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说《黑暗的心》的艺术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geng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暗的心》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所著、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色的杰作,小说采用了复型叙事结构,叙述视角经常变换,大大丰富了主题内涵,同时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种升华了的意识,使小说形式及其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并使其以这种独特的艺术技巧闻名于世。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叙述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英籍波兰裔作家。他的小说《黑暗的心》力求新的现实用新的艺术形式反映出来,而该小说对人类本性进行的充分的挖掘、剖析,以及对人心中的黑暗的深入探讨,则使其成为艺术和主题完美结合的经典。
  一独特的叙事结构
  小说《黑暗的心》在其故事情节上是很简单的,但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蕴含了丰富的、不确定的主题内涵,采用了不同叙述者交替叙述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叙述模式,也就是说,小说的叙事结构建立在“框架故事”和真实故事基础之上。小说中的“我”以接近全知全能的外框叙述者身份,描述了“我”在船上与其余船员一起在泰晤士河夜幕降临时,聆听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洛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刚果河上历险的过程。“我”和马洛都是叙述者,小说通过“我”引领读者去听马洛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洛才是真正故事的叙述者,他的叙述在过去与现在、自己与库尔兹以及听者之间不断变换,同时以 “我”做为外框叙述者进行补充,两个不同的人物作为叙述者在小说的不同结构层次中相互影响,以多线并行的叙述形式进行叙述,渲染了视觉印象与记忆的模模糊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我”以外框叙述者的身份出现
  《黑暗的心》这部小说由“我”进行“框架故事”的叙述,并由小说的主人公马洛进行叙述真正的故事。“我”以外框叙述者的身份出现是为了介绍小说的故事背景和马洛这个主人公的形象,主人公马洛则讲述他在刚果时与库尔茨之间的故事。马洛的故事当然是读者最感兴趣的,但以外框叙述者的身份出现的“我”对小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小说的全局。“我”在小说中,在引领读者进行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反映了作家的意图,使空间距离和态度距离的叙述效果得以充分发挥。空间距离指的是小说中伦敦和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刚果,态度距离指的是马洛的情感倾向和“我”的情感倾向。在叙述方法上,“我”处于故事的叙述之外,“我”的出现和消失标志着叙述视角的转换,并通过这种方式使读者看到了马洛的叙述行为,是连接叙述者和读者的桥梁,所以“我”的叙述对小说的整体结构起到了前呼后应的精妙作用,使读者与人物可以进行全新的交流。
  在整个叙事的开始,“我”就以外框叙述者的身份把读者的视线往马洛身上引,进行有目的性的叙述,意在告诉读者马洛肯定要讲个好故事:“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水路的起点在我们面前伸展开去。……马洛盘腿坐在船尾的右边,身子倚在中桅上……看上去真像一座神像。”叙述者对马洛的外貌和神态做了描述,使马洛显得非常醒目。读者在“我”这种目的性的引导中,潜意识中感到马洛会是一个重要人物。实际上,“我”作为外框叙述者是有意在为读者营造一种讲故事、听故事的氛围:“船长也在我们身边坐下”,“我们对什么都缺乏兴趣”,暗示了大家都闲着无事,正是大家听故事来解闷的好时机: “在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海洋生活形成的纽带。……使我们彼此都能耐心听着对方信口讲出的故事”。当“我”将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后,马洛的一句话打破了宁静,“我”趁此机会告诉读者马洛非常喜欢讲故事,他所讲的故事的确与众不同,于是马洛自然而然地与“我”进行了接力,开始讲他的故事,我”这时会暂时消失,而在马洛的故事停顿时,“我”又出现,来弥补叙述空白,并使读者观察到了马洛的叙述行为。
  2叙述者马洛的多重身份
  在《黑暗的心》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马洛具有多重身份。他是故事中的人物,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并且融于库尔茨故事中,带着读者经历了一次黑暗的心路历程。马洛作为典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在讲述自己年轻航海经历时,是回顾性叙述。作家在此将叙事分两个层次:话语和故事。话语层是马洛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故事层是指马洛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功能。马洛的这种特殊性,使其兼有叙述者、作者的话语代表、故事中的人物、库尔茨故事中的主人公等多重身份。
  作为小说的内框叙述者,马洛在小说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家安排这个角色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对他来说是最难以忘记的故事。他在开始向船员和读者讲故事时说: “那是我的航程的最远点,也是我的经历的最高潮。”马洛通过叙事时间和叙事眼光使故事以最好的艺术效果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叙事它包含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属于时间艺术,这两种时间使叙事能够根据一种时间去创造另一种时间。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马洛在回顾叙述自己以前经历的故事时,能够自由地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有概括的叙述,即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如:“不到四十八小时,我已在横渡海峡。”而在关键的重要叙述中,马洛采用了扩展叙述的叙述方法,是指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描述事件过程和人物形象、动作心理时,细致入微,就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如在马洛见到了黑人的凄惨的境遇:“黑色的骨头全伸展开,一个肩膀倚在树上,眼皮慢慢地掀起。”这是马洛航行时第一次见到黑人的真实境遇。马洛仔细地观察着那些坐着等死的黑人们,并因这前所未见的情景放慢了脚步,白人出身的马洛将这种情景描写得非常细致,黑人的凄惨境遇,用这种叙述不多的言语,充分表现出了白人对黑人残酷的统治。而作家通过故事中的马洛把这种情景都表达了出来。
