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动性、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三方面对初中生物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21-1
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吸”的弊端,笔者从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
一、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动性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应有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互助合作,有助于老师的管理,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主体能动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生物的进化历程》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制作“进化树”并要求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的准备制作材料,有的画出进化树,还有的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以便上课时迅速找到各种生物在进化树上的准确位置好在比赛中取胜,结果上课时每个小组都纷纷要求展示本组的成果,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1.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生互动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把由传统班级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加丰富和全面,使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
小组合作将传统班级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小组合作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参与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在七年级《显微镜的使用》一节课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标本,小组成员很自然地先讨论如何快速找到物像然后动手操作,再讨论直到找出最佳观察方法。同学的交流没有拘束更容易掌握知识要领,同时在和其他组竞赛的过程中,学生更有一种集体成就感。
2.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的领导力度减弱,教师由传统集体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的作用得到增强,由对教师的被动服从向配合、协同转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和民主的关系。通过交往,学生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自信,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现代论认为,过程决不仅仅是教师通过书本形式的教材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性活动的体系。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复制或承受外界影响,而是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形成与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应确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观点,把学生主体性发展放在一切发展之首。在小组合作中创设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整个过程的启动、进行都必需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在传统教学的集体中,教师通常扮演着领导、权威的角色,是活动的操纵者、控制者。相应地,在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是服从者,自主程度较低。小组合作则不然,密切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关系,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推动课堂的进程。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1.整体性评价。由于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这一形式,故在评价的时候不再主要以个别同学为基本单位进入教师或同学的评价视线(极个别的除外),而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使用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互相商讨迅速就弄懂了”、“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全都能顺利通过”一类评价小组的语言来评价小组这一整体,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无论是在何种分组形式或学习内容下,整体性评价还重视在评价时照顾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优中差生兼顾,就避免了组内优生包办这一现象,否则中差生在组内的学习将会是被动的、消极的。在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先请认为可能有障碍的学生回答,其余组员共同补充完善,久而久之,中差生在组内讨论学习时也会格外积极主动,并且优生也总是特别地乐于帮助别的同学。
2.开放性评价。首先,是人员上的开放。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多采取小组自评、别组他评的形式,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互动局面;当小组内成员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时,可允许其自由请教某个小组,而后仍由其进行汇报、交流、发言,这样有利于小组与小组间互助关系的建立,以更好形成全班这个大组。其次,是时间上的开放。教师应把评价时间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利于学生学得更快、更好;作为师者在评价时应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之功可以达到,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可延迟评价的时间,让其再讨论、再请教、再互助,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小组的成长、发展、巩固便会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21-1
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吸”的弊端,笔者从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
一、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动性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应有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互助合作,有助于老师的管理,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主体能动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生物的进化历程》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制作“进化树”并要求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的准备制作材料,有的画出进化树,还有的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以便上课时迅速找到各种生物在进化树上的准确位置好在比赛中取胜,结果上课时每个小组都纷纷要求展示本组的成果,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1.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生互动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把由传统班级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加丰富和全面,使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
小组合作将传统班级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小组合作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参与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在七年级《显微镜的使用》一节课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标本,小组成员很自然地先讨论如何快速找到物像然后动手操作,再讨论直到找出最佳观察方法。同学的交流没有拘束更容易掌握知识要领,同时在和其他组竞赛的过程中,学生更有一种集体成就感。
2.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的领导力度减弱,教师由传统集体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的作用得到增强,由对教师的被动服从向配合、协同转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和民主的关系。通过交往,学生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自信,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现代论认为,过程决不仅仅是教师通过书本形式的教材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性活动的体系。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复制或承受外界影响,而是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形成与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应确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观点,把学生主体性发展放在一切发展之首。在小组合作中创设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整个过程的启动、进行都必需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在传统教学的集体中,教师通常扮演着领导、权威的角色,是活动的操纵者、控制者。相应地,在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是服从者,自主程度较低。小组合作则不然,密切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关系,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推动课堂的进程。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1.整体性评价。由于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这一形式,故在评价的时候不再主要以个别同学为基本单位进入教师或同学的评价视线(极个别的除外),而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使用像“这一小组的同学真团结,互相商讨迅速就弄懂了”、“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全都能顺利通过”一类评价小组的语言来评价小组这一整体,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无论是在何种分组形式或学习内容下,整体性评价还重视在评价时照顾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优中差生兼顾,就避免了组内优生包办这一现象,否则中差生在组内的学习将会是被动的、消极的。在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先请认为可能有障碍的学生回答,其余组员共同补充完善,久而久之,中差生在组内讨论学习时也会格外积极主动,并且优生也总是特别地乐于帮助别的同学。
2.开放性评价。首先,是人员上的开放。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多采取小组自评、别组他评的形式,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互动局面;当小组内成员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时,可允许其自由请教某个小组,而后仍由其进行汇报、交流、发言,这样有利于小组与小组间互助关系的建立,以更好形成全班这个大组。其次,是时间上的开放。教师应把评价时间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利于学生学得更快、更好;作为师者在评价时应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之功可以达到,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可延迟评价的时间,让其再讨论、再请教、再互助,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小组的成长、发展、巩固便会得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