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民主监督的组织化表达及路径创新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政协民主监督的组织化表达是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在要求,是增强监督实效与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对浙江省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这种高度组织化的民主监督形式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 ”背景下推进政协民主监督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专项集体民主监督;互联网 ;创新
  中图分类号:D6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040-04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以下简称“5号文件”)指出:“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之间的互相监督”,[1]这一论述表明了政协民主监督鲜明的组织化特性,政协组织是开展民主监督职能的支撑与依托。
  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表达,就是发挥政协组织作用,把分散的、零星的、委员个体的监督活动整合成通过政协平台开展集中的、系统的、组织化的监督活动。从性质定位来看,组织化表达体现并适应了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在要求;从履职实践来看,提升民主监督组织化程度是补齐政协民主监督“短板”的现实需要,更是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独特优势的需要。提升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水平和质量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近年来,各级政协在民主监督组织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浙江省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民主监督形式,经过连续15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创新,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已成为浙江政协履职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成熟的操作程序与方法。民主监督这一政协履职“短板”正逐步蜕变为履职“品牌”。
  一、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的浙江实践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指出,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是指按照党委统一部署,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政协委员综合运用调研视察、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公开听证、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向党委、政府提交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报告。[2]浙江省政协自2001年在全国政协系统率先开展集体民主监督以来,已连续开展了18次(详见表1),主要经历了初步形成、发展完善、规范成熟三大发展阶段,其工作流程一般包括七个关键环节。
  (一)三大发展阶段
  一是初步形成阶段(2001-2005年)。逐步形成了综合运用座谈会、视察、暗访、调研、委员约谈、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监督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并创新形成了政协民主监督听证会(2002年)、邀请群众代表旁听政协常委会议(2003年)、“政协民情热线”(2005年)、“政协视线”(2005年)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3]
  二是发展完善阶段(2006-2012年)。2006年,“5号文件”对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地位、作用、内容、形式、程序等予以规定。省政协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深化监督内容、创新监督形式,进一步完善了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与方法载体,尤其是进一步发挥了各党派团体、各界别,以及政协委员作用,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
  三是规范成熟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浙江省委出台《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要求发挥政协“监督机构”的职能,并将“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列为省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规范成熟的操作程序与方法。这一阶段,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协共同参与、持续推进,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如2014年,省政协牵头组织开展“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工作,全省三级政协2万多名政协委员共同参与。
  (二)七个关键环节
  实践中,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工作在政协组织统一规划下,按照确定监督题目、制定实施方案、整合监督力量、开展调研监督、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协商监督、跟踪成果转化七个关键环节有序展开,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的高度组织化的监督体系。
  1.确定监督题目。省政协在广泛征求各党派团体、各级政协组织,以及政协委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初步选题。接着,通过省“四套班子”秘书长联席会议,提出讨论年度专项集体民主监督题目,并以省政协党组名义正式提请省委确定;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由省委直接点题。省政协根据省委的部署要求,把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列入省政协年度工作要点。
  2.制定实施方案。年初,省政协主席会议确定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牵头领导和参与领导的责任分工,牵头负责的专委会和办公厅具体协调负责人,以及共同参与的党派团体、界别、专委会。接着,研究确定具体切入点,如面对“十二五”规划启动年有关问题这样一个宏大的选题,研究确定了从产业集聚区建设、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三个重点调研监督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监督总体要求、主要内容、调研方式、组织分工等。
  3.整合监督力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立足省政协自身力量,充分动员各党派团体、界别和政协委员参与,注重整合市县政协力量。同时,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和党政部门共同参与,形成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与强大合力。如2015年开展的“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建设”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全省三级政协共发动21000多名委员参与,组成1351个民主监督组。[4]
  4.开展调研监督。召开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动员会,省政协主要领导做动员,对民主监督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监督组综合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研走访以及召开座谈会、约谈会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如2015年在“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工作中,督查组成员对省内3800多公里高速公路和重点区域的国省道、2400多公里铁路沿线的“四边三化”情况进行实地督查,整理出21本,包括3538个点的问题情况。[5]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论证,组织起草监督调研报告。   5.广泛征求意见。完成初稿后,召开委员约谈会、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通过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听证会、政协民情热线等方式,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通过广泛多层的交流探讨,吸纳各方建设性意见建议,修改完善监督报告。
