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更是借鉴当代世界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的结晶,这些都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现实基础 国情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90-01
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生产力发展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建国之初,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用更长的时间去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深刻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两个方面:首先,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其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提出的。
二、我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从我们党八十三年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决定了不同的发展结果。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官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从而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就采取了新的发展观。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十分明显
2005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1.4万元,我们如果按照当前的汇率来换算,接近1800元,这个数字为10年来之最。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均生产水平是不尽相同的。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37万元,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1.24倍和1.55倍。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51429元人民,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他比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贵州省高出10倍。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5年我国城镇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元人民币,其中上海、北京、浙江等八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我国总体的平均水平,然而其他23个地区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地区居民的总体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均为上海,分别达到了18645元和8248元,为收入水平最低地区的2.33倍和4.39倍。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质的转变,综合生产率不高,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呼唤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人口的加速增长和环境的急剧恶化。更为严重的会造成农民的收入减少,城市中小私营企业的破产,贫富差距日益增大,从而削弱了人民发展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些地方为了高速度,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垦、过度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表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变革日益深刻,社会结构的变化速度加快,利益格局得到了深刻系统的调整;其次表现在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独特点在于:它正确分析了中国和世界、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找到了影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然后为我们正确认识矛盾,努力解决矛盾,提供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经过本世纪20年的努力,我们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要更好的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包括怎样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差距问题、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合谐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也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与提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够更加完善地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深刻理解和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喻新安.科学发展观解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军.科学发展观的依据来源及其理论创新.求实.2006(1).
[3]陈清华.浅析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中国成人教育.2006(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现实基础 国情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90-01
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生产力发展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建国之初,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用更长的时间去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深刻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两个方面:首先,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其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提出的。
二、我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从我们党八十三年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决定了不同的发展结果。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官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从而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就采取了新的发展观。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十分明显
2005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1.4万元,我们如果按照当前的汇率来换算,接近1800元,这个数字为10年来之最。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均生产水平是不尽相同的。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37万元,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1.24倍和1.55倍。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51429元人民,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他比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贵州省高出10倍。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5年我国城镇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元人民币,其中上海、北京、浙江等八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我国总体的平均水平,然而其他23个地区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地区居民的总体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均为上海,分别达到了18645元和8248元,为收入水平最低地区的2.33倍和4.39倍。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质的转变,综合生产率不高,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呼唤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人口的加速增长和环境的急剧恶化。更为严重的会造成农民的收入减少,城市中小私营企业的破产,贫富差距日益增大,从而削弱了人民发展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些地方为了高速度,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过度开垦、过度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表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变革日益深刻,社会结构的变化速度加快,利益格局得到了深刻系统的调整;其次表现在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独特点在于:它正确分析了中国和世界、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找到了影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然后为我们正确认识矛盾,努力解决矛盾,提供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经过本世纪20年的努力,我们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要更好的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包括怎样更好地解决城乡二元差距问题、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相合谐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也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与提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够更加完善地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深刻理解和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喻新安.科学发展观解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军.科学发展观的依据来源及其理论创新.求实.2006(1).
[3]陈清华.浅析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中国成人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