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方面分析了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师生关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26-02
1 引言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现状及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由原先的少数人享有转变为多数人所享有,即高等教育从精英体制向大众体制转变的过程。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 高等学校的体制与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直升本”、“本硕连读”、“五年一贯制”等新的名词和概念充斥着传统思想,而传统的师生关系, 同样也面临着强烈的冲击波。传统意义上的尊师重教思想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对传统尊师重教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信息的快速交流、学习途径的日新月异, 都使得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在不断多样、知识结构在不断拓宽、学习方式方法不再单一, 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受到置疑, 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 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民主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大众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问题。
2.1 学生主体的发挥受到制约
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制约。在传统的教育机构里, 教是主导, 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现在还远远没有完全消亡。教师从培养目标和教材演绎出教学要求, 用考试分数和各种量化指标等作为强制手段来推行这些要求,很少过问学生需要什么,很少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关系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不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压抑,难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2 师生教育关系淡化
少数教师对学生的疏于管理淡化了师生的教育关系。少数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以教学改革为幌子,放松自己的教育责任,对学生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学生从教师那里既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 也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交流。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较高的分数过分地迁就学生,或者有意地去迎合学生。
2.3 师生关系更加复杂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师生关系更加复杂。本来,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纯洁、非常简单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种纯洁、简单的关系变得势利和复杂。部分教师用市侩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致使一些贫困学生在人格上受到压抑。
2.4 师生缺乏交流和认同
教师对学生缺乏全面关怀,师生缺乏交流和相互认同。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 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因此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有的教师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全面培养。缺乏接触和交流就缺乏了解,缺乏了解就难以互相认同, 结果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单纯的教学关系。这样的关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学分制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了,教师对学生基本上不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是多元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是多元的,在远程教育、校外实践与函授教学中,教师不与学生见面。
3 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学生价值观念变化影响师生关系
首先,学生目标从文凭获取到为工作学习知识技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以文凭授予为“指挥棒”。大众化高等教育一方面打破了高等教育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降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与条件限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可能,受教育者有了选择的权利、机会与途径,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遂成为高等教育的新“支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布道者和教化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被塑造者、被规定者和被加工者。作为服务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地位,并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满意与认可。
其次,学生考核目标从“进得来”到“出得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圆了大学梦。大学生身份与文凭也不再是“稀缺资源”;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是学生毕业后能否具备可雇佣的素质和能力,“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成为当今大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与方式;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创造能力成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要求。
3.2 学费逐年攀升影响学生情绪
大学上学收费制度经历了免学费——双轨制——缴费上学3个阶段的转变,至1997年,全国高校全部实现并轨,缴费上大学的局面开始形成。近年来又有“教育产业化”口号的提出,大学学费逐年提高。有些高校考虑经济利益,再差的条件也敢开办热门的专业,再差的学生都可以招收。入学后,学生感到花了那么大一笔学费却并没有得到满意的教学和生活服务,不论家境好的与不好的,都有一种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常表现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利益上的“敌意”,是一种普遍的现实存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3.3 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师生关系
高等教育教学长期存在着忽视、甚至无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弊端,“塑造论”就是一个证明,其实质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机器或者机器配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费受教育,他们的主体性意识逐渐觉醒。对于学校无视他们的要求,长于安排、缺乏提供不满,于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反感授课教师。长期以来,师生在教学中地位不平等,教师是话语和权力的中心,学生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灌输,虽心中不满,却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3.4 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
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模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价值的自我关照已经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需要。而经济利益的需要一旦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张力日显突出,伴随着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其他种种变化迅速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社会,也影响着高校教师。有的导师将所带的硕士、博士当作廉价劳动力,作为其商业活动中的赢利工具,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业,这已在一些高校中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生将导师尊称为“老板”,可见“教授商人”对教师形象的毁损。还有少数教师存在思想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人格有缺陷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都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给师生关系蒙上阴影。很多的老师仅仅将教书当成一份谋生的职业,学生只是他工作的对象,就像是工厂里的工人面对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一样。“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3.5 重科研轻教学的消极影响
无论从认识规律还是从大学教育的高要求来看,教师的学术研究都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把研究成果吸纳补充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而且学术活动还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处理方法等。但即使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大学,它仍然不是研究所,大学以育人为本,教学仍然是大学的要务。当前,大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管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津贴等级评定,都把科研放在首位,设立硬指标,而教学则基本不问。其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之中,无暇考虑学生的需求,更不去考虑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了。
3.6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感情淡漠
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阶段,加上远离家乡亲人,他们对社会、人生有许多困惑,却很难得到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原因有三:一是高校扩招,师生比例越来越小;二是教师肩负教学与科研的沉重压力,主观上不愿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教学之外的交流,三是随着后勤改革的实施,学生食宿逐步脱离学校管理,教师也可能散居于校外,师生间的联系交往变得更加不便。因此师生联系少、情感淡的情况是普遍性的。此外,教学管理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分散了教师的精力,疲于应付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制度常流于形式。大学教师与本科生之间在学问与人品方面,已少有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弊端。
