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灾区后,谢莉知道自己应该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她和公司的员工不断地捐款,公司至今还有70多名员工一直在等待重庆市血库通知献血。同时,公司正在起草一份“灾后重建”的计划,希望能为灾区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更有效的帮助
2008年5月12日下午,正在7楼办公的谢莉,忽然感觉到强烈的摇晃。
得知汶川地震后,谢莉再也坐不住了,她立即着手组织公司的赈灾行动。“我知道此时此刻灾区最需要的是吃的东西。5月14日,我们准备了两车矿泉水、方便面和牛奶。”
准备好了救灾物资,5月15日,谢莉带领三名员工将物资运到了重灾区彭州。
5月16日,谢莉再次装上一车的黄瓜、牛奶,赶往重灾区什邡市的蓥华镇和红白镇。“一路上,灾民们在往外转移,而赈灾车队以及自愿者在艰难地往灾区里走。到了现场,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场灾难所带来的疼痛是如此地刺骨。整个蓥华镇和红白镇变成一片废墟,房子垮塌了97%!眼前的一切触目心惊。我有生以来所从没见过这样的惨状!无数人撕心裂肺地哭泣,那些曾经天真可爱的孩子,只留下了布满尘土的小书包……”谢莉哽咽地对《中国新时代》说。
离开灾区后,谢莉知道自己应该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她和公司的员工不断地捐款,公司至今还有70多名员工一直在等待重庆市血库通知献血。同时,公司还在起草一份“灾后重建”的计划,希望能为灾区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更有效的帮助。
奋斗
谢莉是典型的重庆女子,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身为重庆奇火锅企业总裁,她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在丈夫余勇的支持下,谢莉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的节目。
6月4日晚,谢莉夺得该节目第三赛季总决赛冠军,并获得来自风险投资的1000万元创业资本。谢莉还是该节目举办三届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输过商战的选手、第一个女冠军。“当初参加‘赢在中国’时,只是为了证实和锻炼自己的勇气,没想到会夺冠,在进108强的区域赛中,差点因准备不足而放弃了。”谢莉在电话中告诉《中国新时代》。
如今,名气在外的谢莉比以往更忙,生活在似乎一夜间就被完全改变了。
谢莉原是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月工资一千多。谢莉的丈夫余勇由于生意失败,不仅赔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十多万元的债。今后这个家将何去何从?
1997年5月的一天,谢莉从医院辞职,她决定陪丈夫一起创业。“最初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谢莉说。当时,谢莉手中只有3000元资金。没有任何技术和经验,他们最终决定开一家小餐馆。在夏季最热的三个月里,谢莉顶着烈日走过一条又一条高低起伏的街巷,四处寻找着合适的店面。那些日子,她不敢想过去,也不敢想将来。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以前的同事,同事向她讲起,头发花白的科室主任在开会时流着泪提起她,提起他们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8月的重庆酷热难当,生活的辛酸让谢莉差点落泪。
三个月后,谢莉从一份报纸上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合适的店面。这个位于大坪的小店,原是一家只有7张桌子饭店,转让费800元,月租金1300元,惟一的问题是,租金要按季交付。谢莉了解到那家店铺的业主是附近的一所学校。24岁的她便扮成学生模样,直接找到学校,诉说学生创业的困难和艰辛。学校的老师被她打动了,终于同意谢莉按月付租。
1997年底,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火锅店终于开业了。看着只有7张桌子的小店,谢莉用“7”的谐音给小店取名为“奇火锅”。
1998年初,重庆的冬天阴冷潮湿。谢莉坐在自己的小店里,眼神迷茫,奇火锅开业整整两个月了,却很少有顾客前来光顾。“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2、3个小时,我既当采购又当迎宾,还当服务员、收银员。”看着手里的钱如流水,谢莉心急如焚。
突然间,谢莉发现,重庆的出租车司机习惯于凌晨两三点钟结伴就餐,而这时,很多小餐馆已经打烊。如果延长营业时间,不就等于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吗?她把目光锁定在重庆“的哥“的身上。
每个凌晨,奇火锅依旧灯火通明,热气腾腾,为了做出租车司机的生意,谢莉坚持营业到凌晨三四点。在9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都是在店里的椅子上睡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又接着工作。很快,重庆的“的哥”们都知道了大坪有家凌晨营业的奇火锅,于是并把这里作为聚餐的首选。奇火锅渐渐开始积累起了人气。开店的第七个月,谢莉惊喜地发现,连续半年亏损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就在奇火锅开始赢利之时,谢莉突然接到通知,由于城建的需要,小店马上将要拆迁!刹那间恐慌和无助让谢莉头脑一片空白。一年的努力,走过那么多路,吃过那么多苦,成功刚刚到来就却又要溜走了。那晚,谢莉一个人在小店里放声痛哭,直到天色大亮。
当清晨的第一道阳透过窗子照在对面墙上的时候,谢莉擦干了眼泪。奇火锅能赢利,这让她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希望。她暗下决心,要把生意继续做下去!
