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声色地再现生活的琐碎(一组)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33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露声色地再现生活的琐碎
  
  《一地鸡毛》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作者不动声色和带有调侃的笔调,通过一桩桩家庭琐事的描述,向我们展示社会中缤纷的生活图景,并冷峻地解剖各种社会心态。写出我们生活中的苦涩和甜蜜、烦恼和愉快、平凡和不凡。
  从豆腐变馊事件、查水表的瘸老头对偷水事件的警告、老婆调动工作、家乡来客、保姆问题、孩子看病与入托,到小林与老婆的吵闹与欢乐、家庭生活的窝囊与温馨,作者以一种洞察一切的冷峻娓娓道来,并成功地完成了对琐碎生活的再现。刘震云的长处就在于用朴实无华的笔触把生活写的那么真实,那么有趣,一些平凡琐事在他的笔下都生动起来,并在洗练而又细腻的描写中寓有深意,他那老练简洁的“叙述”功底让人惊叹。
  归结起来,他的这种独特的叙述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些富于戏剧性或者寓有深意的生活细节。对于这些生活细节并不是铺开来写,而是善于叙述,例如篇头写豆腐变馊事件,那么吸引人,并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小林与其老婆、老婆与保姆之间的矛盾。
  其次,自由灵活地移动视角。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互相切换,使作品的叙述更加真切动人。这一点在他后来的《故乡面和花朵》中被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再次,有些地方运用了一些“自由间接引语”。即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如写小林和老婆的不少心理活动,均用此法。
  主人公小林和老婆小李一步步由踌躇满志然而想法天真的大学生走向生活,走向一地鸡毛,“加入其中”,逐步成熟起来。成熟,原来就是学会适应或者干脆说学会忍受。生活的泥泞、一地鸡毛的琐事无时不在纠缠着他们,他们在欲罢不能的无奈中,动辄就发火、骂娘、相互指责对方;或者在泥泞的间隙微微喘口气,两个人偷偷地乐。主人公的独立品格一点点淡化,即使偶有一点自省式的心理独白,也只是一种阿Q式的自讽,这种自讽通常也是无力的。然而恰是这种自讽反映了生活在小林内心留下的压力印记。
  难道生活不是这样的吗?我为刘震云惊人的观察力和再现生活的叙述技巧所倾倒。
  刘震云才是小说家。 (73125部队 陈庆宝)
  
  小人物的爱情悲剧
  
  丁晓平的这部长篇处女作《爱着》通过一个年轻男子与四个年轻女子爱情悲剧的揭示,反映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中国普通百姓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写出了战争对人命运的影响。
  小说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无论是主人公父亲与四个年轻女子、家人的性格冲突及人物内心的冲突,还是与反面人物的冲突,都促使小说情节曲折、紧张,一浪接一浪,把故事推向高潮。主人公父亲的性格与四个年轻女子的性格,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显得愈发鲜明。
  小说中的父亲不屈服于命运安排,要与之抗争,他有一颗屡败而不悔的倔强的灵魂。当然,也只有充分表现父亲这种不屈的奋进精神,这种不甘于沉沦、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和敢于蔑视人生失败的精神,才能充分展示出人物不同于其他人物的鲜明个性。正由于这样一个有性格的男人,才使得四个女人对他产生恋情。
  在环境描写和气氛营造方面,这部小说颇具特色。作者如果没有细心地揣摩、观察、了解自己的家乡——皖北小镇,很难细腻地描摹出那个时代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同样,如果没有对家乡地理环境、民俗民风的熟悉,便不会有许多小说细节的描写。当小说中的人物和这些环境融为一体时,就越发显得真实、亲切。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也比较有特点。小说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互换的叙述方式,在两代人的倾听与讲述中,角色交替、时空交叉。父亲曾是一个与曾祖母相依为命的孤儿,他当过日本人的苦力,被日本人马刀砍过,当过伪警察被送进水牢,当过国民党宪兵被关进木笼,经过这么多磨难,他仍然是一个爱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血性青年。他在他80岁、也是结婚60周年的时候,给他的儿子讲述自己的“绝对隐私”——青春时期与四个女孩子的情感故事。小说的四个女子——安子姐姐、张玉兰和林玉华,还有“我”的母亲,或没有出嫁前就被一个谣言(被日本鬼子强奸)害得悲惨死去,或委曲求全,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或隐苦含痛,被汉奸强暴后,一辈子不嫁,走完孤单一生,而只有一个直到结婚时才与父亲见面的、从小订下娃娃亲的善良女孩,命中注定地成为父亲的妻子,把一场无爱的婚姻坚持到底。
  (95135部队 刘瑛)
  
