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岁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e5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的夜在月亮里晃动。
  我眼中,缠绵悱恻的绿远不如一枚泛黄的秋叶那般有情致;尽管冬日严寒相逼,但较之无处逃遁的夏,我反倒喜欢在坚硬的冬天里找寻属于自己的温暖。因天性畏热,于我,最恼人的季节便是夏了。
  我童年最温软的一段时光,是躺在母亲怀里那一个个溢满月光的夏天,更确切地说是夏天的夜晚。傍晚,当弄堂屋脊上空的炊烟升腾舒卷时,孩子们便急不可待地从家里搬出高高低低的小板凳,横七竖八地立在我们家后门的那条弄堂里,等着纳凉;幽深的弄堂逐渐生息流动。
  “妈妈,你快点儿,再不出来月亮就要跑了!”看着邻居的孩子们陆续跑出来纳凉,像是冲着来跟我抢月亮似的,我便急红了小脸,鼓起腮帮子扯高嗓门叫屋里的母亲,惹得大家“咯咯咯”一阵哄笑。
  在我拖着长长尾音的呼唤声里,母亲才急急忙忙从那些永远停歇不下的家务中抽身,双手象征性地拍拍身上的灰尘,推开厨房那扇咯吱作响的木门,把手伸进挂在门后那条洞眼密集的毛巾里,麻利地擦去手上的水痕,然后转身进了房间。从房间里出来的母亲手里多了一把绣着粉色牡丹花的蒲扇。当她终于坐定在后门的这座青石门槛上时,便伸出双手将我拉进她的怀里。
  只有这个时候,母亲才完完全全属于我一个人的。
  白日里,我那系着青蓝色咔叽布围裙的母亲,总是在厨房那狭小潮湿的空间晃动,时而提着大大小小的木桶、木盆、竹篮、簸箕到门前那条清浅的小溪里去浣洗;时而又拎着热气腾腾的猪食往猪圈里奔走。母亲身形娇小,这让她的步态显得细碎而轻快,就像一阵风。我的童年,我的喜怒哀乐,就被这阵风牵引着、晃悠着。
  月光下,村庄像浸在牛奶里一般柔滑。
  此时,从母亲怀里看到的村庄是那种令我晕眩迷醉的淡蓝,这蓝泛着粼粼波光,在我身上流动、碰撞、跳跃,像溪水流经我的肌肤;那清凉如玉的光正缓缓注入我的血脉,渐渐地,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块温润、通透的玉石,与月色融为一体。
  兴之所至,母亲会在我耳旁默念古诗词,她的浅吟低唱在蒲扇摇曳的风里穿行。于是,那些风,那摇曳的时光里便流淌着唐诗宋词的气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婉缱绻,《孔雀東南飞》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深情长……这些悲怆缠绵的爱情传说都来自母亲的启蒙。母亲还跟我讲“出对子”。从“月圆月缺”对“花开花落”,到“千年老树为衣架”对“万里长江作浴盆”,“风吹马尾千条线”对“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至今我仍能倒背如流。
  那缓慢旧时光里,在那连白米饭也吃不上的艰苦岁月,父母用简单朴实的爱,小心翼翼地为我们包裹起生活的棱角,不让它们碰伤我们的童年。
  我想,人的有些记忆是不会老去的。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往事从岁月深处捡起。  那年,我和邻村刘家姑娘订了婚,可不久姑娘父母要退婚。父亲慌了,把奇缺的乡里供应的自家化肥送给了刘家。秋收时节,我家农田收成少得可怜。我感到我的婚姻很丢脸,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我说我要退婚。突然,父亲脾气暴躁起来,伸手掀了桌子,又拿起凳子,把饭锅砸坏。我看了这情景,不得不在父亲面前低下头。我知道父亲的想法,订一桩婚姻不易。可最终刘家还是退婚了。父亲好多天不说话,只是抽着闷烟。
期刊
入夏以后,气温就高了起来。儿时,一直觉得这气温是渐渐升高的。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似乎越来越远。  天气再热,这班还是要上的。穿了盛夏的服装出门,因为骑着电瓶车,暴露在阳光下的双臂皮肤有一种针刺的感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是,老天却把我们这种适应的权利都给剥夺了。  我只能靠着马路牙子行驶,因为这可以有行道树的遮挡。只有在树荫之下,我才感受到夏天的野外还有凉意