资金依然是最大的困难。谢莉找到父亲,不敢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只是说自己生意火爆,准备扩张,需要一些资金。就这样,父亲把房子做抵押贷了2万。1999年初,奇火锅在大坪大黄路重新开业,规模从7张桌子扩大到18张。很快,老顾客又回来了,还不断带来新顾客。奇火锅每晚爆满。两年的时间,谢莉赚了20万,终于积累下第一桶金。
扩张
店面再次面临拆迁!
这一次,谢莉没有哭,她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奇火锅未来的方向。“为什么不能把奇火锅做成一个品牌?”看着店里人声鼎沸的喧闹,谢莉在那一刻决定:将奇火锅做成规模化、高档次的火锅店。
经过考察,谢莉在两路口发现了一间合适的店面,营业面积达1200平方米。然而算下来,要开起这样一家火锅店,至少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而当时她手中只有20万。但经过三年的经营,谢莉已经熟知火锅行业哪怕最微小的一个细节。对行业和自己的信心,让她最终决定冒险。她向朋友借了60万,加上自己的20万,装修费用基本解决了,但流动资金又从哪儿来?
谢莉想到了自己之前的那些供应商们。由于大坪店拆迁紧迫,很多供应商的账还没来得及结清。在大坪店的原址上,谢莉贴出一张告示,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地址,请未结账款的供应商找她结账。在这个过程中,谢莉向供应商描绘两路口店的前景,提出新店开业后仍请对方做自己的供应商,但希望推迟两个月结账。在供应商的支持下,奇火锅终于具备了做大的条件。从路边店变成品牌店,此时,谢莉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2001年,奇火锅两路口店隆重开张。谢莉在报纸上打出广告:开业期间,吃100送50,啤酒免费。这些现在看来也许寻常的促销手段,在当时的重庆火锅行业中,却是第一家。谢莉赔钱赚人气的举动,吸引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目光,而奇火锅迅速成为重庆火锅行业的焦点。“不要进来了,这楼承受不了。”那些天里,谢莉每天都要站在门口,大喊着劝阻不断涌入的人群。更重要的是,被促销吸引来的顾客中,有70%成了奇火锅的回头客。这正是谢莉的最终目的。
有一天,谢莉听到一个年轻的女顾客说:“味道是好,如果能吃了不上火就更好了。”谢莉顿时眼前一亮。她开始在火锅底料中加入各种中药,研制出不上火的火锅底料。“奇火锅,奇就奇在吃了不上火。”——凭借着这句广告语,奇火锅迅速从激烈的火锅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成为一匹“黑马”。
2003年,谢莉在大坪开起第一家分店,与相距不远的两路口店遥相呼应。接下来,渝北空港店、沙坪坝店相继开业,7张桌子起家的奇火锅,终于开始走上了规模化之路。
赢
身在“火锅之都”,无论哪条美食街,都是火锅店火拼的战场。于是谢莉为奇火锅制订了错位经营的发展方向,在没有火锅店的区域开店,这样奇火锅进来了,同样的火锅店就很难再进来,从而形成一片专属的市场。
2005年4月,从内蒙古远道而来的肥羊府火锅败走重庆,留下了一排3100平方米的超大型店铺。有了失败的先例,一时间没有人敢再步后尘。谢莉经分析,发现这里位于区政府旁的三叉路口,车水马龙,四通八达,高档住宅林立,且附近还有建材市场、政府机关,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应该是一块经营餐饮的宝地。更重要的,附近没有大型火锅店。
看准了市场,谢莉毅然盘下了这块场地。为了分散风险、聚集人气,她找到一家品牌娱乐城,与之联手共同打造这一旺铺。餐饮与娱乐联手,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应,奇火锅沙坪坝旗舰店一开业便门庭若市,别人手中的“死地”,在谢莉手中变成了“宝地”。
