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邓颖超在桂林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5月10日至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同志,陪同缅甸总统吴奈温到桂林参观访问,在桂林住了两天。
  吴奈温总统和夫人雅达娜纳梅一行39人,在游览了北京、大庆、大寨、韶山等地后,由邓颖超和交通部副部长潘琦、李先念副总理的夫人林佳楣、外交部长黄华的夫人何理良等陪同前往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乔晓光(区党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刘重桂(区党委第二书记)以及史清盛、江景河和桂林市革命委员会主任钟枫等前往桂林机场迎接。机场上,彩旗飞扬,锣鼓喧天,2000多名各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握中缅两国国旗,高喊欢迎口号,挥动花环、彩带,载歌载舞,隆重热烈地欢迎缅甸贵宾。从机场到榕湖饭店,许多群众自觉排队,夹道欢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对邓颖超同志的仰慕和厚爱。
  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即同胞兄弟)源远流长,吴奈温总统曾经8次率团访问中国,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见,为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十分重视与缅甸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曾9次访问缅甸,与吴奈温总统多次会晤,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赞扬。邓颖超同志则是吴奈温总统和夫人的老朋友,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她1977年2月访问缅甸时,受到隆重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被缅甸人民当作“妈妈”一样看待。
  邓颖超同志十分珍惜这次接待,把它看作是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强调一定要做好接待工作。她对外办的接待人员说:“一定要突出总统和夫人,不要突出我。”在机场的欢迎活动,她总让总统和夫人走在前面,并示意群众为总统和夫人鼓掌;参观游览景点时,她总让总统和夫人站在适合的位置,自己则站在一边;照相时,她提出要多照总统和夫人,少照自己;宴会时,她要求多给总统和夫人敬酒,少给自己敬酒,以免造成对自己热情、对别人冷淡的场面。她积极向总统一行宣传介绍中国,并强调要让客人多看、多听、多问,使他们了解中国的情况,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吴奈温总统对桂林的接待非常满意,他说:“桂林山水名闻天下,我有幸到桂林游览,感到格外的高兴。这次到桂林,受到最热情、最周到的接待,这将在两国的关系史上写下新的篇章。”他还说,“如果每个国家之间都能建立起这样的友好关系,那么,世界就能够成为人类无忧无虑的乐园。”
  邓颖超在桂林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外事接待工作却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如:游览的活动安排不要太紧太累,游漓江的时间不必过长,芦笛岩的灯光太暗,安排总统的正式讲话太多,工作人员忙于准备讲话稿无时间参观游览,接待外宾都使用小车,令很多人听不到我们的宣传,等等。这些意见很实际、很具体、很有针对性。这是外事接待工作的正确指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乔晓光和外办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听取并立即进行整改。
  邓颖超同志德高望重,为政清廉。她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作风更是受到人们的敬仰,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她到桂林之前,外交部礼宾司已来电通知,按照邓颖超同志的指示,对她的生活接待一切从简,一定要注意节约,不能铺张浪费,不要搞特殊。按照她的要求,她在桂林期间,不睡豪华软床,只睡硬板床;饮食多用热馒头加白稀饭,清炒素菜,肉类很少;房间很朴素,摆放的东西很少,连水果糖也不摆放。有一次饭菜量大了一些,她很不高兴,质问为什么不听她的话?她的俭朴生活,使接待的同志深受感动。
  邓颖超同志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很关心,住在榕湖饭店,她一有空就和饭店的工作人员拉家常、谈思想,问寒问暖,问他们的家庭情况,鼓励他们安心地做好工作,并一再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临别前,一定要和工作人员一起合照留念。
  邓颖超在广西南宁出生,她的父親邓廷忠,光绪年间为武进士,授御前侍卫,曾任广西南宁镇台之职。在南宁期间,与湖南长沙籍女医生杨振德结婚,于1904年2月4日生下邓颖超,初名邓玉爱,学名邓文淑,后改名邓颖超。邓颖超幼年丧父,靠母親行医或当家教来维持清贫的生活。邓颖超对广西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说:“南宁是我的第二故乡,小时候的一些情形,至今仍记得很清楚。”
  乔晓光、刘重桂、钟枫等同志,对能接待邓颖超同志感到很难得、很高兴,他们利用接待空隙,登门问候,親切交谈,汇报广西情况,听取她的意见,希望她能经常来广西走一走,看一看,对广西的工作多提意见。邓颖超同志对广西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西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并对外事工作和其他工作提出了一些很宝贵的意见。
  5月12日下午,南国的初夏,风和日暖,气候宜人。乔晓光、刘重桂、钟枫等到机场为邓颖超同志送行。大家依依惜别,互相祝福,并合影留念。邓颖超同志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作风、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以及她慈祥和善的笑容,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其他文献