  我就想在部队好好干
  
  “我就想在部队里好好干。”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位军人还会从心底说出这句话,为了自己能够给部队作出贡献,把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部队,做一名遵纪守法、积极上进的合格士兵,共和国的钢铁守卫者。
  这句话是上世纪70年代入伍的穷孩子吴满囤说的话,他是都梁小说《血色浪漫》里面的一个小人物,一位普通的士兵。憨厚的他在战友为了改善伙食违反纪律的时候,作为知情人他受到了领导的批评和教育,他在想到自己可能要因此而离开深爱的部队的时候,就那样说:“俺就想在部队里好好干……”这是他的心声,他几乎无所求,他想要得到的不过就是那一点点的肯定,他只是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战士。
  在密林的排雷任务中,他在最危险的时刻一马当先,为了保护战友,自己触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他军人的价值。但是他还有老母亲和几个弟弟,都等着他为数不多的补助养活着。他的离去,留下了那个遥远地方的家,几双期盼的眼睛。他最后留下了这样的话:“你们到俺家去看看,拜托你们……”他的生命献给了祖国,而他的家人,只能交付他人。
  是的,小说里的军队生活只是主人公成长历程的一部分,而吴满囤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他生活在主人公的热血青春时代,是上世纪70年代军队里的一位基层士兵。而我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基层军官,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对部队的无私奉献,他的踏实,纯朴,无欲无求地接受着一次次考验,一次次锻炼。我们必须不断抵御着各种诱惑,端正着自己的思想,保持着军人的纯洁与高尚的情操,这确实是对我们来说很难做到的。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维持着自己的思想的先进性,能够像“吴满囤”一样,踏实诚恳,平平实实做部队的好战士,国家的好卫士,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对部队的热诚,将自己的青春岁月所有的能量都灌注在对部队的工作奉献上,不浮躁,不焦躁,认真地做好一位军人所应该做的一切!
  (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沈星灵)
  
  我的“红颜”知己
  
  “女为悦己者容”,我也有这样一位“红颜”知己,是她使我越来越美丽,在我走过的生命历程中, 无论前方有任何艰难险阻,她总是激励着我,陪伴着我,从她那里我读懂了一种精神。她就是《红岩》。
  《红岩》,让我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革命气节,“是七尺男儿生能合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江姐、成岗、许云峰他们是我儿时的偶像:钦佩江姐这样一位女中豪杰,任竹签一次又一次钉进她的十指,却丝毫也不能击垮她的意志,因为“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钦佩成岗,无论敌人用什么卑鄙恶劣的手段,哪怕是注射“诚实注射剂”,却依然休想从共产党人的口中知道任何党内的机密;更是钦佩许云峰这位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人,当他被关进那样一个暗无天日,潮湿的地牢时,心里却时时刻刻装着党、装着其他的革命同志,就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凭借顽强的意志硬是用指甲为战友们挖出了一条越狱逃脱的出口。尽管当时敌人想尽各种卑劣的手段破坏我们党组织,杀害我们的革命志士,但试问最终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一转眼,二十多年了,家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书。书的种类繁多,有的是自己买的,有的是从旧书摊上淘的,还有的是亲戚朋友送的。我必须承认书不可能尽数看过,但唯独这本红岩翻阅的遍数最多。穿越繁华喧嚣的都市,常常会寻求一种东西,一种内在的精神食粮,而《红岩》无疑填补了我的内心世界。于是在翻阅红岩的同时,我也会问自己:我应该为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前路更加清晰。
  一本书,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位激励我不断前进的“红颜”知已。有人说,现在的我比以前更加美丽了,更有气质了,我笑了笑。如果让我道出其中的秘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美的最高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追求美的途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提升美的方法;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有一位红颜知己相伴,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美才会是“一竿风月,一蓑烟雨,美不胜收”。
  (武警济南指挥学校 贾静)
  