  由于是叙述者自己在讲故事,所以可以将视角直接作用于故事。由于叙述者在表达自己的故事,因此当话语层的叙述与故事层的叙述相重合时,故事与话语之间就会产生模糊的界限。马洛回顾往事时,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进行叙述的。他使用两种叙述眼光,一种是叙述者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种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以此体现出主人公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认识,是成熟与幼稚、真相与被蒙在鼓里的对比。在前面故事中用当时马洛的眼光描写了他当时看见黑人吃面团的情形。年轻的马洛不明白为什么那些黑人在饥饿难耐下没有吃掉他们,而老马洛则明白了,他认为那些强壮的黑人没有吃掉他们充饥,是因为这些黑人具有“某种能阻止某些可能行为的人性奥秘在发生作用。”作家通过马洛两个时期的眼光对比说明了一个事实:虽然黑人是未经开化的野蛮人,但不做野蛮的事。而白人是所谓的文明人,却做的都是一些野蛮之极的事。
  《黑暗的心》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家的代言人。马洛的故事其实是康拉德在刚果的痛苦而难忘的经历,社会环境对作家的影响通常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马洛作为主要的叙述人,表述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问题的矛盾思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白人对非洲的侵略也唤起了他的良知。通过小说中库尔茨形象的描写,作家深刻揭露了殖民者的贪婪凶残。库尔茨从身份上看是欧洲的象征:“可以说全欧洲曾致力于库尔茨的成长”。库尔茨有很多才能,这是现代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产物,象征了西方文明。他在非洲掠夺财富,成为欧洲殖民者的象征,他的残暴无情充分体现了殖民者的罪恶:“他贪婪地张着大嘴,要一口把所有的空气,所有的泥土和他面前所有的人全都吞进肚子里去。”反抗者都会被他杀掉,并将他们的头颅挂在院子里的高竿子上。作家通过描写这个“文明”白人的残暴行径,使殖民者的残忍清晰地显现在读者面前。在小说中,从一开始马洛对库尔茨的丰功伟绩充满崇敬,以至于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他,而后在马洛对库尔茨的追寻中,马洛逐渐认识到了库尔茨所代表的殖民主义的贪婪和邪恶,小说以这种叙事结构表达了作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过程。
  作为故事中的人物,马洛像其他人物一样,对事物和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作家通过行为来描述人物内心的变化,以此表现马洛追寻自我的成长过程。最初的马洛带着冒险的好奇,设法谋得了一个船长的职位。那时的马洛对于原来船长死于非命表现出非常的冷漠,甚至庆幸他的死使自己得到了这个位置。当时的马洛为成为殖民主义者一员而感到欣喜,当他一开始看到划船的黑人还不自觉地把划船的黑人作为风景来欣赏,直到到达第一个贸易站后见到黑人凄惨的景象,给马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贸易站上的白人产生了厌恶。他以库尔茨为理想,认为库尔茨是与这些讨厌的白人不同的。但令他失望的是,库尔茨是个冷酷、贪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马洛在道德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使他认识到了人类黑暗、自身道德的痛苦空虚以及人的道德约束的无力,作家将马洛这个人物塑造成了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并通过马洛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文明和人性的故事。
  在《黑暗的心》中,作为主人公的马洛担任了作家的代言人,他讲述了作者乘坐汽船到达非洲,沿刚果河深入非洲内地的故事。在马洛见到库尔茨之前,对库尔茨的印象不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即使是最后见到了库尔茨:“通过望远镜却看到那只细瘦的胳膊挥动了几下,……那个幽灵的眼睛从那骼骸的眼窝深处发出阴森的光。”作家通过这种方式,故意要拉远库尔茨与读者的距离,让人难以看清库尔茨所处的黑暗最深处。它对读者所造成的印象是以毫不连贯、错综复杂的方式印入头脑,并能从不同层次角度做出不同解释。
  二运用象征手法
  作家通过使用象征手法来暗示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产生美的享受。康拉德为了传达无穷无尽的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他在《黑暗的心》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 使“追寻”的主题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效果,如色彩的象征、航程的象征等,并与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
  《黑暗的心》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深沉的黑暗色彩。如小说一开始就描绘了在泰晤士河阴暗的天空下,大家听马洛讲故事,公司的两个妇女“守着黑暗的大门,仿佛在编织尸衣似的织着黑色毛线。”小说结尾也通过浓重的黑暗描写体现了整部小说的基调:“远处的海面横堆着一股无边的黑云,……河流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之下阴森地流动着”。作家有意在读者与事实之间设置了这种黑色屏障,来表现他内心的矛盾和迷惑,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给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作家通过黑暗色彩的描写象征了非洲腹地的不开化,象征了堕落和迷惘的心灵,象征了所谓西方文明的黑暗。
  《黑暗的心》是一部探讨人性善恶的小说。作家通过表面一个深入非洲深处旅行的故事更深层次地提示了人的精神和灵魂所遭遇的一次航行,赋予了航海冒险故事一个心理学深度。作家在作品中将马洛暗示成一个启蒙者,最深层次地揭露了他要去黑暗深处的无意识动机。如马洛有着直接的亲身经历:“他们野蛮而残酷的行为变得与荒野不能分离……他们接近库尔茨先生的时候……我当时忽然有一种感觉……会比悬挂在库尔茨先生窗外高竿上的人头更令人难以忍受。”这些回忆让马洛感到事实上的文明和约束是人类必需的。因此,这次航程改变了马洛,使他只能坐在“启蒙者”的位子上,用他的故事来揭露事实。从马洛寻找库尔兹之初对旅程充满的期待,到对自己的同胞在非洲的所作所为的彻底失望,构成了马洛航行演变过程对人性黑暗的再认识象征,使小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航海冒险故事,而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作品。
  三小结
  总之,《黑暗的心》采用独特的复型叙事结构,形成了复杂的视角转换,开拓了小说的意义空间和叙述空间。小说中寓意深刻的象征,赋予了小说多重而丰富的内涵,创造了升华的意识境界,进而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了康拉德独有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费伦,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隋旭升:《〈黑暗的心脏〉中库尔兹和马洛的象征意义》,《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3] 傅俊毕、凤珊:《解读康拉德小说中殖民话语的矛盾》,《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4] 赵海平:《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与种族主义之争》,《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5] 张寅德:《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杨琪,男,1973—,山西代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尔弗在《纵情夏日》中强调了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的智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论文认为食物链的危机实际上是人为造成的,所以人类有必要重新认识到自己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建立一种正确的食物文化,从而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纵情夏日》芭芭拉·金索尔弗食物链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文学的象征艺术往往对作品的抽象表达具有很深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作家都有其语言特色,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作家来说更是如此。