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随着素质教育对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起来。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如何开展有效的音乐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是当前教师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新时代教师,应学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其艺术意识,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是学科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小学音乐课程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往的小学学科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音乐学科并不重视,认为其是“副科”,单一且枯燥的授课模式,只要求学生记忆,忽视学生对融会贯通的需要。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大多对音乐学习缺乏兴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音乐教学迎来了新的变化,众多教育工作者也对音乐教学正视起来,认识到其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活动落实,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更为高效,就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中,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优化教学活动设计。通过促进学生的科学有效学习,从而达到美育和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强调故事情境创设
小学生年龄小,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此时以故事讲述导入课程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尤其是音乐课程教学,有的音乐本身就是讲故事,还有一些歌曲歌词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利用这些元素,给学生展开故事教学 可以使课程教学更为活跃。通过这一教学手段实施,可以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最终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守株待兔的老农夫》这首歌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有部分同学已经在一些书上读到过。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则是可以结合学生的经验,开展故事教学。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心情可以跟随着教师讲解发生起伏,其情感体验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在此基础上进行歌词歌曲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获得相应的提高。又如,在欣赏民乐合奏《哪吒再生》这一乐曲时,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描述,将哪吒再生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学生听,同时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相关画面和情节,让学生被故事和画面所吸引,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故事场景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们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得到了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注重信息技术应用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但对感性对象的感知能力很强。相比较于传统说教模式,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所展示的变抽象为形象的特点,是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擬的。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辅助优势,学会运用图形和声音等,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究。
例如,在《忆江南》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音乐的播放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秀美和独特的春光,将具体的文本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如在带领学生欣赏《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歌曲时,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并通过微视频给学生播放《智取威虎山》的剧情片段。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开展,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情感的深度激发,使学生对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梗概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了解这段唱腔所表达的情感。
三、组织趣味角色扮演
音乐不仅是视听活动,同时也是趣味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清醒认识到音乐的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序学习。为了加强小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现实课程,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在学生活动参与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作品的故事性,引导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丰富地表达原教材的内容。同时观看的学生也可以被表演和音乐所吸引,更为积极的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例如,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一音乐剧为例,教师就将全班学生分为了五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选择故事中的一幕,并利用乐器对音乐旋律进行学习。在活动设计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其中情感变化,在学生对其内容获得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进行创作表演。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和行动了起来,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这一音乐剧的内涵,其学习效率也将得到极大的增强。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内容的学习。
总之,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必须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育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实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淑霞.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师,2020(S1):164.
[2]李晓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J].艺术评鉴,2020(24):150-152+177.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是学科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小学音乐课程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往的小学学科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音乐学科并不重视,认为其是“副科”,单一且枯燥的授课模式,只要求学生记忆,忽视学生对融会贯通的需要。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大多对音乐学习缺乏兴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音乐教学迎来了新的变化,众多教育工作者也对音乐教学正视起来,认识到其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活动落实,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更为高效,就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中,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优化教学活动设计。通过促进学生的科学有效学习,从而达到美育和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强调故事情境创设
小学生年龄小,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此时以故事讲述导入课程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尤其是音乐课程教学,有的音乐本身就是讲故事,还有一些歌曲歌词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利用这些元素,给学生展开故事教学 可以使课程教学更为活跃。通过这一教学手段实施,可以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最终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守株待兔的老农夫》这首歌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有部分同学已经在一些书上读到过。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则是可以结合学生的经验,开展故事教学。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心情可以跟随着教师讲解发生起伏,其情感体验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在此基础上进行歌词歌曲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获得相应的提高。又如,在欣赏民乐合奏《哪吒再生》这一乐曲时,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描述,将哪吒再生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学生听,同时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相关画面和情节,让学生被故事和画面所吸引,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故事场景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们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得到了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注重信息技术应用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但对感性对象的感知能力很强。相比较于传统说教模式,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所展示的变抽象为形象的特点,是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擬的。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辅助优势,学会运用图形和声音等,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究。
例如,在《忆江南》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音乐的播放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秀美和独特的春光,将具体的文本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如在带领学生欣赏《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歌曲时,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并通过微视频给学生播放《智取威虎山》的剧情片段。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开展,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情感的深度激发,使学生对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梗概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了解这段唱腔所表达的情感。
三、组织趣味角色扮演
音乐不仅是视听活动,同时也是趣味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清醒认识到音乐的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序学习。为了加强小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现实课程,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在学生活动参与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作品的故事性,引导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丰富地表达原教材的内容。同时观看的学生也可以被表演和音乐所吸引,更为积极的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例如,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一音乐剧为例,教师就将全班学生分为了五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选择故事中的一幕,并利用乐器对音乐旋律进行学习。在活动设计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其中情感变化,在学生对其内容获得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进行创作表演。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和行动了起来,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这一音乐剧的内涵,其学习效率也将得到极大的增强。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内容的学习。
总之,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必须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育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实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淑霞.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师,2020(S1):164.
[2]李晓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J].艺术评鉴,2020(24):150-15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