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亚夫从事基础英语教育30多年,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主任,外语分社社长等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明师说
在每个英语教师心中,一定都“住”着几位“大师”级人物,龚亚夫无疑是其中之一。从英语教师、教研员到课标组核心专家,他是专业标杆;从《走遍美国》《英语教育新论》到《新维度英语》,他著作等身;从课堂教学、政策指定,到大纲设计、教材编写,他是英语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实践者;从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到外专委理事长,40多年风雨兼程,他是英语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引领者。
名头虽大,书房却有点“寒酸”: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到处可见一摞摞、一叠叠用英语教材、专著和学术期刊堆起的“小山包”。就是在这有点狭促的书海里,龚老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明师说记者拨云见日。面对年轻晚辈的稚嫩提问,龚老师始终保持微笑、耐心解答。也许,与渊博的学识相比,这份令人如沐春风的温煦谦和,更让人体会到真正的大家风范、学者气度。
语言,是品格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很多人都关心一个问题:“英语学科如何体现和理解核心素养?”对此,龚亚夫老师纠正道:“不应是英语学科怎么体现核心素养,而是每一个学科如何通过教学去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在龚老师眼里,核心素养超越学科本身,是更“上位”的理念,是一个人究其根本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可能会忘记了各个学科学习的知识,但是通过学习这个过程,他具备了一些作为一个人的优良品格,具备了一些关键能力。这就是核心素养。”
“英语教学,虽然首先考虑的是语言教学,但一个人的语言和品格是密不可分的。”龚老师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是能不能换位思考、能不能关心他人的问题。“语言,是品格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采访过程中,龚老师经常借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十分传神。“就像你累了一天,回家对先生说‘我今天累死了’。先生可能会有3种回答,‘你累呀,我比你还累呢?’‘谁让你干这活了?你就不应该接这活儿,你找一个轻省的干吧!’‘怎么了,说说怎么回事?’很显然,第三种情形能更好地展开交流。”
“清華附小的校长,曾带领一群孩子到欧洲参加合唱。结果到了那儿,这些孩子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排队、大声喧哗,到餐厅里抢吃的……从语言能力上看,这些孩子能用英语交流,会问路、打电话,也能看懂食物上的标签。但是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语言再好、体育再强、会唱歌、会画画,仍然不会受到欢迎。”回归到英语教学,龚老师也举了一个例子。
在龚老师看来,一个人的交流能力与他的品格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核心素养能力紧密结合。他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师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语言能力”,缺乏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必备品格的教学设计。由此,他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三点方向:第一,要搞清楚“必备品格”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要明白一个人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关键能力;第三,如何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发展?
较少教材依赖,扩大课程资源,语言学习是一种生态的过程
关于“核心素养落实到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龚老师指出了目前老师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材料缺乏核心素养内容方面的设计。“过去编写教材考虑的是功能、结构,更多的是生存英语的内容,比如问路、打电话、购物、点菜……。特别是中小学,大部分都是工具性的目标,关心品格培养、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思维能力的设计较少。”
在龚老师看来,目前教材的教学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老师们经常困惑,每天就学教材里这点东西,学生怎么就老是学不会呢?实际上,教得越少越学不会,因为学生接触的东西太少了。”龚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语言是一种生态的过程,不是播下十个种子,全能齐刷刷地长出来;不是学了五个单词,全掌握了再学下一批。语言学习是一个U型的过程,就像妈妈们教孩子学说话,孩子会忘记,但别担心,继续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掌握很多。”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想要突破教材、超越教材,并非无能为力。“老师们可以减少一些对于教材的依赖,树立课程的概念,增加学习的资源。要有意识地去思考,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补充哪些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这就是课程的概念。”
龚老师建议老师们做个资源搜集的有心人。“比如大家都喜欢的《疯狂动物城》,里面那首歌,其中有很多歌词,如‘摔倒了我还会爬起来,我会不断犯错误但是不会放弃’等等,这不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吗?”在龚老师看来,花两周时间学会这首歌,然后给视频配音,比背诵无聊的教学内容有用得多。歌里的表达方法、丰富语言,都是学生最好的养料。
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实现发展核心素养的尝试
多年来,龚亚夫老师一直致力于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教学途径与内容,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并提出“多元目标英语教育”的概念。2016年,准备10年之久的《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热烈反响,成为许多老师们的“案头书”,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一年之内就印刷了5次。
《英语教育新论》倡导多元目标教学,提出英语教学培养的三大目标:社会文化,思维认知,和语言能力。用龚老师的话说,把这三个目标结合起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就是核心素养的目标。他举了个例子,“讲‘open the door’这个短语时,我们就可以融入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当开门的时候你要先hold the door open,看看你后面有没有人。本身是语言,但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你脑子里要关心他人,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这就是思维。语言和行为、思维、品格这几个维度在同一个语言活动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多元目标的理念。” “比如购物,一般的教材会学习how many、how much的用法,可能会学购买物品的说法。但实际上,在购物的过程中涉及品格和思维能力,首先要知道买的东西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想要但是实际上不一定需要的,哪些是想要也需要但不一定买得起的。”龚老师以这个生动的例子,演示了如何在购物教学中教给学生“理财”的思维,也就是“财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语言、思维、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购物是一种语言活动,但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要知道what I want,what I need,而不乱花钱是一种美德和品格,三者就这样结合起来了。”
