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系是民间说法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xi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迥异的口味让相同的食材经历各异的命运。
  比如一棵白菜,东北人拿来腌制成酸菜,就有了杀猪菜;四川人淋上高汤,就成了开水白菜;浇上蚝油,就是一道广东人爱吃的蚝油白菜;北京厨师将白菜扒掉五六层外帮,只剩20厘米长的菜心,与蟹黄同炒,这就是一道标准的北京菜;而到了台湾,家庭主妇甚至会将白菜卤制,也大受欢迎。
  这些划分出来的楚河汉界,就是菜系。
  准确地讲,菜系从来只存在于民间流传当中。
  唐宋以降,南北方的吃饭方式才有了不同。那个时候,北方人喜欢吃甜,南方人反倒吃咸。后来北人南迁改变了中国的口味版图。
  到了有清一代,山东人、江苏人、广东人、四川人的口味,分地域地统治着中国人的餐桌,于是民间细分出了四大菜系,即鲁、苏(又称淮扬菜)、粤、川菜四家。后来苏菜另分出浙、徽菜,粤菜分出闽菜一支,湘菜从川菜中独立出来,又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八大菜系。
  话说回来,菜系内部也从来不是铁板一块。
  粤菜系就还有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格。一般认为粤菜清淡偏甜,指的是广府菜,其实客家菜油水重,口味偏咸;潮汕菜则多以海鲜为主,口味追求上“香”的优先级要高于“甜”。
  而以辣著称的川菜系,也由三个不同的口味“门派”联合得来。
  以成都为中心的上河帮,口味也很清淡,上文提到的开水白菜,就来自那里。上河帮的川菜一般严格以传统菜谱为准,是吃货福地。
  从自贡和内江发源的小河帮,贡献了川菜当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水煮。
  以重庆为势力核心的下河帮,才是靠麻辣火锅发迹的。不过,现在广为人知的川菜水煮鱼,却不在小河帮的传统菜谱里,而是由渝北地区的一名厨师发明的。1983年,这位厨师在一次重庆地区的烹饪大赛上因为做出了这道菜而获得大奖,到1985年菜式定型,至今不到30年。
  总之,各“门派”以类似联邦的方式,组成并维持着菜系的统治力。
  有关八大菜系的说法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真正被政府认可的说法,是“五大餐饮集聚区”。
  这是商务部2009年确定的说法。当年商务部出台《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提出五大餐饮集聚区的构想。
  它们分别是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省为主的辣文化餐饮集聚区;
  以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為主的北方菜集聚区;
  以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为主的淮扬菜集聚区;
  以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为主的粤菜集聚区;
  以宁夏、新疆、甘肃等为主的清真菜集聚区。
  此前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四大菜系”及“八大菜系”说法,实际上均为民间版本。50年前,时任国家商务部部长的姚依林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过:“我国菜肴风味流派有四大菜系。”从此,“四大菜系”的说法被媒体和业界沿用至今。此后,又出现了“八大菜系”的说法。
  在淮扬菜系内部,江苏菜与淮扬菜之间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某些时刻也变得微妙。
  有一次在“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的活动中,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负责人在推荐江苏菜的时候说:“称为淮扬菜江苏风味更准确,淮扬菜的说法不是很准确。”“商务部曾发布过《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五大餐饮集聚区,而不是八大菜系。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是淮扬菜集聚区,而江苏则是淮扬菜的核心区。”
  总之,菜系之争还将继续。
其他文献