4 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等学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那么,我们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在教师和学生当中,教师又是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承担着引导师生关系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的主要任务。
4.1 树立发展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未来师生主体间的教育中,发展成为内需。学生学习不再是为了外在的功利,而是为了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更多体现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创造性。发展是目的,教师与学生均应意识到自己有发展的需要,既追求知识,又寻求内心进步,使个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必须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才能更好地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学生也必须注重自身发展,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培养情操,以期更顺利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共同发展观,在教育交往中形成互动,互帮互学、共同发展。
4.2 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
后现代思想家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起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师
生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成为主体,意识到自我的塑造、定位与发展。这种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等三中心论长期控制大学课堂教学,教师占有话语权,在师生对话中取得了绝对的权威地位。要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应实施人性化教学,以换位思维的方式考虑学生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增强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
4.3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
做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心理年龄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思考、独立决定的意识,但又无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处于一个趋向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又没有完全成熟和稳定。此时,他们的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雕塑每一个学生,就必须细致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了解每个学生,就必须细心的观察他们的言行,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背景。
4.4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从多渠道接受着知识信息,发展中各有所长,学生掌握的信息还可能超过老师。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会减弱,认为老师“自己只有半桶水,怎能给别人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博采众长,构建精深、宽厚的知识结构,保持一桶水常满、常新,做好为人师表,并利用学生的每一个可学的因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谦虚的美德赢得学生的尊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以学生为师是一种美德。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敢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此外,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人格。“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不仅可以捍卫言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能够证明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正所谓“身正为师,德正为范”。只有塑造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师德,做学生的表率,才能使学生由衷的信服。教师的社会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人格的塑造和形成,也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好坏。
参考文献
[1]张景莉.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2): 56-57.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国际21世纪委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师生关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26-02
1 引言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现状及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由原先的少数人享有转变为多数人所享有,即高等教育从精英体制向大众体制转变的过程。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 高等学校的体制与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直升本”、“本硕连读”、“五年一贯制”等新的名词和概念充斥着传统思想,而传统的师生关系, 同样也面临着强烈的冲击波。传统意义上的尊师重教思想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对传统尊师重教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信息的快速交流、学习途径的日新月异, 都使得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在不断多样、知识结构在不断拓宽、学习方式方法不再单一, 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受到置疑, 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 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民主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大众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问题。
2.1 学生主体的发挥受到制约
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制约。在传统的教育机构里, 教是主导, 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现在还远远没有完全消亡。教师从培养目标和教材演绎出教学要求, 用考试分数和各种量化指标等作为强制手段来推行这些要求,很少过问学生需要什么,很少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关系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不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压抑,难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2 师生教育关系淡化
少数教师对学生的疏于管理淡化了师生的教育关系。少数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以教学改革为幌子,放松自己的教育责任,对学生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学生从教师那里既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 也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交流。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较高的分数过分地迁就学生,或者有意地去迎合学生。
2.3 师生关系更加复杂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师生关系更加复杂。本来,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纯洁、非常简单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种纯洁、简单的关系变得势利和复杂。部分教师用市侩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致使一些贫困学生在人格上受到压抑。
2.4 师生缺乏交流和认同
教师对学生缺乏全面关怀,师生缺乏交流和相互认同。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 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因此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有的教师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全面培养。缺乏接触和交流就缺乏了解,缺乏了解就难以互相认同, 结果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单纯的教学关系。这样的关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学分制使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了,教师对学生基本上不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是多元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是多元的,在远程教育、校外实践与函授教学中,教师不与学生见面。
3 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学生价值观念变化影响师生关系
首先,学生目标从文凭获取到为工作学习知识技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以文凭授予为“指挥棒”。大众化高等教育一方面打破了高等教育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降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与条件限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可能,受教育者有了选择的权利、机会与途径,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遂成为高等教育的新“支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布道者和教化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被塑造者、被规定者和被加工者。作为服务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地位,并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满意与认可。