  军人成才与挑战
  
  最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赢在速度——快速成才为打赢》这是作者“献给共和国的战友们”的一部书。我们从书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经历,作者的一些认知、感悟,诸多东西是我们现实思虑。
  书里附有著名人才学家,中国人事科学院王通讯院长的欣然题词:“任重道远、立志成才”。也有飞行员舰长柏耀平的诠释“速度是有大小和方面的。古往今来,任何一支军队都强调速度,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我认为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培养也要追求速度。”
  回顾人类战争史,深入分析当今世界新形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军事变革!作为共和国军人,我们更应该感受到自身使命的神圣和时代挑战的严峻。忘战必危,速度制胜!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快速成才,迎接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赢在信念——信念是心灵的核心,是行动的总开关,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心中消极错误的信念。一旦信念出了问题,不管你多么有知识,多么有能力,多么有品德,都将失去意义。
  赢在目标——人伟大,是因为目标伟大。远大的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坚定的信心是成功的基础。目标专一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赢在学习——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卓越就是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成才是一个艰苦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不断学习,才会快速成长,走向卓越。
  赢在平台——科学证明,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平台。军营就是我们快速成才的平台,岗位就是我们快速成才的支点。
  赢在时间——俄国著名的军事统帅苏沃洛夫将军说:“一分钟决定战斗的结局,一小时决定战争的胜负,一天决定国家的命运。”新形势下,速度是制胜的关键。
  赢在心态——今天的态度,决定明天的结果。积极心态,成就一生;消极心态,困顿一生。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来决定行为的方向与质量。
  赢在意志——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失败和死亡的考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要求自己,苦练杀敌本领,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过硬战斗作风;就是要在值班、值勤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就是要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打不败,拖不垮,培养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大无畏精神,铸就与我军使命相适应的意志品质。
  赢在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好习惯会载着你走向成功,坏习惯会拖着你滑向失败。培养好习惯,有系统的方法。
  赢在和谐——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和谐才能快速发展;只有和谐才能快速成长;只有和谐才能实现终极突破。
  (海军某干休所 周鸣)
  
  完美人生“四要素”
  
  我的祖父是乡间读书人,我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他们属于那种信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的人。我至今珍藏着几本他们读过的线装课本,其中就有《论语》。我的祖父、父亲是《论语》的忠实践行者。三年前,父亲去世了,我作了一副挽联:“十八年前携笔从戎谆谆教诲催放军功章彤彤华彩,卅七载后泣血回首拳拳心愿怎报人生路历历严恩。”
  可以说,《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滥觞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后各个朝代的立朝之本。民间也有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是政治意义上的《论语》。多年来,我身边陆续收藏了五六种解读《论语》的著作。我读出了政治、教育、文学,也读出了哲学。《论语》与我相伴而行,慰藉我时常浮躁的心灵,砥励我追求完美的人生。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可是,人怎样才能做到诗意地栖居?是隐居山林妻梅子鹤的清静无为?是“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任权放肆?是随波逐流任性挥洒的“娱乐至死”?我想,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论语》“述而第七”中的四句话,探讨人生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完美人生究竟有哪些要素,见仁见智,异彩纷呈。然而,我对于这四句话却情有独钟。我称之为“完美人生四要素”、人生的大法则。四句话的深刻内涵,阐发起来,可以写成皇皇巨著。我们不妨这样简单的理解:人生在世要坚持干好一份有价值事业;要有保障这份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规矩,要少犯错误;要有帮助你完成这份事业、过好这辈子所必需的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不要太忙啊,至少要有一份业余爱好,琴棋书画你得爱好一样儿,以充实调节工作、生活。这四句话,把完美的人生应具备的要素概括得淋漓尽致!有了这四句话,你会方向明确,心胸宽广。 你会少走歧路,少摔跟头,你还不至于因没命地追名逐利,导致“过劳死”。因此能活得坦然淡定,有滋有味。
  (上海陆军预备役高炮师 宋心泰)
  
