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渐次地形成了种种与“传统教科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式,主要包括:(1)实践哲学范式;(2)生存论哲学范式;(3)历史哲学范式;(4)文化哲学范式;(5)生活哲学范式;(6)中国哲学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范式; 转型
[中图分类号]B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4-0021-02
“范式”一词,托马斯·库恩将其定义为“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答案”。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来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用意有二:其一,是将那种有着共同的研究观点、方法与旨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划归为同一范式之下,从而能够在对其前提的逻辑反思中,真正地切近马克思。其二,借用范式思考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加有利于对不同研究取向和研究风格的清晰认识,从而使得各种研究团体之间的对话与阐释成为可能。
(1)“实践哲学范式”
在“实践哲学范式”转向的解读中,近30年来影响较大的是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马克思哲学的视角仅限于“属人世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他对哲学主题进行了根本转换,关注焦点集中到人类世界,注目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据此,为了探寻人类世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马克思首先要寻找理解、解释和把握人类世界的根本依据,这个根本依据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动态的、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本体。或者说在1845提纲中对实践的理解直接构成了实践解释原则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有学者还着力于人类学范式的实践辩证法的研究。应该说,这的确是“当作实践去理解”,但是,“实践哲学范式”依旧困难重重,比如对于实践的自身谱系研究特别是关于西方哲学概念史上的“实践”与马克思的实践理解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域是否仅仅在“人类世界”呢?悬置了对“本质世界”的追问与遗忘的后果是否会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后缀的“消解”?这些问题仍旧需要深入研究。
(2)“生存论哲学范式”
该范式认为马克思生存论是并置于西方生存论传统特别是现代西方生存论思想之中的,并成为生存论当代转变的先驱及重要环节。面对“文本不足”的事实,“生存论范式”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提出这一思想。但这一理解范式是我们在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问题域中,深入马克思哲学中解读出来的并且属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的理论结构的本真镜像。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哲学变革的最根本的方面,正在于启动并引导了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但是这一范式的问题在于将马克思的问题——“人的解放”推及于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实质上反观现实难免产生一种矛盾,那就是处于生产资料“贫瘠”的那部分人对人生意义追问其实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命题。问题在于现实的人处于“社会关系”中,重新生产资料的“所有”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说“生存论”思考人的方式是“向内转”思考人的内心意义的话,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则是“向外转”思考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故而即使“生存论”学者也坦诚地表白,生存论依然是“低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因而,生存论研究也就不可能替代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3)“历史哲学范式”
这一范式的研究者一般认为,针对传统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变革的实质、途径和契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在马克思的全部哲学变革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更进一步说,把历史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或“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而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或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表明他所创建的新哲学是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或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以“历史”为其解释原则的“唯物主义”,也是以“历史”为其解释原则的“辩证法”。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本来的历史领域现在变换成为了历史解释原则。它的解读意图在于,用历史来替换原先机械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方式,真正立于辩证法的本性恢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意图真实展现出来,但是,“历史哲学范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在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往理解范式下不能说明变革,这种观点是存在疑惑的。还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被抛弃,而且,“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怎么说明原先的辩证法呢?因为马克思早就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4)“文化哲学范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这种范式与一般把文化哲学当成部门哲学的研究方式不同,他们把文化作为哲学解释模式,从而试图阐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文化哲学走向,以及分别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儒学、后现代主义、价值学、人学等研究展开文化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用“文化哲学”来解读,一般认为,现代文化哲学正代表着对人的深层文化本质及其变迁的自觉的理性反思,中国文化哲学应当把自己的研究主题自觉地定位于文化模式的转换,即以现代理性文化模式取代传统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仅要从主题上和命题上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必须完成自觉的哲学范式的重新选择,即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范式,马克思学说最本质的内容是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核心的、自觉的历史性、实践性和批判性文化精神。
(5)“生活哲学范式”
随着近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就国内哲学界来讲,生活世界转向成为了近年来一个较有影响的理论范式。持该范式的学者认为,把马克思哲学放在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转换的大背景下来重新解读。鉴于这样一个主题,近代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本质主义思维,而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就是由科学世界观转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思维转向生成性思维的过程,是由抽象的科学世界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过程。因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激活了哲学的当代视野。它还渗透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比如,法学界的生活世界转向研究、教育界的生活世界转向研究。
(6)“中国化哲学范式”
随着面向“中国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的一种“共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转型”成为了一种寄予希望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它主要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其理论目标主要在于当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成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标准。并且该范式的学者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同时,这一范式,更加明确地将“中国问题”提了出来,试图摆脱纯粹“文本解读”的中国“不在场”的困境。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中的问题上升为哲学中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而且认为,只有自觉地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当代中国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才能突破各种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避免沦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才能真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范式; 转型
