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1-0025-02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可见其在医学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好病理学,使他们从基础顺利的走向临床,成为实用性的医学人才呢?笔者的观点是:
1 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病理学分为病例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前者着重于形态学改变的研究,后者着重于机能代谢方面的研究,不论病解或病生,单凭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与实践结合,也就是说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需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做好实践教学。
1.1 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避免“注入式”教学方法,并且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文化基础及不同专业采取既能适应学生学习又能提高其学习兴趣的“趣味式”教学。比如我在讲到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时把可能发生的室壁瘤比作在心脏上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形容其危险性;讲风湿病时,把风湿病比作一只老虎,先舔过关节后咬住心脏,让同学们认识到风湿性心脏病远比风湿性关节炎严重,再给湖师生上课
时,讲血栓形成,除着重强调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外,还提出作为护士在临床上应如何预防血栓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的或严重损伤的病人护理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举例思考,临床上偶尔发生的病人病情稳定但在翻身后为什么会突然死亡等。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外,还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修养,因为病理学是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相连的,只掌握单一病理学知识是不够的,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相当重要,同时还要经常翻阅一些报刊杂志增加一些新知识、新概念。医学科学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旧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被不断的淘汰。那么,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真正的实用性人才,教师就必须付出心血和努力,首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常言道:“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在教学中始终牢记这样的教诲,“要想教好病理学必须把相关知识全掌握。”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把病理学知识同其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讲起课来也才能轻松自如,从而使学生易学易懂;同时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宗旨要求我们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真正的成为实用性人才。
1.2 实践教学方面:病理学是通向临床的桥梁,且形态学的研究更为重要,单凭理论的讲授往往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实习课就显得更重要了。在实习课上:
①重要抓答题标本观察:大体标本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具,结合理论讲授学生易学易掌握。对于一些典型标本,如槟榔肝、脂肪肝、足干性坏踞,慢性肾炎等,学生根据肉眼观察就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讲解标本时同样需要避免“注入式”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老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勤于思考。如干性坏疽为什么会变黑。慢性肝淤血为什么称为槟榔肝等,这样多提一些问题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学习动力。在观察大体标本时也可实物对照配合图解佐以生动的语言,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②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切片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镜下看到组织结构的变化同大体形态的改变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加深感性认识。在观察病理切片时主要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切片,同时也要配合图解,并与正常组织形态,进行比较方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③增加动物实验和电化教学:因为标本和切片只观察到了形态结构的改变,而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机能代谢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动物实验课观测到机能代谢的变化,这样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实验条件的不足还可以利用电化教学加以补充。电教可直接生动形象的运用动画的形式反映病变形态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如:酸碱平衡紊乱,电教用动画将酸碱量的改变加以描述并配有同步理论解释,使学生易理解易记忆。
总之,实践教学是使同学们对疾病发生后,器官在形态改变上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从实践再回到理论上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2 抓重点内容 把理论和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除重点讲授病理变化外,还应将重点放在临床病理联系上,因为学习病理学就要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病理变化的规律,才能明白临床上各种疾病出现症状和体征的原因,才能够对症治疗和提前预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医学实用型人才。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这部分内容视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分析思考能力。如:讲完慢性支气管炎后,要问为什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容易并发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肾炎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高血压;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临床上为什么会以转氨酶增高的多少来判断肝细胞损坏的程度,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心悸、紫绀、下肢浮肿等等。如果能把疾病的变化规律与临床表现紧密的联系起来,就能够认清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诊断疾病打基础。
3 开展临床病例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临床病例讨论是运用所学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对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有一定难度的典型病例机型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可增加学生对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对一小腿骨折病人经过石膏固定两天后下肢浮肿加重,后经拆除石膏重新包扎,浮肿仍不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并向上蔓延至小腹,四天后病人坐起时突然高叫一声而死亡的病例的讨论。通过这样一个病例的讨论,同学们分析了病人死亡的原因,做出了正确的诊断,加深了对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理解,而且上课时,气氛活跃,兴趣浓厚,效果很好。如此经常开展一些病例讨论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增加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是为临床服务的,特别是我们的病理学教学,能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学生能够由基础顺利地走向临床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若能做到如此我们也将感到欣慰和自豪了。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可见其在医学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好病理学,使他们从基础顺利的走向临床,成为实用性的医学人才呢?笔者的观点是:
1 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病理学分为病例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前者着重于形态学改变的研究,后者着重于机能代谢方面的研究,不论病解或病生,单凭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与实践结合,也就是说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需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做好实践教学。
1.1 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避免“注入式”教学方法,并且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文化基础及不同专业采取既能适应学生学习又能提高其学习兴趣的“趣味式”教学。比如我在讲到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时把可能发生的室壁瘤比作在心脏上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形容其危险性;讲风湿病时,把风湿病比作一只老虎,先舔过关节后咬住心脏,让同学们认识到风湿性心脏病远比风湿性关节炎严重,再给湖师生上课
时,讲血栓形成,除着重强调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外,还提出作为护士在临床上应如何预防血栓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的或严重损伤的病人护理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举例思考,临床上偶尔发生的病人病情稳定但在翻身后为什么会突然死亡等。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外,还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修养,因为病理学是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相连的,只掌握单一病理学知识是不够的,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相当重要,同时还要经常翻阅一些报刊杂志增加一些新知识、新概念。医学科学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旧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被不断的淘汰。那么,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真正的实用性人才,教师就必须付出心血和努力,首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常言道:“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在教学中始终牢记这样的教诲,“要想教好病理学必须把相关知识全掌握。”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把病理学知识同其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讲起课来也才能轻松自如,从而使学生易学易懂;同时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宗旨要求我们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真正的成为实用性人才。
1.2 实践教学方面:病理学是通向临床的桥梁,且形态学的研究更为重要,单凭理论的讲授往往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实习课就显得更重要了。在实习课上:
①重要抓答题标本观察:大体标本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具,结合理论讲授学生易学易掌握。对于一些典型标本,如槟榔肝、脂肪肝、足干性坏踞,慢性肾炎等,学生根据肉眼观察就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讲解标本时同样需要避免“注入式”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老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勤于思考。如干性坏疽为什么会变黑。慢性肝淤血为什么称为槟榔肝等,这样多提一些问题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学习动力。在观察大体标本时也可实物对照配合图解佐以生动的语言,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②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切片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镜下看到组织结构的变化同大体形态的改变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加深感性认识。在观察病理切片时主要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切片,同时也要配合图解,并与正常组织形态,进行比较方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③增加动物实验和电化教学:因为标本和切片只观察到了形态结构的改变,而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机能代谢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动物实验课观测到机能代谢的变化,这样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实验条件的不足还可以利用电化教学加以补充。电教可直接生动形象的运用动画的形式反映病变形态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如:酸碱平衡紊乱,电教用动画将酸碱量的改变加以描述并配有同步理论解释,使学生易理解易记忆。
总之,实践教学是使同学们对疾病发生后,器官在形态改变上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从实践再回到理论上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2 抓重点内容 把理论和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除重点讲授病理变化外,还应将重点放在临床病理联系上,因为学习病理学就要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病理变化的规律,才能明白临床上各种疾病出现症状和体征的原因,才能够对症治疗和提前预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医学实用型人才。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这部分内容视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分析思考能力。如:讲完慢性支气管炎后,要问为什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容易并发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肾炎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高血压;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临床上为什么会以转氨酶增高的多少来判断肝细胞损坏的程度,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心悸、紫绀、下肢浮肿等等。如果能把疾病的变化规律与临床表现紧密的联系起来,就能够认清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诊断疾病打基础。
3 开展临床病例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临床病例讨论是运用所学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对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有一定难度的典型病例机型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可增加学生对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对一小腿骨折病人经过石膏固定两天后下肢浮肿加重,后经拆除石膏重新包扎,浮肿仍不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并向上蔓延至小腹,四天后病人坐起时突然高叫一声而死亡的病例的讨论。通过这样一个病例的讨论,同学们分析了病人死亡的原因,做出了正确的诊断,加深了对病理变化与临床联系理解,而且上课时,气氛活跃,兴趣浓厚,效果很好。如此经常开展一些病例讨论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增加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是为临床服务的,特别是我们的病理学教学,能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学生能够由基础顺利地走向临床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若能做到如此我们也将感到欣慰和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