  领略伟人邓小平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我阅读的书籍中,《邓小平传》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邓小平传》是一本传记作品,作者独具匠心,却能在平铺中寓着涤荡起伏和波澜迭涌,在直叙中寓着曲径幽深和繁花满途。文中的多处细节描写,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写遵义会议之后开始长征,有人问邓小平,长征中你做了些什么?邓小平回答:“跟党走!”如此简单的三个字,把长征中的千难万险统统踩在了脚下,也使邓小平刚强的性格得到了极好的表现。在解放战争年代,二野在中原战场连续取得大胜,部队出现了骄傲的情绪,邓小平在整顿纪律的干部会上说的一段话,“有些人走路不背背包,两个小包袱也要老百姓给挑着,好像我们是为革命而来,老百姓应该在脚下爬。”话虽不多,却把邓小平从严治军、爱民之情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对于邓小平的三起三落,书中也进行了重点描写。丛书中可以感到,邓小平的每次起落都与我们党的命运息息相关。每落都是我们党发生错误的时期。第一落是由于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造成的,导致了反围剿的失败;二落、三落都发生在“文革”时期,长达十年的动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邓小平的三起都是我党兴旺发展的时期。如第一起,是我党早年发展时期。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邓小平的人生也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二起发生在文革后期,邓小平第一次复出,他大刀阔斧地纠正“文革”的错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力挽狂澜,使得濒临崩溃的经济有了起色。三起时“文革”后期,这是我们党走出错误、踏上新征途的时期。我们党终于摆脱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纠缠,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在讲到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时,转引了小平同志的一段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联系邓小平同志一生忧国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潜心领会这段掷地有声的话,感人至深。
  《邓小平传》是一部详实生动的人物传记,同时还是一部材料丰富,资料翔实的论著。书中通过对邓小平经历的描写,写出了我党从诞生、发展、壮大,直到领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读了这本书,也使我对我们党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对《邓小平传》的阅读,我在深刻领略伟人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的同时,更为他那种坚定信念跟党走,鞠躬尽瘁为人民,百折不挠干革命的精神所深深地吸引。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革命军人,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向伟人看齐,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立足本职,为党,为军队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92076部队 王靖翔)
  责任编辑/罗尔文
其他文献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这天,我都会如期接到小祁的电话,他是我当司训队指导员时带过的一个学兵,现在他已经是某军校汽车连的业务骨干了。  记得那是学兵刚分到连队的第一天,随着集合哨声急促地响起,站在队列前面的我,从头到尾把他们扫视了一遍,一个站在排尾个头最小的学兵立刻映入了我的眼帘。但是当点到他的名字时,“到!”他的应答声丝毫不比别人逊色。因为个头小,每次上理论课,我们都会安排他坐在前排,几次理论测试下
期刊
