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标志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

来源 :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市场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但是,与之相伴的产品信息过剩则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困难并引发非理性消费的风险.本文关注消费者在产品的愿望性属性和可行性属性之间的权衡,首次提出时间标志这一细微的环境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在两种属性之间的权衡结果以及最终的产品偏好.通过五个实验,结果证实:(1)开端时间标志使消费者赋予产品愿望性属性更高的权重并因此更加偏好在愿望性属性上表现更好的产品选项;(2)促进定向是上述影响关系的解释机制;(3)消费者的年龄在上述影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不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现有的时间标志文献,并且有助于企业选择正确的营销时点提升营销活动的效果,同时有助于消费者正确认识影响其自身产品偏好的环境因素,增加理性消费.
其他文献
本文将新《环境保护法》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该法的实施是否符合“强波特假说”.研究发现:(1)新《环保法》作为史上最严的一项环境规制法律,显著提高了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效率,且在政策窗口期内随实施时间的延长其政策效果更加显著.(2)新《环保法》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重污染企业进行创新,进而提高企业效率,即存在技术创新的渠道机制.(3)新《环保法》对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企
国内规制主权与自由贸易间关系长期为人关注,对此部分经济体就曾利用"良好监管实践"优化内部规制并形成经验.在近年各类经贸谈判中,原本主要适用于国内的"良好监管实践"正成为重要协定下的新议题,其中CPTPP"监管一致性"、USMCA"良好监管实践"等已成为国际监管合作的重要制度型规范,并呈现国内和国际双层治理相互促进之特征.上述进展体现了国际经贸治理演进新趋势,与RCEP所遵循的传统WTO相关纪律差异较大.随着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中国也应关注参与"良好监管实践"的国际合作,支持促进协调引导型治理范式;
选取我国18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东方财富股吧100多万条帖子中提取发帖人的地址构建本地偏好的衡量指标——本地异常关注,研究本地异常关注对股票收益率、波动率以及异常交易量的解释和预测能力.结果 表明:本地异常关注对当日和未来两日的股票收益率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会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反转;本地异常关注对当日和未来两日的波动率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本地异常关注对当日和未来两日的异常交易量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具有短期效应,会在未来发生反转.上述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本地偏好现象
基于土地价值捕获理论探讨土地定向储备模式成本控制机制,通过构建土地定向储备激励约束模型,讨论最优激励合同的相关参数设置,为城市政府合理控制储备成本,实现融资目标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储备实施阶段,将监督强度融入激励约束机制能降低政府和土地储备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政府增大激励或加强监督都能引导土地储备主体努力工作且减弱投机动机,而监督惩罚措施仅能抑制其投机行为;在土地储备主体不投机情形下,政府可根据对土地储备主体类型信息的掌握调节监督强度,且其与激励水平正相关,政府采取监督措施有助于增加土地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