其次,学生考核目标从“进得来”到“出得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圆了大学梦。大学生身份与文凭也不再是“稀缺资源”;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是学生毕业后能否具备可雇佣的素质和能力,“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成为当今大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与方式;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创造能力成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要求。
3.2 学费逐年攀升影响学生情绪
大学上学收费制度经历了免学费——双轨制——缴费上学3个阶段的转变,至1997年,全国高校全部实现并轨,缴费上大学的局面开始形成。近年来又有“教育产业化”口号的提出,大学学费逐年提高。有些高校考虑经济利益,再差的条件也敢开办热门的专业,再差的学生都可以招收。入学后,学生感到花了那么大一笔学费却并没有得到满意的教学和生活服务,不论家境好的与不好的,都有一种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常表现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利益上的“敌意”,是一种普遍的现实存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3.3 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师生关系
高等教育教学长期存在着忽视、甚至无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弊端,“塑造论”就是一个证明,其实质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机器或者机器配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费受教育,他们的主体性意识逐渐觉醒。对于学校无视他们的要求,长于安排、缺乏提供不满,于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反感授课教师。长期以来,师生在教学中地位不平等,教师是话语和权力的中心,学生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灌输,虽心中不满,却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3.4 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
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模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价值的自我关照已经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需要。而经济利益的需要一旦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其张力日显突出,伴随着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其他种种变化迅速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社会,也影响着高校教师。有的导师将所带的硕士、博士当作廉价劳动力,作为其商业活动中的赢利工具,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业,这已在一些高校中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生将导师尊称为“老板”,可见“教授商人”对教师形象的毁损。还有少数教师存在思想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人格有缺陷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都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给师生关系蒙上阴影。很多的老师仅仅将教书当成一份谋生的职业,学生只是他工作的对象,就像是工厂里的工人面对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一样。“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3.5 重科研轻教学的消极影响
无论从认识规律还是从大学教育的高要求来看,教师的学术研究都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把研究成果吸纳补充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而且学术活动还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处理方法等。但即使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大学,它仍然不是研究所,大学以育人为本,教学仍然是大学的要务。当前,大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管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津贴等级评定,都把科研放在首位,设立硬指标,而教学则基本不问。其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之中,无暇考虑学生的需求,更不去考虑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了。
3.6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感情淡漠
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阶段,加上远离家乡亲人,他们对社会、人生有许多困惑,却很难得到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原因有三:一是高校扩招,师生比例越来越小;二是教师肩负教学与科研的沉重压力,主观上不愿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教学之外的交流,三是随着后勤改革的实施,学生食宿逐步脱离学校管理,教师也可能散居于校外,师生间的联系交往变得更加不便。因此师生联系少、情感淡的情况是普遍性的。此外,教学管理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分散了教师的精力,疲于应付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制度常流于形式。大学教师与本科生之间在学问与人品方面,已少有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弊端。
4 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等学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那么,我们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在教师和学生当中,教师又是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承担着引导师生关系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的主要任务。
4.1 树立发展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未来师生主体间的教育中,发展成为内需。学生学习不再是为了外在的功利,而是为了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更多体现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创造性。发展是目的,教师与学生均应意识到自己有发展的需要,既追求知识,又寻求内心进步,使个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必须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才能更好地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学生也必须注重自身发展,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培养情操,以期更顺利地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共同发展观,在教育交往中形成互动,互帮互学、共同发展。
4.2 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
后现代思想家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起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师
生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成为主体,意识到自我的塑造、定位与发展。这种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等三中心论长期控制大学课堂教学,教师占有话语权,在师生对话中取得了绝对的权威地位。要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应实施人性化教学,以换位思维的方式考虑学生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增强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
4.3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
做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心理年龄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思考、独立决定的意识,但又无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处于一个趋向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又没有完全成熟和稳定。此时,他们的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雕塑每一个学生,就必须细致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了解每个学生,就必须细心的观察他们的言行,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背景。
4.4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从多渠道接受着知识信息,发展中各有所长,学生掌握的信息还可能超过老师。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会减弱,认为老师“自己只有半桶水,怎能给别人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博采众长,构建精深、宽厚的知识结构,保持一桶水常满、常新,做好为人师表,并利用学生的每一个可学的因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谦虚的美德赢得学生的尊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以学生为师是一种美德。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敢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此外,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人格。“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不仅可以捍卫言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能够证明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正所谓“身正为师,德正为范”。只有塑造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师德,做学生的表率,才能使学生由衷的信服。教师的社会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人格的塑造和形成,也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好坏。
参考文献
[1]张景莉.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2): 56-57.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国际21世纪委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