随着店面的不断增加,人员和原料供应开始出现了缺口。为了保证各个分店的味道完全一致,火锅的各种原料需要统一制作配送。谢莉建立起自己的火锅底料加工厂和人员培训基地,做好了这些扩张的准备,她开始考虑将奇火锅打造成一个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2007年,当谢莉看到“赢在中国”的报名宣传片时,敏锐地感到这是一次品牌推广的良机。带着自己的奇火锅,她走进了这场创业真人秀。历经了半年多的考验,谢莉一举拿下总冠军。奇火锅的品牌在她夺冠的一刻起,便名声大振。截至2008年6月,奇火锅已在全国开了200余家加盟店,年营业额达5.3亿。
现在,谢莉要经常面对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我不会盲目地引入风险投资,毕竟我对于风险投资还不太懂。我需要仔细地了解一切后,才能决定如何与他们合作。”暂时的胜利并没有让谢莉昏了头。“我们还要参加更多影响更大的比赛!”谢莉的丈夫余勇向记者表示,“赢在中国”并非他们比赛的终点,奇火锅也将不断挑战极限。
“‘赢在中国’让我们接触到了全国一流的企业家,创业基金让我们能和全国一流的企业合作,我希望在2015年达到大型连锁企业的规模,继续提升品牌价值,通过与风投的合作,加强标准化管理,在今后3-5年内上市。这是我们的目标!”谢莉憧憬着对《中国新时代》说。
2008年5月12日下午,正在7楼办公的谢莉,忽然感觉到强烈的摇晃。
得知汶川地震后,谢莉再也坐不住了,她立即着手组织公司的赈灾行动。“我知道此时此刻灾区最需要的是吃的东西。5月14日,我们准备了两车矿泉水、方便面和牛奶。”
准备好了救灾物资,5月15日,谢莉带领三名员工将物资运到了重灾区彭州。
5月16日,谢莉再次装上一车的黄瓜、牛奶,赶往重灾区什邡市的蓥华镇和红白镇。“一路上,灾民们在往外转移,而赈灾车队以及自愿者在艰难地往灾区里走。到了现场,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场灾难所带来的疼痛是如此地刺骨。整个蓥华镇和红白镇变成一片废墟,房子垮塌了97%!眼前的一切触目心惊。我有生以来所从没见过这样的惨状!无数人撕心裂肺地哭泣,那些曾经天真可爱的孩子,只留下了布满尘土的小书包……”谢莉哽咽地对《中国新时代》说。
离开灾区后,谢莉知道自己应该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她和公司的员工不断地捐款,公司至今还有70多名员工一直在等待重庆市血库通知献血。同时,公司还在起草一份“灾后重建”的计划,希望能为灾区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更有效的帮助。
奋斗
谢莉是典型的重庆女子,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身为重庆奇火锅企业总裁,她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在丈夫余勇的支持下,谢莉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的节目。
6月4日晚,谢莉夺得该节目第三赛季总决赛冠军,并获得来自风险投资的1000万元创业资本。谢莉还是该节目举办三届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输过商战的选手、第一个女冠军。“当初参加‘赢在中国’时,只是为了证实和锻炼自己的勇气,没想到会夺冠,在进108强的区域赛中,差点因准备不足而放弃了。”谢莉在电话中告诉《中国新时代》。
如今,名气在外的谢莉比以往更忙,生活在似乎一夜间就被完全改变了。
谢莉原是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月工资一千多。谢莉的丈夫余勇由于生意失败,不仅赔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十多万元的债。今后这个家将何去何从?
