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高效课堂”正是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细细诊脉我们的课堂,冷静思考,我们不得不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及现象予以深刻的反思。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 反思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b)-0176-01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1 “高效”的含义应是多方面的,但就教学目标而言,“高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每堂课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不懂的,讲学生易错的,讲关键的;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其余时间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进行。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须提出一个问题,每节课必须说出一点收获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
(3)积极推进“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4)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激励。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激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肯定性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关注学困生。每节课必须鼓励、指导一个学困生提出并解决一个问题,或明确知晓一个学困生的具体收获,通过指导学习、激励评价、成功体验等方法、逐步转化学困生。
2 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效课堂’这种提法本身是很不错的。但冷静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1)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当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主动性不强;②我们的小组建设不成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才可以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③教师的导学作用一定得表现出来。
本人认为语文学科教师一定应重视导学提纲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及重、难点,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捷径。同时给学困生提供帮助,化解大家学后仍存在的疑难、困惑。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夯实预习环节。让学生在预习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提出疑问。为后面的学习基础奠定。
(2)在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形、音、义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常用字得认识3500个,得用普通话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外汉字的识记是需要强化练习,反复训练的。还有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量的积累。这些方面在高效课堂中又如何关注呢?
前不久我听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田忌赛马》,上课伊始,老师便出示导学提纲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并在课本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虽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读、画、批注忙的不亦乐乎但结果却让人堪忧。有一位同学批注了这样的内容“讽刺:调戏的意思;轻蔑:轻快的意思;目瞪口呆解释为不敢相信;夸耀理解为表扬……”无疑这样的自学是失败的、是无效。
(3)“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做得到。但关键是这些“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又有谁知道学生懂不懂呢?又怎么能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度呢?如果该讲的不讲,学生因此而成绩大幅度下滑?家长、三级领导、社会还会认可任课教师吗?
(4)“小组学习”也好,“自主学习”也罢,“积极推进”的同时,一个八、九十人甚至有更多学生的班级,老师到学生中去的空间都没有,怎么去指导学生?不能一一指导的同时,谁能保证那数学、语文只能考几分、十几分的几十个学生的学习实现高效?另外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去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效果,又怎能保证教师能够掌握真实的情况而制定有效的教案呢?
3 几种让人担忧的现象分析
(1)“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讲”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讲”就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体验”?
最近出现的各种课改观摩活动,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等接二连三。课堂上学生是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美其名曰“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热热闹闹,可真的实现了“高效”吗?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也不排斥教师讲超15分钟,问题是怎么样讲,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有没有必要,讲是不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课堂上的“学生教学生”式小组合作学习把控得好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见学生之所未见,思学生之所未思,多用一定的时间,把这些“未见”“未思”的东西“讲”给学生,尤有必要。
(2)盲目的放手放胆于学生自学有效吗?
现在高效课堂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部分老师片面认为“还课堂与学生”就是任意的撒手放任学生自己学习。如果我们的低年级学生还没达到一定的识字量,阅读都存在困难。况且刚入学的孩子各种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课堂常规也还没养成。这时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否合适?另外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试想,缺乏老师在方法(自学方法、交流方法、思考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正确引导的自主学习会高效吗?
(3)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 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的确是“动”了起来。但稍作注意,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多多,效率低下。比如,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哗众取宠的工具,作为一种点缀,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只做陪衬;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无组织的失控状态;有的小组成员,没有按要求预习,老师喊到名字,拿资料(教材全解、字词典…)的内容生搬硬套,有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
其实,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学习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如是上述“合作”,其作用必定无法发挥。
关键词:高效课堂 反思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b)-0176-01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1 “高效”的含义应是多方面的,但就教学目标而言,“高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每堂课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不懂的,讲学生易错的,讲关键的;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其余时间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进行。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须提出一个问题,每节课必须说出一点收获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
(3)积极推进“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4)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激励。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激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肯定性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关注学困生。每节课必须鼓励、指导一个学困生提出并解决一个问题,或明确知晓一个学困生的具体收获,通过指导学习、激励评价、成功体验等方法、逐步转化学困生。
2 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效课堂’这种提法本身是很不错的。但冷静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1)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当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主动性不强;②我们的小组建设不成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才可以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③教师的导学作用一定得表现出来。
本人认为语文学科教师一定应重视导学提纲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及重、难点,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捷径。同时给学困生提供帮助,化解大家学后仍存在的疑难、困惑。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夯实预习环节。让学生在预习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提出疑问。为后面的学习基础奠定。
(2)在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形、音、义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常用字得认识3500个,得用普通话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外汉字的识记是需要强化练习,反复训练的。还有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量的积累。这些方面在高效课堂中又如何关注呢?
前不久我听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田忌赛马》,上课伊始,老师便出示导学提纲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并在课本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虽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读、画、批注忙的不亦乐乎但结果却让人堪忧。有一位同学批注了这样的内容“讽刺:调戏的意思;轻蔑:轻快的意思;目瞪口呆解释为不敢相信;夸耀理解为表扬……”无疑这样的自学是失败的、是无效。
(3)“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我相信每一个教师都做得到。但关键是这些“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又有谁知道学生懂不懂呢?又怎么能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度呢?如果该讲的不讲,学生因此而成绩大幅度下滑?家长、三级领导、社会还会认可任课教师吗?
(4)“小组学习”也好,“自主学习”也罢,“积极推进”的同时,一个八、九十人甚至有更多学生的班级,老师到学生中去的空间都没有,怎么去指导学生?不能一一指导的同时,谁能保证那数学、语文只能考几分、十几分的几十个学生的学习实现高效?另外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去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效果,又怎能保证教师能够掌握真实的情况而制定有效的教案呢?
3 几种让人担忧的现象分析
(1)“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讲”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讲”就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体验”?
最近出现的各种课改观摩活动,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等接二连三。课堂上学生是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美其名曰“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热热闹闹,可真的实现了“高效”吗?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也不排斥教师讲超15分钟,问题是怎么样讲,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有没有必要,讲是不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课堂上的“学生教学生”式小组合作学习把控得好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见学生之所未见,思学生之所未思,多用一定的时间,把这些“未见”“未思”的东西“讲”给学生,尤有必要。
(2)盲目的放手放胆于学生自学有效吗?
现在高效课堂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部分老师片面认为“还课堂与学生”就是任意的撒手放任学生自己学习。如果我们的低年级学生还没达到一定的识字量,阅读都存在困难。况且刚入学的孩子各种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课堂常规也还没养成。这时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否合适?另外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试想,缺乏老师在方法(自学方法、交流方法、思考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正确引导的自主学习会高效吗?
(3)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 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的确是“动”了起来。但稍作注意,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多多,效率低下。比如,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哗众取宠的工具,作为一种点缀,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只做陪衬;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无组织的失控状态;有的小组成员,没有按要求预习,老师喊到名字,拿资料(教材全解、字词典…)的内容生搬硬套,有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
其实,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学习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如是上述“合作”,其作用必定无法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