霍桑作为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其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也因此,他成为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基于语言和谐视角,试从象征手法方面对霍桑的小说进行解读与分析。  关键词:语言和谐视角霍桑小说象征手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作家的
期刊
摘要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小说创作的最高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一些短篇作品中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创作思想,如《笑面人》。这篇作品虽因情节安排上的混乱而饱受评论界的批评,但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思想却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更从侧面反衬出了塞林格这个社会道德捍卫者的孤独。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笑面人形象的解读,着力探寻造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学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部小说《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的比较,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共同主题,并对二者主题表现方法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人和自然自然主义不同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  1自然主义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其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家左拉。左拉等人认为,社会上的人是由环
期刊
摘要论文基于叙事学叙述视角的基本理论,剖析了《暮光之城》系列作品的作者斯蒂芬妮·梅尔在塑造吸血鬼世界的“皇族”沃尔图里家族和“素食族”卡伦家族的代表卡莱尔·卡伦的形象时运用的叙事策略,进而指出,该系列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与作者梅尔塑造人物时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功不可没。  关键词:叙述视角《暮光之城》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暮光之城》小说及叙述视角简介  美
期刊
摘要《日瓦戈医生》中的拉拉作为一个重要的悲剧女性,在时代的风雨和爱情的泥潭中不断挣扎,历尽坎坷。她与三个男人所发生的情感纠葛及冲突,可以归结为:有欲无情——与科马罗夫斯基畸形的“爱”;有名无实——与安季波夫的不幸婚姻;有爱无缘——与日瓦戈医生无悔的爱,探究拉拉的爱情悲剧是挖掘这部世界名著主题表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文试从理智与情感、心灵与肉体、善良与邪恶等视域以及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解读拉拉的
期刊
摘要杰克·伦敦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他也是拼搏和历险的代名词。伦敦的小说多以意志坚强的超人形象示人,正如《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身处凶险而又远离文明的荒芜沼泽,却用他强悍坚韧、勇敢无畏的精神唱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礼赞,也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他”是一个战胜精神困境的强者,也是一个回归野性的“人”,更是强大生命的象征。  关键词:《热爱生命》英雄生命野性超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一时间研究者、效仿者、批评者纷纷聚焦于这个神秘的大陆。人们企图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找出这个文学爆炸的原因。同样,身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界代表人物的韩少功也将眼光投向这种文学现象。民族性、本土性是他在研究中的发现,于是,将文学扎根于民族的土壤,韩少功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转型。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民族性寻根文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魔
期刊
摘要郭沫若早期诗歌具有浓郁的死亡意识。这种在诗行中反复闪现的死亡意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情绪表达,对诗歌的内在结构进行赋形,还深深影响了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美学风格。当然,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于风云激荡的时代氛围和作家不幸的爱情经历,而它的升华则得益于作家早期浪漫唯美的美学趣味与泛神论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郭沫若早期诗歌死亡意识情绪结构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郭沫若早期诗
期刊
摘要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评论家普遍认为其小说凸显两性关系中的性爱主题以及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迫害人性的谴责。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借助生态批评视角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试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自我身份建构与重构角度,对劳伦斯几部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进行探索,希望对当下社会的人们如何面对日益紧张和充满压力的生活寻求心理解脱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戴·赫·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