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选取佛经语料《鼻奈耶》作为一个特定的封闭性系统,对该经中的“是”作共时描写和分析,以期望弄清它在该时代的面貌和属性。
【关键词】《鼻奈耶》 “是” 单用 组合
一、“是”字单用情况
单用是指在句中单独存在,不与其他词或词组组合使用。
(一)“是”在句中,有系词性质
是字单用,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位置介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成分,构成“S+是+O”结构,“是”具有系词的性质:
时大比丘众执钵着衣,入舍卫国分卫,闻年少比丘自称言“我是上人法”,诸比丘闻得食出城去。(T24/0858C)
时诸比丘是迦留陀夷知识。( T24/860,b)
此阿难者是我小弟。(T24/0859a)
长者妇问:“谁是龙象?”(T24/882b)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曾经指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竺佛念生活的时代在后秦,约为公元四世纪,因而《鼻奈耶》里系词用法符合他对汉语史发展规律的推断。
(二)“是”在句尾
《鼻奈耶》中“是”也有在句子末尾的,可以视其为宾语前置句。
佛告诸比丘:“尔时鹿王者,即我身是;尔时五百鹿者,今五百比丘是。尔时亦弃我,今复弃我。尔时猎师者,今望伽婆象是。本不触我,今复不触。尔时一鹿者,今阿难是。”(T24/ 872c)
按汉语正常的语序,“即我身是”应该为“即是我身”,“今五百比丘是”应该为“今是五百比丘”。这种不合乎汉语规则的语言现象实际是魏晋时期独特的佛教汉语。
(三) “是”单用,表示复指上文
“是”在句中单用,可以充当指示代词的作用,复指上文。
王闻是语欢喜。(T24/0870a)
“若我使人富贵能不?”答曰:“有是力。”(T24/0871C)
二、“是”字组合情况
组合是说在句中不单独存在,而是要和其他词或是词组组合。“是”字组合的用法主要有“如是”,“是故”,“正是”,“于是”、“作是语”。
(一)“如是”
“如是”在《鼻奈耶》中共有90次,是“是”字组合中最多的一个用法。
雌猕猴数数到比丘所。此比丘数数与彼猕猴食,如是猕猴不畏难彼比丘。(T24/0852b)
语某甲妇女:“卿又无夫,我既无妇,我是大长者,能与我作妇不?”诸长者嘱及比丘:如是非一。(T24/0864a)
(二)“是故”
在本经中,以“是故”这样的组合结构出现了26次。
我头痛疼亦如彼人无异,以是故,不堪忍浆粥无有消化。
这个组合也是继承了上古汉语里面表示原因的用法。有些句子在“是故”前还有“以”出现。
我头痛疼亦如彼人无异,以是故,不堪忍浆粥无有消化。(T24/856c)
我以是故不共汝语,不让汝坐(T24/867b)
(三)“正是时”
在《鼻奈耶》中,“正是时”出现了17次,从语义上说,表示“正好在这个时候”
月期三日,今正是时,于是须达母将此妇到须达多所。(T24/0851b)
復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向佛,白世尊言:“微供已办,今正是时。”(T24/0865b)
世尊告曰:“汝还所在,今正是时。”(T24/0875b)
(四)“于是”
“于是”在《鼻奈耶》中之出现了14次。“于是”在语义上表示因此,具有连词性质,连接两个分句。
谷霜雹所杀,离少遗脱,为蟥虫所食,乞求甚难得,于是须达迦兰陀子作是念。(T24/0851b)
(五)“作是”+N/NP
1.“作是语”或“作是语言”
《鼻奈耶》中“作是语”共出现39次。
彼佛所遣比丘诣经行比丘所作是语:“薄佉罗比丘住何所?”(T24/857b)
即往至其家,作是语:卿若与我作衣极令好,持用施我。(T24/876a)
大王当知达贰迦比丘来到材所,作是语言:官赐我材,卿当与我。(T24/ 853b)
“作是语”作为一个整体,有时前面还有“便”、“莫”等副词修饰。
时尊者婆特婆梨,闻世尊结过中食戒,便作是语,二食中最好最妙无过暮食。(T24/884c)
舍利弗等语骞陀陀婆等,莫作是语,言调达如法毘尼,诸君莫随调达教。( T871c)
作是语已,便还出山。(T24/875b)
作是语已,便举刀自刎。(T24/857c)
2.“作是念”
《鼻奈耶》中,作是念共出现66次。从语义上讲,“作是念”表示“心里产生这样的念头”。
于是须达迦兰陀子作是念:今谷贵飢饿,谷霜雹所杀虽少遗脱…(T24/851c)
时沙门崛比丘作是念:诚如天言,我大得功德。(T24/855b)
王作是念:若我出指去脓,或能疼痛(T24/871b)
作为一个整体,“作是念”前面有时还有“复”、“便”等副词修饰。
六师复作是念:无此神足得取彼鉢。(T24/877b)
长者便作是念:得此少儿是我之幸。(T24/ 883a)
三、结语
通过对《鼻奈耶》的“是”共时描写字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系词“是”在姚秦时期已经出现,(2)“是”字单用仍然保留着上古汉语的复指功能(3)“是”与其他的词组合,共同表示一个意思,有的保留“是”字的复指意义,有的产生新意。
参考文献:
[1]谭代龙: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关键词】《鼻奈耶》 “是” 单用 组合
一、“是”字单用情况
单用是指在句中单独存在,不与其他词或词组组合使用。
(一)“是”在句中,有系词性质
是字单用,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位置介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成分,构成“S+是+O”结构,“是”具有系词的性质:
时大比丘众执钵着衣,入舍卫国分卫,闻年少比丘自称言“我是上人法”,诸比丘闻得食出城去。(T24/0858C)
时诸比丘是迦留陀夷知识。( T24/860,b)
此阿难者是我小弟。(T24/0859a)
长者妇问:“谁是龙象?”(T24/882b)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曾经指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竺佛念生活的时代在后秦,约为公元四世纪,因而《鼻奈耶》里系词用法符合他对汉语史发展规律的推断。
(二)“是”在句尾
《鼻奈耶》中“是”也有在句子末尾的,可以视其为宾语前置句。
佛告诸比丘:“尔时鹿王者,即我身是;尔时五百鹿者,今五百比丘是。尔时亦弃我,今复弃我。尔时猎师者,今望伽婆象是。本不触我,今复不触。尔时一鹿者,今阿难是。”(T24/ 872c)
按汉语正常的语序,“即我身是”应该为“即是我身”,“今五百比丘是”应该为“今是五百比丘”。这种不合乎汉语规则的语言现象实际是魏晋时期独特的佛教汉语。
(三) “是”单用,表示复指上文
“是”在句中单用,可以充当指示代词的作用,复指上文。
王闻是语欢喜。(T24/0870a)
“若我使人富贵能不?”答曰:“有是力。”(T24/0871C)
二、“是”字组合情况
组合是说在句中不单独存在,而是要和其他词或是词组组合。“是”字组合的用法主要有“如是”,“是故”,“正是”,“于是”、“作是语”。
(一)“如是”
“如是”在《鼻奈耶》中共有90次,是“是”字组合中最多的一个用法。
雌猕猴数数到比丘所。此比丘数数与彼猕猴食,如是猕猴不畏难彼比丘。(T24/0852b)
语某甲妇女:“卿又无夫,我既无妇,我是大长者,能与我作妇不?”诸长者嘱及比丘:如是非一。(T24/0864a)
(二)“是故”
在本经中,以“是故”这样的组合结构出现了26次。
我头痛疼亦如彼人无异,以是故,不堪忍浆粥无有消化。
这个组合也是继承了上古汉语里面表示原因的用法。有些句子在“是故”前还有“以”出现。
我头痛疼亦如彼人无异,以是故,不堪忍浆粥无有消化。(T24/856c)
我以是故不共汝语,不让汝坐(T24/867b)
(三)“正是时”
在《鼻奈耶》中,“正是时”出现了17次,从语义上说,表示“正好在这个时候”
月期三日,今正是时,于是须达母将此妇到须达多所。(T24/0851b)
復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向佛,白世尊言:“微供已办,今正是时。”(T24/0865b)
世尊告曰:“汝还所在,今正是时。”(T24/0875b)
(四)“于是”
“于是”在《鼻奈耶》中之出现了14次。“于是”在语义上表示因此,具有连词性质,连接两个分句。
谷霜雹所杀,离少遗脱,为蟥虫所食,乞求甚难得,于是须达迦兰陀子作是念。(T24/0851b)
(五)“作是”+N/NP
1.“作是语”或“作是语言”
《鼻奈耶》中“作是语”共出现39次。
彼佛所遣比丘诣经行比丘所作是语:“薄佉罗比丘住何所?”(T24/857b)
即往至其家,作是语:卿若与我作衣极令好,持用施我。(T24/876a)
大王当知达贰迦比丘来到材所,作是语言:官赐我材,卿当与我。(T24/ 853b)
“作是语”作为一个整体,有时前面还有“便”、“莫”等副词修饰。
时尊者婆特婆梨,闻世尊结过中食戒,便作是语,二食中最好最妙无过暮食。(T24/884c)
舍利弗等语骞陀陀婆等,莫作是语,言调达如法毘尼,诸君莫随调达教。( T871c)
作是语已,便还出山。(T24/875b)
作是语已,便举刀自刎。(T24/857c)
2.“作是念”
《鼻奈耶》中,作是念共出现66次。从语义上讲,“作是念”表示“心里产生这样的念头”。
于是须达迦兰陀子作是念:今谷贵飢饿,谷霜雹所杀虽少遗脱…(T24/851c)
时沙门崛比丘作是念:诚如天言,我大得功德。(T24/855b)
王作是念:若我出指去脓,或能疼痛(T24/871b)
作为一个整体,“作是念”前面有时还有“复”、“便”等副词修饰。
六师复作是念:无此神足得取彼鉢。(T24/877b)
长者便作是念:得此少儿是我之幸。(T24/ 883a)
三、结语
通过对《鼻奈耶》的“是”共时描写字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系词“是”在姚秦时期已经出现,(2)“是”字单用仍然保留着上古汉语的复指功能(3)“是”与其他的词组合,共同表示一个意思,有的保留“是”字的复指意义,有的产生新意。
参考文献:
[1]谭代龙: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