虎王最喜欢别人对自己说奉承话,狐狸便投其所好,专拣虎王爱听的话说。因此,虎王对狐狸很满意。  一個夏天的晚上,天很热,虎王在洞府外面乘凉,狐狸又赶来奉承他了。狐狸一手给虎王扇扇子,一手给虎王挠痒痒,嘴里还不住地说:“大王啊,依我看,全天下没有您做不到的事情,也没有您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  “嗯,是这个理儿!”虎王开心地说。他无意中一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星星,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狐狸啊,你说,这天
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戰军(刘邓大军)为了策应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军民的作战,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组织发起豫北战役。5月2日,刘邓大军一举攻克了豫北重镇汤阴,歼灭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近万人,并俘获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中将总司令孙殿英。孙殿英1928年7月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天下,后人都对他的这段历史颇为熟悉,而对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兵败被俘经过以及最后的人生结局
岭南,中国五岭以南的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植根于古代百越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开放风气、进取精神、实利重商的文化特质。在近代,以广东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在古今文化通变嬗替、中西文明冲突交流之际,占地利之便,得风气之先,在社会巨变和文化演进中人才辈出、诸学大兴。岭南文学也在这一时期高度繁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有中国“近世
“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大历十才子”是幕府诗人结社的代表,“十才子”相继谢世后,他们的结社活动也趋于衰落,真正对后世文人结社产生影响的
“开门见水,举步登舟。”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地处北海市南端,侨港镇渔民以出海为主业,镇里拥有一座可容纳2000艘渔船的渔港,侨港人对于大海和龙舟天生就有亲近感。侨港渔民们在渔港的交通工具,靠的是用手摇的三角艇,长期以来,三角艇是侨港镇当地很多渔民的“摇钱树”,是他们补贴家用的生产工具,在码头用于搭载渔民和渔货,所以侨港镇渔民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几乎人人会摇艇。而摇艇的动作和坐姿,和扒
读《谢安史传》,总觉得,这位著名的“风流宰相”,其儒雅的风神、潇洒的举止、超凡的才智,及其举重若轻、“谈笑静胡沙”的伟业,都是因了山水的浸润,风流原自山水出!    寄情山水,悠然远想,以游览养高世之志    汉末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垄断官位,世家子弟天生就是官种,大都“弱冠释褐”,二十出头就步入仕途,三十左右就位居高官。加之战乱频仍,民生维艰,人们平均寿命很低,出生世家,30岁还沉寂于下僚,就会
德布羅意方程组:  创立者: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  意义: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认为,任何物质都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或者说,任何物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波,包括人本身。人不但是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波。呃,同学们听懂了吗?关于这一组公式,有很长很长的介绍,但我们没有很多的版面进行刊登,所以,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在今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慢慢把它搞懂!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公爵简
林如斯,林语堂长女。抗战时期,旅居美国的她回祖国在后方从事抗战工作,写出鼓舞军民斗志的文章,并把中国的抗战文学介绍到西方;在她遇人不淑、遭受不幸婚姻沉重打击、身患沉疴之时。依然以超凡脱俗的笔触,把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唐诗,准确地译介到国外……  1923年春末初夏,林语堂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将应博士试,然后结束他的留学生涯。与此同时,陪读的夫人廖翠凤已身怀六甲。为了不让即将出生的孩子自然地获得外国国籍
今年9月9日午夜时分,我躺在床上刷微信看新闻,突然从微信群里得知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仙逝的消息,先生享年87岁。群里满是回忆和哀痛,学子们感念先生的一生,感悟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真谛。  灵堂吊唁 缅怀大师  为了悼念汤一介先生,北京大学在人文苑1号楼108室设置了灵堂。从9月11日上午10时开始,就有不少人陆续前来吊唁。9月12日下午,我与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专程来到北京大学吊唁汤一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把持朝政,趁机培养吕氏势力。  诸吕在吕后死后,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廷内外的大红人,而作为平乱的另一位功臣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即位,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  文帝虽然刚主朝政,但对陈平的德才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现在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