[中图分类号]B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4-0021-02
“范式”一词,托马斯·库恩将其定义为“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答案”。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来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用意有二:其一,是将那种有着共同的研究观点、方法与旨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划归为同一范式之下,从而能够在对其前提的逻辑反思中,真正地切近马克思。其二,借用范式思考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加有利于对不同研究取向和研究风格的清晰认识,从而使得各种研究团体之间的对话与阐释成为可能。
(1)“实践哲学范式”
在“实践哲学范式”转向的解读中,近30年来影响较大的是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马克思哲学的视角仅限于“属人世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他对哲学主题进行了根本转换,关注焦点集中到人类世界,注目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据此,为了探寻人类世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马克思首先要寻找理解、解释和把握人类世界的根本依据,这个根本依据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动态的、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本体。或者说在1845提纲中对实践的理解直接构成了实践解释原则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有学者还着力于人类学范式的实践辩证法的研究。应该说,这的确是“当作实践去理解”,但是,“实践哲学范式”依旧困难重重,比如对于实践的自身谱系研究特别是关于西方哲学概念史上的“实践”与马克思的实践理解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域是否仅仅在“人类世界”呢?悬置了对“本质世界”的追问与遗忘的后果是否会导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后缀的“消解”?这些问题仍旧需要深入研究。
(2)“生存论哲学范式”
该范式认为马克思生存论是并置于西方生存论传统特别是现代西方生存论思想之中的,并成为生存论当代转变的先驱及重要环节。面对“文本不足”的事实,“生存论范式”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提出这一思想。但这一理解范式是我们在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问题域中,深入马克思哲学中解读出来的并且属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的理论结构的本真镜像。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哲学变革的最根本的方面,正在于启动并引导了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但是这一范式的问题在于将马克思的问题——“人的解放”推及于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实质上反观现实难免产生一种矛盾,那就是处于生产资料“贫瘠”的那部分人对人生意义追问其实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命题。问题在于现实的人处于“社会关系”中,重新生产资料的“所有”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说“生存论”思考人的方式是“向内转”思考人的内心意义的话,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则是“向外转”思考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故而即使“生存论”学者也坦诚地表白,生存论依然是“低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因而,生存论研究也就不可能替代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3)“历史哲学范式”
这一范式的研究者一般认为,针对传统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变革的实质、途径和契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在马克思的全部哲学变革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更进一步说,把历史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或“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而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或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表明他所创建的新哲学是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或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以“历史”为其解释原则的“唯物主义”,也是以“历史”为其解释原则的“辩证法”。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本来的历史领域现在变换成为了历史解释原则。它的解读意图在于,用历史来替换原先机械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方式,真正立于辩证法的本性恢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意图真实展现出来,但是,“历史哲学范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在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往理解范式下不能说明变革,这种观点是存在疑惑的。还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被抛弃,而且,“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怎么说明原先的辩证法呢?因为马克思早就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4)“文化哲学范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这种范式与一般把文化哲学当成部门哲学的研究方式不同,他们把文化作为哲学解释模式,从而试图阐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文化哲学走向,以及分别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儒学、后现代主义、价值学、人学等研究展开文化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用“文化哲学”来解读,一般认为,现代文化哲学正代表着对人的深层文化本质及其变迁的自觉的理性反思,中国文化哲学应当把自己的研究主题自觉地定位于文化模式的转换,即以现代理性文化模式取代传统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仅要从主题上和命题上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必须完成自觉的哲学范式的重新选择,即回归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范式,马克思学说最本质的内容是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核心的、自觉的历史性、实践性和批判性文化精神。
(5)“生活哲学范式”
随着近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就国内哲学界来讲,生活世界转向成为了近年来一个较有影响的理论范式。持该范式的学者认为,把马克思哲学放在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转换的大背景下来重新解读。鉴于这样一个主题,近代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本质主义思维,而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就是由科学世界观转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思维转向生成性思维的过程,是由抽象的科学世界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过程。因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激活了哲学的当代视野。它还渗透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比如,法学界的生活世界转向研究、教育界的生活世界转向研究。
(6)“中国化哲学范式”
随着面向“中国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的一种“共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转型”成为了一种寄予希望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它主要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其理论目标主要在于当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成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标准。并且该范式的学者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同时,这一范式,更加明确地将“中国问题”提了出来,试图摆脱纯粹“文本解读”的中国“不在场”的困境。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现实中的问题上升为哲学中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而且认为,只有自觉地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当代中国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才能突破各种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避免沦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才能真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