二十年前的爱情……也许是有些旧了,散发着老樟木箱子陈年的霉味儿。那时候的人,谈恋爱还有点偷偷摸摸,不敢光明正大地轧马路,拉拉手也要躲在路旁的法国梧桐树后面;那时候的结婚照,两人规规矩矩地并排坐在一起,微微侧向一边,笑是笑,要笑出一种理想化的、憧憬未来的样子,整个一副并肩战斗的革命情侣架势。  二十年后的人看过去,就有些不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嘛,一点情调也没有,一点浪漫也不讲,哪叫爱情嘛!  吕向东
期刊
生态营区的秀美景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军营。中国军队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果也令世界环境保护同行刮目相看。  某种意义上,生态营区为当代官兵战斗力提升准备了一个绿色的肺。因之,生态营区建设可视为中国军队正在倡导的和谐军营的题中应有之意。  这片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湿地依山而建,循环水和山泉水汇合其间,形成了“九坝十潭”的独特风景。逢坝可听到流水潺潺,遇潭则可看到一些鱼儿围着各种
期刊
不敢当众说话,怎么办?    “稍息!立正!”面对全连官兵进行队列指挥、训练讲评,是一名战士在军营的必然经历;班务会畅谈、连队党团活动发言、部队表彰大会汇报,是一名战士在军营的成长过程。然而,脸红、出冷汗、心跳加速、结结巴巴……对于许多官兵来说,当众说话确实是种酷刑。这种焦虑从何而来,我们如何克服?  战士王晓燕套改了士官,成为了班长,很快就要担任连队早操的连值班员,负责早操带队、下达训练科目和讲
期刊
不是所有的班长都会遭受误解,却是所有的班长部认为自己备受压力。被称作“军中之母(父)”的他们一度感到与战士的距离在疏远,和他班里的战士一样,他渴望被理解、被接受。是什么让你与“新好班长”失之交臂,可能就是一句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忌语。  知道你恨铁不成钢,知道你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知道你也刚被连长训过,知道你压力大,知道你要强,知道你心情不好,知道你刚跟青梅竹马的女友分手,知道你想“把班里建设搞
期刊
历时一个月的调查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我们进入一个姑且称为“新好班长”的时代。一批具有新好班长基因的战士走上班长岗位。调查第一题,提起班长,有53%的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一位可亲可近的兄长”,票数远超“任劳任怨的军中之母” (99票)。班长的虚拟身份发生变化。传统好班长“军中之母(父)”形象的认同感在降低。由军中之“母”到军中之“兄”,班长们下了一个台阶。从“母”到“兄”角色转换的背后是新好班长的
期刊
在中国古代,班长称为“目”。那时,一目十人,这与现代军队班的建制人数大致相等。每目设有正目和副目两人,用目作为军队编制的最小单位,是有其寓意的。目指眼睛,正副目是指双眼。也就是说正副目是军事将领在军队士兵中的双眼。将领失去这双眼,就无法了解自己的部队,也就无法控制和指挥自己的部队。斯大林曾高度评价过班长的作用。他说“班长是军中之父。”因此,班长不仅有管理士兵、组织士兵和指挥士兵的权限,而且是名副其
期刊
业余导演的真诚    某连二班刚刚在军事大比武中喜获第一名,在拍纪念照时,一名战士由于紧张,面部表情古板、站姿僵硬总是难以与全班喜悦气氛协调起来。兰州军区88322部队报道员刘成运面带微笑,不厌其颊地为那名战士“导演”,消除了他的紧张情绪。(孔 波摄)
期刊
战争年代,一个班就是一个顽强的战斗单元,和平年代,一个班是一把攻坚执锐的“尖刀”。班长,作为官兵上传下达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他们的能力、素质、水平,他们的地位、职责、使命,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和变迁?每个时代的班长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从记忆的年轮中刻下对班长的印记,是曾经当过班长的军人们一个永恒的话题。    解放前 苦大仇深    解放前的班长出身贫寒,苦大仇深。大多战士都是抱着一腔
期刊
成空某飞行学院二团五期士官张安鹏在机务战线上摸爬滚打17年,代理机械师12年来,扎根基层一线,刻苦学习,通读了《飞机一线维修细则》、《维护规程》等航空维修理论和现代利技理论读物,写出个人工作日记50余本,整理出常见故障100余条,熟知全部主附件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规律,成为全团响当当的机械师。  他先后学习了六本有关最新战机气动布局、主动控制技术、电传操纵技术、隐形技术及航空发动机现状等航空高科技读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