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歌改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908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30—40年代期间,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倡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并极力向世界推广中国音乐。他个人创作了大量中国风格作品,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钢琴独奏和艺术歌曲两种音乐体裁。《红彩妹妹》本是河北绥远地区的一首民歌,通过齐尔品的创作改编,尤其是钢琴伴奏部分的加入,已然使之变成了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艺术歌曲。本文通过对这首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的和声、织体、前奏、间奏、尾声、音区、速度等方面的研究,窥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早期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编配艺术理念。
  [关键词]齐尔品;《红彩妹妹》;钢琴伴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一、作曲家的生平简介
  亚力山大·尼可来维奇·车列浦宁(Alexander Nikolayeich Tcherepnin)1899年在俄国的圣彼得堡诞生,1977年于法国巴黎去世。20世纪30年代,他在中国居留期间曾拜京剧大师齐如山为义父,由齐如山为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齐尔品[1]。
  齐尔品是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音乐家,这与他成长的家庭有着莫大关系。他的家庭是一个综合艺术的家庭,他的父亲师承俄罗斯“强力集团”中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指挥,同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指挥班任教,普罗科夫耶夫就是他指挥班的学生。他的母亲是俄籍法裔画家贝诺亚和德国女钢琴家金德的女儿,而这个金德的祖先就是韦柏的杰作《魔弹射手》脚本的作者金德。这样的一个家庭是集合了音乐、绘画、文学的血统的国际化的艺术家庭[2]。
  齐尔品自己5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和唱歌,中学毕业之后,他同时在音乐学院和大学(法律系)注册上课。在彼得堡的时候是这样,1918年全家迁居到第比里斯之后他也照样是在大学和音乐学院同时上学,所不同的是他的大学专业已经从法律改为历史和哲学,课余还为当地好几家日报写音乐评论,到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各地旅行演奏,可见他从小就不是单打一的音乐家。1930年前后,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齐尔品开始了在世界各地的游历。1934年受到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的邀请,齐尔品从日本来到中国,担任学校的作曲和钢琴教师。在授课之余,齐尔品创作出了多部具有中国风味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红彩妹妹》就是他以五声调式为主要创作手法的一首极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艺术歌曲。
  
  
  二、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红彩妹妹》的创作背景
  齐尔品在中国居留期间,五声音阶对其创作起到了巨大影响,齐尔品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养分,丰富他的音乐创作,其间创作代表作品有Op.51《五声音阶钢琴技巧练习》、Op.52《五首音乐会练习曲》。中国音乐的影響对于他之后的音乐创作也起到重要作用,1945年二战结束之时,齐尔品在欢欣鼓舞的情绪下,作品大增。他以中国古诗为词汲取中国民歌谱成“七首声乐独唱曲”(Seven Songs,Op.71,1945)题献给中国女歌唱家周小燕女士,《谱中国诗词》七首声乐作品分别是:第一首《知足歌》傅玄;第二首《金缕衣》李錡;第三首《春晓》孟浩然;第四首《新年》云南民歌;第五首《红彩妹妹》河北民歌改编;第六首《答俗人问》李白;第七首《将进酒》李白[3]。《红彩妹妹》是根据河北民歌改编而成,目前有两个版本,第一版为齐尔品赠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原版,第二版为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材的《红彩妹妹》(男中音),是目前经常登台演唱的版本,本次论文研究的版本是第一版。
  
