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探讨,包括: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有效解读文本;整合有效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策略与技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9-01
当前,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如何科学地设计、指导、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每位英语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应对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英语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因此,对英语阅读有效教学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是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
一、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有效解读文本
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质疑中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质疑式、讨论式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所涉及的诸如某些社会现象的表现形态或某些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等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启发诱导学生敞开思路,让其借此发挥,尽可能地思考并表达出其形态、联系、利弊、用途、范围等。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探索精神和多元思维的习惯。例如:在学完When is your birthday?之后,教师让学生辩论:“If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打开思路、展开辩论,并提出许多代替Birthday Party的好办法,如have a picnic/go fishing/go hiking/climb the hill/see a film/have a get?鄄together/go to the park etc.。通过这一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类比、横向、联想、逆向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增强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以培养学生丰富想象能力和积极探索求异习惯并且坚持独立见解的品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整合有效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策略与技能
通过对新目标教材进行分析,笔者很容易发现这本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并选择了多种阅读技巧,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寻读、略读、精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重视阅读前学生的准备状态。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学生应有想读、渴望读的愿望,有必要的词汇语法语感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而这种必要的准备状态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启发。为使学生达到最佳的阅读准备状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必要的导入,如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激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悬念,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前解释文中的生词并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的阅读理解作好铺垫。阅读前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习得一定的阅读技巧也很重要,比如,遇到陌生词汇,应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猜测,而不能立即查字典;要采用默读方式而非指读、回视、重读等阅读方式。
其次,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要完整理解一篇文章,第一步一般是采用寻读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和关键词,从而了解文章大意。教师应围绕主题设计相关的问题或逐步引导学生质疑,有浅入深,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问题设计环境为阅读准备不充分的学生或差生积极参与阅读提供了条件,也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为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作好了准备。略读是理解文章的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基本信息,如when, who, where, result, main, events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并给予学生机会自如表达见解,以了解对文章大意的了解程度,对学生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免有些学生在阅读中迷失了方向。同时,还要处理文中相关的文化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在阅读的第三阶段即精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应深入具体,应提出一些具有评价性或逻辑推理性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励学生带着任务进行仔细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学生的自主思考讨论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或让优等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讨论的结论,只要合情合理,应被给予充分的肯定。采用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
最后,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阅读结束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应的阅读策略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或风俗习惯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巩固,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巩固运用反思中,不断扩大知识面并增强策略意识,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来重知识的记忆、训练转变到重视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江倩.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1 (10).
2.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 ( 5 ).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9-01
当前,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如何科学地设计、指导、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每位英语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应对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英语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因此,对英语阅读有效教学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是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
一、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有效解读文本
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质疑中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质疑式、讨论式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所涉及的诸如某些社会现象的表现形态或某些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等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启发诱导学生敞开思路,让其借此发挥,尽可能地思考并表达出其形态、联系、利弊、用途、范围等。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探索精神和多元思维的习惯。例如:在学完When is your birthday?之后,教师让学生辩论:“If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打开思路、展开辩论,并提出许多代替Birthday Party的好办法,如have a picnic/go fishing/go hiking/climb the hill/see a film/have a get?鄄together/go to the park etc.。通过这一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类比、横向、联想、逆向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增强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以培养学生丰富想象能力和积极探索求异习惯并且坚持独立见解的品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整合有效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策略与技能
通过对新目标教材进行分析,笔者很容易发现这本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并选择了多种阅读技巧,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寻读、略读、精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重视阅读前学生的准备状态。在阅读活动开始前,学生应有想读、渴望读的愿望,有必要的词汇语法语感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而这种必要的准备状态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启发。为使学生达到最佳的阅读准备状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必要的导入,如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激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悬念,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前解释文中的生词并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的阅读理解作好铺垫。阅读前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习得一定的阅读技巧也很重要,比如,遇到陌生词汇,应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猜测,而不能立即查字典;要采用默读方式而非指读、回视、重读等阅读方式。
其次,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要完整理解一篇文章,第一步一般是采用寻读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和关键词,从而了解文章大意。教师应围绕主题设计相关的问题或逐步引导学生质疑,有浅入深,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问题设计环境为阅读准备不充分的学生或差生积极参与阅读提供了条件,也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为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作好了准备。略读是理解文章的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基本信息,如when, who, where, result, main, events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并给予学生机会自如表达见解,以了解对文章大意的了解程度,对学生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免有些学生在阅读中迷失了方向。同时,还要处理文中相关的文化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在阅读的第三阶段即精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应深入具体,应提出一些具有评价性或逻辑推理性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励学生带着任务进行仔细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学生的自主思考讨论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或让优等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讨论的结论,只要合情合理,应被给予充分的肯定。采用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
最后,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阅读结束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应的阅读策略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或风俗习惯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巩固,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巩固运用反思中,不断扩大知识面并增强策略意识,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来重知识的记忆、训练转变到重视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江倩.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1 (10).
2.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