  6.开展协商监督。召开专题协商议政性常委会进行协商监督。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工作组作大会发言,通过大会发言、分组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根据会议协商情况,修改完善监督报告,正式报送省委省政府。
  7.跟踪成果转化。省委、省政府要求相关部门落实有关建议和措施,对监督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省政协加强与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跟踪督促监督建议的采纳及办理情况,对未能及时落实反馈的,还可以进行“跟踪督办”。
  二、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15年来,浙江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发挥集体力量,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推动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破解政协民主监督难题的有效方法,为政协民主监督,尤其是民主监督组织化参与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从机制维度看,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是关键所在。省委高度重视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将其纳入全局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落实。省委主要领导给政协民主监督出题目、交任务,对监督意见建议作批示、抓落实。[6]2013年11月,省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对民主监督的内容、范围、形式、程序、落实、反馈,以及工作配套衔接等作了明确、可操作的规定;2014年6月,省政协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办法,大大提升了省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组织化水平。同时,省政协还建立健全了民主监督选题酝酿、沟通协调、组织领导、一线督查、汇集民意、协商建言、成果报送和促进采纳反馈等机制,坚持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到哪里,省政协民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监督力量就集聚到哪里。[7]
  从内容维度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重要基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选题时坚持问题导向,纵观省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18次选题,无一不是选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监督。监督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盯着问题研,发现问题敢于较真揭短。提出对策建议时,找准问题切入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做到发声发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
  从作用发挥维度看,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发展方向。省政协以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程度为切入点,突出主题开展集中的专项民主监督,整合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专委会以及市县政协力量,联合有关厅局、市县政协、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借助党政部门、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力量,集中主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把分散的监督活动整合成通过政协平台开展的集中的监督活动,形成立体履职的良好态势,拓展了民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升了民主监督的质量与水平。
  从过程维度看,坚持在参与、支持、服务中监督是重要方法。民主监督工作的出发点是达成共识、推进工作,而不是为找问题而找问题,也不是在具体个案、一事一地的问题上纠缠。实践中,积极寻求与监督对象的协作配合,不断创新方法载体,把参与、支持、服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参与中监督、在支持中监督、在服务中监督,不求“讲了算”,但求“讲得对”,扩大政协民主监督话语权。
  从发展维度看,开拓创新是不竭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浙江省政协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本身就是一项创新,15年来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次次理念、内容、载体创新的历程。形成了民主监督听证会、政协民情热线、政协视线、邀请群众代表旁听政协常委会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创新通过网络平台服务民主监督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协民主监督与群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紧密结合的新形式,拓展了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三、“互联网 ”背景下推进政协民主监督的理念与路径创新
  浙江的相关实践启示我们,推进政协民主监督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需要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不断努力以及各党派、团体、界别共同参与,更新理念,创新形式,协同推进政协民主监督。面对“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社会大格局基本形成,以及公众参与的意愿与能力日益增强的时代大趋势,政协组织必须更新理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民主监督的机制、内容、形式、程序的全方位创新。①
  (一)顺应“互联网 ”发展大趋势,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政协民主监督
  对政协组织来说,要在“互联网 ”发展大趋势下谋划政协民主监督。当前,已进入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 ”时代,群众网络参与的热情与能力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8]因此,政协组织要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推进民主监督。首先,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认识到运用互联网推进政协民主监督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思维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层面的深刻变革。其次,互联网给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带来新手段、新渠道、新空间,推动监督形式乃至内容创新,更加高效灵活地整合视察监督、提案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各种政协民主监督形式,发挥组织化参与优势,形成1 1>2的整体功效。第三,互联网带来了开放、透明、便捷的监督方式,但也存在离散、非理性的表达,甚至造谣诽谤,这些都需要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组织化参与优势来消弭。借助网络平台,还可以有效增进政协民主监督与其它监督方式的联动与协作,最大化监督的质量与成效。