  
  三、《红彩妹妹》的钢琴伴奏特色
  (一)钢琴伴奏中的和声语汇
  1.和弦结构
  在传统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弦结构是以三度关系叠置为主,到了20世纪时,和弦构成已出现各种情况,二度、四五度叠置已为常见,和弦的构成在音程选择上有了较大的变动,同时和弦的构成方式也出现了不同种类。齐尔品在自己的中国风格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五声纵合性和声方法,这种和声的和弦结构是以五声调式中各种音程的纵合作为和弦结构基础[4]。而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红彩妹妹》中的和弦构成极具特色,全曲共分为四段,钢琴伴奏部分的创作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和弦结构出现,均由音程组成,纯八度、纯五度、大小三度占重要比重。钢琴伴奏中音程代替和弦的处理方式,是为了更贴近中国五声民族风格的传统,在纯粹的五声调式中,三度叠置能够完整构成和弦的只有宫和弦、羽和弦。其他三个和弦商、角、徵本身就只能构成音程,所以省略和弦音的音程更能与中国风格相融合。
  2.和声进行
  《红彩妹妹》钢琴伴奏部分第一、二段的和声进行非常大胆,齐尔品一改西方传统功能和声语汇,直接采用中国器乐曲支声复调创作手法,钢琴伴奏用均匀的八分音符与歌声旋律形成平行八度进行。第三段中的和声进行是中国风格与西方作曲技术完美结合的具象体现,五声民族旋律与半音化线条结合,同时利用持续音稳定和声功能,极好地渲染了音乐的艺术氛围,从和声音响上表达出歌词中“想起了妹妹泪涟涟”的凄凉情景。
  
  
  (二)钢琴伴奏中的织体类型
  1.支声复调织体
  《红彩妹妹》是分节歌的曲式结构,由单一相似的旋律片段循环重复四次构成,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可分为两种类型,歌曲第一、二段均属于支声复调织体,双手八度和声音程交替弹奏,完全重复歌声旋律,第二段穿插少许五度音程和八度旋律音程交替演奏,增加音乐的变化。
  2.柱式和弦织体
  作品的第三、四段伴奏织体从音程转化到了柱式和弦音型,加密了织体的厚度,同时伴奏旋律跟随从右手高声部转化到了左手低声部,震音与八度和弦、持续音与半音化线条营造出悲壮凄凉的情绪。第四段点缀式的柱式和弦织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主人翁的内心独白,对人物内心刻画细微至极。   (三)钢琴伴奏中的前奏、间奏、尾声运用
  《红彩妹妹》的前奏、间奏在钢琴伴奏中起到预示歌唱的速度、音高、力度、表情的作用,尾声则是起到总结与提升音乐艺术高度的作用[5]。这首艺术歌曲中三个部分公用一种音乐材料,这种钢琴伴奏的设计极大促进了四个部分的完整统一,虽然各部分音乐情绪、形象多有变化,但通过前奏、间奏、尾声的加入,使之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更准确、深刻地表达音乐内涵。这三个部分之所以能与各乐段如此相融,起到承上启下、总结全曲的功效,是因为在材料的构成上,与主题甚是相似。齐尔品正是利用西方作曲技术中主题逆行的方式,从材料中提炼出了前奏、间奏、尾声的旋律,才使其有了如此效果。
  
  
  
  从上面的谱例可以看出,整首歌曲是E羽五声调式,且一开始主题基调就由羽调式骨干音E、D、B建立,齐尔品的前奏抓住了主题材料的关键,骨干音不变,改变主题骨干音出现的顺序,E、D、B——B、D、E逆行出现,歌曲的第一句由主音开始且多次强调主音,从而稳定主功能,而逆行之后B音先行,多次强调B音,自然属功能增强。由此可见,作曲家在整个作品结构上还是利用了传统功能结构,因为考虑到前奏、间奏均有承前启后之作用,尾声具有意境升华之意,所有这些副属部分采用属功能,让其更具倾向性,而用在尾声则是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意。然而前奏中除了B、D、E之外,还有A音,这个音的产生同样来自主题材料,如果把主题材料进一步进行简化,那么则是E、D两音而已,前奏进行骨干音提炼,则是B、A,从这里可以看出,前奏的骨架音来自主题骨架的移位,且为使进入与过渡的倾向性更强更顺利,前奏移位至属音开始。齐尔品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几种关系,才使得其创作的钢琴伴奏副属部分如此精彩。
  (四)钢琴伴奏中的音区处理
  齐尔品的这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在音区上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从整体上来分,可以分为两种:前面两段在极高音区,后面两段在极低音区。按照常规的伴奏创作理念,钢琴伴奏通常是在中音区比较合理,声音温暖而和声效果突出。齐尔品在前两段运用极高音区双手交替弹奏旋律,主要是为了模仿中国打击乐器,制造热闹欢快景象。八度或单音直接重复旋律而非和声配置是为了摸索钢琴上中国风格的创作方式。歌曲后两段,因为速度、情绪的变化,钢琴伴奏也由高音旋律重复变为了低音重复,同时八度音程之内加入了三度音程叠置,在极低音区制造悲凉气氛。中间出现半音化线条与中国五声旋律结合,突出音乐张力,让音乐更具戏剧化。
  
