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互动”,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它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计算机等媒体)、人与文本(教材)、人与环境(资源、课堂、校园、社会)等多种教与学的关系的全方位互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灵活、弹性的掌握各种互动的度,让不同的学习交流形式充分而恰当地运用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构建出一个互动平台,形成一种热烈氛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1. 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是架起师生互动平台的基础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到真实情境中进行主动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实地场景中进行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借助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网络为师生提供了大量课外资源。这类资源可以是学习材料、相关知识库或与主题相关的网站链接等。 这就促使师生之间进行的在线交流成为必需,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讨论、疑难解答、协作学习监控、作业管理与评价等。同时由于研究时空的开放、打破了旧有课堂时空的封闭性,学生更能平等、主动、多元地与教师交流。平等的话语权也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师生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
[课例1]
在上高一必修课《表格数据的处理》时,由于我是中途接班,对学生情况不了解,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在引入课题时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情来引导他们,设计了由我本人的每个月手机费用情况表引入课题:
①“同学们,老师每个月的手机费用都超过一百元,感觉太浪费了,你们能帮我算一下账吗?”
(学生听到是“帮老师”算账,瞬间兴奋了起来)
②老师演示Word与Excel方式处理表格数据,让学生互相交流,从而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③老师又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你们发现老师的手机费用财务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通过帮老师查找财务问题,马上让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把学生当作“主人”,老师作为“客人”,更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
④老师说:“同学们马上去中国移动的网上营业厅,查询自己近一个月的手机话费情况,按不同类别进行汇总,同时与老师的话费表进行同类比较。”
(运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让学生可以即时在网上接触到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例子,学生们学习情绪被推至最高峰了)
[分析]
以上案例,师生在互动的情境中,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培养,师生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辅以语言的描绘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中,并使其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既让学生有了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师生在交流中产生的欢乐,满足了师生情感的需要。这种师生互动平台能给人以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厚。
2. 基于网络的生生交互平台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益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多人为单位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大家完成共同的任务,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的互动学习。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交流外,在固定网站发布其讨论进展或通过BBS论坛、网上聊天、E-mail不定期的通报相关情况,是一种较好的交流学习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增进了友谊。
[课例2]
高一必修《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一课的讲授中,在讲授完如何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资料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课:
① 设计一个情境——民族特色迎国庆(由于刚巧遇到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出一期“介绍一个民族”展示板来迎接国庆活动),给出题目“设计自己小组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服饰、礼仪、交通、信仰等介绍);
②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开始在网上搜索景点,并相互交换资料;
③ 在搜索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搜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④ 在小组内当某主题人数足够后,彼此间开始讨论并拟定实施计划,并整理资料;
⑤小组成员课后还可以通过QQ等形式继续进行资料共享,意见讨论,时间为一周;
⑥ 下一节课小组成员将设计的展板用PPT制作出来,并展示给大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分析]
本课通过设置一个贴近学生近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巩固简单的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操作。在制作过程中,小组的合作要非常紧密,课题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要各展所长,又要协作互补;既要共享资源,又要共享思想和协调任务进度。对于这种多元化的弹性交互平台的开展,网络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通过有效的人机互动,体验自主发现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自己学习思考后自我构建起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时间的占领,让出更多的学习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堂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完成该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与计算机互动,在“玩”中学习。各种益智类游戏、交互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使用,都为人机互动创设了很好的条件。
[课例3]
初二第一章第3节《网上收集信息》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了解了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和如何接入因特网后,正式走进因特网世界。本课课型为操作课,教学内容包括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浏览器”、“网址”、“链接”的概念、搜索引擎的使用。其重点是浏览器的使用,且以后的浏览网页、下载信息、申请电子邮箱等教学内容都基于浏览器浏览Web页面的操作完成。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这部分内容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却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制作一个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围绕“网上信息收集”这一主线,设计了三个循序渐进的任务:通过“第一站芝麻开门—登录新浪网”使学生体会浏览器的作用、地址栏和网址的概念,掌握登录网站的基本步骤;在“第二站走走看看—游游学习网”的环节中指导学生认识超链接并学习如何浏览信息;在“第三站网络寻宝—搜搜福娃”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搜索引擎和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资料。在以上的三个环节中,通过“读一读”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看一看”播放动画直观演示操作方法;通过“试一试”使学生尝试或练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再利用三封锦囊答疑解惑,或者提供锦囊妙计。使学生在进入网站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上网的知识,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在上网中学会上网”的目的。
[分析]
本课学习立足以网络技术开展主题网站学习,让学生通过电脑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造人机自主学习的空间,构建人机对话平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是架起师生互动平台的基础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到真实情境中进行主动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完全在实地场景中进行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借助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网络为师生提供了大量课外资源。这类资源可以是学习材料、相关知识库或与主题相关的网站链接等。 这就促使师生之间进行的在线交流成为必需,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讨论、疑难解答、协作学习监控、作业管理与评价等。同时由于研究时空的开放、打破了旧有课堂时空的封闭性,学生更能平等、主动、多元地与教师交流。平等的话语权也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师生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
[课例1]
在上高一必修课《表格数据的处理》时,由于我是中途接班,对学生情况不了解,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在引入课题时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情来引导他们,设计了由我本人的每个月手机费用情况表引入课题:
①“同学们,老师每个月的手机费用都超过一百元,感觉太浪费了,你们能帮我算一下账吗?”
