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校园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其角色和工作职责所决定,高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探讨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辅导员的新的工作内容,以及适应新的工作内容的工作方法创新。
【关键词】和谐校园;辅导员;工作内容;方法创新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任务。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绘制的美好蓝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青年成长的摇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多方关注。
根据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结合校园本身的特点,所谓和谐校园[1],是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协调发展为核心,以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实现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人为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高校辅导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辅导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应和谐校园建设,辅导员应该进行工作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
一、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辅导员工作内容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
我国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合格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组织机构与场所,承担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一直是我党高度关心的问题。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应该是既专有红的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大量的、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导师。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辨别是非,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并在此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理念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大学之前的教育与学习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较高的自觉性与实践性。在大学阶段,学生除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外,专业学习是其很重要的任务。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工程中,要注意对全体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高校由于学科设置的特点、教师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教师传授的是信息、教的是方法,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己自觉去学习、积累。所以,作为辅导员,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也是一个良好班风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专业意识的同时,要不时地引导学生去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考证,增加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内容,为走入社会工作作好各种准备。
在关心大学生学习的同时,辅导员更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校改革,高校出现教育设施、师资等有限资源与大规模扩招的矛盾,这对学生的生活影响很大。学生时有埋怨声音、抱怨语气,作为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其中,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凸现。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这一群体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辅导员在关心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平时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在奖、贷、助、缓、减、免方面要公开、公平,真正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的生活环境已使他们摆脱以前那种对父母亲的依赖性,他们已具有独立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冲击、网络文化的影响等一系列原因,大学生承受学习、经济、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诸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目前,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已成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在我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还很薄弱,高校心理卫生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肩负着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重任的政治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成为学生心理的疏导者和心理卫生的传播者,自觉学习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深入实际,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一)善于运用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去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高校正确处理对外与对内各方面的关系;从校园内部关系来看,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祥和、宽容、理解、协调一致的关系体;从矛盾的角度看,和谐校园是矛盾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统一体;从主体论的方面看,和谐校园的建设主体涉及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等等。辅导员,由于其工作职责所决定,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处于很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是学校管理方针、制度、纪律的传达者,也是学校的管理层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联络者,另一方面,辅导员也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同时更是学生的服务者。可以这么说,辅导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中枢者。辅导员的工作既要与学校的管理层发生经常性的联系,也要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保持联系,同时更要与学生密切联系着。这使得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遇到各种矛盾。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化解各种矛盾,也就是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努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更要自觉、并且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学生思想问题的发生具有多端性、社会性,思想教育又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在处理思想问题的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辅导员要教会学生自己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自己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当学生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各种思想问题时,辅导员要理性分析,抓住产生这种现象原因的主要矛盾方面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时疏导,有效化解,而不要乱了手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转化管理、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
“人本管理”原本是管理学上的概念,企业中的管理从重视物到重视人,是企业管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受雇人、经济人到社会人,到最后的管理人,人本管理实际上是在全新认识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人,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最大主体,管理、教育、服务好这一主体,是建设好和谐校园最大的任务。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要做到:
第一,树立平等的观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具有独立的判断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是80后的当代大学生,个性都很强,他们要求民主、平等,富有思想,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多以兄长的身份与他们沟通,少以管理者的角色与他们交流,这样更能了解他们、亲近他们。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切实关心每位同学的学习、生活及成长,教育好和谐校园主体的每一分子。
第二,角色意识的转化。一直以来,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总是把自己定位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学生是自己管理、教育的对象。这种角色定位固然是师者权威的表现,但随着高校教育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和谐校园的提出,辅导员也要适时进行角色的转化,从管理者、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化。伴随着社会转型、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中有不同心理问题的人群在逐年增加,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就业方面,以服务者的姿态,向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正确进行就业指导。以服务者来定位自己,本身就是以平等身份与学生相处的重要表现。
第三,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授权给员工,相信员工,让员工在授权范围内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以最恰当地完成所交给的任务。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团体的建设,一方面,要配合院系团委搞好院系学生会组织的组建,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团结、积极向上、和谐的班级委员会组织。要搞好学生的社团组建工作,相信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力量和影响力,对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大学里,学生往往是依据课表,在流动的教室里听课、学习。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里的班级更像一个“无形组织”。这种“无形组织”给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带来了难度。但是如果辅导员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就可以把这种劣势变为优势。借助企业“学习型组织”理论,努力构建“学习型班级”,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习型班级”的建立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要摒弃那种局部、静态看问题的视角,转向从整体、动态平衡的角度看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也就是培养一种全局观念。这种全局观念在一个班级里就可以进一步转化为集体观念。其次,要建立班级的共同愿景。班级的共同愿景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和远景,是班级的共同目标。共同远景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引导、带动班级同学个人愿景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起到约束、规范个人远景的非正常轨道偏离。第三,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学生心中,影响学生认识世界,以及采取行动的先验的假设、陈见和印象。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与大学前的不同,所以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改善其心智模式尤其重要。通过改善其心智模式,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第四,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自我超越”是指突破个人能力极限的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包括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不断去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超越与创造。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实质是发展学生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过程。团体学习能提供给学生一个互通有无、彼此了解对方优缺点的机会与空间,使自己的学习能不断提高。同时,团体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团队意识是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必备的一种素质。
通过“学习型班级”的建立,在班级共同愿望的统摄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问题能力、团队学习精神,从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实现每个学生学习、创造力的自我超越,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
注释:
①吴庆云.从师生关系入手着手打造和谐校园[J].文化教育,2006,(4).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朱惠琼.辅导员角色重构与和谐校园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娟.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作者简介:丁常文(1976—),男,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关键词】和谐校园;辅导员;工作内容;方法创新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任务。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绘制的美好蓝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青年成长的摇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多方关注。
根据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结合校园本身的特点,所谓和谐校园[1],是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协调发展为核心,以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实现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人为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高校辅导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辅导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应和谐校园建设,辅导员应该进行工作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
一、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辅导员工作内容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
我国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合格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组织机构与场所,承担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一直是我党高度关心的问题。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应该是既专有红的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大量的、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导师。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辨别是非,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并在此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理念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大学之前的教育与学习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较高的自觉性与实践性。在大学阶段,学生除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外,专业学习是其很重要的任务。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工程中,要注意对全体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高校由于学科设置的特点、教师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教师传授的是信息、教的是方法,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己自觉去学习、积累。所以,作为辅导员,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也是一个良好班风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专业意识的同时,要不时地引导学生去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考证,增加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内容,为走入社会工作作好各种准备。
在关心大学生学习的同时,辅导员更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校改革,高校出现教育设施、师资等有限资源与大规模扩招的矛盾,这对学生的生活影响很大。学生时有埋怨声音、抱怨语气,作为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其中,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凸现。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这一群体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辅导员在关心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平时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在奖、贷、助、缓、减、免方面要公开、公平,真正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的生活环境已使他们摆脱以前那种对父母亲的依赖性,他们已具有独立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冲击、网络文化的影响等一系列原因,大学生承受学习、经济、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诸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目前,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已成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在我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还很薄弱,高校心理卫生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肩负着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重任的政治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成为学生心理的疏导者和心理卫生的传播者,自觉学习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深入实际,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一)善于运用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去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高校正确处理对外与对内各方面的关系;从校园内部关系来看,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祥和、宽容、理解、协调一致的关系体;从矛盾的角度看,和谐校园是矛盾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统一体;从主体论的方面看,和谐校园的建设主体涉及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等等。辅导员,由于其工作职责所决定,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处于很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是学校管理方针、制度、纪律的传达者,也是学校的管理层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联络者,另一方面,辅导员也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同时更是学生的服务者。可以这么说,辅导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中枢者。辅导员的工作既要与学校的管理层发生经常性的联系,也要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保持联系,同时更要与学生密切联系着。这使得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遇到各种矛盾。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化解各种矛盾,也就是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努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更要自觉、并且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学生思想问题的发生具有多端性、社会性,思想教育又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在处理思想问题的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辅导员要教会学生自己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自己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当学生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各种思想问题时,辅导员要理性分析,抓住产生这种现象原因的主要矛盾方面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时疏导,有效化解,而不要乱了手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转化管理、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
“人本管理”原本是管理学上的概念,企业中的管理从重视物到重视人,是企业管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受雇人、经济人到社会人,到最后的管理人,人本管理实际上是在全新认识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人,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最大主体,管理、教育、服务好这一主体,是建设好和谐校园最大的任务。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要做到:
第一,树立平等的观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具有独立的判断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是80后的当代大学生,个性都很强,他们要求民主、平等,富有思想,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多以兄长的身份与他们沟通,少以管理者的角色与他们交流,这样更能了解他们、亲近他们。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切实关心每位同学的学习、生活及成长,教育好和谐校园主体的每一分子。
第二,角色意识的转化。一直以来,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总是把自己定位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学生是自己管理、教育的对象。这种角色定位固然是师者权威的表现,但随着高校教育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和谐校园的提出,辅导员也要适时进行角色的转化,从管理者、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化。伴随着社会转型、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中有不同心理问题的人群在逐年增加,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就业方面,以服务者的姿态,向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正确进行就业指导。以服务者来定位自己,本身就是以平等身份与学生相处的重要表现。
第三,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授权给员工,相信员工,让员工在授权范围内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以最恰当地完成所交给的任务。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团体的建设,一方面,要配合院系团委搞好院系学生会组织的组建,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团结、积极向上、和谐的班级委员会组织。要搞好学生的社团组建工作,相信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力量和影响力,对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大学里,学生往往是依据课表,在流动的教室里听课、学习。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里的班级更像一个“无形组织”。这种“无形组织”给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带来了难度。但是如果辅导员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就可以把这种劣势变为优势。借助企业“学习型组织”理论,努力构建“学习型班级”,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习型班级”的建立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要摒弃那种局部、静态看问题的视角,转向从整体、动态平衡的角度看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也就是培养一种全局观念。这种全局观念在一个班级里就可以进一步转化为集体观念。其次,要建立班级的共同愿景。班级的共同愿景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和远景,是班级的共同目标。共同远景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引导、带动班级同学个人愿景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起到约束、规范个人远景的非正常轨道偏离。第三,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学生心中,影响学生认识世界,以及采取行动的先验的假设、陈见和印象。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与大学前的不同,所以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改善其心智模式尤其重要。通过改善其心智模式,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第四,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自我超越”是指突破个人能力极限的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包括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不断去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超越与创造。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实质是发展学生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过程。团体学习能提供给学生一个互通有无、彼此了解对方优缺点的机会与空间,使自己的学习能不断提高。同时,团体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团队意识是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必备的一种素质。
通过“学习型班级”的建立,在班级共同愿望的统摄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问题能力、团队学习精神,从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实现每个学生学习、创造力的自我超越,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
注释:
①吴庆云.从师生关系入手着手打造和谐校园[J].文化教育,2006,(4).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朱惠琼.辅导员角色重构与和谐校园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娟.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作者简介:丁常文(1976—),男,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