  对政协委员来说,要切实增强互联网思维。政协委员是政协履职的主体,是推动民主监督的主要力量。新形势下,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具体来说,一是要看到民主监督的过程是一个融协商、监督、合作于一体的过程,融平等、开放、共享、创新于一体的互联网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大有可为。二是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政协组织提供的网络平台以及社会网络平台,吸纳网民意见建议,推进政协民主监督。三是要适应网络新媒体规律与特点,将“宣传思维”转化为“对话思维”“服务思维”,积极通过政协门户网站、平台,以及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更好地倾听群众心声,反映群众诉求,用好政协监督话语权。   (二)推进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创新
  一是推进民主监督制度整体设计。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组织和程序与其制度化水平成正比例。”[9]建议全国政协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政协民主监督办法》或《政协民主监督实施细则》,地方政协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制定工作规程,建立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大趋势,建议国家出台《监督法》,从法律高度整合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种监督方式,构建社会主义监督大格局体系。二是用制度化规范民主监督内容。各地政协应聚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使民主监督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如《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中,除《政协章程》和“5号文件”明确的监督中,重点突出对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程项目和民生问题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城乡规划、财政预算、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民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置解决情况,以及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等内容列入监督范围。[2]三是将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制度化。如浙江省在细化“5号文件”规定的监督方式的基础上,将会议协商监督、专项集体民主监督、民主监督员监督、民主评议监督、提案监督、委员视察监督、反映社情民意监督、参加党政部门组织的监督、联动联合监督,以及通过政情咨询、界别活动、委员约谈会、网络议政会、媒体专题栏目等其他形式开展民主监督进行制度化。[2]四是进一步推进民主监督程序制度化。规范、可操作的程序是民主监督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对组织化程度高的民主监督方式尤为重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落实关键环节的责任主体、办理时限,量化各个环节工作的标准及相应职责,使监督各环节都有制度规范。如明确“5号文件”中“重大方针政策”的范畴;量化“对政协的提案和建议案要认真办理,及时给予正式答复”中的“及时”是多久,“正式答复”的方式有哪些,对没有认真办理的单位有什么惩戒措施等,确保监督流程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效衔接。
  (三)创新政协民主监督形式
  一是拓展民主监督工作形式。在运用好“5号文件”提出的5种主要监督形式的基础上,各地政协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主监督新形式。如专项集体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监督、统一委派民主监督员或监督小组、民主评议监督、交流议政监督、联合新闻媒体监督,以及同党委、人大、政府监督机构开展联动监督等。二是探索“互联网 民主监督”。在传统民主监督方式中融入互联网元素,在此基础上,创新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民主监督新方式,探索开展网络议政会、民主监督论坛、重点提案办理网络直播、网络民主评议等监督方式,将政协民主监督延伸到网络空间,形成现实、网络两个空间,网下、网上两种手段,实现线性监督向立体监督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民主监督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三是创新运用互联网链接其它监督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民主监督不能“单打独斗”,而要与其他各种监督方式“联合作战”,提升组织化程度。互联网为政协民主监督链接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监督方式提供了新手段、新平台与新空间,应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参与优势,对分散的网络监督进行梳理整合,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进行监督体系再造,架设起体制内、外信息互动与交流的桥梁,发挥监督工作整体合力。
  (四)将互联网嵌入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全流程
  一是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固化政协民主监督整体工作流程。民主监督组织化要求对监督主体、对象、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监督工作流程为线索,通过建立各类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知情—沟通—反馈—问效”全流程的规范管理及优化拓展,最大限度地将民主监督全过程“阳光化”运行,让政协民主监督从相对封闭的内部循环走向广大群众。二是将互联网嵌入知情明政环节。当前,网络空间日益成为现实生活的全面映射,已成为委员及时掌握政情、社情、民情不可或缺的手段。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领域、范围和内容。如浙江省通过“政务服务网”信息公开平台,服务公民的知情、参与、表达。政协组织要运用互联网整合民主监督工作所需信息、资源,建设“政协信息智库”,及时收集公开发布的中央大政方针、党政重大决策、政策形势解读,政务资讯等,让委员第一时间了解党政工作大局和监督主题相关材料,让委员知“政情”;对政协各项工作产生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整合,建设包括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会议文件等的“政协履职成果库”,让委员知“内情”。[10]通过政协门户网站、政协履职服务平台、委员网上工作室等平台,畅通互动交流渠道,广泛听取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让委员知“民情”。三是将互联网嵌入沟通协商环节。互联网为党政部门、政协组织、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多主体之间提供了更加便捷畅通的沟通手段以及广泛多层的协商渠道。民主监督选题酝酿时,在政协门户网站开设选题征集专题,组织委员与公众进行交流,广泛听取选题建议。在监督过程中植入网络沟通环节,通过政协门户网站听取网民建议,组织委员围绕主题开展在线协商讨论,通过政协APP、微信工作群等进行委员之间、委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把委员专业分析与网民反映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为民主监督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在监督报告形成后,召开“网络听证会”,让监督建言更接地气。为更好地发挥委员作用,建立委员履职信息平台,全方位了解委员工作、学习、特长,以及履职情况,为组织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四是将互联网嵌入反馈问效环节。党政部门将政协民主监督纳入工作部署,量化民主监督成果,并列入信息化平台进行跟踪落实,如浙江省政府将省政协“两路两侧”“四边三化”整治工作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发现的问题作为省定任务全部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建立追责问责的长效管理制度。[11]政协组织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监督工作“路线图”“任务书”“进度表”,服务委员及各参与单位及时跟踪活动进展,便捷地获取相应信息,并通过视频、文字等方式开展在线主题交流;在完成监督后,把监督事项、监督过程、监督成果,以及党政部门对监督意见建议和整改落实情况在委员履职服务平台公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监督成果及落实情况通过政协门户网站公布,接受网民对民主监督意见的采纳转化、跟踪反馈、实际效果等进行监督,切实推进民主监督意见建议落到实处。
  注释:
  ①当前政协民主监督相关研究较多,但“互联网 ”背景下的政协民主监督相关论述较少,本文主要探索“互联网 ”给政协民主监督带来的理念、机制、内容、形式、程序的全方位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EB/OL].(2006-02-08).http://www.news.tinhuanet.com.