(学生听到是“帮老师”算账,瞬间兴奋了起来)
②老师演示Word与Excel方式处理表格数据,让学生互相交流,从而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③老师又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你们发现老师的手机费用财务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通过帮老师查找财务问题,马上让我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把学生当作“主人”,老师作为“客人”,更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
④老师说:“同学们马上去中国移动的网上营业厅,查询自己近一个月的手机话费情况,按不同类别进行汇总,同时与老师的话费表进行同类比较。”
(运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让学生可以即时在网上接触到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例子,学生们学习情绪被推至最高峰了)
[分析]
以上案例,师生在互动的情境中,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培养,师生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辅以语言的描绘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中,并使其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既让学生有了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师生在交流中产生的欢乐,满足了师生情感的需要。这种师生互动平台能给人以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厚。
2. 基于网络的生生交互平台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益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多人为单位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将学生分成小组,大家完成共同的任务,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的互动学习。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交流外,在固定网站发布其讨论进展或通过BBS论坛、网上聊天、E-mail不定期的通报相关情况,是一种较好的交流学习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增进了友谊。
[课例2]
高一必修《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一课的讲授中,在讲授完如何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资料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课:
① 设计一个情境——民族特色迎国庆(由于刚巧遇到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出一期“介绍一个民族”展示板来迎接国庆活动),给出题目“设计自己小组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服饰、礼仪、交通、信仰等介绍);
②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开始在网上搜索景点,并相互交换资料;
③ 在搜索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搜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④ 在小组内当某主题人数足够后,彼此间开始讨论并拟定实施计划,并整理资料;
⑤小组成员课后还可以通过QQ等形式继续进行资料共享,意见讨论,时间为一周;
⑥ 下一节课小组成员将设计的展板用PPT制作出来,并展示给大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分析]
本课通过设置一个贴近学生近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巩固简单的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操作。在制作过程中,小组的合作要非常紧密,课题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要各展所长,又要协作互补;既要共享资源,又要共享思想和协调任务进度。对于这种多元化的弹性交互平台的开展,网络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通过有效的人机互动,体验自主发现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自己学习思考后自我构建起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时间的占领,让出更多的学习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堂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完成该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与计算机互动,在“玩”中学习。各种益智类游戏、交互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使用,都为人机互动创设了很好的条件。
[课例3]
初二第一章第3节《网上收集信息》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了解了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和如何接入因特网后,正式走进因特网世界。本课课型为操作课,教学内容包括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浏览器”、“网址”、“链接”的概念、搜索引擎的使用。其重点是浏览器的使用,且以后的浏览网页、下载信息、申请电子邮箱等教学内容都基于浏览器浏览Web页面的操作完成。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这部分内容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却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制作一个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围绕“网上信息收集”这一主线,设计了三个循序渐进的任务:通过“第一站芝麻开门—登录新浪网”使学生体会浏览器的作用、地址栏和网址的概念,掌握登录网站的基本步骤;在“第二站走走看看—游游学习网”的环节中指导学生认识超链接并学习如何浏览信息;在“第三站网络寻宝—搜搜福娃”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搜索引擎和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资料。在以上的三个环节中,通过“读一读”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看一看”播放动画直观演示操作方法;通过“试一试”使学生尝试或练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再利用三封锦囊答疑解惑,或者提供锦囊妙计。使学生在进入网站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上网的知识,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在上网中学会上网”的目的。
[分析]
本课学习立足以网络技术开展主题网站学习,让学生通过电脑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造人机自主学习的空间,构建人机对话平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