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陈诗媛,今年5岁,是中(二)班的小朋友,陈就是姓陈的陈,诗媛……我不知道怎么说,你问我们赵老师,她什么都知道。”
“我知道我家住在哪里,还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和手机(号码)。”
“我读过好多好多的书(绘本),知道好多好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我都能说(讲)出来。”
“在家里,爸爸妈妈叫我‘小宝贝’;在学校里,老师们叫我‘小呱嗒嘴’,我们赵老师叫我‘小可爱’,小朋友们都叫我陈诗媛。”
这是记者在京山市曹武镇幼儿园采访第二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赵利亚时,与该园中班一名小朋友的对话节选。这些回答出自一名年仅5岁的小朋友之口,虽然朴拙甚至不太准确,却也显得连贯、流畅。5岁的孩子能有这样好的表达力,得益于赵利亚多年推行的“蒙本教育”思想。
发蒙,让幼儿从懵懂中走出来
1997年,19岁的赵利亚从潜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根据当时的政策,在毕业后的8月份,她被分配到京山市曹武镇幼儿园担任保教员。
入职后的第一节课,赵利亚多少还有些惴惴不安,毕竟,她所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不要说如何教学,仅仅是维持课堂秩序就让她头痛不已。一节课上,赵利亚还没有进入教学状态,孩子们就不停地向她告状:“老师,张子涵打我”“老师,刘智睿拿我的书”“老师,王梓然偷我的果果”“老师,曹诗怡抓我的辫子”。更有甚者,一些内向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就尿裤子了,她不得不停下教学来处理这些“杂事”。一个星期的教学,让她切身体会到学前教育的不易,但也激发了她对学前教育的热情。如何处理这些课堂即时生成的意外事件?她虚心地向有经验的保教员请教,又经过不断的实践,她终于能从容地把控课堂了。
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学前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如何实施教学呢?根据当时的一般经验,幼儿园多是从书店购买一些开发智力的学前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有些教材甚至是小学一年级教材的翻版: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当时幼儿教学的通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赵利亚渐渐地发现: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不符合幼教特点的,也拔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教学效果并不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的幼教之路呢?她陷入了沉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赵利亚如拨云见日:2015年,在新华书店为幼儿园购买教材时,她发现了一本名为“幼儿发蒙绘本”的书,这个书名让她产生了兴趣——“发蒙”是什么意思?如何“发蒙”?她把这本书买了一本,回到幼儿园,她开始研究这个绘本,又从网上查找与“发蒙”相关的概念和幼教理论。从这个时候起,“蒙本教育”思想便开始在她的心中萌芽了。
根据“发蒙”概念和相关幼教理论的阐述,赵利亚的教学思路开始清晰:所谓发蒙,就是保教员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帮助幼儿拨开遮蔽在幼儿面前的混沌和蒙昧,打开幼儿对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大门。可不是吗,学前教育面对的是懵懂无知的幼儿,幼儿从出生到入园的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成长的,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就是小小的一个家。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神奇的,但一切也是那么混沌、迷茫。让幼儿从混沌、懵懂、迷茫中走出来,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幼教教师就要设法为他们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培养幼儿认知外面世界的意识和习惯。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她便刻意在“发蒙”上下功夫。比如,在入园教育中,她这样“发蒙”:小朋友,幼儿园和家里有哪些不一样啊?”“进入幼儿园后,你们就会认识很多小朋友了,大家每天都要在一起玩,一起做游戏,可不能像家里一样,玩具只能自己玩哟”“小朋友们来到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哟”“幼儿园和家里不太一样,家里没有规矩,而幼儿园讲规矩,大家一定要遵守哟”。诸如此类的“发蒙”让新入园的幼儿有了家庭与幼儿园有所区别的意识,也让幼儿开始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
