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吃准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凸显字词教学和朗读教学。第一学段,可以侧重学生组词扩句的训练。
第二学段凸显词和段的教学。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品味用词的准确,同时了解基本的构段方式。
第三学段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力求读写结合。如全国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在执教五年级《黄山奇松》时,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抓住第二节和第三节进行教学。教学第二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写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后,然后进行对作者写法的探究,管老师的阅读课是指向写作,那必然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的。课堂上,管老师通过表格进行梳理。
通过表格,清晰的呈现出了写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发现:为什么没有写陪客松的姿态呢?为什么只写了迎客松的地位呢?依托这两个问题,管老师完成了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如何选择习作素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不要写的”,什么是“都要写的”。教学第三节,则重点抓住三个“或”的句子和两个“有的”的句子,在语言的品读中明白作者语言的秘密——状如和形似的特点。
二、把握教材的语言特点
如《花钟》这篇课文,课文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三个句子表达非常有特色,同样写花在什么时候怎样开放。但是变化丰富。有的采用拟人的手法,有的用词非常精准,有的简洁明了,语言表达别具一格,有序有趣。堪称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段落,是教学时赏读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花钟》这篇课文,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花开的时间,顺序,能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但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课外阅读不够丰富。理解句子只停留在表层,不能感悟语言的优美。对于花开的句式,学生不能主动品读,感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所以需要老师指导,才能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重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抓修辞表达,写句子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在读中知其形,从颜色、样子、动态方面描写景物。在如文本的对话中,潜心读文、潜心会文,适时设计写的环节,秋天的雨还把颜色给了谁?使学生有话可说,在写中丰富了对秋天色彩美的体验和对优美生动语言的运用。
(二)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组织学生反复品读文本,学生在领略文章内容的同时,情感之弦也在不断被拨动着,表达的欲望也在不断被激发。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我让学生写写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去圆明园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去亲眼看看、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很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历史时,我让学生写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并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是旁观的一位老百姓,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不少见解都很有新意,很有深度。“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这些道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结束新课时我再让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有什么话要说?让他们去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三)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
文学作品中,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和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对于这些“空白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知、去体验,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在调动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结合描写普罗米修斯忍受痛苦的文字:“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又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设计了这样的情节进行补白:“他遭受的痛苦仅仅是这些吗?仅仅是一天、两天吗?教师动情描述,整整3万年来,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战,3万年里,夏日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狂风来了,雷电来了,凶恶的鹫鹰也来了,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补白:我仿佛看到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冬天北风呼啸,皑皑白雪,雪花落在他的头上、脚上,他几乎成了一個冰冻的雪人:炎炎夏日里,太阳炙烤着他,皮肤被晒得全部裂开;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在引导学生对这处“空白点”进行想象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人物形象,又强化说的训练。
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导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第一学段凸显字词教学和朗读教学。第一学段,可以侧重学生组词扩句的训练。
第二学段凸显词和段的教学。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品味用词的准确,同时了解基本的构段方式。
第三学段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力求读写结合。如全国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在执教五年级《黄山奇松》时,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抓住第二节和第三节进行教学。教学第二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写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后,然后进行对作者写法的探究,管老师的阅读课是指向写作,那必然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的。课堂上,管老师通过表格进行梳理。
通过表格,清晰的呈现出了写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发现:为什么没有写陪客松的姿态呢?为什么只写了迎客松的地位呢?依托这两个问题,管老师完成了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如何选择习作素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不要写的”,什么是“都要写的”。教学第三节,则重点抓住三个“或”的句子和两个“有的”的句子,在语言的品读中明白作者语言的秘密——状如和形似的特点。
二、把握教材的语言特点
如《花钟》这篇课文,课文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三个句子表达非常有特色,同样写花在什么时候怎样开放。但是变化丰富。有的采用拟人的手法,有的用词非常精准,有的简洁明了,语言表达别具一格,有序有趣。堪称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段落,是教学时赏读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花钟》这篇课文,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花开的时间,顺序,能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但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课外阅读不够丰富。理解句子只停留在表层,不能感悟语言的优美。对于花开的句式,学生不能主动品读,感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所以需要老师指导,才能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重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抓修辞表达,写句子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在读中知其形,从颜色、样子、动态方面描写景物。在如文本的对话中,潜心读文、潜心会文,适时设计写的环节,秋天的雨还把颜色给了谁?使学生有话可说,在写中丰富了对秋天色彩美的体验和对优美生动语言的运用。
(二)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组织学生反复品读文本,学生在领略文章内容的同时,情感之弦也在不断被拨动着,表达的欲望也在不断被激发。在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我让学生写写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有的说想去圆明园中游览,有的说想把那些美景全拍下来,有的说想去亲眼看看、亲手摸摸那些奇珍异宝……很显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屈辱历史时,我让学生写写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并联系上下文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是辅佐朝政的大臣、是清朝军队中的一名守城士兵、是旁观的一位老百姓,面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顿时激情澎湃,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不少见解都很有新意,很有深度。“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不会受欺侮”这些道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结束新课时我再让学生思考:假如现在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有什么话要说?让他们去写读后感,自然水到渠成。
(三)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
文学作品中,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和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对于这些“空白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知、去体验,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在调动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结合描写普罗米修斯忍受痛苦的文字:“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又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设计了这样的情节进行补白:“他遭受的痛苦仅仅是这些吗?仅仅是一天、两天吗?教师动情描述,整整3万年来,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战,3万年里,夏日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狂风来了,雷电来了,凶恶的鹫鹰也来了,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补白:我仿佛看到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冬天北风呼啸,皑皑白雪,雪花落在他的头上、脚上,他几乎成了一個冰冻的雪人:炎炎夏日里,太阳炙烤着他,皮肤被晒得全部裂开;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在引导学生对这处“空白点”进行想象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人物形象,又强化说的训练。
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导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