  
  結 语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创作的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红彩妹妹》在结构上虽然是分节歌形式,却突破了这种曲式的局限,让音乐形象有了更多种发展的可能。在和声、织体上,运用单音、八度平行进行而非三度叠置功能布局,半音线条与五声旋律结合,为中国早期民族和声提供了思路。在钢琴伴奏音区设置上,通过模仿中国民族乐器强调音乐效果。通过分析总结齐尔品的这首艺术歌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民歌改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方式与理念,对梳理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有着极大的作用。
  
  注释:
  [1]欧阳美伦.简介齐尔品的一生及其作品[J].音乐艺术,1982(12):107.
  [2]廖辅叔.关于齐尔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01):89.
  [3]王海青.论齐尔品歌曲七首——谱中国诗词之中国风格表现[D].四川音乐学院,2013(04):1.
  [4]甘壁华.阿·齐尔品和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研究[J].音乐艺术,2001(02):63.
  [5]龚苏俊.刘聪声乐套曲.四季诗谣的钢琴伴奏研究[J].北极光,2018(10):9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其中中国传统音乐更是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壮大,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法各具特色,在世界音乐之林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引进和广泛的应用,在进一步推广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也使得现代音乐更具魅力。本文着重就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以期民众更进一步了解
期刊
[摘 要]《弹指一挥间》是笔者于2015年创作的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在探讨该作品的声音素材选取与处理手段之前,笔者首先对该作品属于具体何种类型的电子音乐作了一番解读,只有确定了其具体属于电子音乐这一广义概念里的何种类型,才能对其创作技术手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而后笔者从声音素材的选取与声音素材的处理两个方面对该作品的音乐创作展开介绍,以期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介绍为交互式电子音乐在声音层面的创作上提供
期刊
美麗的诺干胡
期刊
[摘 要]2019年4月19日晚,“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记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展演”[1]活动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隆重举办。笔者在观看展演活动的过程中,惊叹于本次展演活动所蕴含的学术深度,遂对展演活动进行概述,并对此展演活动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传承的意义做出适当评价。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草原和森林文化;传统音乐;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緊握你的手
期刊
[摘 要]四手联弹是钢琴二重奏的形式之一,这一演奏形式起源于16世纪末期17世纪初期的英国。在没有唱片的时代,音乐爱好者们通过四手联弹来欣赏和了解大量的经典管弦乐作品,因此該演奏形式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由交响曲和其他管弦乐作品改编而来。《沃尔塔瓦河》选自于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并且是由其亲自改编的四手联弹曲。  [关键词]四手联弹;合作技巧;沃尔塔瓦河  [中图分类号]J605 [
期刊
田家
期刊
平凡的你
期刊
[摘 要]大足石刻凿造于晚唐时期,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唐末中国北方石窟慢慢褪去历史的光辉走向衰落之际,在长江流域的大足,雕刻家们却仍在挥锤凿石,以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胸襟,创造了大足石刻这一惊世杰作。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不论是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形式规律,还是雕刻技法上,都反映出大量的生活程式化,从各个侧面浓
期刊
[摘 要]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引进成为国内演出市场的一大热点。作为除百老汇音乐剧、伦敦西区音乐剧、德奥音乐剧之外的小语种音乐剧的代表,法语音乐剧在制作和审美上带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法语音乐剧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达到中国观众的审美预期,本文将以《摇滚莫扎特》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法语音乐剧;制作;审美特色;中国观众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