  [2]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解读[EB/OL]. 人民网,(2013-11-26). http://www.cppce.people.com.
  [3] 王洪中,汤媛媛. 寓监督于服务支持之中——省政协11年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的求索之路[N].联谊报,2013-01-17.
  [4] 乔传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浙江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浙江日报,2016-01-29(6).
  [5] 李昌禹,张明华.政协民主监督之浙江路径[N]. 人民日报,2016-01-06(20).
  [6] 乔传秀.在监督中参与服务 在服务中参与监督[N].人民政协报,2015-07-17(3).
  [7] 王卓.政协民主监督:让权力运行更有“方向感”[N].人民政协报,2015-07-25(1).
  [8]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26.
  [9] 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刘为,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6∶13.
  [10]林国锦,孔陈焱.关于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5).
  [11]刘红祥,严红枫.民主监督,助力美丽浙江建设——浙江省政协开展“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集体民主监督[N].光明日报,2015-11-03(11).
  【责任编辑:张晓妍】
其他文献
摘要: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的基本价值是在稳定政治秩序的基础上达到政治理性、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思想的引入的缺陷在于一方面片面强调以西方思想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市场经济引导的经济自由取代保障个人权利的政治自由。中国学者研究政治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把西方思想与中国独特的语境相结合。  关键词:自由;正义;中国语境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现实的个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为逻辑前提,将对“人”的把握从德国思辨哲学的抽象性中拯救出来;以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为现实起点,开始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把握人的现实性;以人的发展实现和确立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实践路向,在生产实践中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旨归,把观念解放推进到现实解放,使人从异化中
摘要:行政环境是社会圈中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就一国而言,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行政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行政系统变革,传统的“行政区行政”模式已渐趋表现出不能适应行政环境的新变化,但目前区域公共管理的建构又不能脱离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实现区域公共管理需要借助于“行政区行政”的推力和跨行政区间的协调与合作的合力,共同作用才能完成。  关键词:行政环境;
摘 要:SNS发展背景下,以“人人网”为代表的实名制社交网站对传统高校BBS的主流信息传播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站在理论高度,对高校BBS的战略转型与对策研究进行深入剖析是促进其发展壮大的必要进路。本文引入比较研究法,在梳理总结“西政人论坛”现状和“人人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明确主要功能、尊重网络话语权、整合现有资源、开拓新内容、加大建设投入与加强官方监管等在内的应对措施,以期引导校园网络文化
摘要:共享经济以互联网平台应用为核心,打破了工业时代的终身雇佣制以及基于忠诚和员工满意度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平台 个人”为特征且更富灵活性和轻便化的新型劳动关系。共享经济对劳动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大背景下,劳动者、用人单位与国家应该分别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承担社会责任、优化社保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应对共享经济的挑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关键词:共享经济;双刃剑
摘 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因应革命的需要,果断弃用外来楔入的“苏维埃”话语,并适时建构了本土特色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作为党的核心政治话语,“新民主主义”话语集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和党的早期革命理论之精华,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国家的基本学说,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整合。通过成功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层面上掌握了话语权,增强和提升了自身政治凝聚力和
[摘要]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实现多元利益的和谐。其有效运行离不开相关利益机制的作用。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状况进行考量。针对我国农业补贴的运行现状及其反映出的制度缺陷,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进路应以建构利益和谐为主线,从利益和谐互促、利益和谐共生和利益和谐的基点等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进行制度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农业补贴;欧美模式;利益和谐  [中田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其有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对于提升我国外宣工作的实践水平无疑具有核心的指引作用。如何正确认识、有效践行这些理念,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实践能力的总体策略关键在于确立中国话
摘 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是动态化的过程,要逐渐学会运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巧妙借用图像表达符号和使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信度与效度。要将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进行充分融合;要传承自古以来的图像叙事方式、注意图像符号转化的具象化、界定内容呈现的图像边界、多元运用动静图像;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为爱国主义教育所提供的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社会密不可分,乡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继承和扬弃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社会的乡土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存续的基础;乡土化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发展相对缓慢的乡土社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庇护。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要义,才能明白“乡愁回归”的社会事实,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真正坚持传统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