1997年5月的一天,谢莉从医院辞职,她决定陪丈夫一起创业。“最初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谢莉说。当时,谢莉手中只有3000元资金。没有任何技术和经验,他们最终决定开一家小餐馆。在夏季最热的三个月里,谢莉顶着烈日走过一条又一条高低起伏的街巷,四处寻找着合适的店面。那些日子,她不敢想过去,也不敢想将来。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以前的同事,同事向她讲起,头发花白的科室主任在开会时流着泪提起她,提起他们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8月的重庆酷热难当,生活的辛酸让谢莉差点落泪。
三个月后,谢莉从一份报纸上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合适的店面。这个位于大坪的小店,原是一家只有7张桌子饭店,转让费800元,月租金1300元,惟一的问题是,租金要按季交付。谢莉了解到那家店铺的业主是附近的一所学校。24岁的她便扮成学生模样,直接找到学校,诉说学生创业的困难和艰辛。学校的老师被她打动了,终于同意谢莉按月付租。
1997年底,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火锅店终于开业了。看着只有7张桌子的小店,谢莉用“7”的谐音给小店取名为“奇火锅”。
1998年初,重庆的冬天阴冷潮湿。谢莉坐在自己的小店里,眼神迷茫,奇火锅开业整整两个月了,却很少有顾客前来光顾。“那段时间,我每天只睡2、3个小时,我既当采购又当迎宾,还当服务员、收银员。”看着手里的钱如流水,谢莉心急如焚。
突然间,谢莉发现,重庆的出租车司机习惯于凌晨两三点钟结伴就餐,而这时,很多小餐馆已经打烊。如果延长营业时间,不就等于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吗?她把目光锁定在重庆“的哥“的身上。
每个凌晨,奇火锅依旧灯火通明,热气腾腾,为了做出租车司机的生意,谢莉坚持营业到凌晨三四点。在9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都是在店里的椅子上睡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又接着工作。很快,重庆的“的哥”们都知道了大坪有家凌晨营业的奇火锅,于是并把这里作为聚餐的首选。奇火锅渐渐开始积累起了人气。开店的第七个月,谢莉惊喜地发现,连续半年亏损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就在奇火锅开始赢利之时,谢莉突然接到通知,由于城建的需要,小店马上将要拆迁!刹那间恐慌和无助让谢莉头脑一片空白。一年的努力,走过那么多路,吃过那么多苦,成功刚刚到来就却又要溜走了。那晚,谢莉一个人在小店里放声痛哭,直到天色大亮。
当清晨的第一道阳透过窗子照在对面墙上的时候,谢莉擦干了眼泪。奇火锅能赢利,这让她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希望。她暗下决心,要把生意继续做下去!
资金依然是最大的困难。谢莉找到父亲,不敢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只是说自己生意火爆,准备扩张,需要一些资金。就这样,父亲把房子做抵押贷了2万。1999年初,奇火锅在大坪大黄路重新开业,规模从7张桌子扩大到18张。很快,老顾客又回来了,还不断带来新顾客。奇火锅每晚爆满。两年的时间,谢莉赚了20万,终于积累下第一桶金。
扩张
店面再次面临拆迁!
这一次,谢莉没有哭,她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奇火锅未来的方向。“为什么不能把奇火锅做成一个品牌?”看着店里人声鼎沸的喧闹,谢莉在那一刻决定:将奇火锅做成规模化、高档次的火锅店。
经过考察,谢莉在两路口发现了一间合适的店面,营业面积达1200平方米。然而算下来,要开起这样一家火锅店,至少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而当时她手中只有20万。但经过三年的经营,谢莉已经熟知火锅行业哪怕最微小的一个细节。对行业和自己的信心,让她最终决定冒险。她向朋友借了60万,加上自己的20万,装修费用基本解决了,但流动资金又从哪儿来?
