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3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3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一位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学生“拼”角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引导学生经历从感官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得出规律。
教学“加法交换律”,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得到了如下算式:28+17=17+28,4+3=3+4,20+40=40+20,82+0=0+82……之后,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共同的规律。
生:把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之后,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交换了什么?在加法中的结果可以说成──和。谁来再说一下?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说得真好。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像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出多少个?
生:能写,可以写无数个。
师:看来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写完,那怎么办?有更好的办法吗?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思考后讨论。
生:我用a+b=b+a表示。a表示加数,b也表示加数,交换之后还是结果相等。
师:如此好的办法,真不简单!掌声送给你。
4引导学生经历反思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精心设计了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我一开始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繁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接着,我用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
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从而快乐地学习数学。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3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3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一位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学生“拼”角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引导学生经历从感官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得出规律。
教学“加法交换律”,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得到了如下算式:28+17=17+28,4+3=3+4,20+40=40+20,82+0=0+82……之后,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共同的规律。
生:把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之后,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交换了什么?在加法中的结果可以说成──和。谁来再说一下?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说得真好。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像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出多少个?
生:能写,可以写无数个。
师:看来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写完,那怎么办?有更好的办法吗?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思考后讨论。
生:我用a+b=b+a表示。a表示加数,b也表示加数,交换之后还是结果相等。
师:如此好的办法,真不简单!掌声送给你。
4引导学生经历反思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精心设计了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我一开始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繁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接着,我用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
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参与课堂,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从而快乐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