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类文章中,诗歌、戏剧、小说是写给很多人看的,书信是写给另一个人看的,日记则是写给自己看的。后两类虽然不是文学的主力而只是"偏师",但却常常十分引人,因为它们直抒胸臆,不假修饰,读来更为亲切有味。各国文学史上都有人以书信得名因而流传下来,玛丽·渥特莱·蒙太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1689— 1762)就是英国文学史上这么一位人物。玛丽·渥特莱·蒙太古夫人系出名门,父亲是世袭伯爵,一生只知玩乐,是位花花公子。丈夫爱德华·渥特莱·蒙太古先生是一位规矩有条理而缺乏情趣的人。据说他死后人们发现他把夫人在二十五年中给他的信都注明收到日期并写了摘要,编号存档。他于1714年曾在英皇乔治一世的财政部中居高位,后来任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并且数次当选为下院议员。他和当时的文人如斯威夫特、艾迪生、斯梯尔都有来往,据说还曾为当时流行的期刊《旁观者》和《闲谈者》撰稿;但他生平酷好的只是攒钱,去世时是英国巨富。蒙太古夫人却和他相反,她性情活泼豪爽,天资聪颖,言谈锋利,博览强记,又天生美貌。她从小好学,年轻时因读了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的《变形记》产生学拉丁文的念头,这在当时上流社会的小姐们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所以她只好秘密地学。知道这一秘密并给她以指导的,就是她后来的丈夫蒙太古先生。除古典文学而外,她还喜读传奇小说和戏剧。她于1712年因遭父亲的反对遂和蒙太古先生私奔秘密结婚,婚前和他已有一段时间互相通信。最初是以写给蒙太古的未婚妹妹为名,而实际上回信由蒙太古执笔,他妹妹抄寄。后来妹妹死了,两人就直接通信。婚后蒙太古夫人经常出入宫廷,颇得太子妃(后来的卡罗琳皇后)的欢心,曾是伦敦社交界的领袖人物多年,和当时的著名文人如蒲伯、斯威夫特、菲尔丁、杨格(Edward Young,诗人)都有来往。但因为她说话直爽,口角锋利,也得罪了一些人,蒲伯在诗中曾讽刺过她。1716年蒙太古被任命为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也随同前往,住了一年,对土耳其的风土人情很有兴趣,并且学了一点土耳其文。回国之后在伦敦多年,于1739年移居国外,住在法国和意大利,曾同一位意大利青年公爵同居十年。她出国的原因大约是和丈夫的关系不好。丈夫死后,她于1762年回国,当年去世。这里选译的只是这位夫人留下的书信中很少的几封,但也可以对她的风格略见一斑。她最著名的是1763年出版的关于土耳其的《东方来信》五十二封,这里选了三封。第一封致S.C.夫人函中提到的种痘办法是她介绍入欧洲的。这件事是她的一大贡献。她曾为给她的儿子带头种痘受到许多保守人士的非议,甚至说她的儿子后来不成才都是种痘种坏了。也许因为她自己出过天花,身受其害,所以对推行种痘十分热情,从这信里很可以看得出来。在当时英国人的眼中,土耳其是个非常野蛮落后的国家,蒙太古夫人却有不同凡俗的眼光,对接触到的异国风光抱有浓厚兴趣和同情。在她笔下,骆驼、水牛、土耳其式的房屋都写得栩栩如生,而在致马尔伯爵夫人的信中所描写的那位土耳其美人法婷玛和她天仙般的女儿和侍女,以及她的房屋服饰,又有谁看了不为之神往呢! 但蒙太古夫人书信的好处又不止于描写的动人,她在信中往往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特别是对妇女地位的看法。她早年曾和女权主义者玛丽·亚斯特尔(Mary Astell)相交,后者曾给她1763年版的《东方来信》写过序文。她对当时英国社会歧视妇女极为不满,特别是对不许妇女有研讨学问的自由十分痛恨,认为极不公平(见致布特伯爵夫人函)。在所译的第七封信里她和女儿谈如何教育外孙女,说要教她读外文,读英国诗,培养鉴别力,以免上当;还说要教育她不要以学问去炫耀,装模作样只会使自己成为可笑的人。这些都显示出她的思想冲破了当时的偏见,是一位不同凡俗的妇女。蒙太古夫人也写一些诗和散文,但最著名的还是书札。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人们把写信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朋友之间通信不但要有内容,还很讲究文字,可又不要失之做作,在这方面蒙太古夫人是杰出的。一位十九世纪评论家贝吉特(Walter Bagehot,1826—1877)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玛丽·蒙太古夫人擅长书札。她下笔简洁而不做作,是尺牍中的极品。某雄辩家曾说油滑是演说的大忌,对作家说顶少也是如此。有许多人,特别是夫人小姐,能在任何时侯写任何长度和任何数目的信。我们不妨说,这样写出来的信是不会好的。无论写哪一体的文章都要先思考一下,要先异明白究竟打算怎样,才能不走弯路,才能一步步前进。另一方面,思考太过却又不利于行文的流畅,尺牍如此,其他文章也无不如此。写时用意太过,一封信读起来就吃力,会变成好句的堆砌,每一句读来都好,但全篇缺乏生气。记性用的多,悟性用的少,谁读了都有这个感觉,虽然只有别具只眼者才能找到原因。蒙太古夫人深明此理。她以生动而恰到好处的文字来说她想说的话,但避免过分求好,她文字是精炼的,但不吃力。" 这段话很能道出蒙太古夫人尺牍的妙处。译者也做了些努力,力求对得起原著,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则有待于读者来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