络技术前沿发展的步伐。
2001年12月,研究生就业网开通了“在线招聘”平台,从此,每年都举行一次在线招聘会。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亲密接触”。
记者亲眼目睹了改进中的可视在线招聘系统,可视面板可以同时开五个视频窗口,一个应聘者可同时与四个主考官对话,登陆后台就像登陆博客一样方便快捷。
“在线招聘技术还在开发中,将来的目标是要做成一个集SP短信、互联网为一体的可视系统”,郭金来介绍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应聘者收到服务短信后,在一个时段集中上网,配合以短信服务实时跟踪,不受时空限制。”
“这个系统面临的问题就是有些网段不畅通,比如,我这辆大车开出去,碰到小路段就通不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速慢了”,郭金来信心十足地说:“不过,3G网络一旦铺开,就可提前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
同时,网站还开发了远程在线人才测评系统(91student TOS)以及人才信息智能匹配系统(91student HRIMS)。这些技术集网上信息发布、职位信息查询、网络招聘会、网上视频招聘、网上就业政策资讯、网上人才测评等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全程的毕业生就业与人才资源服务系统。真正的以人为本,就是围绕人做文章,紧盯最好的服务。
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国研究生人才网有个“项目资金”的栏目。“这个‘点子’,还是一个到这儿应聘的人提出的,也许是他启发了我,因为,这个点子太有创意了。”项目资金的服务真正启动将在年底。目前,已经有过一个成功的案例:2004年,有个做凉席的厂家找来网站,要求推介拥有科研成果的合作伙伴。该厂编制凉席需用聚乙烯做胶线,但聚乙烯成本高,厂家便改用聚丙烯,可它做出来的胶线,容易起毛,想看看有没有解决起毛问题的科研成果,顺便寻求合作伙伴。恰好武大化学系的一位教授已有此项成果。经网站介绍,他看到了厂家登出的信息,比较满意,通过接洽,达成了合作协议。
目前,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已经和多家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180所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个省市人事局、组织部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影响力辐射全国。
“我们创业时是全国第一家,以后也要继续做同类网站的第一。”这是郭金来的自信,也是全体中研网人的自信!
采访手记:采访郭总不易,记者从预约中就感到了这一点。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实在太忙了。
刚刚从北京开会回来,郭总路上还带着我们传真过去的采访提纲细看。他做任何事都那么认真。单看外貌,别人也许会认为他不到三十岁——他一脸的阳光和朝气,并且风趣健谈。
外在环境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追求。天蓝色为基调的办公室,简洁明亮,那些线条和色块让人联想到高效。
“激情·创造·分享”——研网人的价值观。这一条最吸引来访者的视线,一个有激情的团体,一个有创造力的队伍,一个注重分享的企业,它们预示着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
“ monster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怪吧?但人家是全球最强的人才网站。我们的 ‘91student’,乍看上去也怪,也可以说是‘就要学生’,或者‘就业学生’,或者‘教育学生’,不过名字的具体阐释也并不重要,我们看重的是做事。”
这话看似平常,但足以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激情火种撒满了创业之道!
这话听似平常,但完全能诠释一个创业的CEO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