《英语教育新论》倡导的三个目标,与当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路完全契合。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提出发展核心素养的时候,英语教育新论的书稿已经完成,可以说,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起步之前,龚老师心中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线图早已规划完成。
唯有教学理念革新,核心素养才能付诸实践
龔老师深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果只谈理念,不能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教师们依然无法付诸实践。”龚老师的“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应运而生,其中《新维度英语》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最重要一环。
多年的学术研究经历,养成了龚老师细致严谨的治学风格。在设计这套教材之前,他做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走了十几个省,访谈了上百名的学生和教师,深入探究学生学习现有教材后的感想、体验和困惑,并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再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培养的品德。这套教材与其它大部分教材的本质区别在于,龚老师不是从掌握语言的角度去进行设计,而是首先考虑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能培养哪些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比如,大部分教材的头一节课,都会先教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但是《新维度英语》会首先考虑学生刚入学时最需要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排队的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在楼道里、卫生间等需要什么行为等等。”《新维度英语》会先教这些东西,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习惯、品德和健康的思维方式,而这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初衷,这些设计为核心素养落地学校起了示范意义。
回顾四十余年的英语教育生涯,龚亚夫老师从未停止过追求变革与创新的脚步。本已是退休的年纪,他却仍为教育思考着、学习着、行动着。他认为,将来整个英语教育会发生很多变化,特别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中小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将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课程设计者、教材编者和教师如何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将考验我们的理念、心态和创造性思维。”龚老师说。
明师说
在每个英语教师心中,一定都“住”着几位“大师”级人物,龚亚夫无疑是其中之一。从英语教师、教研员到课标组核心专家,他是专业标杆;从《走遍美国》《英语教育新论》到《新维度英语》,他著作等身;从课堂教学、政策指定,到大纲设计、教材编写,他是英语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实践者;从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到外专委理事长,40多年风雨兼程,他是英语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引领者。
名头虽大,书房却有点“寒酸”: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到处可见一摞摞、一叠叠用英语教材、专著和学术期刊堆起的“小山包”。就是在这有点狭促的书海里,龚老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明师说记者拨云见日。面对年轻晚辈的稚嫩提问,龚老师始终保持微笑、耐心解答。也许,与渊博的学识相比,这份令人如沐春风的温煦谦和,更让人体会到真正的大家风范、学者气度。
语言,是品格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很多人都关心一个问题:“英语学科如何体现和理解核心素养?”对此,龚亚夫老师纠正道:“不应是英语学科怎么体现核心素养,而是每一个学科如何通过教学去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在龚老师眼里,核心素养超越学科本身,是更“上位”的理念,是一个人究其根本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可能会忘记了各个学科学习的知识,但是通过学习这个过程,他具备了一些作为一个人的优良品格,具备了一些关键能力。这就是核心素养。”
“英语教学,虽然首先考虑的是语言教学,但一个人的语言和品格是密不可分的。”龚老师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是能不能换位思考、能不能关心他人的问题。“语言,是品格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采访过程中,龚老师经常借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十分传神。“就像你累了一天,回家对先生说‘我今天累死了’。先生可能会有3种回答,‘你累呀,我比你还累呢?’‘谁让你干这活了?你就不应该接这活儿,你找一个轻省的干吧!’‘怎么了,说说怎么回事?’很显然,第三种情形能更好地展开交流。”
“清華附小的校长,曾带领一群孩子到欧洲参加合唱。结果到了那儿,这些孩子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排队、大声喧哗,到餐厅里抢吃的……从语言能力上看,这些孩子能用英语交流,会问路、打电话,也能看懂食物上的标签。但是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语言再好、体育再强、会唱歌、会画画,仍然不会受到欢迎。”回归到英语教学,龚老师也举了一个例子。
在龚老师看来,一个人的交流能力与他的品格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核心素养能力紧密结合。他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师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语言能力”,缺乏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必备品格的教学设计。由此,他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三点方向:第一,要搞清楚“必备品格”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要明白一个人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关键能力;第三,如何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发展?
