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且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及艺术修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96-1
学习需要热情。语文这门学科在诸多的学科中,情感的浓厚性尤为突出。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兼具了思想性和工具性特点,它绝不等同于单纯的传授某种客观知识,它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一种将艺术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学科。
首先,要创设教学的情景与氛围。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饱满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以使他们体会作品的动人之处,以一颗炽热的心去剖析其深刻的内涵和意外之意。
创设教学的情景与氛围,帮学生获得最初的情感体验。创设教学的情景与氛围,依靠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去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景之中,和作品所想表达的情感沟通,实现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抒发的感情、论证的事例在情感上和谐共振。如果没有感情的波澜,缺乏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即使教师的分析再细致周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也无法深入。只有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认识的悲欢离合。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母爱,一个包含深情厚谊的话题,的确,无论是年少年长,无论是天涯海角,单飞后的心的另一端牵挂的永远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的母亲。(影像显示《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胡适的人生历程,去感受母爱的力量。”在这段导语中,教师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去赞美母爱的伟大。配合音乐,配合影像,学生融于情境之中,让他们有了最初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叩击了学生的心灵。在讲授《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帮助学生整体了解西北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征:粗犷、豪放、高亢、热情。同时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影像资料进行辅导教学,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在课堂的开端引入这些内容之后,《安塞腰鼓》所歌颂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自然而然就在学生的心中升腾,思想感情也强烈地受到感染。
其次、教学内容要注意对情感的挖掘,努力捕捉教材里的“文以情生‘情’”。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就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这些都是具有情感的东西。我们所谓“文学”,其实就是“人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上所选择的文章,大多都灌注着作者的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挖掘出文章中最富感情的部分,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无情,不可为文,无论文章的结构如何完整,形式如何优美。教师如果能够挖掘出文章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去感受。也许就那么一字一句,就会感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顿悟,眼界顿时开阔起来。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介绍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当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物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书。所以,当我们在讲《论语》时,别忘了对孔子生平的简介;讲《春望》时,别忘了对“安史之乱”这一背景的介绍;讲《华南虎》时,别忘了对牛汉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劫难的分析……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到了对这些极富感情的素材的挖掘,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愤,为之喜悦,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可以比较两篇情感有别的文章,努力捕捉动情点的细腻与不同,如朱自清的散文《绿》和《荷塘月色》所流露的感情就不同。
最后,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在语文这门学科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那是没有效果的,只有通过思维并打开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上《珍珠鸟》一文时,我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和学生一起反复的想象,反复的品味,反复的挖掘,课堂上激情四射,温情涌动。学生沉浸往事的回忆中,陶醉在信任的美好意境中。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如果让他们带着情感去学习,那将会事半功倍,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很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观点,抒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授课中尽量做到以理服人,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别发表意见,在对比中见正误。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当学生懂得称颂美好的事物,评价丑陋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怜悲惨的命运时,实际上已经在这些情感的判断中渗透了对世界的认识,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师所期待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96-1
学习需要热情。语文这门学科在诸多的学科中,情感的浓厚性尤为突出。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兼具了思想性和工具性特点,它绝不等同于单纯的传授某种客观知识,它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一种将艺术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学科。
首先,要创设教学的情景与氛围。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饱满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以使他们体会作品的动人之处,以一颗炽热的心去剖析其深刻的内涵和意外之意。
创设教学的情景与氛围,帮学生获得最初的情感体验。创设教学的情景与氛围,依靠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去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景之中,和作品所想表达的情感沟通,实现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抒发的感情、论证的事例在情感上和谐共振。如果没有感情的波澜,缺乏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即使教师的分析再细致周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也无法深入。只有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认识的悲欢离合。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母爱,一个包含深情厚谊的话题,的确,无论是年少年长,无论是天涯海角,单飞后的心的另一端牵挂的永远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的母亲。(影像显示《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胡适的人生历程,去感受母爱的力量。”在这段导语中,教师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去赞美母爱的伟大。配合音乐,配合影像,学生融于情境之中,让他们有了最初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叩击了学生的心灵。在讲授《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帮助学生整体了解西北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征:粗犷、豪放、高亢、热情。同时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影像资料进行辅导教学,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在课堂的开端引入这些内容之后,《安塞腰鼓》所歌颂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自然而然就在学生的心中升腾,思想感情也强烈地受到感染。
其次、教学内容要注意对情感的挖掘,努力捕捉教材里的“文以情生‘情’”。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就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这些都是具有情感的东西。我们所谓“文学”,其实就是“人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上所选择的文章,大多都灌注着作者的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挖掘出文章中最富感情的部分,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无情,不可为文,无论文章的结构如何完整,形式如何优美。教师如果能够挖掘出文章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去感受。也许就那么一字一句,就会感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顿悟,眼界顿时开阔起来。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介绍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当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物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书。所以,当我们在讲《论语》时,别忘了对孔子生平的简介;讲《春望》时,别忘了对“安史之乱”这一背景的介绍;讲《华南虎》时,别忘了对牛汉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劫难的分析……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到了对这些极富感情的素材的挖掘,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愤,为之喜悦,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可以比较两篇情感有别的文章,努力捕捉动情点的细腻与不同,如朱自清的散文《绿》和《荷塘月色》所流露的感情就不同。
最后,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在语文这门学科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那是没有效果的,只有通过思维并打开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上《珍珠鸟》一文时,我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和学生一起反复的想象,反复的品味,反复的挖掘,课堂上激情四射,温情涌动。学生沉浸往事的回忆中,陶醉在信任的美好意境中。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如果让他们带着情感去学习,那将会事半功倍,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很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观点,抒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授课中尽量做到以理服人,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别发表意见,在对比中见正误。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当学生懂得称颂美好的事物,评价丑陋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怜悲惨的命运时,实际上已经在这些情感的判断中渗透了对世界的认识,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师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