期刊
父亲喜欢侍弄他心爱的菜地。他骨子里爱劳动,不闲着。  正月里,父亲就把鸡粪、羊粪、兔子粪,早早地焐好,让有机肥充分发酵。播种的时候,肥料早已发酵好了。  人勤春早,春色怡人,几分菜地,精心经营。父亲在每年开春,早早地翻地松土,把地块调理得松软平整,种下菠菜、油菜。  为了保护青菜,父亲在地里铺了地膜,用木棍、砖块压住地膜的边边角角。没几天,菜芽儿就破土了,弯着身子挤在地膜下,很调皮的样子。  天一
期刊
端午放假回家,父亲执意要到车站接我。按我的想法,是没有必要的,可终究拗不过他。  他骑着摩托三轮,我坐在后面的车厢自顾自地看着路边的风景。他几次扭头过来,似乎想要讲点什么,却始终没有开口。终于,到了家门口,他停下车淡淡地说:“爬叉出来了,你小的时候最爱吃,夜里一块去摸吧。”我才恍然明白过来,端午前后正是爬叉出没的时节。  中午吃过饭,他对我说:“坐一夜的车,应该累了吧?你先歇一歇,我去准备点东西。
期刊
每次到了乡村的老屋边,我总要扯着嗓子喊:“姆妈!姆妈!”这时在屋里忙活的姆妈就会弓着腰,步履蹒跚地来到木门前,笑眯眯地上前接我。  姆妈是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非常憨厚,心地善良,与祖母相处40多年没红过一次脸,印象中,姆妈待我这个小儿子特别疼爱,到外婆家的一小块冰糖都要偷偷地留著,用手帕包好,待我上学时塞到我的书包底层。有一年,全体村民修筑水库,姆妈与村民们吃住在工地。两三天过去了,我见不着姆妈
期刊
没有稻田的村庄,已经不是一座真正的村庄。  没有阡陌和田畴,没有春种秋收,没有时令和节令,没有忙碌的喧腾和农闲的恬静……没有稻田的村庄,经络不通,内分泌失调,表面看起来,毫无病态,甚至还会虚假繁荣,可是,淤积堵塞、代谢不畅已让它苦不堪言。  没有稻田的村庄,没有印着耕牛足迹和犁耙齿印的田间土路,没有路两边的沟渠,和渠里的青蛙小鱼。也没有经常蹦到路中间,神气地弓着两条长腿,周身翠绿的蝈蝈,当然,更没
期刊
春来百花竞,深山访高僧。  出发的前一天,我特意与普净寺住持智正法师通了电话。电话里,92岁高龄的他声音依然是那样清脆悦耳,亲切淡然。“你来吧!随时欢迎你!”法师的话语如同一阵清风荡漾在我心田间。我相信,如果不是见到他本人,单从电话声音里来判断年龄,你很难与一位归隐山林三十余年,九十多岁的得道高僧联系在一起。  去年4月,我有幸造访了上虞卧龙山普净寺,结识了91岁高龄的寺院住持智正法师。虽是初见,
期刊
1997年,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努力,我和先生终于万里迢迢来到女儿在美国纽约的家。初到美国,万事谨慎,特别在交通规则上,更不敢马虎。  女儿家住在纽约曼哈顿区。步行五分钟,便到百老汇大道。该大道的105和103街,各有一个地铁入口。四通八达的铁路,通向纽约各地。  一日,女儿和我一块外出,刚走到百老汇大道旁,对面便亮起了红灯。尽管此时道上并无一辆汽车,我们仍止步等候。片刻,女儿等得不耐烦,拔腿要穿马路
期刊
当我走进你大地的躯体,感觉有一股淳朴的气息在回旋飞舞,那斑斓的沉醉绽放在月光的怀抱里。  在牌坊前,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西和小镇的眼睛,也擦亮了一座村庄的额头。一幅由鲜花和风情盛开的油画,谁能将《向日葵》的呓语告诉梵·高?谁能将蝴蝶寻觅的心事告诉庄周?  七彩的花田,横穿过小镇的心脏,弥漫着浓郁的花香。柏油路两旁一路长开的异木棉,那是小镇提着粉红的花篮在迎接客人。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蜜蜂穿过你安放在泥
期刊
刚刚过了“六月六”,我和弟弟、妹妹就不停地问母亲,“七月十五”还得几天,母亲笑了笑说,快了。我们掐着指头,算着日子,盼着“七月十五”的到来。指望着吃上一碗倭瓜菜面条,那香喷喷的倭瓜菜,还有母亲那劲道十足的手擀面……  45年前,在我们这里,农历七月十五不是什么节日,父母为了孩子们,都要让孩子们吃上一碗白面条,所以,我们都盼望着,盼望着这个不是节日的七月十五这一天的到来。七月十五这天,对于我们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