较少教材依赖,扩大课程资源,语言学习是一种生态的过程
关于“核心素养落实到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龚老师指出了目前老师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材料缺乏核心素养内容方面的设计。“过去编写教材考虑的是功能、结构,更多的是生存英语的内容,比如问路、打电话、购物、点菜……。特别是中小学,大部分都是工具性的目标,关心品格培养、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思维能力的设计较少。”
在龚老师看来,目前教材的教学内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老师们经常困惑,每天就学教材里这点东西,学生怎么就老是学不会呢?实际上,教得越少越学不会,因为学生接触的东西太少了。”龚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语言是一种生态的过程,不是播下十个种子,全能齐刷刷地长出来;不是学了五个单词,全掌握了再学下一批。语言学习是一个U型的过程,就像妈妈们教孩子学说话,孩子会忘记,但别担心,继续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掌握很多。”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想要突破教材、超越教材,并非无能为力。“老师们可以减少一些对于教材的依赖,树立课程的概念,增加学习的资源。要有意识地去思考,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补充哪些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这就是课程的概念。”
龚老师建议老师们做个资源搜集的有心人。“比如大家都喜欢的《疯狂动物城》,里面那首歌,其中有很多歌词,如‘摔倒了我还会爬起来,我会不断犯错误但是不会放弃’等等,这不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吗?”在龚老师看来,花两周时间学会这首歌,然后给视频配音,比背诵无聊的教学内容有用得多。歌里的表达方法、丰富语言,都是学生最好的养料。
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实现发展核心素养的尝试
多年来,龚亚夫老师一直致力于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教学途径与内容,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并提出“多元目标英语教育”的概念。2016年,准备10年之久的《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热烈反响,成为许多老师们的“案头书”,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一年之内就印刷了5次。
《英语教育新论》倡导多元目标教学,提出英语教学培养的三大目标:社会文化,思维认知,和语言能力。用龚老师的话说,把这三个目标结合起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就是核心素养的目标。他举了个例子,“讲‘open the door’这个短语时,我们就可以融入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当开门的时候你要先hold the door open,看看你后面有没有人。本身是语言,但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你脑子里要关心他人,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这就是思维。语言和行为、思维、品格这几个维度在同一个语言活动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多元目标的理念。” “比如购物,一般的教材会学习how many、how much的用法,可能会学购买物品的说法。但实际上,在购物的过程中涉及品格和思维能力,首先要知道买的东西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想要但是实际上不一定需要的,哪些是想要也需要但不一定买得起的。”龚老师以这个生动的例子,演示了如何在购物教学中教给学生“理财”的思维,也就是“财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语言、思维、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购物是一种语言活动,但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要知道what I want,what I need,而不乱花钱是一种美德和品格,三者就这样结合起来了。”
《英语教育新论》倡导的三个目标,与当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路完全契合。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提出发展核心素养的时候,英语教育新论的书稿已经完成,可以说,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起步之前,龚老师心中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线图早已规划完成。
唯有教学理念革新,核心素养才能付诸实践
龔老师深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果只谈理念,不能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教师们依然无法付诸实践。”龚老师的“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应运而生,其中《新维度英语》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最重要一环。
多年的学术研究经历,养成了龚老师细致严谨的治学风格。在设计这套教材之前,他做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走了十几个省,访谈了上百名的学生和教师,深入探究学生学习现有教材后的感想、体验和困惑,并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再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培养的品德。这套教材与其它大部分教材的本质区别在于,龚老师不是从掌握语言的角度去进行设计,而是首先考虑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能培养哪些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比如,大部分教材的头一节课,都会先教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但是《新维度英语》会首先考虑学生刚入学时最需要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排队的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在楼道里、卫生间等需要什么行为等等。”《新维度英语》会先教这些东西,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习惯、品德和健康的思维方式,而这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初衷,这些设计为核心素养落地学校起了示范意义。
回顾四十余年的英语教育生涯,龚亚夫老师从未停止过追求变革与创新的脚步。本已是退休的年纪,他却仍为教育思考着、学习着、行动着。他认为,将来整个英语教育会发生很多变化,特别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中小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将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课程设计者、教材编者和教师如何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将考验我们的理念、心态和创造性思维。”龚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