城郊一座旧民宅,最近被市文物部门认定为清代初期的地主庄园,旧宅里现在住着李老汉一家。区政府要求当地电视台制作一档关于旧宅的专题节目,以扩大影响。  电视台派来的主持人对李老汉说:“我们采访你,请你千万不要紧张。”  李老汉问:“是有什么说什么吗?”  主持人连连点头:“对,有什么就说什么。你只要如实回答就行了。”  主持人轻声慢语地开始提问:“大爷,庄园建于什么年代?”  李老汉眨眨眼睛,说:“嘿
期刊
中国人称为好茶的,多数味道很淡,譬如西湖龙井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上品———明前茶更是如此了。用清代陆次云的说法,叫“无味之味”。既然无味,又还有什么味道?这是老外难以理解的。欧洲人喝咖啡,便求“香浓”,某些靠它刺激神经干活的,更是一旦无此物落肚,就要犯困。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靠咖啡喝出来的。  虽然茶里边也有一些刺激神经的玩意儿,然而我们悠然品茗时,往往求的却是“恬淡”。这是人生的另一种至
期刊
老赵该退休了。说来也真荒唐,从他档案中竟然查出十个不同的出生日期,最早的是1933年,最晚的是1943年。这到底应该按哪个算呢?  老赵跟劳资科长商量:“给我按1943年那个算吧。”  劳资科长绷着脸教训道:“老赵啊,你是怎么搞的,这档案里的东西可都是你自己填的,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搞不清啊?”  老赵说:“我的科长大人哟,你不知道我是个苦出身嘛,参加革命时还穿着开裆裤呢,怕人家不要,只有往大了填呀
期刊
有一个故事,足以解释当下餐馆的风气,何以极力讲究场地的道理。  招待难题  乾隆年间,福康安受命西征。福康安是孝贤纯皇后胞弟傅恒之子,名为乾隆的内侄,其实是乾隆的私生子。福康安带兵出征,豪奢无比。临阵督战,亦坐轿子。轿夫三十六人,分为四班,每班八人,另加一名候补。一班执役,则未轮到的三班,各骑良马后随。沿途所经的地方官,照例办差,供应稍有不当意,先摘顶戴,派员署理,然后奏请革职。自然,所请无不照准
期刊
提醒  学校的自行车棚由几位老师轮流监管,车棚外的小黑板上写有提醒学生们注意的事情。第一周,车棚由体育老师监管,小黑板上写道:“全体自行車向右看齐!”过了一周,车棚改由数学老师监管,小黑板上的字换成:“两条直线保持平行。”随后的监管者是语文老师,他在小黑板上写道:“另起一行空两格。”  没有奖章  爷爷:“有一次我在部队里值勤,曾让300名士兵失去了战斗能力。”  孙子:“啊,爷爷,我从来没有想到
期刊
喝到陶然是享受  汪曾祺的逝世对我是一个打击,据说他的死和饮酒有点关系,因而他就成了我的前车之鉴,成了我的警钟:“别喝了,你想想汪曾祺!”  可我一想起汪曾祺,就有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回想起我们几个老酒友共饮时的情景,那真是妙不可言。  喝酒总是要有个借口,接风、送别、庆祝、婚丧喜庆、借酒浇愁……我和高晓声、叶至诚、林斤澜、汪曾祺等几个人坐在一起饮酒时,什么也不为,就是要喝酒。无愁可浇,无喜可庆,也
期刊
徐悲鸿曾力赞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却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曾拜书法大家李瑞清为师,这位特立独行的“清道人”吃名远扬,尤喜食蟹,据传曾有一天之内吃掉一百只螃蟹的壮举,因而得了个“李百蟹”的绰号;而他最后去世,也正是因为吃了死蟹,引发伤寒的缘故,从某个角度来看,算是死得其所。不但师父喜欢吃,张大千的父亲张怀忠、母亲曾友贞,也都是精于厨艺之人。在
期刊
我家夏天吃芝麻醬拌凉面,曾被好几位朋友誉为最美味之食。面条煮得好是主因,调味料加工也极重要。凉面不宜配荤腥,如鸡丝、肉丝等,但蛋炸酱油,却不可缺。朋友吃过如法去做,可是那碗蛋炸酱油完全不同。原来我忘了告诉她,蛋下锅不等炒成块即倒下酱油,蛋才会又稀又碎,酱油才会因蛋而鲜美。而她又懒,蛋下锅之前连打匀都没有,她的蛋炸酱油成了“蟹黄蛋”,怎还能拌面呢?  一次在朋友家吃饭,一盘雪里蕻炒蚕豆,雪菜碧绿鲜脆
期刊
我与佛跳墙的缘分结在15年前的一次聚会上。一天,我路过南京东路一家饭店,店门口那张海报写得让我馋涎欲滴:“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原来是佛跳墙的广告。这时我又想起曾在港澳和海外华文报纸上登的佛跳墙广告,更加挑逗起我品此美肴的食欲。但一打听价格,却让我怦然心跳,一道佛跳墙,要价竟值两席普通酒席的价格。为了促成尝鲜的奇想,我相约左右饕兄饕妹,“劈硬柴”去“杭一记”。  佛跳墙上桌后,大家贪婪
期刊
骨头一段真味,如鸭入春水,冷暖自知,非外人笔墨可以尽言之。  周日,買上二三根大骨回家,谓之“随我者,二三子”。当然先请大师傅,高举厚脊销魂鬼头刀砍成一节节,打包拎回家,抖落在砂锅中,堆出一个高高的山尖,注入黄酒浸会儿。然后放葱结、姜块,再放没顶的清水,大火烹煮,可去异味。等血渍、杂屑、大油水全漂浮起来,沸腾少顷,倒掉浑浊汤水,冲净骨,重新放一锅清水。先前辅料,皆成逐臣,弃而不用。切一盘咸火腿,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