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的主题是“百折不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名著《国榷》,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但不放弃的故事,赞扬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概述性。五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
  一、在阅读中理解语词
  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词“厄运、信念”,概括了全文的主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两个词具有抽象性,学生不光要理解表面意思,还应明白其在文章中的意思。
  师:“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首先,请大家理解题目中“厄运、信念”两词的意思。(指名回答)
  生1:“厄运”是指不幸的遭遇及苦难的时运。在课文中指谈迁在撰写《国榷》时遭遇的不幸。
  生2:“信念”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认的看法,在课文中具体指谈迁立志写一篇真实可信的明史——《国榷》。
  师:谈迁在撰写《国榷》时受到各种打击,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撰写。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为那个信念而坚持。请大家谈一谈自己对厄运、信念的看法。
  生3:厄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拥有了坚强的信念,才能打败厄运,走向成功。
  生4:只要内心坚定,一定能够战胜厄运、困难,达到目标。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运用词典查找“厄运、信念”的意思,教者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章中的意思。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还使学生体会到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
  二、在表达中理解文本
  文章所描述的对象跟学生毕竟比较远,学生难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进入文本,加深理解。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全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主人公谈迁离我们较远,但如果他的遭遇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怎样对待呢?
  生1:如果我遇到小偷偷我辛辛苦苦写的《国榷》,我一定会在心里骂这个小偷,毕竟他偷的不仅是一本书,还是我的全部心血。
  生2:我可能会一蹶不振,受不了打击,从此放弃撰写,改做其他事。
  师:谈迁是怎么走出困境的呢?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生3:“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但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决心从头开始撰写。”
  师: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谈迁是怎样的人?
  生4:谈迁是一个不被困难所击倒,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师:课文并没有具体描写谈迁是如何想通的,如何从困难中解脱出来的,请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将他如何想通的写成一段话。
  生5:写一本明史,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若我现在放弃了,我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了,那接下来的时光还有什么意思呢?不能,我绝不能放弃!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在自由说话及练笔中,体会到主人公的心境,从中理解主人公的品质,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比较中揣摩语言
  阅读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文本意义,而不是获取文本语言。获取文本意义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意化,转换为自己的语言知识。
  师:请大家将课文中介绍谈迁《国榷》的句子找出来。
  生1:“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师:如果老师将其中的数字都去掉,仅仅用文字描述《国榷》,和原来的句子相比,会有什么不同?
  生2:没有数字就抽象了。
  生3:改写的句子看不出谈迁到底奋斗了多少年,到底写了多少字,感觉不出谈迁的伟大。
  生4:读没有数字的句子,感觉很平淡。读有数字的句子,感觉到一种震撼。
  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的精神,同时可以使学生明白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适当转变思维,巧用一些数字,可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感染读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依靠教材,选取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在对比中揣摩语言,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切切实实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莫彩凤)
其他文献
一、“温热有隙效应”,机智地对待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案例一:记得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梦想是……》命题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去外地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对我说,你要当个警察,这样谁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更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神奇无比的腰带,永远拴在妈妈的腰上。因为妈妈很孤单,很胆小,所以我想永远陪着她……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现下教师所追求的
设计理念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本文想象极为丰富,语言极为优美,带领我们访问“山里的朋友”,讓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带
长久以来,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有不少老师觉得很无奈。他们付出了汗水,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得不到提高。这份无奈难道无法消解吗?为了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三步走”的作文批改法,即:学生互批—教师赏批—学生自批。这种作文批改法就像三部和奏曲,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习作的有效性。  一、前奏曲——学生互相批改,以悟写作之道  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
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须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揣测编者的出发点,抓住小学生喜新厌旧的作业心理,重视作业选择的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出发点,在作业内容上也遵循“确保基础,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加强特长”的设计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以“少而精”为准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作业训练的效果。  一、作业设计有趣味,有吸引力  兴趣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五册开始,每册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对这个教学内容,笔者甚感困惑——综合性学习能否与课文课后作业等同,学生已经形成了课后作业只要阅读课文就可独立完成的思维定式,因此,综合性学习这项内容能否像布置课后作业那样,让学生直接当成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第二天在班上交流一下而已。长期如此,学生肯定会对综合性学习失去兴趣,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完全丧失。如何让全体学生能真正自觉地、不折不扣地完成学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探究,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新鲜知识,增长才干,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质疑探究。  一、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预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发现、探究、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业面批语言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积极认真作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面批语言来维持。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善于分析,敏锐地捕捉学生作业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除了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外,也要精心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快乐
在教学中,我们都认为:词语,只有理解了,才能用。这句话没错,如果连词语的意思都不理解,何谈运用。可是,理解了,学生一定会用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教师还没有教如何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充斥了“理解”,但对如何“运用”却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在课末做一下点缀,甚至根本没有。而在课后的各种检测题中,要求学生运用的题目却屡见不鲜。这样的教学,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学
每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文本形成或风格相似、或主题相关的类群文本体系。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常常引入其他文本以进行对比参照,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为拓展而拓展,胸中无“度”,结果适得其反。  一、以文本为原点,拓展要考量适度  1.凸显文本本位,拓展应适量  万事须有度,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必须依据文本特质和教学目标展开,贪多求全而将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它是图和文的艺术,利用图画和文字配合讲述故事,表达意思。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尤其适合学龄前孩子和刚识字的低年段孩子阅读,当然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看的书籍之一。优秀绘本的图画信息丰富,呈现了文字中没有讲的,或者没讲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孩子语言的氛围,依托绘本的图画丰富一年级孩子的写话资源,拓展写话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