谢莉想到了自己之前的那些供应商们。由于大坪店拆迁紧迫,很多供应商的账还没来得及结清。在大坪店的原址上,谢莉贴出一张告示,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地址,请未结账款的供应商找她结账。在这个过程中,谢莉向供应商描绘两路口店的前景,提出新店开业后仍请对方做自己的供应商,但希望推迟两个月结账。在供应商的支持下,奇火锅终于具备了做大的条件。从路边店变成品牌店,此时,谢莉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2001年,奇火锅两路口店隆重开张。谢莉在报纸上打出广告:开业期间,吃100送50,啤酒免费。这些现在看来也许寻常的促销手段,在当时的重庆火锅行业中,却是第一家。谢莉赔钱赚人气的举动,吸引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目光,而奇火锅迅速成为重庆火锅行业的焦点。“不要进来了,这楼承受不了。”那些天里,谢莉每天都要站在门口,大喊着劝阻不断涌入的人群。更重要的是,被促销吸引来的顾客中,有70%成了奇火锅的回头客。这正是谢莉的最终目的。
有一天,谢莉听到一个年轻的女顾客说:“味道是好,如果能吃了不上火就更好了。”谢莉顿时眼前一亮。她开始在火锅底料中加入各种中药,研制出不上火的火锅底料。“奇火锅,奇就奇在吃了不上火。”——凭借着这句广告语,奇火锅迅速从激烈的火锅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成为一匹“黑马”。
2003年,谢莉在大坪开起第一家分店,与相距不远的两路口店遥相呼应。接下来,渝北空港店、沙坪坝店相继开业,7张桌子起家的奇火锅,终于开始走上了规模化之路。
赢
身在“火锅之都”,无论哪条美食街,都是火锅店火拼的战场。于是谢莉为奇火锅制订了错位经营的发展方向,在没有火锅店的区域开店,这样奇火锅进来了,同样的火锅店就很难再进来,从而形成一片专属的市场。
2005年4月,从内蒙古远道而来的肥羊府火锅败走重庆,留下了一排3100平方米的超大型店铺。有了失败的先例,一时间没有人敢再步后尘。谢莉经分析,发现这里位于区政府旁的三叉路口,车水马龙,四通八达,高档住宅林立,且附近还有建材市场、政府机关,具有相当的消费能力,应该是一块经营餐饮的宝地。更重要的,附近没有大型火锅店。
看准了市场,谢莉毅然盘下了这块场地。为了分散风险、聚集人气,她找到一家品牌娱乐城,与之联手共同打造这一旺铺。餐饮与娱乐联手,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应,奇火锅沙坪坝旗舰店一开业便门庭若市,别人手中的“死地”,在谢莉手中变成了“宝地”。
随着店面的不断增加,人员和原料供应开始出现了缺口。为了保证各个分店的味道完全一致,火锅的各种原料需要统一制作配送。谢莉建立起自己的火锅底料加工厂和人员培训基地,做好了这些扩张的准备,她开始考虑将奇火锅打造成一个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2007年,当谢莉看到“赢在中国”的报名宣传片时,敏锐地感到这是一次品牌推广的良机。带着自己的奇火锅,她走进了这场创业真人秀。历经了半年多的考验,谢莉一举拿下总冠军。奇火锅的品牌在她夺冠的一刻起,便名声大振。截至2008年6月,奇火锅已在全国开了200余家加盟店,年营业额达5.3亿。
现在,谢莉要经常面对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我不会盲目地引入风险投资,毕竟我对于风险投资还不太懂。我需要仔细地了解一切后,才能决定如何与他们合作。”暂时的胜利并没有让谢莉昏了头。“我们还要参加更多影响更大的比赛!”谢莉的丈夫余勇向记者表示,“赢在中国”并非他们比赛的终点,奇火锅也将不断挑战极限。
“‘赢在中国’让我们接触到了全国一流的企业家,创业基金让我们能和全国一流的企业合作,我希望在2015年达到大型连锁企业的规模,继续提升品牌价值,通过与风投的合作,加强标准化管理,在今后3-5年内上市。这是我们的目标!”谢莉憧憬着对《中国新时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