有字之书可培养幼儿想象力,无字之书能丰富幼儿认知
当幼儿产生对外面世界认知的兴趣后,保教员就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智力开发了。所谓“开蒙”,就是保教员遵循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挖掘、开发幼兒的智力和认知潜力。如何开发呢?赵利亚在“中国幼教网”上不断汲取幼教营养,并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各种幼教培训班,向省内外的幼教专家、名师学习。在专家和名师的指导下,她认识到,要挖掘、开发幼儿的智力和认知潜力,必须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从绘本中读出智慧,从现实中“读”出认知。这也是赵利亚所谓的“开蒙阅读”。
“开蒙阅读”主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如绘本、益智故事、安全故事、漫画等,这些书主要培养幼儿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一本是无字之书,如现实中的人、事、景、物,目的是丰富幼儿对世界、社会、人的认知。通过两本书的阅读,幼儿的想象力能得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以提升,视野也能得以开阔。
在多年的幼教实践中,赵利亚结合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学情,采取了不同的“开蒙阅读”方式:小班以幼师绘声绘色的讲读为主,目的是营造一种愉悦的阅读氛围;中班以幼儿的观察、探究为主,幼师引导幼儿从绘本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元素;大班幼儿好学爱问,幼师可以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或者分角色表演绘本。比如,在引导中班幼儿阅读绘本故事《胆小的老鼠》时,赵利亚帮助幼儿弄清故事内容后,让幼儿看着绘本回答:吱吱为什么要在腰上系一根线?吱吱把哪些东西当成了大猫?大黄猫为什么抓不住吱吱和咯吱?幼儿边看绘本边回答。在幼儿都能读出这些内容后,赵利亚让幼儿讨论:围巾、垫子和鸡毛掸子都不是猫,为什么吱吱把它们当成猫了呢?幼儿再读绘本,立即发现,这些物品与大黄猫的颜色很像,也是毛茸茸的。赵利亚相机指出:“小朋友,以后不要把颜色、样子相近的东西弄混了,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哟。”在室外活动时,赵利亚也着意引导幼儿从现实生活中“读”出智慧和认知。如在玩跷跷板活动中,有些幼儿急于参与,跷跷板的一端会坐上两名幼儿,这样就无法平衡了。赵利亚便让幼儿观察:“为什么跷跷板不能跷起来了?”幼儿纷纷指出问题:“这一头坐一个人,那一头坐两个人。”
“我知道我家住在哪里,还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和手机(号码)。”
“我读过好多好多的书(绘本),知道好多好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我都能说(讲)出来。”
“在家里,爸爸妈妈叫我‘小宝贝’;在学校里,老师们叫我‘小呱嗒嘴’,我们赵老师叫我‘小可爱’,小朋友们都叫我陈诗媛。”
这是记者在京山市曹武镇幼儿园采访第二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赵利亚时,与该园中班一名小朋友的对话节选。这些回答出自一名年仅5岁的小朋友之口,虽然朴拙甚至不太准确,却也显得连贯、流畅。5岁的孩子能有这样好的表达力,得益于赵利亚多年推行的“蒙本教育”思想。
发蒙,让幼儿从懵懂中走出来
1997年,19岁的赵利亚从潜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根据当时的政策,在毕业后的8月份,她被分配到京山市曹武镇幼儿园担任保教员。
入职后的第一节课,赵利亚多少还有些惴惴不安,毕竟,她所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不要说如何教学,仅仅是维持课堂秩序就让她头痛不已。一节课上,赵利亚还没有进入教学状态,孩子们就不停地向她告状:“老师,张子涵打我”“老师,刘智睿拿我的书”“老师,王梓然偷我的果果”“老师,曹诗怡抓我的辫子”。更有甚者,一些内向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就尿裤子了,她不得不停下教学来处理这些“杂事”。一个星期的教学,让她切身体会到学前教育的不易,但也激发了她对学前教育的热情。如何处理这些课堂即时生成的意外事件?她虚心地向有经验的保教员请教,又经过不断的实践,她终于能从容地把控课堂了。
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学前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如何实施教学呢?根据当时的一般经验,幼儿园多是从书店购买一些开发智力的学前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有些教材甚至是小学一年级教材的翻版: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当时幼儿教学的通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赵利亚渐渐地发现: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不符合幼教特点的,也拔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教学效果并不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的幼教之路呢?她陷入了沉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赵利亚如拨云见日:2015年,在新华书店为幼儿园购买教材时,她发现了一本名为“幼儿发蒙绘本”的书,这个书名让她产生了兴趣——“发蒙”是什么意思?如何“发蒙”?她把这本书买了一本,回到幼儿园,她开始研究这个绘本,又从网上查找与“发蒙”相关的概念和幼教理论。从这个时候起,“蒙本教育”思想便开始在她的心中萌芽了。
