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离开生活便成为了“死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小学品德课教学尤其如此。只有依托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这股源头活水,让学生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获得道德的熏陶、情感的培养,从他们的生活实践入手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生动形象、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地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等现象引发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也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抓住关键,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会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教师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教师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课外书和书本上都有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因此产生了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在课前安排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时,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的感觉,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其他文献
北京市怀柔区庙城学校开展特色独轮车运动始于1994年,走过了“兴趣小组—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的发展之路,逐步发展成我国独轮车运动的一支劲旅。庙城学校曾参加第三至十六届全国独轮车锦标赛,获17项团体冠军,获国家级金牌173枚,四次代表國家赴德国、美国、日本参加第九至十二届世界独轮车锦标赛,获世界级金牌102枚。庙城学校已培养出82名全国独轮车冠军、36名世界独轮车冠军,彰显了学校体育育人的风采。  
期刊
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原为九渡河镇中心小学,2020年1月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实施一体化办学。由此开始,学校以劳动课程为突破口,撬动全校课程体系变革,以期培养出一批“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现代山村少年。在这样的愿景下,学校更新了课程设计理念——植根乡土资源,丰富劳动课程内容与体验;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培养跨学科核心素养;让学校课程成为农村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培养有为山村少年。  植根
期刊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后新秋九年制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遵循学生发展特点,多措并举,实现了体育、卫生、艺术的全面持续发展。  完善体育教育工作,锻造健康体质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青少年的健康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体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
期刊
北京市怀柔区实验小学多年来始终把“YUE”教育作为教育理想,把培养具有核心素养、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愉悦少年”作为育人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更加阳光、快乐、健康、向上。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安全办主任和体育组长为成员的学校特色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直接指导体育工作,并将其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健全管理制度和奖励机
期刊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小学以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打造科技教育品牌为重点,将人工智能教育和编程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设计基于多学科整合的研学项目、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等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课程,提升编程教育内涵。在落实国家课程方面,学校加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力度,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以人工智能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乐于学、主动学。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兴趣和信心,教师应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英语“好之”“乐之”。  在课堂中调动学习兴趣  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以学习单词为例,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
期刊
理想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教室应该具备哪些育人功能?学生在教室里只是听、说和做习题吗?教室里的课桌椅都要一样吗?基于近20年对国内外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提出了“教室文化”这一概念。他强调,教室文化必须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需求和欲望,“可以肯定地说,当学生在教室里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时候,其生活绝不只是拿一本教材坐在课桌前的生活,其需求也绝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其欲望更不仅
期刊
今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第四篇章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与孩子们连线太空站,同唱《百年正青春》。舞台现场,由越疆科技带来的100台智能机器人DOBOT Magician Lite与5台CR10协作机器人组成红旗方阵,为杨利伟与孩子们助阵表演。科技感十足的创意舞台秀,充分展现出当前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与科技魅力。“这些科技元素的展现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传递的是时代的创新力量,我们希望以
期刊
大自然是七彩的,幼儿园课程也应该是七彩的,北京市懷柔区第二幼儿园基于“崇尚自然,七彩阳光”的办园理念,让课程来源于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回归自然,建构了以德育、生活化主题、社会实践、国旗下微课程、家园共育和艺术创意为主要内容的“七彩教育课程”体系。 其中“七彩社会实践课程”以地域资源为依托,以幼儿亲身参与的自主性活动为载体,通过远足、参观体验、人际互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持、专注、勇
期刊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在这里一个普通的五金城里,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件——一名两岁女童小悦悦被面包车撞倒之后,途经的18名路人竟然见死不救,直到一名拾荒婆婆出现……最终,小悦悦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全国人们的思考,人们几乎都在困惑:为什么发生这样惨烈的事情时大家都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道德观念到底怎么了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想起了90年代上小学时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