根据“发蒙”概念和相关幼教理论的阐述,赵利亚的教学思路开始清晰:所谓发蒙,就是保教员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帮助幼儿拨开遮蔽在幼儿面前的混沌和蒙昧,打开幼儿对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大门。可不是吗,学前教育面对的是懵懂无知的幼儿,幼儿从出生到入园的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成长的,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就是小小的一个家。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神奇的,但一切也是那么混沌、迷茫。让幼儿从混沌、懵懂、迷茫中走出来,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幼教教师就要设法为他们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培养幼儿认知外面世界的意识和习惯。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她便刻意在“发蒙”上下功夫。比如,在入园教育中,她这样“发蒙”:小朋友,幼儿园和家里有哪些不一样啊?”“进入幼儿园后,你们就会认识很多小朋友了,大家每天都要在一起玩,一起做游戏,可不能像家里一样,玩具只能自己玩哟”“小朋友们来到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哟”“幼儿园和家里不太一样,家里没有规矩,而幼儿园讲规矩,大家一定要遵守哟”。诸如此类的“发蒙”让新入园的幼儿有了家庭与幼儿园有所区别的意识,也让幼儿开始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
有字之书可培养幼儿想象力,无字之书能丰富幼儿认知
当幼儿产生对外面世界认知的兴趣后,保教员就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智力开发了。所谓“开蒙”,就是保教员遵循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挖掘、开发幼兒的智力和认知潜力。如何开发呢?赵利亚在“中国幼教网”上不断汲取幼教营养,并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各种幼教培训班,向省内外的幼教专家、名师学习。在专家和名师的指导下,她认识到,要挖掘、开发幼儿的智力和认知潜力,必须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从绘本中读出智慧,从现实中“读”出认知。这也是赵利亚所谓的“开蒙阅读”。
“开蒙阅读”主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如绘本、益智故事、安全故事、漫画等,这些书主要培养幼儿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一本是无字之书,如现实中的人、事、景、物,目的是丰富幼儿对世界、社会、人的认知。通过两本书的阅读,幼儿的想象力能得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以提升,视野也能得以开阔。
在多年的幼教实践中,赵利亚结合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学情,采取了不同的“开蒙阅读”方式:小班以幼师绘声绘色的讲读为主,目的是营造一种愉悦的阅读氛围;中班以幼儿的观察、探究为主,幼师引导幼儿从绘本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元素;大班幼儿好学爱问,幼师可以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或者分角色表演绘本。比如,在引导中班幼儿阅读绘本故事《胆小的老鼠》时,赵利亚帮助幼儿弄清故事内容后,让幼儿看着绘本回答:吱吱为什么要在腰上系一根线?吱吱把哪些东西当成了大猫?大黄猫为什么抓不住吱吱和咯吱?幼儿边看绘本边回答。在幼儿都能读出这些内容后,赵利亚让幼儿讨论:围巾、垫子和鸡毛掸子都不是猫,为什么吱吱把它们当成猫了呢?幼儿再读绘本,立即发现,这些物品与大黄猫的颜色很像,也是毛茸茸的。赵利亚相机指出:“小朋友,以后不要把颜色、样子相近的东西弄混了,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哟。”在室外活动时,赵利亚也着意引导幼儿从现实生活中“读”出智慧和认知。如在玩跷跷板活动中,有些幼儿急于参与,跷跷板的一端会坐上两名幼儿,这样就无法平衡了。赵利亚便让幼儿观察:“为什么跷跷板不能跷起来了?”幼儿纷纷指出问题:“这一头坐一个人,那一头坐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